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政策政府支持的几点建议——以叙州区为例
Several Suggestions on Government Support for Talent Policie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Taking Xuzho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sd.2024.145129, PDF, HTML, XML, 下载: 63  浏览: 109 
作者: 黄学勤:叙州区委党校,四川 宜宾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人才Digital Economy Industrial Talent
摘要: 为实现中央、省、市关于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步伐,叙州区持续在招引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方面发力,推动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centr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and digital industrialization, Xuzhou District continues to make efforts in attracting talents in the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digital economy.
文章引用:黄学勤. 关于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政策政府支持的几点建议——以叙州区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5): 1152-1155.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5129

1. 引言

当前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兴起并蓬勃发展,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的数据,我国在2021年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9.8%,有效地减轻了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变得更加突出,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点。叙州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的规模、实力和效益,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催生了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叙州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于2022年6月开始运营,目前有12家数字经济企业入驻园区,包括青霆科技、乐普通盈、欢聚游等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园区为核心,辐射整个片区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2. 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叙州区聚焦“三个突出”,以实现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目标为目标,努力打造产业人才发展的新高地。制定了“1 + 3 + 1”产业发展体系,通过“双招双引”的方式引进人才,引入字节跳动和英发德耀等“中国500强”企业落户叙州。通过创新“职惠叙州”线上就业服务,举办了50余场“春风行动”和“直播带岗”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帮助企业招聘各类产业基础技能人才,共达20723人,其中本科学历及以上的人才为3245人。通过“基地 + 院校 + 研发”模式,引进了蒋剑春院士等73名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了15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申报了28项知识产权。这些努力推动了叙州区成功创建了“省级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由于数字经济的专业技术性较强,加之重庆、成都等城市的“虹吸效应”,在我区难以吸引到全职专业技术专家人才。同时,由于数字人才供给和分布不平衡、数字化人才缺口、人才流动性和创新能力受限等问题,也制约叙州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

3. 政策建议

人力资源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通过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利用产业规模化效应,吸引更多高层次、具有引领和支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而形成数字人才的聚集地。

(一) 集聚资源,建立人才机制

加强人才资源的集结,促进产业协作与地区合作,建立高效的数字人才流动机制。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进度,提高对数字化人才的吸引力和留住力,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 [1] 。提升数字经济生态或建设,加强对数字化人才的支持和激励,推动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搭建和改进数字人才的交流合作平台和网络,推动数字人才的合理分配和优化利用 [2] 。在发展数字经济时,重点关注整个生态链,将产业链和人才链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进行开发和引入,进而整合产业资源,集聚人才。充分发挥产业区、共性平台、高校以及新兴企业的人才优势,加强人才沟通交流,深化人才合作,打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通过培训现有企业数字化人才,吸引更多紧缺专业人才,构建可持续的人才储备池。

(二) 项目牵引,形成人才体系

目前,数字化业务正在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人才发展战略上存在系统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不足的问题,这将不利于数字化产业队伍的长期发展。在数字化产业与产业数字化相互融合的趋势下,迫切需要依靠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的引导,促使形成数字化行业协会或联盟组织,建立先进的交流合作平台,利用资源和尖端理念进行全面规划和引领,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体系化、资源化人才战略,创建一个有效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3] [4] 。

(三) 高度关注,优化人才环境

加强政府关注和政策引导,形成数字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思考制约数字人才发挥作用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暖心服务,满足人才个性化需求,多措并举为人才提供专属服务,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职称晋升、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贴心事,让人才静心做学问,多出成果,激发人才的创新动力。首先,建立成长壮大奖励政策,以产业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营收突破奖励。对数字经济业务年收入首次达到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5亿元、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可分别给予1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二是资质认定奖励。对首次上榜高能级500强、中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百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国互联网百强(中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百强、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名单由工信部发布或审定)的企业,可给予1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其次,加大激励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引进。一是薪酬奖励,获得年度经济贡献300万元以上的企业,对其年薪收入在15万元、30万元、50万元、80万元、100万元及以上的高级人才,分别给予1万至20万元不等的五个等级的奖励,每家企业最多奖励20名员工。二是就业补贴,企业年度经济贡献达到300万元且年就业人数达到100人以上的,如果该企业的员工签订了3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并且在叙州区连续缴纳社保超过12个月的员工将享受就业补贴。对于高层次人才,鼓励企业按照区级人才奖励政策,给予博士研究生10万元的补贴。研究生补助50,000元/人按40%、30%、30%的比率,分为3年。三是购房补贴,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含叙州籍)在毕业后2年内,只要在叙州区落户并与新引进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在连续缴纳社保12个月以上的情况下,可以享受一次性补贴,用于购买叙州区域内适用于个人的住房。最后,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引擎,激励科技发展和人才创新活力。一是向获得国家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的人才或团队,给予50万元奖励;获得国家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特等、一等奖的人才或团队,给予20万元奖励;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的人才或团队,给予10万元奖励;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市级以上的创新创业大赛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农民工科技创新大赛奖一等奖的人才或团队,按获奖资金1:1的金额进行奖励,最高不超过1万元。二是对成功建立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农业科技园区、科普基地、星创天地、检验检测机构、“双创”基地等,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补贴。对企业购买转化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实施产学研活动,两年内升规入统的,按购买交易合同金额20%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单户企业当年补助不超过2项。对同一年度技术合同吸纳或输出技术交易额累计100万元以上的(不含关联单位交易额)单位,按合同登记技术交易额的1% (吸纳) 5‰ (输出)给予一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奖励。三是支持平台建设,吸引集聚数字人才。平台载体对高层次数字人才集聚具有重要承载作用,要加大力度支持创建各类数字化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创建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机构,支持建设数字战略家工作室,支持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建设数创空间为青年数字人才提供创业工位。

随着以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新经济、新科技、新业态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标准和新规格。数字职业市场人才缺口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强数字人才的培养、引进、流动和激励,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二东. 数字经济驱动国贸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 才智, 2022(9): 154-156.
[2] 李晓华. 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 改革, 2019(11): 40-51.
[3] 张晓红. 数字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策略与路径研究[J]. 人才资源开发, 2021(12): 46-48.
[4] 王伟.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人才, 2020(7):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