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要素的大量投入和廉价劳动力的支持,成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业化阶段,但是这种生产模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而且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现如今,这种低效的生产方式早已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发展道路,我国高度重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2017年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充实完善了环保标准体系,推动环境管理转型。党和政府的“两山”理念更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坚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发展质量的政策导向。
河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一直为践行“两山理念”做出不懈努力,但是河南很多地方还比较落后,有些地方还存在先污染再治理、边污染边治理或者当代污染治理交给后代的不负责任的想法,不顾环境的承载力而过度开发利用生产资源,如今人口红利也在逐年下降,更加制约河南未来的发展。河南践行两山理念还存在着诸如传统发展模式固化、思想理念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吸取国家重点发展典范地区的经验,规避已经出现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更加美丽、宜居、发展高效高质的河南意义重大。
2. 理论背景与发展沿革
2.1. 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总书记来到安吉天荒坪镇的余村进行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简称为“两山”理论。十余年来,“两山”理论不仅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开花结果,更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开,涌现出一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 [1]。
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初期,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战争造成的断壁残垣还亟需发展建设来恢复,中国没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只好用“绿水青山”来换取“金山银山”,不管不顾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只要能够增加GDP解决就业提高人均收入的项目就盲目上马,短期内确实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奇效,但是造成了不可估计的环境损失,一时间沙尘暴和雾霾在全国许多地区肆虐,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土地沉降,饮用水被污染导致各类疾病和癌症爆发……第二阶段人们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强调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种转变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基于中国现阶段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得出的重大结论,表明了我国已经认识到并有实力开始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逐步迈入第三阶段,即“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全国正在打响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战,到2020年,要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国家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身边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宝贵的财富,我们宁可牺牲短暂的经济利益,也要换取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整体来看,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使得当地人民更加健康长寿、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开支,而且可以使人们心情更加愉悦从而提高生产工作效率,美好的环境也使得地方可以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和生态旅游业以创造经济效益。
2.2. 理论的意义
“绿水青山”理论包含了生态环境要素、物质财富要素、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遵循自然规律并充分结合当前国家情况和发展实际做出的重要决策,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改善人民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统一,是符合当代发展现状的必然选择 [2]。“绿水青山”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的青山绿水和种植养殖的草木虫鱼,更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世界,是我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原材料,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财富,而“金山银山”不仅仅是指金钱等物质财富,更是指包括人们精神财富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内的更长远更有价值的财富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了经过不懈的努力与生产,无论是站在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将收获各种意义的财富。
3. 塞罕坝与扬子鳄保护区的经验与教训
2017年9月21日,全国13个市县区被环保部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了全国典型示范区域。其中,塞罕坝林场历经59年的艰苦奋斗,以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为己任,成为了重要典范,“塞罕坝”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 [4]。
