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行困境与对策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 under the Dual-Carbon Goal
DOI: 10.12677/jlce.2024.132011, PDF, HTML, XML, 下载: 52  浏览: 10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贝金兰, 祝一川:江苏海洋大学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关键词: 双碳目标绿色低碳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Dual Carbon Goal Green and Low-Carbon Green Li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摘要: 双碳目标的达成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在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仍面临诸多困境,如绿色低碳生活观念不强、绿色低碳生活习惯未形成、绿色低碳生活基础设施不齐全、绿色低碳生活技术创新不足。为此,应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意识;优化激励机制,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意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绿色低碳生活条件;加强技术创新,提供绿色低碳生活支持,从而有效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Abstrac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dual-carbon goal has a bearing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nd is a broad and prof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A 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ual-carbon goal. At this stage, China is still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a 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 such as the lack of a strong concept of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the lack of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habits, the incomplete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infrastructure, and the lack of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wareness of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optimize incentive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willingness of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improv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optimize the conditions of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and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vide support for green and low-carbon living,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a 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ual-carbon goal,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文章引用:贝金兰, 祝一川. 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行困境与对策[J]. 低碳经济, 2024, 13(2): 119-124. https://doi.org/10.12677/jlce.2024.132011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9月,全球已有超过150个国家相继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能源消耗增加和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情况,于2006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20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国 [1] 。与此同时,我国在环境可持续研究和实践方面也不断发展和创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前达到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这表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3] 。因此,探究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有效推行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

低碳(Low-carbon),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 [4]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Green and Low-carbon Lifestyle),指生活作息中尽力减少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5] 。绿色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先是从国外兴起,以环保为出发点,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环保为特征,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生活。

2.2.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

1) 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消费习惯,避免浪费,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宜居环境,将有效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

2) 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常生活中高耗能、高排放场景趋多,增加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导人们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节约使用能源;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活动,从而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能力。数据显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减少能源需求的贡献率在1/3以上,另外,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倒逼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形成,从而通过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3) 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环境就是民生。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从点滴入手,减少能源消耗,保护资源和环境,使人们能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源、食用健康的食品、开展丰富的活动,实现生活品质的提升,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面临的困境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持续完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现阶段我国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仍面临诸多困境。

3.1. 绿色低碳生活观念不强

公众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要执行者和推动者,但目前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实施绿色低碳行为的意识不强。部分公众并未意识到自身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我国有限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破坏,也未意识到推动低碳生活对环境改善的意义 [6] 。购买商品时不太关注产品的低碳环保的特性,生活和工作行为较少考虑环境影响因素。报告显示,三到五成的公众对双碳目标、环境政策法规、环保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半数以上的人对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报告根据个体在私人、公共领域的环保意愿和行为表现,识别出五类特点鲜明的典型人群,绿色低碳生活观念强、有较好环境行为的公众,即环保爱好者占比只有21.9%,见表1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typical groups of citizen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表1.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典型人群分类

3.2. 绿色低碳生活习惯未形成

公众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难以改变,习惯性地使用高耗能、高排放的家电、汽车,使用非环保的一次性餐具、塑料制品;没有形成节约能源的习惯,难以做到人走灯灭、随手关紧水龙头、关闭电器电源等。报告显示只有六成左右受访者能经常做到夏季空调温度设定不低于26℃、一水多用和低楼层爬楼梯等行为;能在前往不同距离目的地或远途旅行时优先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能够优先选择较为低碳环保的食品或电器;能够基本做到重复使用和多次利用各类物品。23.3%的受访者家中食品经常因为过期而被丢弃,25.8%的受访者经常购买很多衣服、鞋子却不常穿,22.2%的受访者在旧的电子产品还能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就会更换新款。可见,目前部分公众没有养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而这些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生活行为会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带来巨大阻力 [7] 。因此,需要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绿色低碳生活的热情,只有全社会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从根本上转变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8] 。

3.3. 绿色低碳生活基础设施不齐全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完善的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的支撑。当前,实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是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得不到全面实行的根本原因 [9] 。引导公众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需要配套新能源基础设施,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等;引导公众绿色出行,需要对交通、绿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规划,如完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道路绿化的优化建设等;引导公众科学分类投放垃圾,需要完善绿色社区、绿色学校设施等。目前,近三分之二的小区没有配套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近四成的小区和学校垃圾回收设施不完善 [9] 。报告显示,阻碍公众选择低碳出行的主要因素是“公交地铁站点远、换乘多”(43.4%)、“公交地铁不准时、等待久”(35.1%),以及“周边共享电/单车少或有故障,去公交站点不方便”(21.3%)等。

3.4. 绿色低碳生活技术创新不足

技术因素是影响人们消费方式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关键性因素,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研究表明,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是实现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的关键突破点,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尤为重要 [10] 。如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节能减排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但目前关键核心领域技术尚待突破。比如一些城市电网兼容性不足,新能源无法并网;绿色建筑仍停留在表层绿化,需要投入大量电力、水资源维持;缺乏有效的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存在公众分类丢弃垃圾后,垃圾处理机构粗暴混同处理现象 [8] 。报告显示,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认可度较高,对所在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为满意,但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需进一步加强。

4.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对策

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低碳发展时代已然来临 [11] ,面对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困境,我们应采取有效的对策积极应对,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4.1. 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绿色低碳生活意识

绿色低碳意识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前提,绿色低碳生活宣传是普及低碳知识和提高居民低碳意识的重要途径 [12] 。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广泛宣传教育,使公众认识到绿色低碳生活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社会的责任,自觉自愿开启绿色低碳生活。

