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正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博弈策略。在塑造国家形象、加强文化输出的重要发展战略背景下,旅游作为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交流渠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也为文化软实力的对接提供了重要渠道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以迅速崛起的姿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似乎有一种“中国旅游世界化・世界旅游中国化”的文化倾向 [2]。
旅游文献的梳理与研究是国内学者把握中国旅游发展与国际旅游发展特征、动态与趋势的重要角度 [3]。国内学者重视旅游研究的历时文献梳理 [4] [5] [6] [7] [8],但总体上,现有的旅游文献研究多限于汉语或是英语世界,目前尚未存在以日本学者中国旅游研究为对象的考察。2003年,日本政府提出“观光立国”的战略,大力发展入境游产业,日本文部科学省等机构也加大了日本旅游学者对海外旅游研究的资助。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以来中国成为日本入境游最大的客源国,日本学者对中国旅游的研究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本文以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对象,对研究背景、研究动机、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述评,以期为中国旅游发展提供他者视阈下跨文化思考。
2. 数据来源与特征分析
2.1. 数据来源
国家级立项课题代表了研究热点与趋势,因此本文以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Grants-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base)收录的科研项目为数据,以“観光”、“旅游”、“中国”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并对研究题目、关键字及研究成果概要进行阅读与筛选,最后将题目中含有“中国旅游”、“中国观光”、“中国游客”等科研项目、关键字或者研究成果概要中含有中国旅游相关的记录的项目进行汇总,最后得出与中国旅游相关的科研项目为14项,如表1所示。

Table 1. List of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in Japan on China’s tourism research
表1. 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一览
2.2. 特征分析
观光立国以来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共计14项,与日本研究中国的浩瀚书海相比,虽然是冰山一角,但却呈现出明显的特征。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看,从早期对民族旅游的研究到对传统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再到对中国游客意识层面的研究,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保持着高度关注。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涉及了民族旅游研究、传统历史街区研究、历史古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动态研究、意识研究等,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最后从区域特征上看,包括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台湾省,其中西南地区与台湾省是日本研究中国旅游的重点区域。
综上所示,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台湾省与中国游客五个方面。另外,2018年以后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目前尚未收录在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中,因此本文从上述五个方面着手,对已经收录的研究报告的相关信息进行述评与分析。
3. 日本对中国西南地区旅游的研究
3.1. 松村嘉久的云南旅游研究
松村嘉久是阪南大学国际观光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甚为关注。2003年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资助,先后三次对云贵高原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对中国云贵高原地区民族旅游地的形成进行了比较研究。
2003年8月~9月对昆明市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实地调研,分析表明① 近年来,在昆明市内与郊区形成了面向跨境周游型国际游客的民族旅游胜地。另一方面,经由昆明向云南省各地旅行的中国内地游客增加,以宣传介绍云省民族情况的主题公园、民族服饰餐厅、博物馆逐渐增多。基于“旅游”发展,在“外国人的眼光”和“国内游客的目光”下,形成了多彩民族旅游的开发方式。②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逐渐成长为中国西南部到越南老挝的重要国际旅游路线,以及从越南向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新迂回旅游路线。特别是红河支流区域广泛分布的梯田景观是自然景观与民族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的代表,受到了广泛关注。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大湄公河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国际旅游振兴这一构想,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同时,并着手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③ 昆明市、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建水县等旧城区由于配合城市再开发和旅游开发,对历史街道的破坏规模正在急速扩大。这种“开发”牵连行政、开发行业、当地居民等。将传统古街区与旅游开发有效结合的开发理念得到共识的同时,在实际开发现场中,各自的利害关系和保全的方式的对立等问题凸显。
