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本科生心理健康普测有效性分析及提升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Census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and Improve Strategies
DOI: 10.12677/ap.2024.145287, PDF, HTML, XML, 下载: 21  浏览: 5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嘉铭:宁波工程学院学生处,浙江 宁波
关键词: 高校心理普测提升策略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Census Improve Strategies
摘要: 通过对浙江某理工科本科新生的心理普测为研究对象,以主动咨询和重点关注为检验指标,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的实效性较好,新生普测测验分数在是否主动咨询、是否属于重点关注对象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被试方面、测验本身、测验流程三方面总结高校新生心理普测及约谈过程中影响实效性的因素,提出提升心理普测有效性的建议策略。
Abstract: This study collected psychological survey data of freshmen from a certain university. Through psychological census and interviews of undergraduate freshmen in the past two years, using proactive counseling and focused attention as test indicators, it finds that 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and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documents of freshmen have good timeliness, and the test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active counseling and focused attention. Summarize the factors and strategie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general census and interview processes.
文章引用:李嘉铭 (2024). 理工科本科生心理健康普测有效性分析及提升策略. 心理学进展, 14(5), 73-7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287

1. 引言

心理普测是通过对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快速准确地筛查心理困难学生,以便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自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目前高校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已经开展了二十余年。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使用合适的心理测评方式、选用本土化的量表等,以此提高心理健康测评覆盖面和科学性。但是哪种普测工具更有效?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哪些事项?如何提升普测效果等问题值得探讨。这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及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收集N校本科生新生心理普测数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理清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策略。

2. 大学新生心理测评实效性检验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级新生,共收集有效心理测评结果4287份。选择《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为测量工具。将“主动咨询”与“重点关注”作为检验指标,其中“主动咨询”为入学1年内主动至心理咨询预约,该数据体现着大学生对心理帮助与支持的需求。“重点关注”是通过辅导员上报其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心理、行为、情绪、适应问题的学生及基本情况,异常的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这一指标作为一线教辅人员观察学生实际状态的反馈。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主动咨询”及“重点关注”学生中阳性结果的占比,并统计“主动咨询”、“重点关注”与测评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以此评估心理测评在新生群体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2.2. 结果分析

2.2.1. “主动咨询”和“重点关注”两类学生的测评结果具有显著阳性特征

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潜在风险评估,风险认定的标准具体为总分 ≥ 7分为风险程度极高,总分 ≥ 5分为风险程度较高。经统计,3724名学生存在风险人数为374人,占总人数的10.04%。其中,48名学生测评结果为风险极高,占总人数的1.29%,326名学生测评结果显示风险较高,占总人数的8.75%。统计2021.9~2022.9期间主动咨询的2021级新生情况,共有73名学生曾去心理中心主动寻求咨询,主动咨询学生中测评结果风险极高和较高的人数共18人,占测评新生风险总人数的24.66%。经辅导员、班主任观察反馈,2021级新生中共有258名学生被纳入重点关注。经进一步统计发现,重点关注学生中风险极高和较高的比例高达61.63%。相较于整体测评对象的10.04%阳性率,这两类学生的阳性率明显偏高,这一结果揭示了“主动咨询”和“重点关注”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为显著的阳性特征(如表1)。

Table 1. The positive rate of evaluation results for seeking consultation students and key focus students

表1. “主动咨询”和“重点关注”两类学生测评结果的阳性率

2.2.2. “主动咨询”和“重点关注”学生在心理测验分数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mann秩和检验方法以检验“主动咨询”与“重点关注”在测评结果上的差异性。主动咨询的平均秩次为2327.11,非主动咨询的平均秩次为1853.08,是否“主动咨询”在心理测验分数的分布存在着统计差异(Z = −3.779, p = 0.000),如表2

Table 2. Proactive counseling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urve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表2. “主动咨询”与“未主动咨询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测评结果的差异比较

同时,为了检测是否“主动咨询”与测评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联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 = −0.062,p = 0.000,表明“主动咨询”与整体测评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也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能够帮助有效识别高校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mann秩和检验方法以检验是否“重点关注”在测评结果上的差异性。结果显示,关注对象的平均秩次为3272.59,非关注对象的平均秩次为1788.79。关注对象在心理测验分数的分布存在着统计差异(Z = −18.415, p = 0.000),如表3

Table 3. Key focus students differences i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urvey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表3. “重点关注”与“非重点关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测评结果的差异比较

2.2.3. 访谈证实普测具有较高筛查作用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结果为依据,通过学院、系部两级回访工作机制,以新生适应性为目的共约谈高风险学生374人,以此检验测评结果的有效性。经过学院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综合评估,在374人中共确定了需要密切关注学生202人,占总约谈人数的54%,占参与心理普测的新生总人数的5.4%。其中需要“高度密切关注”人数为34人,约占测评结果为极高风险学生总人数的70.83%,需要“日常关注”的有151人,占测评结果为风险较高人数的46.32%。说明经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测评筛选后,其中超过一半的学生中实际仍然需要密切关注。