首先,重视学校的宣传教育。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对于学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教育中,并经常组织相关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学校的绿色低碳教育不仅影响学生,还能发挥“小手拉大手”的效应,进一步增强家长的绿色低碳意识。其次,注重企业的日常推广。企业是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重要场所,应通过讲座、宣传栏等形式向企业灌输绿色低碳的理念,使员工自觉践行绿色低碳行为,避免办公资源浪费现象,也能将绿色低碳理念传递给家庭成员。员工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也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形成。最后,强化社区的广泛宣传。走入社区,充分利用社区的基层宣传功能 [13]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生活态度,构成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14] 。应通过社区宣讲、宣传栏等方式,向家庭传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引导,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融进家庭家教家风中,家长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培养子女的绿色低碳意识;通过社区评选和表彰环保家庭典型,形成以点带面的绿色低碳生活示范效应,营造出良好的绿色低碳社会氛围。

4.2. 优化激励机制,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意愿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既需要自我的内化,也需要外部的引导力量 [15] 。政府和企业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公众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意愿。

一方面鼓励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公众绿色低碳生活行为给予有效的激励,可达到对绿色低碳行为的强化作用,使公众自觉自愿实施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并养成习惯。如建立数字化碳普惠激励机制,对于步行、骑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光盘行动、不选择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绿色低碳生活行为进行积分,积分可以抵扣交通费用、点餐费用,甚至可以兑换现金。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公众购买绿色产品,如新能源汽车、低能耗电器等。另一方面,对于有悖于绿色低碳理念的行为,从制度层面采取有效的惩罚措施。对公众有悖于绿色低碳生活行为给予相应的惩戒,可以达到限制相关行为的目的。2021年4月,我国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使抵制餐饮浪费有法可依,政府和企业可以制定类似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公众行为加以规范。通过税收、合理的价格机制抑制公众的高碳生活行为。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绿色低碳生活条件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有配套的绿色低碳生活基础设施,使公众有条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因此,需要政府和相关组织加大对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为公众提供绿色低碳生活条件。

首先,优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交通布局,使公众出行能够便利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和出租车的使用频率。加快公共交通绿色转型,实现新能源汽车对化石能源汽车的逐步替代,使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完善步道、自行车专用车道的建设,保障公众步行、骑行的空间;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为公众步行、骑行创造友好的环境;做好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车的布局,为公众骑行提供便利工具。加快配套充电桩的建设,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其次,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人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垃圾,若科学处理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有效控制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增加垃圾回收设备在农村的分布,改变部分农村地区垃圾不规范丢弃的现状。增加垃圾分类设备的投放,如旧衣物、餐厨垃圾回收设备,为公众分类处理垃圾提供便利,从而有利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增加垃圾处理设备,提升垃圾处理的效率,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效果。

4.4. 加强技术创新,提供绿色低碳生活支持

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应大力鼓励和支持绿色低碳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落地。

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如太阳能光伏技术、空气能热泵技术、太阳能光伏/热(PV/T)技术,为公众提供新能源产品。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如沸腾床燃烧技术、酸化压裂技术、催化燃烧技术等。鼓励碳减排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如区块链平台技术、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智能化节能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器、环保购物袋、环保餐具、共享单车等。完善碳吸收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如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等。

5.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的成功离不开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共同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 [16] 。虽然当前在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方面依然面临诸多困境,但只要形成良好的绿色低碳社会氛围,全民共同行动,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生活实践,就能有效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节能降耗视角下连云港市产业发展导向研究”(2022SJYB1835)。

参考文献

[1] 张婷, 李泽辉.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的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分析[J]. 华北金融, 2022(3): 49-58.
[2] Bei, J.L. and Wang, C.Y. (2023)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vidence Based on Green Finance, Clea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Investment. Resources Policy, 80, Article ID: 103194.
https://doi.org/10.1016/j.resourpol.2022.103194
[3] 李倩, 段华友. “双碳”目标下医药生物行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研究[J]. 财会通讯, 2023(23): 23-27 120.
[4] 严小权, 王晶晶. 低碳时代自驾游的负外部性分析[J]. 智库时代, 2020(11): 222-224.
[5] 吴垠, 张殿新, 许辉. “双碳”目标背景下沧州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2(18): 97-99.
[6] 把元宵. “双碳”目标下城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研究[J]. 上海商业, 2023(7): 180-182.
[7] 肖宏伟. 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排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 2015(3): 67-69.
[8] 纪向正.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J]. 当代县域经济, 2023(8): 77-79.
[9] 武秀梅, 赵志远.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机制研究——以乌海市为例[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2, 3(20): 193-195.
[10] 龚顺. 经济成本、社会文化还是技术进步?——我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问卷实验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97-108.
[11]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N]. 光明日报, 2023-08-15(011).
[12] 陈燕. 倡导低碳经济崇尚绿色生活做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践行者——2021年包头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与行为调查报告[J]. 内蒙古统计, 2021(2): 12-14.
[13] 王振宇. 低碳与信用-新型绿色生活方式探讨[J]. 低碳世界, 2019, 9(8): 33-34.
[14] 韩亚聪. “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是我们的“完美生活” [N]. 中国妇女报, 2021-11-04(001).
[15] 李爱琴, 刘嘉媛. 城市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路径探析[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3(5): 60-64.
[16] 李岩, 赖玥, 马改芝. 绿色发展视角下生产与消费行为转化的机制研究[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19(3): 85-93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