2004年8月8日~9月3日,对石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等地区的旅游开发土地利用情况、民族旅游开发过程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① 在石林地区对生产旅游产品的撒尼族村落和家庭收入进行调研分析表明:火把节与以前相比,一方面过度娱乐和体育赛事化,另一方面昆明—石林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② 在大理丽江游客云集的市区:一方面历史文化景观的修复和创造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不顾文化原真性的乱开发的倾向。另外,虽然旅游设施完善、游客集中的地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各不相同,但是前者正在侵蚀后者,居民生活区旅游化问题凸显。在旅游区域,当地居民经营的旅游设施逐渐减少,外来商人不断涌入。③ 香格里拉市区中心建有大规模的宾馆,旧城及周边多为面向背包客的住宿设施和餐厅。旅游设施的经营者多为外来人员。香格里拉郊外有优良的旅游景观和完善的机场,香格里拉作为“三江并流”地区、“四川西藏周游的必经之路”,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能够持续开发“三江并流”的可持续旅游战略,在形成据点旅游城市的同时,还需要在其他地区严格限制无节制的旅游开发。
2005年8月29日~9月10日,对旅游开发机构进行语音采访,对昆明郊外少数民族村旅游设施及昆明市内仿古型旅游开发的情况进行了调研与确认。结果表明① 昆明郊外旅游地形成了以“农村风情”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旅游村,城市居民和国内游客从昆明市内只需半天左右的时间便可轻松到达民族村旅游地。② 在昆明市内,仿古建筑开发模式与城市中老朽化古建筑的开发相互结合,城市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化进程不断加快。总体来讲,云贵高原边境民族旅游发展进程中,城市内部的旅游开发与郊外旅游互补增长。
3.2. 高山村淑的云南丽江研究
山村高淑是北海道大学旅游学高等研究所教授,致力于社会学、旅游学视阈下的旅游开发、地域振兴、旅游地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以云南丽江旅游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形态与旅游商业化、旅游开发与住民参与、传统建筑物的样式与外壁的纹饰、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居住功能的变容、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等进行了全方面的研究与分析。
其主要观点有① 通过分析历史建筑物的使用情况的年份变化,以及对保护区域的空间、社会、文化方面变化情况的把握,揭示了旅游开发带来的区域空间商业化以及对当地住民的影响。② 从保护城市和村落文化景观的角度,提取历史建筑物以外的城市和村落空间构成要素,对其社会和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各个要素之间密切的文化联系,并得出城市和村落空间已作为一种文化体系发挥着作用这一结论。③ 通过对世界遗产区域内历史建筑的商业店铺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从社会文化环境与文化环境保护的立场出发,了解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及展开研究的课题。④ 通过对居民组织、居民和地方行政的合作体制的调查与把握,比较分析了旅游开发的目标、战略、政策、计划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地区风俗、现存文化。在此基础上检证分析了开发过程中如何抑制负面影响。
3.3. 大山勲的四川旅游研究
大山勲是山梨大学综合研究部教授,主要从事于景观设计、城市乡村开发与传统观光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2015~2019年对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及周边古镇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游客的综合满意度要素。运用CART分析法分析了游客对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基础设施等26个要素的满意度,抽出影响游客综合满意度的要素。他指出“体验居民传统生活”对游客的综合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对“历史名人轶事”、“灯光夜景”的积极评价会提高综合满足度,对“历史街区”、“传统街区氛围”等传统景观的不满会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另外,以CS分析方法对CART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补充分析,从而更广泛地寻找影响游客综合满意度的因素。研究报告指出:“街景”、“历史建筑”、“传统美食”、“自然景观”、“影响清洁度与走路舒适度的基础设施”是应重点维持的因素;“团聚旅行”是应维持的因素;“生活文化体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传统生活的说明”、“休息”、“夜景”是应重点改善的因素;“传统土特产”、“传统饮食之外的饮食”、“传统物品之外的购物”、“麻将”、“传统戏剧表演”、“与其他游客一同游玩”的维持与改善的意义不大,对游客满意度的收效甚微。
3.4. 奈良雅史的云南回族旅游研究