Table 4. The positive rate of evaluation results for key focus students

表4. 测评学生中实际需关注比例

3. 影响心理普测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由于心理测量只能采取间接测量,不可避免会产生有误差进而影响有效性。常见的误差源为被试方面、测验自身、测验过程这三方面(徐平,2007),依据三个维度的误差源探讨影响心理普测有效性的因素。

3.1. 被试方面:测验动机不明确

被试的测验动机直接影响到普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李炳南,2021)。许多学生对心理普查缺乏正确的认知,担忧“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如果有心理问题被其他人知道怎么办?被学校和老师盯上会不会影响我的评奖评优?”造成这些担忧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普测的目的不了解,因此会因抗拒而隐瞒、或因不重视只为完成任务而草草了事。有病史的同学对问题比较了解会“假装好”,因为担心自己的情况被知道。

3.2. 测验自身:测验量表与大学生实际情况脱节

新生心理普测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地发现已存在的心理障碍学生,预防潜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目前,高校心理普查中广泛应用的两大工具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但使用这两个量表作为心理普查工具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SCL-90的时效性为最近两周,对于新入学阶段的大一新生来说,面临着离开家庭、适应新学校、融合宿舍的现实挑战,其心理状况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UPI等人格量表更关注个体的人格而忽视症状。很多学生在高三这一年中经历的学业压力会造成阶段性的抑郁和焦虑、出现自杀意念,这部分学生在学业压力消失之后呈现较平稳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类学生评估时会发现检出分数较高,但现阶段状态没有分数呈现的严重程度,经访谈后发现前后差异较大。除SCL-9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使用频率较高的是MMPI、EPQ、UPI等(师晓宁,刘晓红,2023),在实践操作中各有优缺点,具体如表5

Table 5.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of scales

表5. 各量表使用优缺点

3.3. 测验流程

3.3.1. 施测过程尚未实现标准化

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高校陆续开展心理普查工作,自此心理普测工作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形成了“心理测验——数据统计——跟踪访谈——建立心理档案”的模式(尚亚飞,2017)。高等教育部门会要求各高校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心理普测结果。心理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组织、指导心理普测工作,在实际心理普查中,参与施测的学生人数多且规模大,除心理教师外需要依托班主任、辅导员开展这项工作,施测过程中对于指导语的宣读、测试结果的解释、回访评估等工作均与主观性有很大相关,很难保证标准化与一致性,因此初步判定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3.3.2. 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的时间不统一

一般而言,各高校会在新生入学后启动心理测评工作,并在接下来的2至3个月内完成整个流程,包括准备、实施、数据整理、约谈、反馈、干预及总结等,以确保及时上报普测结果(马雷,韩树明,202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生正处于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心理状态往往较为不稳定。因此,以此时期的数据作为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心理档案,其准确性确实存在疑问。胡燕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SCL-90筛查出的158名高危心理学生中,约80%的个体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源于新生适应不良的发展性问题,经一段时间的约谈和观察,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适应期后调适自我,恢复稳定状态(陈宛玉,周姗姗等,2018)。以湖南农业大学2016年的心理普查为例,初步筛查出的心理问题学生比例高达22.59%,然而经过深入的心理回访后,实际心理异常的学生比例仅为1.3% (戴荣四,银小兰等,2018)。

4. 提升心理普测筛查准确性的建议与对策

结合上述心理普测实践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误差源的三个部分,就如何提升心理普测筛查有效性提出以下建议。

4.1. 被试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打消学生疑虑

被试的测验动机直接影响到普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李炳南,2021)。许多学生对心理普查缺乏正确的认知,担忧“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如果有心理问题被其他人知道怎么办?被学校和老师盯上会不会影响我的评奖评优?”造成这些担忧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普测的目的不了解,因此会因抗拒而隐瞒、或因不重视只为完成任务而草草了事。有病史的同学对问题比较了解会“假装好”,因为担心自己的情况被知道。实施心理测试前,我们需向学生告知学生本次测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态,发现心理困惑并提供心理帮扶,详细解释测试的必要性、个人隐私的保护措施,测量结果的反馈时间级形式,消除新生对心理测评的顾虑。

4.2. 测验自身:优化心理普测时段和工具

提升高校新生心理普测问卷实效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测验组合方式上,我们可以采用“状态”加“特质”的方式。状态类测验主要用于评估学生近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特质类测验则更多地从人格特质的视角进行评估,这种组合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李炳南,2021)。一些最新的研究通过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方法,如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自适应测试,可以有效地优化问卷设计和应用过程,提高问卷的测量效能和效率。例如,研究者通过分析大样本数据和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预测模型,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和背景信息自动选择和调整问卷中的项目,以提高问卷的测量效能和效率(Wang, Li, & Zhang, 2023)。研究人员比较了传统问卷和计算机自适应测试选择问卷的效果,并发现该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动调整问卷中的项目,提高问卷的测量效能和效率(Chen, Liu, & Zhang, 2024)。从时间上,新生入学之初开展第一次心理普查,目的在于筛选高危自杀学生、精神病性问题,使用症状类型量表,如:SCL-90,MMPI等;第二次心理普测可以在大一下学期初开展,目的在于健全个人心理档案,建议采用如16PF、EPQ等人格导向的量表,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了解,从而使学生自主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这样结合可以多维度地分析和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也避免了每年用同一量表施测可能引发学生厌烦情绪导致不认真作答的情况(蒋琳,2022)。

