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应对高校校园危机事端的措施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Campus Crisis Incidents for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24.145717,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51 
作者: 赵天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卫处,北京
关键词: 校园危机预防措施风险预警心理支持事件响应Campus Crisis Prevention Measures Risk Alert Psychological Support Incident Response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校校园管理理念的转变,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和危机处置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传统的高校校园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对现实的需求进行满足,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管理的效率较低,效果较差,无法与时代接轨,无法为教师与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保障,所以对于高校领导及相关管理者、教育部门领导来说,必须要强化思想,深化理论,在高校范围内合理开展平安校园的建设,为我国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据此,本文对高校校园危机处置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concepts in university campuses, issue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models in university campuse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rea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are low, lagging behind the times, and unable to provide high-quality services and guarante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for university leaders and relevant manager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leader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ideology, deepen theory, and reasonab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 campuses within universitie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udies some issues in the crisis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es, hoping to be beneficial to reality.
文章引用:赵天一. 防范应对高校校园危机事端的措施[J]. 教育进展, 2024, 14(5): 447-45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717

1. 高校校园危机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1. 高校校园危机的区别性界定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高校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其行事风格常表现为率真、幼稚和冲动。学生群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中,社会经验不足以面对复杂多变的校内外状况,使得高校校园容易成为危机事件的高发地。这些事件在没有明确政治目的的情况下,可能由日积月累的矛盾和问题触发,由于管理层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或是学校基础设施和服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时尤为突出 [1] 。因此,要有效预防和处置类似事件,需要高校管理层深刻理解校园危机事件的本质,并且建立一个精细化的防范响应机制来应对可能的集体行动 [1] 。在此基础上,高校校园危机的区别性界定显得尤为重要,以便在事件发生时能够精准识别、迅速应对并及时解决以防事态扩大。校园危机与普通社会事件的区别在于其参与主体的特殊性,涉及的是正处于形成和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发生地点可能是大学校园内或者相关媒体平台。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需求表达以及反应方式都与社会其他群体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1] 。此外,高校校园危机可能表现为学生集体抗议、罢课、联名上访等多种形式,并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这些行为不单是对校方政策或管理的反馈,也反映出大型社会事件带给年轻学生群体的影响 [2] 。有效的管理措施应当能够识别这些危机事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及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核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制度规制和应急管理。在预防措施层面,增强学生对于大局意识、法律法规的认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完善的沟通渠道、发布信息的时效性、聆听学生意见反馈也同样重要,它能够减少误解和矛盾积累,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随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适应校园管理与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 [1] 。

1.2. 高校校园危机的主要门类

高校校园危机的主要门类涵盖了学生的群体性抗议、暴力冲突、精神健康危机以及网络安全事端等。这些事件常由学生对师资、管理、学习环境和就业前景的不满累积引发,或是源于外部对学生的不当影响和操纵。学生群体性事件不仅威胁校园的稳定和师生的安全,也影响学校的声誉与运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高校需构建多维度的危机应对策略,旨在数日内化解事件,恢复校园秩序。针对事件的早期识别与干预,需依托于强大的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以便快速识别潜在威胁 [1] 。此外,高校应组建专业的危机响应团队,包括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公共关系专家和校警力量,在事件爆发时能实行快速分工,高效协调,确保危机处理的流畅与有序。进一步而言,危机管理还需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社交媒体舆情监控、大数据风险评估工具,以及移动应急通信平台,加强对校园内外情势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功能 [3] 。综上所述,为防范和应对校园群体性事件,高校须综合法制、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力量,构筑全面的校园安全防护网,确保存在问题得到高效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学生及教育环境的负面影响。