奈良雅史是北海道大学国际传媒与观光研究生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类学及民俗学相关研究。2016年以“民族旅游地区的民族关系:以云南省回族社会为例”作为研究课题,选取了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较大、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为调研对象,从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国民统合为主要目的展开了踏查与分析,相继发表相关论著十余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源与详实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 证实了在政府主导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过去不曾被关注的回族居住地区,国内外游客大量涌入这一现状。② 当地回族对游客游览宗教活动场所的行为表示抗议,同时也出现了积极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宗教宣传的情况。
4. 日本对中国西北地区旅游的研究
山田敕之是大阪成蹊短期大学观光学科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地域研究、东洋史研究。山田敕之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研究中指出“吐鲁番葡萄节与和田玉石文化节是政府利用当地旅游资源、谋求地域振新与经济发展组织的文化祭。喀什地区历史街区的开发问题在日本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报道,这不仅仅是开发的问题,也是民族团结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考察新疆地区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民族这一要素”。另外还强调“喀什地区再开发过程中保留了何种程度的历史街区原貌等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详实考证与调查”。
另外,在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调查研究中指出“昭君出塞是中原王朝与游牧国家友好交流的象征,也是中华民形成的象征。昭君文化节是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集中体现,目前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来访的游客较少,实施开发政策一方的热情与动力大大地减少”。
5. 日本对中国西北地区旅游的研究
佐佐充昭是立命馆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从事于宗教学、思想史的研究。通过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青山里大捷纪念碑和黑龙江省的金佐镇将军相关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调查,报告指出“尽管在青山里战斗中朝鲜方面的战果被大韩民国的右派民族主义言论过度夸张化,且中韩两国间也反复展开了历史认识争论(关于‘东北工程’的各种问题),但多亏中国朝鲜族的调停等还是推动了金佐镇将军历史遗迹的相关设施的完善。不过,可以明确的是这些相关设施的保存与管理方式受到了中韩之间政治形势的巨大影响。”
6. 日本对中国游客意识的研究
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以来,大力发展入境游作为振兴国民经济的主要手段。随着政策的强驱动以及最大客源国中国逐年上涨的客群输入,日本入境游市场持续走高发展。日本观光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访日外国游客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3119.19万人次,历经5年翻至3倍。在此背景下,关于中国游客的意识层面的实证研究成为日本研究中国旅游的热点与重点。
从表1可以看出,日本关注中国游客研究的科研项目有5个,涉及到游客购买意愿的研究、促进中国游客访日机制的研究、中国游客的旅游行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游客对旅游资源认知与评价的研究、入境游背景下中国游客对旅游产品回购的研究。另外,从科研项目的时间上看,较为集中,均集中在2016年以后,反应出日本对中国游客的研究不仅仅是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动态与实况的把握,更是积极地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6.1. 辻本法子关于中国游客购买旅游产品的实证研究
辻本法子是桃山学院大学经营学部的教授,主要从事旅游学方向的研究,近年来对中国游客的意识研究较为关注。2016年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研究课题“基于越境EC旅游产回购的研究——以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报告中分析了中国游客的属性、访问频率、访问地点数量、购买商品类别、品牌认知、选择项评价、回国后的重复购买意向等。其研究结果表明“① 访日中国游客从富裕阶层向一般消费者变化;② 初访日的旅行者的比率增加,但他们比来访多次的游客所访问的旅游景点少;③ 关于食品类旅游产品购买增长率减少,但购买者品牌认知却无变化,与访问次数无关联;④ 游客对购买产品的‘能否拆分’、‘包装的魅力’、‘稀有性’、‘季节性’、‘中文表记’等方面比较关注;⑤ 回国后的回购意向主要是购买名气较大的旅游特产。”
6.2. 田中孝枝关于促进中国游客访日机制的研究
田中孝枝是多摩大学环球研究学部专任讲师,主要从事旅游学、文化学的研究。在关于促进中国游客访日机制的研究报告中对实施情况与今后展开研究的步骤进行了说明。