4.3. 测验过程:重视心理普测流程的标准化,降低其他变量所造成的误差

Chen等人(Chen, Liu, & Zhang, 2023)的研究强调了规范心理普测流程的必要性,通过规范的心理普测流程,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干预措施。规范高校新生心理普测流程对于有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支持至关重要(Li, Wang, & Zhang, 2022),该研究基于大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套规范的心理普测流程,旨在促进高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普测过程中主试的专业水平及指导语的标准统一对普测实施的有效性起关键作用(陈宛玉,周姗姗等,2018),同时,测试的实施者必须经过系统训练并持有相应的资格,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郑日昌,2006)。此外,测试的整个过程,包括题目设计、施测流程、评分与结果解释,都应实现标准化。在施测过程中不应忽视“指导语”的重要性,它涵盖了测验的时间范围、真实作答的要求、无对错之分以及直觉反应等关键信息,对于学生在测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给予专业的解答。结果解释环节上,若直接按照量表的普测指标筛选,会有异常人数过多的情况出现,可根据各市、高校类型统一确定异常的筛选标准,依照此标准筛选的数据也更有对比性和统计学意义。

心理普测的访谈内容结构化是确保评估准确性、提高访谈效率的关键环节,同时作为心理档案建立环节的一项重要依据,其主要目的是综合评估学生的量表结果、过往身心状态及当前适应情况,从而建立重点群体学生的基本档案(汪祝华,盛烨等,2021)。首先,明确访谈目标。访谈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识别潜在的心理问题,因此,访谈内容应围绕情绪状态、思维模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展开。其次,设计访谈提纲。问题设计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提纲应包含基本信息收集、心理症状评估、人格特质分析等多个维度,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随后,通过短信或电话对学生进行正式邀约,并明确访谈时间和地点。访谈过程中需确保学生的知情权,并依据访谈提纲逐步展开,过程中鼓励受访者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避免过于封闭或引导性的问题。最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访谈者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形成对受访者心理状况的初步判断和建议。

5. 讨论

大学生心理普测是高校心理育人的第一关和基础,有助于早期发现心理问题,意义重大。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量表有较好的实效性。从普测流程的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普测效果的因素有以下三种:首先施测过程标准化很难实现,其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的准确性受时间限制,另外心理普测量表较为局限。所以建议从心理普测宣传教育、心理普测流程的标准化、结构化心理访谈内容、选择合适量表与测量时间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心理普测的实效性,为高校评估研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心理普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健康工作的基石。高校应不断总结经验,在每个环节上体现出学校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管理层和教师的温度,也会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就会不断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焦距大一新生,但是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因为面临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如学业压力、职业规划和考研就业等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量表排查学生的心理困难情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这是心理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基金项目

宁波工程学院2023年高教研究课题(2023NGGJB10)。

参考文献

[1] 陈宛玉, 周姗姗, 郑思琦, 叶一舵(2018).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流程构建与解析.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6(1), 63-66.
[2] 戴荣四, 银小兰, 刘雯瑜, 朱佳(2018).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普查工作模式探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1), 79-81.
[3] 蒋琳(2022). 高校心理普查工作效率提升的探索和思考. 北京教育(德育), (4), 83-87.
[4] 李炳南(2021). 高校心理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37(1), 75-78.
[5] 马雷, 韩树明(2021). 大学新生心理测评的实效性检验与提升策略. 高校辅导员学刊, 13(3), 52-57.
[6] 尚亚飞(2017). 当前高校心理普查工作的困境与突破.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16(6), 47-50 61.
[7] 师晓宁, 刘晓红, 徐燕, 李川云(2003). 心理测验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健康心理学杂志, (4), 281-283.
[8] 汪祝华, 盛烨, 张涛, 朱马路(2021).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新生重点群体筛查与问题分析——基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在某高校新生心理普查中的应用初探. 现代职业教育, (52), 103-105.
[9] 徐平(2007). 大学生心理普查中的测验误差研究. 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3), 84-85.
[10] 郑日昌(2006). 心理测评不是一“测”就灵. 人民论坛, (16), 16-17.
[11] Chen, L., Liu, Q., & Zhang, H. (2023). The Role of Standardize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Addressing Mental Health Issues among College Freshme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28, 345-356.
[12] Chen, L., Liu, Q., & Zhang, H. (2024). Innovation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 for College Freshme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32, 234-246.
[13] Li, X., Wang, Y., & Zhang, J. (2022). The Importance of Standardizing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Procedures for Incomi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4, 567-578.
[14] Wang, J., Li, X., & Zhang, Y. (2023).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s for Incomi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10, 78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