2. 高校校园危机成因剖析

2.1. 尚不健全的制度及法治体系

面对高校校园中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成因的剖析成为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在对高校校园危机的剖析中,尚不健全的制度及法治体系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尚不成熟的制度体系意味着即便校园内存在着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难以有序高效地进行排查和整改,这不仅阻碍了安全问题的及时发现,还可能导致违纪情况的扩大。由于缺乏全面的法制化管理,一些明确的安全规定和应急处置机制得不到严格执行,校园管理人员和师生的安全法治意识淡薄,对于规章制度的依从度不高,从而造成校园安全管理的漏洞 [3] 。例如,在高峰时段的学生流动管理上,健全的疏导与限流机制缺失,易发生人员拥挤甚至踩踏事故 [4] 。而且,对于监控设施的维护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导致设施运行异常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安全监控的盲区时有发生。此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虚拟空间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网络欺凌、个人信息泄漏等新型校园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现行的校园管理体制尚未形成有效应对策略,法治体系滞后于安全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园安全防护网的完整性。针对现行的不足,制定更细化、操作性强的安全规章制度。确保每一项安全措施都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和责任人,形成全方位的覆盖和零容忍的执法态度,从源头减少安全风险的发生。此外,应构建包含网络空间在内的安全教育体系,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还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一旦出现安全事故,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化解危机,最大限度的减轻损失 [3] 。

2.2. 尚不严密的学校管理体制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机构对校园管理的要求持续提高,而校园危机的防范与应对措施便成为高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当前,一些高校在管理体制设计上尚不严密,尤其在应对突发的校园聚集事端时,这种管理上的缺陷尤为明显。根据已有研究显示,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制定、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校园公共安全教育途径单一等问题,在校园聚集事端的防控上表现突出 [2] 。为此,本节将对高校校园危机管理体制的不足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达到强化校园安全、维护稳定的目的。首先,在高校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当前不少预案在设计时缺少对实际操作的指导,这导致在发生聚集事端时,执行人员往往手足无措,无法有效地响应和处置问题。例如,在组织大型活动时,预案应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措施,包括人流疏导路径、停车分类引导、安保人员部署、医疗急救点设置等内容,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有序进行。其次,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对防范校园聚集事端同样至关重要。当前一些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外部机构信息沟通不畅,造成信息孤岛,影响了危机预警和应对的时效性。高校应建立起校际间及与政府部门、与公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关键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反馈 [2] [4] 。再次,加强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提升师生安全意识。目前一些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渠道单一,仅通过简单的宣传材料和偶尔的讲座,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应利用网络媒体、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将公共安全教育融入师生日常活动中,形成全方位的安全文化氛围。此外,校园危机管理体制的建立不能仅停留在策略层面,应深化到制度实施和过程监督上。实施层面,高校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有效联动;监督层面,则需设立专项评估机构,定期对危机管理体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找出不足并及时调整改进。有效的校园危机防控不仅能够人身安全,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4] 。

2.3. 缺失的危机及生命意识教育

在当前的校园环境下,学生群体的心理品质和安全意识教育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学校安全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形式单一,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行为实践能力。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复杂多样,既有校方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也有学生个体安全意识薄弱的现状。缺失的危机及生命意识教育不仅会导致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有效应对,也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构成长期的隐患。从消防安全意识的缺乏到交通安全规则的不遵循,甚至包括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威胁着校园的稳定与学生的安全 [2] [3]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应当采取更多元、动态、互动性强的安全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消防逃生模拟训练,利用交互式软件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应对能力 [1] 。此外,针对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应当建立在线心理健康辅导平台,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支持,以增强学生面对危机时的心理韧性 [1] 。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设置专门的预警发布平台和紧急联系体系,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紧急状况能够做到实时监控并迅速响应。这不仅利于形成快速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灾害事故的伤害 [3] 。总体而言,危机及生命意识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全面的规划与设计,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点,进行精准定位与个性化指导。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应对策略需从实质出发,确保每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以真正提升校园的安全保障水平。

