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理论视角下浅析大学生消费内卷心理——当代大学生消费内卷化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A Brief Research Report on the Involution Psycholog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Purchase Based on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Consumption Internalization Behavior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5291, PDF, HTML, XML, 下载: 22  浏览: 88 
作者: 豆祖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吕 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刘金烁: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
关键词: 社会比较理论大学生消费内卷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College Students Purchase Behavior Involution Psychology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渐渐开始在多个层面和维度拓宽延展,各个社会群体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生活质量改善和生活品味提高的进一步重视。大学生作为一种兼具独立性与时代性的社会群体,在众多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内卷。本文基于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理论学说,从心理机制、心理归因、问题后果和破除路径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时所反映出的内卷心理作深入浅出的分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ly strong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people’s need for a better life has gradually begun to broaden and extend in multiple levels and dimensions, and various social groups have shown further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taste. As a social group with both independence and the times, college students show an unprecedented inner volume in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buying sho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this paper makes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inner volume psychology reflected b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hile purchasing something from aspects of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 analysis, problem consequence and breaking path.
文章引用:豆祖琦, 吕冰, 刘金烁 (2024). 社会比较理论视角下浅析大学生消费内卷心理——当代大学生消费内卷化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心理学进展, 14(5), 106-11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529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群体,更应当以身作则,谨记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教诲,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1.2. 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消费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付荣,董艾辉,2019)。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和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冯娜娜,吕恒宇,2017)。

近年来,“内卷”一词已由学术概念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现象名词,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邓子瑜,黄子健,2022)。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在众多消费行为上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不良内卷化特征。而大学生作为一种兼具独立性与时代性的社会群体,已然成为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下未来社会经济的消费主体之一,其消费心理的正确与否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走向。因此,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存在的内卷化问题,应用社会比较理论分析其消费的内卷心理兼具现实意义与启迪价值。同时,最大程度地引领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价值观,也是当今社会的应有之义。

2.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的理论依据——社会比较理论

2.1. 社会比较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于1954年提出的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的学说,其核心观念是人们不断使用有关他人的信息来评估自己的观点或行为。在费斯汀格看来,人们大多会通过选择社会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作为参照对象来比较从而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Shutong et al., 2023)。举例来说,在以下三种典型情况下人们倾向于进行社会比较:

(1) 不确定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2) 中长期处于高压力、新的或变化的不确定情景中;

(3) 在促进竞争的社会环境下;

在费斯汀格创立社会比较理论之后不断有新的理论出现,使社会比较这一理论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梳理社会比较理论内容体系和演变过程,不难发现社会比较理论总体上是围绕着社会比较的基本立场、主要内容、参照标杆、比较路径、最终反馈等方面形成体系架构的(卢钰元,马江涛,2021),其形式主要包括上行社会比较、同行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同行比较是指与自己观点、能力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以寻求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更为精准的评价;上行社会比较是指与优于或强于自己的人或群体进行比较,反之则为下行社会比较(舒玉红,张光春,2022)。

2.2. 社会比较理论对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的分析与指引

基于费斯汀格社会比较理论视角,可对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作以理论分析与指引,具体如下:

(1) 比较动机:依据社会比较理论的核心观点,当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缺乏客观标准来评估自己的观点或行为时,个体会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比较来确立自我评估的基准(Graham et al., 2024)。大学生初入社会不久,虽其可选择的比较对象较为单一,但因彼此之间性格与经历迥异,往往有着不同类型的比较动机和相应的产生机制。

(2) 比较路径:社会比较理论体系下主要有同行比较、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有关研究调查表明,在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同行比较和上行社会比较行为更为凸显;同时,作为中介因子的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的内卷化消费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舒玉红,张光春,2022)。

(3) 比较影响:费斯汀格认为,非良性的社会比较将会对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在情绪调控、自尊心理、行为动机等诸多方面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其内卷化消费心理和行为如若不及时纠正,则会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个人的主观体验感与幸福力,同时会在群体范围内引发近乎病态的社会心理现象和不正之风的蔓延,对个人和社会后患无穷(代锋,夏红雨,2020)。

上述观点在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的作用路径与分析方向可参考图1。在以上理论要素的指引下,下文将围绕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的产生机制、多方归因、不良影响以及破除路径等层面展开。

Figure 1. The role path and analytical direction of the core viewpoint of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in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inner volume

图1. 社会比较理论核心观点在大学生消费内卷心理上的作用路径与分析方向

3.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机制

3.1. 表现欲望:社交基因的表达

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拓展延伸(Rahimi et al., 2016),表现欲望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既是生理需求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又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当下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表现欲望会主动或被动地渗透在社交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刚刚独立不久的大学生群体而言,首当其冲的便是消费行为。这类消费行为的针对性商品往往是定位较为高端、用途较为广泛且具有时效性的中高档产品,例如:衣物服饰、装扮首饰、新兴电子产品等。通过此类消费行为来方便个人的社交活动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部分大学生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自己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不顾个人实际经济能力和产品实用性等问题过度追求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或能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特征或气质的特异性商品,这种求异化心理不但有碍于社交基因的正常表达,还会加剧群体中各成员消费行为的内卷化。

