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中生自我实现的教师话语表达研究
A Study on Teacher Discourse Expression to Promote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Actualization
DOI: 10.12677/AE.2023.137777, PDF, HTML, XML, 下载: 122  浏览: 16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丽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高中生自我实现教师话语表达High-School Students Self-Actualization Teacher’s Discourse Expression
摘要: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愿望,作为教师应该促进学生达到自我实现或趋向自我实现,而教师话语对学生来说蕴含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通过自我实现与教师话语表达的内涵,自我实现对于高中生的价值以及促进高中生自我实现的教师话语表达这三方面进行探究。
Abstract: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already have the needs and desires for self-actualization. As teachers, they should promote students to achieve or tend towards self-realization. Teacher discourse has a huge impact on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and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s of self-realization and teacher discourse expression. Explore the value of self-actualiz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discourse expression that promotes their self-actualization.
文章引用:张丽君. 促进高中生自我实现的教师话语表达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948-495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77

1. 引言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好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从低到高,讲述了人的发展的内在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最难实现的需要,它是指完满的人性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刺激产生内在动力并引导个体自我教育 [1] 。高中阶段是学生飞速发展的阶段,有些学生已经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要。教师话语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老师的一句批评或者表扬足以让学生内心产生极大的波动,而个体在与作为整体的自己或与其他个体发生的语言中形塑出自我,且自我存在并完善于对话之中 [2] 。因此,教师话语对于学生自我实现有着重要意义。

2. 相关内涵界定

2.1.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最早由哲学家戈尔茨坦提出,其原意是指人具有想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即人的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以及他们的实际完成 [3] 。这一观点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马斯洛还借鉴格式塔心理学,形成了自己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在其中提出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中,以自我实现为核心,同时自我实现也是人的最高需求。关于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即使所有这些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们仍然可以(如果并非总是)预期:新的不满足和不安往往又将迅速地发展起来,除非一个人正在干着适合他干的事情。”由此,可以将马斯洛的自我实现思想概括为: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专注地投入甚至献身于某项自己热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潜能及各种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满足,进而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当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一高级需求层次都是建立在低级需求层次的基础之上,因此,自我实现这一过程也应当是建立在低层次需求满足的基础之上 [4] 。

2.2. 教师话语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拥有深厚历史、丰富社会背景、独特的陈述、术语、概念和信念的组合体;它涵盖了许多边缘,明确了哪些内容应该被表达,哪些内容不应该被表达,是塑造世界的一种方式” [5] ,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情境选择来适当的话语。西方语言教学界从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深入地观察、理解、研究课堂教学,其中Flanders在她1970年的《教师行为分析》一书中就提到教师话语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由表达,使他们通过交集和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促进语言习得 [6] 。正是由于教师话语对学生的课堂言行具有巨大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由此深入到教师评价语、课堂提问、教学导入语等多个方面。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国内有关教师话语的研究在近年来也逐渐攀升,期望能将教师的话语发挥最大作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检索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教师话语研究也主要针对于课堂,课堂之外的教师话语的研究较少。

但教师话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传递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载体,同时还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媒介。学生的自我实现也不是仅由学习组成,还包含课堂之外的价值生成。故笔者认为,促进高中生自我实现的教师话语需要依据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依据学生的不同行为迅速地作出恰当的反馈,以实现交际的目标。教师的目的将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学习,一般发生在课堂上;一类是关于生活,一般发生在课堂之外。课堂上,教师为了实现学习目标,通过问题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理解知识点,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课后,教师也会因为学习或者生活等各种问题与学生沟通交谈,往往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总的来说,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教书育人。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展开的交流活动,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具体语境等要素 [7]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依靠“话语”教书育人,影响学生。

3. 促进高中生自我实现的意义

根据研究表明,高中生的心理和个性虽然还处于不断完善的发展阶段,但学生已经具有自我规划的意识。他们对于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已经开始思考并感到焦虑。除此之外,高中学生已经发展到同一性的阶段,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学业上都强烈的希望被认同和被支持,他们希望能够像成人一样拥有决定权和自主权。这些现象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我实现的倾向和需要,而教师作为对学生影响巨大的人,应该鼓励学生具有自我实现期望,告诉学生如何正确自我实现并自己的言行去帮助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都是由各种内在动机来促进的,帮助学生自我实现会激发他们的动机,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实现自己在学习及生活上各方面的目标,能更好地协调自己的情绪,与他人交往。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提到,当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的性格特质就会变得更加沉着、慈善、友爱、宽宏大度、自信、心理健康、松弛、坚定不移的意志力等;此外,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能够更加理解他人的想法,减少敌意,更热衷于与他人交往,并且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从而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8] ,这些不正是教育所期望培养出来的“完人”吗?