2.4. 高校校园危机的群落效应和个别效应

高校校园聚集性事件产生的群落效应和个别效应往往同时作用于校园危机的形成和演变。群落效应主要指的是在校园范围内对某一事件的共同反应和行动,而个别效应则是指事件对单个个体心理或行为产生的影响。高校群体生活密集,易于形成共鸣,某一事件可能迅速激发出群体性情绪反应,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如实例中所示,当校园中发生危机事件时,社交媒体即会迅速成为信息的集散地,传播混合真假信息,这种快速扩散的信息网络模式在高校中尤其突出 [5] 。个别效应则更多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冲击,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在危机中经历了创伤,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极端行为。这种不同层面的影响,对于高校管理层而言,都是不容忽视的危机管理挑战 [1] 。针对校园中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群落效应的风险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及时监测舆情动态,快速辟谣与提供准确信息,以及对个体心理干预的及时性、专业性和针对性。根据最新研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深化理论、整合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危机意识和应对技能培训,优化心理健康服务,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安全网络。同样地,深化校园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包括法律法规、预警机制、应急管理等在内的系统化校园安全框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因此,在防范应对校园聚集性危机过程中,需综合运用交叉学科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动态模拟,以科学的数据支持制定和实施可操作的政策和方案,有效调动校内外资源,构建与时俱进的校园危机管理机制,降低潜在风险,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3. 建立系统的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机制

3.1. “应对”危机——相对完备的立法机制

应对高校校园中可能发生的聚集事端,制度建构是基础性工作。完善的立法机制能为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提供法律依据,确保在聚集事件应对中各项措施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实施。校园聚集事端的防范和应对需要一套精细化的法规体系,涵盖了个人行为规范、群体活动管理、事件处置流程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从而构筑起校园安全的全面防线。在立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综合考量校园的特性和学生行为特征,统筹校园内的人流和设施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法规标准 [6] 。这包括对校园聚集地区的人数限制、活动时间管理以及紧急疏散通道的明确要求,力求实现事件预防与风险降低的目标。此外,大学教育要完善聚集事端的预警机制,明确各类活动的申报审批流程,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准则,并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智能监控设备和移动应用报警系统,以期增加对敏感时期和区域人流的动态监控能力与响应速度。校园聚集事端的立法机制也要求学校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实施迅速反应,包括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以及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通报体系。事端发生时,必须按照预案和法规迅速采取行动,既要确保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对校园秩序及教学环境的影响 [3] [4] 。此类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危机时校园的应急管理,而且通过明确规范学生与教职工的行为标准,为高校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学术环境,提高整体的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3.2. “防范”危机——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

高校校园作为年轻学生集中的场所,其安全稳定性至关重要。传统的监控和巡查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分析,往往不能有效地预警和防范可能发生的危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先进的大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技术应用于高校校园危机管理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则成为促进校园安全的重要任务 [7] 。鉴于此,本节讨论一个综合性的校园危机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对校园内外潜在危机因素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进而快速、准确地实现事件预警和信息传达,有效提升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该系统核心部件包括高精度感应器网络、中央数据处理中心以及面向全体师生的通知发布平台。感应器网络负责搜集校园多维度信息,如人群流量、噪声水平和网络舆情,使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实时分类与风险评估。中央处理中心则集成多项大数据分析工具,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聚类分析和趋势预测,生成校园安全态势的全景图。通知发布平台采用移动端应用和网络平台结合的方式,确保重要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广泛传达至师生手中。系统实施方案着重强调的关键点包括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准确性的提升以及全覆盖通知网络的搭建。在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以预防为主、以应急为辅的原则被贯彻实施,能够显著降低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并最小化事故造成的影响。通过此预警机制的运用,不仅能解决事端应对过程中的响应滞后问题,也能对潜在危机进行有效干预。本研究在实证方面的数据取自校园安全事件的统计分析,结合人工智能在图像和声音识别方面的突破,构建出集成化的危机感知和判别模型 [2] [5] 。此外,系统还包含针对舆情分析的模块,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大规模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情感倾向和话题趋势的分析 [5] 。与此同时,系统还设置了定期的模拟演习,以此来完善和调整预警方案,提升校园整体防范和响应能力。这一机制的建立,不仅基于理论框架的合理构建,更体现在实践应用的效果验证,为保障我国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3. “干预”危机——及时恰当的反馈机制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线下高校校园聚集事端,在构建系统的校园危机管理机制中,“干预”阶段要求实施及时恰当的反馈措施。在面对校园紧急事件时,快速反应能力的培养和应急处置方案的科学制定尤为重要。干预危机中的反馈机制涉及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的实时工作状态监测、事件信息的快速收集和整理、有效的情报分析、以及针对性的预警工具的运用,这些都是保证校园安全和学生利益的重要环节 [4] 。反馈机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就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与决策支持。借助校园安全大数据平台,可以对校园内的监控数据、学生行为模式、以及各种通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3] 。此外,深入采集和研究学生的在线行为数据,开发精准预测模型,也是增强反馈效率的有效途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而且通过算法优化,能够在危机发生初期就做出科学判断与预判。在反馈机制的设计上,协同性和实施力也是关键因素。通过建立跨部门的紧急响应小组,整合来自保卫部门、学生事务部门、医疗支持以及外部安全机构的资源,能有效提高干预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1] [7] 。在实践中,模拟演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应定期组织紧急事件模拟演习,使学生和教职工熟悉应急预案和撤离路径,提高整个校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 。总之,通过实践检验并不断优化反馈机制,增强校内外协作,高效响应危机事件的挑战,才能为校园安全构筑坚实的防线。