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如图2所示。

Figure 2.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Expression of social genes

图2.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机制——社交基因的表达

3.2. 环境刺激:社会内部张力外放

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过程(栗兴维,2017)。在此过程中,人们需经过与社会环境的不断磨合,逐渐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相关准则。大学生群体作为站在时代前沿、引领社会风尚的灵魂型群体,在与社会的不断磨合中必然会不可避免地接收到因社会内部张力外放而产生的环境刺激。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在个别领域逐渐弥散出物欲横流的不良风气。某一群体的倾向性行为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的特定氛围或思潮。大学生群体入世时间不长,阅历不够丰富,更容易受到某些或好或坏的社会氛围或思潮的影响。基于此,大学生消费的内卷心理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现代社会弥散出的少许物欲横流不良风气的迷惑,导致在众多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内卷化特征。

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如图3所示。

Figure 3.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Social internal tension

图3.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机制——社会内部张力外放

3.3. 落后恐惧:个人心智尚未成型

社交是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独立意识相对较强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从年龄上看大学生属于成年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诸多问题上也表现出独特的见解。然而大学生群体的心智尚未成型,加之由于在中学阶段学业为重理念的主导影响,大部分大学生即使在成年后也并未在社交方面积累较为丰富且合理的经验。在社交心理的迫切性和社交经验的缺失性的矛盾下,大学生容易在社交过程中表现出茫然无措,在与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落后恐惧,反映在消费行为上则体现出内卷化特征。具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倾向于往把商品的价格和自身的实际财务状况割裂开来(罗熊,2021),过度消费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毫不逊色于他人,进而获得在社交过程中的优越感和满足感,最大程度地克服落后恐惧心理。

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如图4所示。

Figure 4.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personal mind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图4.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机制——个人心智尚未成型

3.4. 感性思维:预设目标设定偏颇

社会文明环境下的人们,不仅有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需求,还有享受和娱乐的感性需求,后者往往是在感性思维下的具象表现。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他们的众多内卷化消费行为反映出其内心的享乐主义。在社会发展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项目日渐丰富,他们注重塑造自己的形象,扩大人际交往,在吃穿和娱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享乐型内卷消费十分普遍。对他们而言,其针对各类消费行为的预先设定目标以享受为主,并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导引。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偏颇的既定目标不仅难以如期实现,反而会在同龄人群体中加剧消费内卷,以追求他们心中最为顶级至尊的享乐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畸形另类的感性归属与社会认同。尽管这类大学生占比并不多,但在校园环境下他们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如若不加以干预,则很容易形成群体性内卷化消费,社会心理学上亦可称之为“共犯结构”。

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如图5所示。

Figure 5.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Biased-setoriginal goals

图5.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机制——预设目标设定偏颇

3.5. 传统风气:固有观念难以突破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情道义,在从古至今的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情道义充斥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栗兴维,2017)。受此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人情消费的时候主动向成人看齐,在同学聚会、生日宴会或者宿舍团建饭局等场景下不自觉地讲排场、比阔气、要面子,从而显示出所谓哥们义气;除此之外,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一些学生认为要搞好各种人际关系,送礼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就形成了一种你送我也送的内卷化人情消费现象。总的来说,人道情义的固有思维难以突破,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还影响着这一群体的消费行为,成为其内卷化消费现象的潜在推手。

其产生的心理机制如图6所示。

Figure 6.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Difficulty of breaking through inherent ideas

图6.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心理机制——固有观念难以突破

4.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归因

4.1. 主观归因

4.1.1. 情感宣泄的特别需求

心理学认为,适度的情绪表达与宣泄是一种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但应当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如若超出这个限度,便很容易引起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或事与愿违的后果(谢能刚等,2020)。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童年经历等特殊原因而时常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自卑感,缺乏自我信心,进入大学后亦是如此甚至更加严重。除此之外,大学生处于特殊的青年期,其身心发展还处于没有完全成熟时期;考虑到他们在上大学前,往往都是班里的佼佼者,能够得到老师的偏爱和同学们的仰慕,而在上大学以后由于大学里竞争比较大,他们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不再像高中那样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偏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群体急需一种见效快、后劲足的情绪宣泄方式,在互联网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内卷化消费行为便应运而生。对这类大学生而言,他们企图通过消费的内卷化从而以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被动增强自我信心,然而现实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4.1.2. 自我意识的相对过剩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自身特征、自身行为和实践的一种认识和反思,它是人们在认识自我、认识外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情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冯娜娜,吕恒宇,2017)。在一个平等的社交模式下,有些人表现出社会化的不完整性,他们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而是一直保持原有视角去看待世界;他们认为自身是世界的中心和主体,自己以外的人全是客体。这种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并不少见。部分大学生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感和极高标准的自我满足感,从而与大部分同龄人相比,他们非常重视日常打扮,在学习之余着力通过名牌、时尚版或是限定款衣物把自己塑造为与他人与众不同、风格迥异的独特形象,尽管可能难以被他人理解,但他们始终对自己的品味保持充足的信心。当这种心理渗透在众多人组成的群体中时,便会进一步发展为消费行为的内卷化,试图通过不理智的消费来弥补自己自我意识过剩的缺陷。

