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空间与教学形式多元化探索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DOI: 10.12677/AE.2023.137800, PDF, HTML, XML, 下载: 115  浏览: 192 
作者: 吴 涛: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教学空间环境设计信息化人才培养Teaching Space Environmental Desig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摘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方式也面临巨大改革,教学模式也从传统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急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之适应当代的新型教学方式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在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空间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同时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空间进行分析,对教室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庭院空间提出新的要求,加强学生教学质量,以期培养综合设计人才。通过对教学空间改善,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综合实践能力,也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人才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China’s education methods are also facing huge reforms, and the teaching mode is also transitioning from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s have not adapted to the new era, lacking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explore new teaching modes that ca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ntemporary teaching methods.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diversity of teaching spaces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fession. It also analyses the teaching space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classroom space, public space and courtyard spac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students, with a view to developing integrated design talent.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spaces,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eaching is improved, th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bility is enhanced, and reference is provided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文章引用:吴涛.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空间与教学形式多元化探索[J]. 教育进展, 2023, 13(7): 5105-510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800

1. 引言

当前的大学教育方式以传统的教室教学为主,在校园建筑空间上也以传统的动静分区为主。大部分高校依然以传统的围合教学空间占主要方式,但这种教学空间已不适合快速发展的教育改革。随着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更应突出大学的教育空间的趣味性,多元化,满足空间的复合性以及灵活性。创造学生与老师共同为主体教学的空间。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入互联网形式教学便于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性。在教学空间,公共空间等区域做出改变,设计上应满足学生的个人依附心理,继而引发对教学方式的反思。本文主要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多元化,信息化,可持续性发展的探索以及教学空间的转变的探讨。

2. 信息化教学

近几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会选择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教导。正如百年前的工业革命的到来,引起了一系列的轰动,基于新时代“互联网+”的到来,云端数据的处理方式,大数据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看法。这一改变在学校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基于互联网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变传统的围合教学空间和简单的信息传递的教学方式,有条理性的构建多媒体信息教学,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下、线上教学模式的融合,满足当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特点,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1] ”。我国于2015年至今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要求“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 [2] ”。对于环境设计学科来说,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更是出现新的需求。

3. 教学方式的变化

3.1. 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传授方式几乎与中学教育相差无几,主要使用讲台授课方式,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多以老师为主的传授,枯燥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机会较少,课下的互动时间也相对较少,使得课程知识不能学以致用,学生无法应对复杂化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也只是以简单的平面图以及剖面图进行讲解,通过简单的图片化向学生传授知识,特别是景观,室内的学生,更是缺少课程互动性,缺乏应用与实践。这也成为现在环艺学生的短板,缺少竞争力与动手能力在实践工作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在适应目前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形式多以老师单方面讲授为主,但对于景观,室内的学生,往往造成了信息封闭的弊端,创新能力不足。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得教学模式更加新颖化。对于环艺的学生来说,利用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方式,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更多的投入到课堂之中,使其从教师为主提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趣味性课堂。“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建筑教学课程,不单是将计算机作为简单演示工具,而是将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互联网作为更新教学体系、改变教学手段、链接社会资源的新平台。 [3] ”在设计与实践课程中,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收集网上信息,保持对吸收该领域优秀的作品与其他学校学子进行探讨,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适应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 [4]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应从教师的课堂转化能力,设计实践课程的培养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3.2. 新型教学方式

“环境设计专业是跨学科、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工程技术、设计艺术、建筑规划、环境生态等多学科多领域 [5] ”。环境设计专业课也不仅仅局限理论课,更多的是设计实践课程,环境设计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环境设计专业更多的是专业性的设计人才,在教学上应该更加偏向设计实践课程。在教学中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调动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1. 设计实践课程

环境设计专业通过实践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能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在环艺专业中设计与实践课程,大部分院校目前依旧采用理论课的方式进行教授,通过简单的书本知识传达给学生,这样导致知识点只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层面,对实践能力不重视,这也导致了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动手能力不足,理论无法及时运用于实践当中,对材料结构也不了解。在毕业设计中,老师也更多的是理论教学指导,使得环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薄弱,这一现象急需改变。

在教学中可运用“线上 + 线下”混合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指导,使学生自主动手设计,锻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在设计实践课程中可采用课题分组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主题分组进行设计,对设计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手工的方式制作模型,老师在这一阶段起到辅助解答作用。建议将设计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安排在同一天,这样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教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更有利于对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通过对课题分组的设计,可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构思设计,空间实践等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乐趣,在设计调研过程中,可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以及创立对于环艺工作的判断价值体系,同时通过小组成果展示,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材料,结构,空间有深层次的了解。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可组队分工合作展示,便于加强对课程的理解以及结构的分析过程。

3.2.2. 教师的综合能力与评价体系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在学生阶段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设计专业的老师需要具有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丰富的教学理论。一方面,老师可以更好的完成科研教学任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和专业水平,同时,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对教师本身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培养具有积极作用,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起到了对科研教学督促的意义,增强老师的专业技能以及理论基础实践。在课程教学中,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教师的引导,改变师生之间的被动关系。老师也应该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强化示范带动的作用。同时完善对学生与老师的相互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对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自我评定,了解学生的实时状况的同时,弥补老师在专业性上的不足。