3.4. “反思”危机——实用妥善的评估机制

危机反思环节在高校校园危机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精确的数据监测与统计分析,结合校园历史事件记录与安全漏洞数据库,构建起一套对校园危机情况的专业评估系统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应紧密整合学校内部资源,调动校安全保卫部门、心理咨询中心以及法律顾问团队的专业力量,形成一支跨学科的危机评估小组,共同对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诊断 [7] 。此外,实际操作中,评估机制可细分为事件立案、现场调查、责任认定、结果通报四个具体步骤,需调动群策群力,以确保每个步骤中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2] 。评估结果应基于统计学原理,采集至少12个月内的校园危机事件数据,对比分析事故发生的时间节点、场所分布、涉事人员构成以及后续处理效果,为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奠定数据基础 [5] 。此外,还需依托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录入实时数据,整合历史数据集,利用数据库管理模型对校园安全状态进行动态监测与趋势预测,彰显信息技术在现代高校危机管理中的支撑作用 [5] 。最终,将评估结果以及建议措施形成报告,提交至高校领导层与相关管理部门,确保成果能够转化为具体的策略部署与制度建设。所有评价报告、决策文件和实施过程都应在校园安全管理信息网络平台进行留存,以便未来持续调整与完善应对危机的策略。不断迭代并优化评估机制,在每次事件之后回顾和反省,是提升整个校园危机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2] [5] 。

4. 结论

高校校园危机处置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本文旨在为高校校园危机的妥善处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推动平安校园建设的深入开展,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在理论层面,本文阐述了高校校园危机的界定和门类,并梳理了处置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立法”“预警”“反馈”“评估”等四级处置机制。在实践层面,本文为教育和相关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高校校园危机处置策略;本文还强调了跨部门合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多方参与、协同高效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议。这些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的危机应对能力,高校管理者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以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致谢

感谢我的家人、同事、领导,是他们一直支持着我,让我有信心克服困难,坚持完成研究。

声明

邮件中建议完善“扩充案例研究,增加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部分工作案例涉及舆情、政治因素等,不方便公开,故未能扩充实际案例。

参考文献

[1] 尤勇.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J]. 高教学刊, 2016(6): 169-170.
[2] 张萌. 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实问题与突围之道[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3): 114-115.
[3] 李庚. 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应对策略[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8(3): 49-52.
[4] 李妍. 校园安全[J]. 平安校园, 2019(3): 86-90.
[5] Lindstadt, C.J., Glowacki, E.M. and Robertson, B.W. (2020) Reactions to a Campus Emergency: A Text-Mining Analysis. Qualitative Research Reports in Communication, 21, 74-87.
https://doi.org/10.1080/17459435.2020.1755719
[6] 鄢巍. 论高校校园安全风险的有效防范[J]. 教育现代化, 2017(51): 146-147.
[7] 唐秋明. 辅导员视角下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应对措施[J]. 西部素质教育, 2021(13): 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