4.1.3. “前台”与“后台”的形象塑造

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中提出“前台”“后台”的观点。戈夫曼认为,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参与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Elise et al., 2018)。大学生群体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社交生活中自然更加注重形象塑造。然而一个人的气质是长期产生的,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明显的改进提高。基于此,部分大学生选择通过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个人形象加以塑造完善。“人靠衣装马靠鞍”,这本是很正常的社会化行为,但若过分执着于此,很可能会发展带有不良的内卷化特征,从而加剧大学生的心理内耗。

4.2. 客观归因

4.2.1. 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对孩子消费行为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冯娜娜,吕恒宇,2017)。部分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在孩子从小的成长过程中未能为其树立正确的消费榜样,间接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理财知识,为其进入大学后出现的内卷化消费行为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此外,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衣食无忧,加之父母对孩子可能存在过度的物质满足行为和观念,促使孩子形成不理智消费的习惯。在步入大学正式开始独立生活后便进一步发展为一种不良心理,并且短时间内难以矫枉过正。

4.2.2. 校园教育的漏洞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最主要的活动范围就是高校校园,考虑到环境对于社会人的影响可知,大学生的内卷化消费行为与校园有着密切关联。一方面,国内高校在大学生消费理财方面的理论教育严重缺乏,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难以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消费指导和理财能力的培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负作用于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内卷化消费。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环境,每个同学的认知水平不同,家庭背景等也都存在较大差别,因而大学生群体比较容易受到校园网络文化及一些西方不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进而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内卷化特征。加之大学校园里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广告,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容易受到外界干预的左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为内卷化消费。

4.2.3. 互联网物资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消费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有什么样的消费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消费道德。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获取知识的便利手段,但也促使他们有了更大的消费欲望。具体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线上支付因其具有方便快捷、无须携带现金等优点,已然成为了大学生进行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这也给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虚拟支付的便利性可能会让大学生忽略了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消费需求,从而使大学生内卷化消费行为进一步严重恶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

5.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的不良后果

5.1. 内在后果

5.1.1. 经济负担过重

一些大学生本身经济实力有限,生活费仅依赖于父母的有限供给,其消费的过程中却往往存在着盲目性和非计划性,执着于购物内卷并不断追求价格不菲的品牌商品。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本不富裕的生活条件又雪上加霜,提早成为了“月光族”。更严重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网络平台贷款的途径越来越多,导致一些家庭条件并不优越的大学生,往往选择这些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消费心理;除此之外,校园贷的盛行一定程度上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将目光锁定这类经济负担过重的大学生,不断压榨他们,逼迫他们走上一条不归路,其后果的严重程度不言而喻。

5.1.2. 心理压力增大

大学生群体过度的内卷化消费心理加重了同龄人中的恶性攀比现象,可能引发同学矛盾和一些心理问题,甚至是抑郁症。可悲的是,这类大学生即使意识到了这种心理的危害,却早已陷入此恶性循环中、难以挣脱。如此不理智的内卷化消费行为如果不能及时端正,一方面会于无形中在多个方面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当大学生过度依赖消费来获取快乐时,他们可能开始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价值或能力来创造自己的幸福感,这会造成他们自信心受到打击,对未来感到无望,从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这类消费心理有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会加剧拜金主义、攀比心理、从众心态等不良观念的危害,使之根深蒂固,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侵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乃至心理建设等。

5.1.3. 信息泄露风险提高

大学生受到内卷化消费心理诱导的同时,也会增加信息泄露的风险。由于当下众多大学生选择在虚拟平台上完成交易,一些居心叵测的不良商家会利用这些交易来窃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例如信用卡信息、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就会暴露在风险之中,可能会被用于欺诈和其他不良行为。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出于猎奇心理,可能会选择在一些不安全的网站上完成特定商品的交易,而这些网站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使得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容易被黑客攻击和窃取,严重者甚至面临严重的财务损失和其他隐私泄露风险。

5.2. 外在后果

5.2.1. 加剧社会不良风气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主力军,其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势必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考虑到其消费行为上表现出的内卷化特征,这类大学生群体不仅仅为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更多是用以追求并实现社会认同。这种过度的物质追求助长了社会已然存在的物欲横流的不良风气,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平等现象的严重化,加剧了社会物质追求的不当观念。

