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深入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Deepening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s
DOI: 10.12677/ces.2024.125296, PDF, HTML, XML, 下载: 40  浏览: 6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姜书浩, 张立毅, 张 勇: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天津
关键词: 课程思政师资队伍教育数字化质量保障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Staff Digitalization of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摘要: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和坚实基础。如何提升课程思政理念的精准度、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建设全面保障的有效度,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电子信息类专业群的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提出并实践一条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数字化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四个方面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为工科专业专思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Abstract: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country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igh-qualit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s an effective guarantee an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building comprehensive guarantees are key issues i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us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as a case study,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proposed path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s this path through four key aspects: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education dig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explor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combining engineering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姜书浩, 张立毅, 张勇.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深入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367-37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96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效的保障 [2] 。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建设和发展方向。近年来,课程思政在各高校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大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着理论和实践创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

2. 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新工科”建设骨干力量学科,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3] ,同时高等教育要坚定地从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不断探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培养路径。李鹏等针对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背景下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提出“一引领,三结合,主体性,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理念,实施“四维、六化、全程性评价”的创新改革举措,对进行高质量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刘虎等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大思政”格局,构建基于专业志趣的贯穿课内外的并喻式师生共同体,有效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推动专业教师深度参与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工作,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5] 。高校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工科专业,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足,特别是工科专业教师,对于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把握能力不够,从而影响课程建设效果;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不自然,专业培养与思政育人融合牵强,一定程度上存在“两张皮”问题 [6] ;教学学时有限,课程思政实施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时间冲突问题;课程思政评价难,良性的教学评价反馈对于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和持续改进。

3. 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课程思政持续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育数字化以及教学质量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一种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urses

图1. 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1. 抓住关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关键。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是持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质量新工科人才的有效保障。

① 转变观念,提升思政育人主动性

通过开展广泛的交流学习,转变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偏差,深刻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形成正确的课程教学育人观。要让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在教学中对学生勇于探索科研精神、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的塑造,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思政育人的主动意识,做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

② 专兼结合,丰富师资队伍结构

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既要做到覆盖面广、数量充足,同时也要保证人员结构的丰富性,这样才能保证覆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保证学生的受益面。广泛动员和要求,保证所有教师全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覆盖本科专业的所有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同时贯穿实验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师资队伍人员范围要涵盖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创新创业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同时还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秀教师作为兼职指导专家,提炼思政元素、升华育人基因。

③ 交流培训,注重教学能力提升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关键。首先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学习,提高认识,增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次强化培训,通过主题沙龙、经验分享会以及主题报告等多种形式,在分享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注重梯队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以及各种研讨培训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2. 四育并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教育途径,拓宽教育渠道,形成“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身教育人”四育并举的全方位育人模式。

① 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构建市校院三级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平台,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培养的有机融合,并制作线上思政案例库,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围绕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问题,加强课程建设,研究教学内容,注重课程设计,挖掘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实现了从突然到自然的转变,达到了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慧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在线数字资源库,实现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线上学习资源为补充的学习模式,拓宽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解决了课时有限和知识无限之间的矛盾。

② 加强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活动。重视实践育人,强化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7] [8] 。注重劳动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劳动实践”、“劳模讲堂”系列劳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开拓学生视野,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深入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近距离洞察社会、感悟社会、关心社会;注重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从项目选题、团队组建到策划书的撰写,注重项目实施中的社会责任,挖掘和凝练其中蕴含家国情怀等思政要素,培养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

③ 不断优化改善教学和实验环境。提升教学和实验条件,构建良好的物理环境;宣传科学家科研的故事、名言警句,构建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人文环境;实验教学中将思政元素与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将科技报国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工匠精神等融入实验内容,润物无声。

④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路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并且深刻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因此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思政育人举措;同时也要学会走近学生,学习倾听和理解,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更高效地开展思政育人,才能真正做到身教胜于言传。

3.3. 思维革新,建设数字化课程思政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流趋势 [9] ,数字化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教育数字化建设中因其学科特点具备先天的优势基因。

① 涵养数字意识,培养数字思维。教育数字化首先要涵养教师的数字意识,引导教师深刻理解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大思政课”建设中价值的理解,提升教师主动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愿。教育数字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数字技术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字化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字化信息,具备分辨信息良莠的能力。

② 遵循教学流程,完善数字资源。按照课程教学开展所需要的教学资料,从教学大纲、教案、案例、主题素材到课程作业以及自测题等内容,分批分步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力争在之后的1~2个教学周期完成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同时要做好专业课内部、特色课程群内部以及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资源协同共建共享,达到“教学资料数字化,思政资源可共享,思政元素重融入,思政育人可持续”的效果。

③ 升级教学样态,建设数字课堂。一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重塑教学课堂。线下教学注重学生课堂的交流互动,采用智慧教室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教学资源多平台同步上线,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二是要推进分渠道教学体系建设,依托数字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打造数字教学资源,构建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式数字化知识学习体系,有效拓展课程思政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解决课时有限和知识无限之间的矛盾。

3.4. 效果导向,建立良性反馈机制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是长期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保障 [10] [11] 。

① 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围绕课程思政评价难、难评价的问题,结合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特点,以育人效果为导向,基于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工作评价与效果评价、教师自评与学生评价“四结合”的方式,构建包括师德师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效果、建设成果、课程特色与创新六个方面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Figure 2.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图2.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② 形成闭环良性反馈机制。发挥教学督导、大学生学习委员会等教学评价反馈组织的作用,建立通畅的教学评价反馈通道。首先要正确看待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才是关键;其次要形成“评价–反馈–改进–评价”的闭环良性反馈机制,将反馈和评价结果不断迭代于教学改进,在反复迭代中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再次要营造“明德修身,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4. 结束语

经过两个教学周期的实践,在关于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997份问卷调查中,对“任课教师教书育人、治学严谨”一栏统计,966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满意”,达到96.89%;对“课程注重挖掘思政元素,起到价值引领作用”一栏统计,947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和“满意”,达到94.98%。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中心进行的学生评教问卷中,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给我们传导了正确的价值观”一栏统计,团队教师的平均得分为9.75分(满分10分),远远高于学院教师的平均水平。

本文从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育数字化建设和质量保障四个方面探索并实践了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课程思政是高校专业教育思政育人的微观层面,是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的基础,因此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始终要追求和探索的问题,教学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B231006901)天津商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4JGXM02098)。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 加强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顶层设计[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3): 10-14, 68.
[2] 邹洪涛, 张杰, 缪成长. 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科课堂的“金课”打造[J]. 大学教育, 2021(9): 6-9.
[3] 吴岩. 勇立潮头, 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2): 1-5.
[4] 李鹏, 刘财, 刘洋, 等.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勘探地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4, 10(9): 26-29.
[5] 刘虎. “大思政”格局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高教学刊, 2024, 10(7): 168-171 176.
[6] 李红利, 修春波, 陈奕梅. 专业认证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以“电机及拖动基础”课程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1): 62-64.
[7] 王日升, 李娜. 课程思政在创造性劳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1): 44-47.
[8] 李倩, 刘万海. 从“外嵌”走向“内生”: 高校课程思政深化的实践取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 42(1): 55-61.
[9] 刘星焕, 何玉芳. 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梗阻及实践路径[J]. 理论导刊, 2023(10): 104-108.
[10] 柳建安, 闵淑辉, 廖凯.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2(1): 26-27.
[11] 陆道坤. 课程思政评价的设计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3): 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