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级教育发展持续壮大。在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道路上,国家教育在改革初期的工作重点是推动两基工程,及至在本世纪初于义务教育阶段彻底实行免费,以推动全国教育现代化。自上世纪末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面向世界方面,从派遣留学生的决策起,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加,至今成为全球留学生的最大生源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面向未来,内地要在不同的教育环节深化改革开放,其一要全面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要超前规划好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发展;当然,更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引领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和奋斗,并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发展。在面向世界方面,全国教育界要有文化自信,在面对国际文化的交流和踫撞中,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并培育内地青年与各地青年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对人类在科技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挑战。
Abstract: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n China has continued to grow. On Deng Xiaoping’s proposal that education should facing to modernization,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the focus of education of PRC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is to promote the two-base project, and to implement free education in the compulsory stag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Since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gon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mass education. Facing the world, from the decision to se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number of study abroad Chinese students has increased, and Chin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global students. At presen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education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ople’s demand for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acing the future, the mainland should deepen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different part of educational system. First, PRC should fully implement the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s well as plan ahea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Of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teachers to lead young people to study hard and striv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o that, the country can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from a populous country to a human resource country. In the facing to the world, the mainland educators should hav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fac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and rashes, it is recognized tha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ivate mainland young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together with the youth everywher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human being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1. 中国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成长
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改革开放40年来内地中小学生上学的变化,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发展持续壮大优化。40年来,国家的教育规模得到不少的成长,全国1978年小学阶段净入学率为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6.4%,而2017年这两个数字已分别达99.9%和103.5% [1] ;与此同时,全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33.6%提升至2017年的88.3%。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7%,全国在学规模为228万人;2017年内地各类高等教育在学规模达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7%,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亦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国家高等教育现已占世界总规模的20%,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全国大专以上人口文化程度的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内地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 [2] 。上述数据的对比正好反映国家教育在40年改革开放中得到的进步。
2.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2.1. 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回顾40年前,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比国家改革开放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早了一点。邓小平于1977年复出后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全国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已中断十年的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3] ;1977年底全国约有570万青年参加了高考,各高校从中择优录取了27.3万名学生。恢复高考不仅拉开了中国教育改革大幕,亦意味着全国教育秩序开始得到恢复,并为全国青年打开了走向发展的大门,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和重视教育的风气。在教育拨乱反正期间,教育部于1980年先后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整顿和恢复了全国各级学校的教学秩序。同年12月全国中小学学制由文化大革命的10年恢复为12年,国家并在中小学重新建立重点学校制度;第五届全国人大亦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从1981年1月1日起实施三级学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教育同工围绕教育本质大讨论,推进了教师队伍的思想解放,使全国教育由只讲政治回到育人的本分。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制定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指导方针是“三个面向”。1983年他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国家教育的现代化任务。自始,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并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配合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其后,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教育部于1999年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入学率由当年的9%提高到2010年的15%,使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并随即扩大各地高校招生的规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全国各级教育十年发展规划作出公告,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形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
2.2. 两基工程的推动
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教育最明显的工作是推动两基工程。1982年全国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2.6%;2002年全国仍然有8507万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2000万。国务院于2003年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时任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就西部地区的两基攻坚工作提出要求,决定到2007年力争使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04年启动两基攻坚计划后,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建设了8300多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学生“进得来”的问题 [4] 。2005年底“两免一补”政策先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2006年9月实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施不收学费、杂费;2007年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免除学杂费,2008年秋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彻底实行免费,与免除有千年历史的农业税一样,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的标志成就。
2.3. 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
与此同时,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论断,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起动。为支撑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需要,这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国高中阶段到1990年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比例大致达到1比1。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于1978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占高中教育比例不足6%。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近165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41% [5]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为千万中国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全国高中生入学机会增加,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26.0%提高到2016年的87.5%;高中阶段招生数从1980年的640万人增到2016年的1396万人,在校高中生人数亦从1721万人增加到3970万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2015年有专任教师1539万人,工作在50多万所学校,支撑起这个有3亿多在校生的世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为中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3. 面向世界的教育国际化
在面向世界方面,著名中国比较教育学家顾明远曾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打开窗户,发现世界教育已经走向现代化。于是我们如饥似渴地引进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教育改革的经验,逐渐使我国的教育恢复起来,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界开始走自己的路,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和经验” [6] 。顾教授这段话扼要地指出中国教育界在改革开放初期重吸收外来理念和经验,逐步发展到关注教育全球在地化的平衡。在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作出恢复久别30多年的公派留学,并于1978年首次向美国派送52名留学生;这派遣留学生的决策及后促成了内地近年出现的出国留学热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超过519万人,2017年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生源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内地吸引了不少世界顶尖高校建立分校,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和上海纽约大学等。与此同时,各地在中小学阶段亦建立不少双语和国际学校,提升了内地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人有兴趣学习汉语,中国教育和教师走出国门,孔子学院数量增长持续,至2017年底已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25所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来华留学人员于2016年有44.3万人,内地与国际社会已形成双向的教育交流;而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服务的留学生比例不断增加,在2016年已达82.23%。可见面向世界的中国教育,善用国际环境去培育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4. 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