5.2.2. 损害青少年形象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作为广大青年的主力军,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产生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部分大学生过度沉迷于内卷化消费,过分追求物质和品牌,将成功视为形式上的回报,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的培养,这种功利主义思潮不仅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沼,导致他们追求短期的利益,忽视了个人内在素质的培养,而且有损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大众眼中的正面形象。

6. 大学生消费内卷化的破除路径

6.1. 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

大学生应努力培育良好的消费道德观。具体而言,不仅要自觉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修养,进而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还要学会合理规划消费内容,有计划地消费,着重提高自己的理财意识,克制不良消费欲望,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将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抵制不理性的消费行为(罗熊,2021),力争做一名科学消费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最终使自己的消费观更加完善。除此之外,大学生还需要增强对消费风险的判断力,努力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理性消费。

6.2. 积极参与构建清亮的消费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因此,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群体表现出的内卷化消费特征,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健康消费的大环境(付荣,董艾辉,2019)。具体而言,各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联合高校一起行动,加强对学校周边消费场所的监管和清查,重点清理整治易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产生负面影响的不良因素。对于网络电商而言,应主动承担作为产品售卖方应尽的社会责任和应有的社会担当,避免过度宣传,引导年轻消费群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理性、适度消费。

6.3. 巩固家庭基础教育的榜样性作用

良好的家风是人生的铺路石。家庭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重要场所(冯娜娜,吕恒宇,2017)。因此,在纠正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消费内卷化特征时应充分发挥家庭榜样的基础教育作用,家长应定期与子女沟通,了解其财务状况,着重通过行为教化与思想引导助推子女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6.4. 发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引导作用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程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包括消费观念的主要阵地(任颖,2020)。因此,在思政课程中增加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引导内容,从知识教育层面倡导大学生群体理性消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通过主题教育形式,组织学生面向消费观念的讨论、征文比赛、宣讲会等,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也可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利用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鼓励大学生主动提高自主理财、理性消费的能力,从而有效抑制其内卷化的不良消费行为。

7. 结语

内卷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在众多领域所表现出的一种现象。在社会比较理论的视角下,内卷化已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也因此造成了相应的不良后果。但是这种内卷心理并非无药可医——在丰盈内心、充实生活的呼吁下,大学生应当摆脱消费内卷化,在审视与反思中找到高效的破除路径,减轻自身发展的无谓负担,进而努力学习、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逐步健全成长为堪负民族复兴和时代发展重任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 代锋, 夏红雨(2020). 农村居民“畸形攀比”现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社会比较理论视角.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3), 83-90.
https://doi.org/10.16480/j.cnki.cn43-1326/c.2020.03.010
[2] 邓子瑜, 黄子健(2022). “内卷化”反映社会现象及成因分析. 公关世界, (12), 53-54.
[3] 冯娜娜, 吕恒宇(2017).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探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17), 72-73 76.
[4] 付荣, 董艾辉(2019). 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价值导向. 知与行, (5), 52-57.
https://doi.org/10.19309/j.cnki.zyx.2019.05.009
[5] 栗兴维(2017). 网络暴力产生的心理机制. 视听, (7), 160-161.
https://doi.org/10.19395/j.cnki.1674-246x.2017.07.090
[6] 卢钰元, 马江涛(2021). 社会比较理论视角下的体育消费行为. 当代体育科技, 11(30), 253-256.
[7] 罗熊(2021). 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上海商业, (7), 22-23.
[8] 任颖(2020). 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现代交际, (14), 138-139.
[9] 舒玉红, 张光春(2022). 社会比较理论视域下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研究, (3), 2-4.
[10] 谢能刚, 代亚运, 暴伟, 等(2020). 社会比较情境下情感演化机理分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7(4), 396-404.
[11] Elise, R., Sarah, B., Griet, R. et al. (2018). Revisiting Goffman: Frames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Interactions of Menta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with Diasporic Muslims. Social Theory Health, 16, 396-413.
https://doi.org/10.1057/s41285-018-0064-7
[12] Graham, A. B., Pool, N. R., Rosopa, J. P. et al. (2024).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omparison: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Safety Compliance. Safety Science, 2024, Article ID: 172106407.
https://doi.org/10.1016/j.ssci.2023.106407
[13] Rahimi, I., Divsalar, K., Rezvani, M. et al.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guards Needs and Their Job Satisfaction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Report of Health Care, 2, 23-30.
[14] Shutong, H., Julia, B., John, P. R. et al. (2024). Social Comparison Feedback in Decision-Making Context: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 Levels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Matter. Ecological Economics, 216, Article ID: 108047.
https://doi.org/10.1016/j.ecolecon.2023.108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