4. 教学空间的转变

4.1. 传统教学空间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建筑空间中在不断完善教室教学设备,仍有学校以传统的教室布局为主,讲台式的空间进行布局,形成单一的室内空间布局,空间利用率低下,结合传统中学上课方式进行讲解。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大部分高校教室仍采用矩形教学空间,对于理论与实践课程只是简单的对书本进行讲解或者播放一些简单的设计草图,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设计空间布局上没有注重灵活性与开放性,使用传统单向讲解空间,学生课堂上缺乏沟通,教学形式也是由采用老师单方面讲解知识,导致了学生接受信息的碎片化,零散化,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目前大部分院校对环艺学生教学空间单一化,交流活动空间较少,使得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室内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低下,难以发挥实际作用,无法更好的衔接校园与社区的关系,风格单一。

4.2. 教室空间转变

教室空间布局应做出调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布局上可采用中庭空间教学,围绕式布置,学生面向中心空间,采用中心课桌进行讲解,在技术上可引进3D虚影技术进行教学,用立体式的教学替代之前简单的平面教学。同时加强学生建筑手工设计教学,增强学生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以及加强对设计课程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增加学习效率。教师通过信息化整理零散的知识,通过中心展示台讲解,减少学生上课期间玩手机分散注意力的现象,积极创造更多的室内公共空间,保证空间的开放性与流动性。在教室也应保留多媒体荧幕,确保理论课程的正常开展。“在教室也应保留多媒体荧幕,确保理论课程的正常开展。设计以综合体为媒介,打造校园内部无界、多样的活动容器,创造多层次、多可能性的场所,以丰富空间体验打破教学生活模式的单一化和封闭性 [6] ”。

教学空间应该是具有可变性,多元性的,建筑的可变性可以是主动性地,即受于人的主动互动。建筑的互动基于人们的主观感受,精确的感知环境变化,能够做出积极的变化,在教室空间中它应该是有感受,有温度的有机体空间,并与环境积极互动。同时能够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转化为不同空间形式: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封闭空间,私人空间以及个人的独立空间,根据使用需求结合为开放的大空间,成为包括中庭空间在内的可变性空间进行探索,使之建筑对空间内部要求不在固定,成为可变性多概念空间。

4.3. 公共空间与庭院空间转变

在空间优化布局上,还应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包括走廊,楼梯,教室过道等空间,以最大限度的优化空间,增加空间利用率。在艺术教学楼中应积极使用走廊空间,它不仅仅是教室的通道,也是学生闲暇时的休息场所。通廊空间是连接室内室外的桥梁,具有交通功能,一定的引导性,时空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疏导性和时空引领性。通廊空间在建筑上起着桥梁的作用,有时连接着楼与楼之间,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场所。在布局上,应适当加宽通廊尺寸,防止出现拥挤现象。在通廊的设计上,更多的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展现当地文化特色,它不仅仅展现的是对当地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对于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的展示,同时也是紧紧联系社区与城市的空间。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来说,对通廊的艺术性往往更高,它不仅仅提供者过道的作用,还承担着提高学生学习审美的责任,加深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在走廊上可实时更新布置优秀的设计作品展览,以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为通廊空间增添一份趣味性。将地域性文化表达引入其中,能够实现教育建筑形式创新,还能促进当地文化发展。“其次,地域性表达还能提高教育建筑的影响力 [7] ”。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积极利用公共空间的使用。在楼梯的垂直空间中,积极引进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繁忙的学习节奏中,能够近距离的欣赏校园文化以及加强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在楼梯休息平台可放置少量图书,成为移动校园图书馆的一角,供于学生休息时观看。使得教学空间与公共空间相邻,合理拓展教学空间,练习不同功能的空间,增加了空间开放性面积与形式。将公共空间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结合,寻找公共性的感情寄托。

在传统的教育建筑空间中,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不同专业沟通较少,学习方式风格单一,学生的兴趣性不强,对庭院空间的作用性不重视,这也引起我们反思。对于艺术楼的庭院空间可采用底部架空的设计,使得各个学科在内部空间可以更好的进行学科交流,让学生找到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多学科交叉化发展,不仅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实践。这就对于庭院空间的要求较高,在教室空间中也可适当采取借景的方式设计,增加空间层次感。

5. 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以为社会设计和建设为主要服务内容,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本文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空间进行探讨,在当前教育理念下,需要更加注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空间的创新,结合新型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设计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发展优势,积极进行探索,将设计教育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在教学空间中,对教室空间以及室内公共空间增加使用率,使得教学空间新颖,增强学生课堂互动性,积极性。针对课程设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培养专业人士有着积极作用,也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有着新的方法与途径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文静. 基于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 748(7): 154-155.
[2] 沈纲. 基于“互联网+”的建筑理论课教学研究——以“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设计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12): 36-38.
[3] 赖文波, 蒋璐, 张斌. 链接∙服务: “互联网+”概念性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J]. 住区, 2017(5): 23-29.
[4] 国家开放大学. 国家开放大学质量标准(1.0 测试版) [S]. 北京: 国家开放大学, 2015.
[5] 杨晓帆. 地方院校艺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设计实践模式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17): 122-123.
[6] 王纲, 王烨. 教育建筑的社会性回应——重庆市石子山中小学综合体设计[J]. 新建筑, 2022(5): 44-47.
[7] 肖君翊. 基于地域性的绿色教育建筑方案创作与设计研究——以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新区经管综合楼建筑设计实践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7): 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