4. 促进高中生自我实现的教师话语表达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故教师应选择有效的话语表达,提高教师话语表达的质量,增强学生自我实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4.1. 爱护学生,采用积极的话语表达

话语分析分为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其中积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身份建构主要采用由下至上的研究路径,批评话语分析下的身份研究则是从上至下强调身份建构目的的解读,重视解构身份建构的权力关系(如社会地位) [9] 。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采用积极的话语表达更能从学生本身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做到真正为了学生。

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需要教师切实的关心和爱护。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危机使得社会要求和自我的要求互相矛盾,导致高中生们在生活、学习、交际等方面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由于自身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无法很好地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学生经常与家长发生矛盾,与家长的关系逐渐疏离,难以得到成年人的指导,因此作为与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教师有责任关心这一阶段的学生,在他们迷茫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时候的引导要以积极的话语表达为主,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克服缺点,增强自信,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困难。

4.2. 尊重学生,采用礼貌性的话语表达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位教师的使命。尊重是树人的前提,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生命价值,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友善的态度给学生以安全感,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 [10] 。而高中阶段的学生更加希望能够得到来自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注重自己在外人面前的形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只有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才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应尽可能使用礼貌性的话语表达,避免脏字或者具有辱骂、羞辱等不良意义的话语。

1) 协商性话语

威胁面子的行为不仅破坏人际关系,而且会导致交际失败 [11]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叛逆阶段,他们对自己的面子格外看重,教师如果做了威胁学生面子的事情,可能会激怒学生,使得师生双发的谈话失败,且破坏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硬碰硬也许会造成两败俱伤,教师不妨采用协商性话语,以以柔克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通过对一系列课堂实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优秀教师在课堂中总是使用协商性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一问题?”“你愿不愿意帮助这位同学?”等,给予学生充分一定的选择,让学生有不想回答的权利,这样在学生没有想好或没有思路时可以拒绝起来回答,减少他们的站起来因沉默回答问题的消极情绪。

2) 称赞性话语

利齐曾提出礼貌原则的6个具体准则,分别是得体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中称赞准则指的是少贬损他人,多称赞他人 [12] 。通过对多个课例地研读可以发现,优秀教师更多采用称赞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表示称赞。例如在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死海不死》中有这样一段:

师:为什么海水含盐量高,人就不会下沉?你总得讲出点道理来。

生:海水含盐量高,它的质量就大。

师(追问):那如果扔进海里的是一块铁呢?它会下沉吗?

生:我想会下沉的。

师:那人为什么不下沉?光说海水的质量大,恐怕还不够吧?我知道你心里明白,问题是怎样把心里明白的道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生:海水的质量大于人体的质量。

师:那么铁块为什么会下沉?

生:因为海水的质量小于铁块的质量。

师:好!大于、小于的于怎么解释?大于、小于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于是比的意思,一般在两个数作比较的时候用。

师:说的真好!我说你有学问嘛,果然没看错人!(众笑)

钱梦龙老师通过对这位同学的不断追问,让他完整准确的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并在学生回答之后给予一定的表扬和称赞,使他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得到了老师的认可,能够极大地激发这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行为主义的实验中也表明,称赞更能够促使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对其给予表扬和称赞。

4.3. 态度真诚,以理服人

诚意是决定教师言语效果的关键,“态度真诚”的话语伦理原则能呈现教师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对教师话语在态度、动机、情感等方面做出的总体规定。从教师的心理动机来看,它指的是教师话语表达产生的言说结果与真实心理相一致的状态 [13] 。作为孩子,高中生们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外界以及他人的情感态度,因此作为成人,作为教师,不应该对学生抱有敷衍态度,更不应对其说一些违心的话语。

在德育教学原则中要求教师要遵循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高中生们受到年龄限制,对事物的认知还不成熟,作为教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耐心。做错事时,教师要引经据典,给予充分的事实论证去说服他们,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以严厉的口吻对他们进行说教,不仅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还会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要以充分的道理去说服他们。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学生的关键,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融洽的关系,要做到真正尊重和爱护学生。教师与学生相处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交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采用积极、礼貌的话语表达,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地熏陶和培养下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5.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的话语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用积极、礼貌、真诚的话语表达刺激高中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一需要。学生在努力达到这一需求的同时,就是在努力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完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建构及运用研究》(项目号:2022XKT1181)。

参考文献

[1] 连惠芗.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自我教育优化的心理机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8(18): 17-20.
[2] 熊金菊. 对话性自我的寻求[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 王海萍. 合理性的乌托邦与个人的自我实现——赫勒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比较[J]. 学术交流, 2017(4): 5-13.
[4] 高洁. 论马斯洛自我实现思想对青年自我实现的借鉴[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 40(11): 51-53.
[5]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M]. 肖勇, 译.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 32.
[6] Antón, M. (1999) The Discourse of a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eacher-Learner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Language Classroo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3, 303-318.
https://doi.org/10.1111/0026-7902.00024
[7] 张鹏君. 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表达的审视与反思[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25): 40-43.
[8] 仇荃. 满足需要和自我实现[J]. 成才与就业, 2011(9): 54.
[9] 石春煦. 身份研究: 积极话语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互补性[J]. 外语学刊, 2022(3): 48-54.
[10] 张斌, 陈萍. 论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的语言素养修炼[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10): 83-87.
[11] 李海辉, 何自然. 话语缓和的语用功能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 151-158.
[12] 张娟娟, 陈旭远, 毛清芸, 范会敏. 促进深度学习的师生对话特征: 基于会话分析理论的探索[J]. 教育科学研究, 2021(10): 82-89.
[13] 李凤鸣, 李敏. 小学教师话语伦理的内涵、价值与实践原则[J]. 中小学德育, 2020(8):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