目前已经取得的结论主要有3点:① 对在日本的中国旅行社进行调查,并对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企业进行采访与历史数据的搜集。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意识到不仅要研究中国人访日机制的研究,同时还有必要把握日本人访中的动态与相关商业往来;② 2015年参加在中国广州举行的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the Study of Tourism”,目的之一是听取专家意见,与相关学者进行交流;目的之二是希望能够认识更多的中国学者,与其合作,开展研究与调研;③ 通过对在日本的中国旅游社与日系旅游社的采访调研得出,访日中国人急剧增长的过程中,日系旅游社与在日本的中国旅行社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另外,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着眼点有3个方面:① 以中国旅游社为中心进行语音访谈、资料搜集,把握中国与日本的商务旅游动态;② 对在日本的中国旅行社进行语音访谈、资料搜集,并与第一阶段的关联性进行比较;③ 在访日中国游客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旅行社的制度、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为了把握其变化的动向,对日本旅游业协会等相关机构进行了采访调查。另外,在中小规模的旅行社里,职员大多是外国人,加之日本的旅行社和中国籍的旅行社相互合作等原因,致使日系旅行社与中国旅行社的界线变得模糊。因此,在今后的课题中以与旅行相关的商务从业者的社会关系为中心展开研究。
6.3. 戴二彪关于促进中国游客的旅游行动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日本政府正式推进观光立国战略,各地方自治团体把吸引入境游客作为区域振兴的重要政策,并积极推进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背景下,以三大都市为中心的访日外国客人规模明显增加,与之相对许多地方自治团体仍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戴二彪教授以世界最大出境游客源国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从旅行选择行为、交通选择行为、住宿点选择行为等出发,对中国游客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国际旅游行为相关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对日本各地自治区的国际旅游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目前研究结果主要有2点,具体来说① 对日本中国地区,九州地区、关西地区、东京、韩国、香港等中国游客最多的旅游地进行资料搜集,并寻求当地的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与支援。② 历时梳理了1980年以后中国游客的数量变化与主要访问国别的动向。
今后研究的重点有2个方面:①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交通路线的选择、住宿的选择等旅游行为,年龄、性别、职业、学历与收入等基本信息这两个方面,对访日中国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行分析。② 采用问卷调查与语音访谈的方法,对要来访东南亚、欧洲、美国、韩国的中国游客与访日中国游客的旅游行动的异同及影响要因进行比较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本文梳理了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以来日本学者对中国旅游研究的国家级项目,反映出中国旅游研究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之一,并呈现出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丰富、与时俱进、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特征。在研究区域上,扩展到了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台湾省;从研究内容上,呈现了民族旅游、历史古迹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多层面、多角度的内容;从早期的民族观光到后期以中国游客意识为研究热点的科研项目大批立项,反映出日本对中国旅游发展的高度关注,并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7.2. 讨论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总结日本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成果,吸引学者关注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成果转化。由于旅游学科的综合性质 [9],日本学者从建筑学、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思想史学、都市开发学等视角,对中国旅游研究产生了多样化、广泛化、深入化的研究成果。虽然部分学者对日本旅游有所关注,如曾斌丹&何银春 [10]、金玉实 [11]、刘志霞 [12],但均着眼于日本国内旅游学科发展亦或是日本旅游开发对我国的借鉴。王晓梅(2017)在《日本学者西南少数民族研究述评》涉及到日本学者对西南少数民族观光,但其研究视角是将日本学者民族观光研究放置于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当中,日本学者中国旅游研究的成果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13]。目前,国内学者对日本关于中国旅游研究的学术成果关注不够,语言已然成为横亘在中日两国学者之间最大的障碍,因此回顾与梳理日本学者对中国旅游研究取得的突出业绩,能够弥补我们旅游学领域研究的阙如,同时对我国旅游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对我国方兴未艾的国际旅游事业提供了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启示。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8年度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基金(贵大人基合字(2018)006号)、2019年度贵州大学人文社科青年项目(GDQN20190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