4.1. 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中国教育40年来在现代化和国际化得到的成果,当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教育放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重视教育事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早于1985年,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7] 。1987年十三大报告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核心内容是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8] 。这重要论述充分表明国家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9]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中国从未动摇。
4.2. 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公平
自2003年起,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心由对教育发展数量、规模、速度的追求转向了对教育公平的关注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教育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财政性教育经费经历多年的努力后,终在2012年实现了4%的目标,这从财力上为国家教育大国的形成提供资源保证;国家近年将增加的教育经费努力做到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 [11] ,有效地推动全国教育公平的发展。十八大以来的6年间,全国资助学生达5.2亿人次,资助经费总投入有8864亿元;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核拨乡村教师奖补资金达157.2亿元,惠及了130多万乡村教师;全国3700多万农村学生受惠于营养改善计划,男女生平均身高在2017年比2012年高出1.9厘米和2厘米;6年以来,有29.1万所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底线要求,达标校已占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4% [12] 。实施支持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4年以来共安排90余万人,相当于为中西部新建近百所万人大学。而“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招生名额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17年的10万人,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机会进一步提升” [13] 。可见国家近年来在教育的改善措施,均指向促进全国教育的公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5. 进入新时代的教育改革
5.1. 落实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4] 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5] ;在教育方面,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面向未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未来教育要进一步开展教育研究,深入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6] 。为了更好地准备这一代学生的未来挑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在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届时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当中政策的关键是在农村偏远贫困地区提升中职教育,重点是要实施好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引入合作企业规划教育培训方向,使西部农村职中生学成后稳定就业 [17]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幼儿在园人数由2001年的2022万人增至2016年的4414万人,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仍只有77.4%。不讳言,学前教育仍是国家教育发展的短板。与此同时,全国2017年虽有90%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但要全面地落实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的目标,国家要在不同的教育环节仍要深化改革开放。
5.2. 双一流建设和发展核心素养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提前实现第一步、第二步目标,并正在向第三步目标稳步迈进。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后,十九大又具体划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国家能否在未来3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有赖未来几代青年对国家发展的投身和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9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8] 。看来,进一步提升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单影响各相关院校自身的未来发展,亦是新一代大学生发展和国家为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国家在推动教育卓越发展的同时重视每一个学生得到高质的教育,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确定了学生的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每个素养内又分三个基本要求点,18个要点分别是: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及技术运用等,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态趋下,各地教育专家及各级教师要共同努力深化教育改革,将全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评价体系等面做出综合改革,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19] 。
5.3. 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国人感叹传统文化被经济绑架,中华文化传统已被推向市场过度开发。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国人需要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民族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文化传统 [20]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系统传承过去的文化,不是原封不动的把所有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同时期的教育都据时代要求而对内外文化进行选择。内地教育界要把当下的12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教学和学校生活之中;让这些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与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相通的价值观,在下一代传承和创新,以引领全国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和奋斗。中国知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进已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21] 。在面对国际文化的交流和踫撞中,内地教育界要与全国人民一道有文化自信,自觉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的沃土,故此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中国文化,并在文化交流中博采众长,使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文化和谐共生,以致力在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4.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早于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经过卅多年来的努力,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学历层次得到持续提升,1998年至2015年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由12.8%提高到93.79%;具有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由11.4%提升到82.5%。为了更好地准备下一代面对未来,中国教师必须与时并进,为培育未来社会人才而作出新的贡献。为了准备更好的教师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指明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方向,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确立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国教育事业中的三个优先地位: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并提出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以更好地培育新一代学生去面对国家未来的挑战。
6. 中国教育未来的挑战
6.1. 面向科技和未来的教育改革
这是全球创新的时代,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国家需要培养懂创新的人才,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已给通信、传媒、零售、金融等行业带来重大影响,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但互联网对包括中国教育在内的全球教育影响还未完全发挥。面向科技和未来,学生可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知识,共享人类的文明与智慧;远程教育、慕课、虚拟现实等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亦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今后各级教师要多些为学生营造合适的网上网下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方法。再者,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引发全球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国家要实施全民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程序设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软件与学习游戏的开发和推广。与此同时,国家亦要加快研究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转变以及新型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建立适应互联网经济和人工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 [22] 。正如国际学者总结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采取行动,促进技能发展和终身学习;这种技能必须贴近市场,还必须在建立国家人力资源基地中发挥作用,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并在世界市场中占有更大份额” [23] 。因此,在规划中国教育未来十到十五年发展时,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环节必须有超前视野以面对新科技的挑战。
6.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
地球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如果各地民众无法意识到这个道理,世界的文明和人类的繁衍恐怕难以幸存。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身为地球一份子,环境保护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责任。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出“最后的警报”,宣告全球变暖将引爆气候和生态环境灾难,留给人类化解这个危机的时间还剩12年,再不行动就太晚了 [24] 。为实现所有人更美好和可持续未来的蓝图,联合国于2016年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以应对全球面临的贫困、不平等、气候、环境退化、繁荣以及和平与正义等方面的挑战。用心地让中国青年学生学懂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是内地教育界要积极承担的责任。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于2015年出版《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的愿景,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及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怎样更好地面对未来和世界?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9月在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致贺信函内指出:“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25] 。与世界各地青年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青年不可回避的挑战,亦是中国教育往后改革开放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