3.1. 塞罕坝的成功经验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属于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森林——草原过渡带。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以扎实的管理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平衡,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其中,有利的经验包括:一是科学编制建设方案,为林场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塞罕坝林场的成功不是一群人埋头盲干苦干的结果,而是多次邀请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一起为塞罕坝“会诊”,针对塞罕坝的具体情况编制了较为完善的《试点建设方案》,并组织有关单位专家对方案进行评估论证。二是要树立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和持之以恒治理污染的决心毅力。1962年,369名来自各地的年轻创业者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来到塞罕坝进行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56年过去了,他们不仅凭着艰苦奋斗战胜了当地恶劣的环境,而且不断攻坚克难,攻克了一道道科技难关 [5]。发展生态必然会触及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应该学习塞罕坝建设者为了生态建设舍弃个人利益,努力发展建设的决心,奏响荡气回肠的时代壮歌。三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克服既有困难。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根基,塞罕坝人始终以改善生态为己任,一代接着一代干,生动诠释了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既将塞罕坝建成了经济林场,又完成了荒地改造和环境保护的任务。
3.2. 扬子鳄保护区的教训
扬子鳄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是我国特有的珍惜物种,被称为“活化石”,现存不到200条,比大熊猫还稀少。然而根据央视报道,从2003年到2018年间,主要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被商业开发侵占的面积达3平方公里,涉及200多家企业和机构。保护区所在县委领导认为,土地是自己的,自己当然能用,政府官员在整改大会上甚至提出了“要人还是要鳄鱼”的低级问题。这些情况一是反映了当地领导扭曲的政绩观,二是反映了在地方县市仍然难以根除的陈旧发展理念,三是反映了地方在具体执行政策时的偷工减料。政绩观扭曲,会认为人的财富增长远比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权更为重要;陈旧的发展理念,则会让人变得贪婪而盲目,目光局限在眼前小利,看不到长远的生态收益;偷工减料乃至阳奉阴违,则更为可怕,甚至会酿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严重后果。
4. 河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河南是农业大省和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占GDP的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多负担重是河南发展的重要障碍。目前,河南全省正在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但是受制于上亿人口、财政不够充裕等因素,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挑战。
4.1.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制约和固有思想限制
作为传统大省的河南跟沿海发达省份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发展差距,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痕迹比较明显,造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还相对比较传统,一时难以转变思想。很多思想认为人类从自然中开发利用资源,又在生产加工和消费中向环境排放污水、废气、噪音、光电等污染物来实现经济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是理所应当,这种“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比较严重,单位能耗创造的GDP产值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6]。河南正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但是必须承认,河南原有产能结构不甚合理,存在过剩产能和污染浪费现象,然而逐步向高效生产的转变主要靠更新换代现有老旧设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培育高质量一线生产工人、创建信息更加畅通的交易平台等措施,这些转变都难免受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制约,越是不发达省份转变的成本就越高,越难以推开。再加上百姓固有向自然索取思想的限制和理性人假设,往往会产生羊群效应甚至是破窗效应,人们会争相透支自然资源而不顾资源的自我修复,践行“两山”思想任重而道远。
4.2. 不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及责任落实欠缺
早期我国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迅速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以致于在考核官员升迁时“唯GDP主义”,不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越是GDP增长快的地区的领导班子晋升越快。在这种政策导向下,许多政府官员只追求GDP增长和就业岗位增加,放宽市场准入,大兴土木搞建设而忽视了项目的环境保护,有些地方甚至是刚建成的公路居民楼没几年又拆毁,看似GDP总量在提升,但其中潜在的资源浪费难以估量 [7]。另外,各类空城鬼城的传闻屡见不鲜,居住不再成为人们购房的首要需求,房子逐渐变成投资品,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用以贫困地区开发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不仅如此,责任落实也存在很大困难。早些年地方是一届领导班子一茬作物,领导出了政绩升迁走了,但是作物的后续可持续发展却无人问津;上马的企业污染了水排放了废气制造了噪音,百姓们求告无门,官员追责困难。现在我国已经采取了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对于造成的污染将坚决追究到当时的负责人,但是这项制度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有些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可能会耗时数年,期间历经许多官员,牵扯的升迁调任离职退休出国去世等种种因素不胜枚举,实际划分责任困难,而且仅仅把污染责任归咎于环保部门和政府一把手也是不甚全面和妥当的行为。
4.3. 地方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与缺乏长远规划
在我国我省已经下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规划的大环境下,出于地方短期利益限制,仍可能存在欺上瞒下,在上传下达中偷工减料的行为。就如上例中的扬子鳄保护区,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难以抵御诱惑,常常会在法律边界玩火。再者,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税收征收的支柱产业,既解决了大量地方就业压力又存在调整转型的困难,地方政府对其也会是左右为难,难以下狠手去惩治,否则可能会造成地方经济奔溃和大量失业,给地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压力。另外,地方领导的频繁更换可能使得地区发展路径随领导而变,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和发展性,百姓盲目跟着政策瞎忙活却一无所获,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资源资金的浪费。在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规则、划定政府资金政策支持重点、检查查处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工程企业并依法予以处罚等方面可能会因为考虑地方GDP增长和就业问题而对部分造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土地沙化、地下水位下降的“三高一低”工程企业“另眼相看” [8] ,而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增加了GDP总量,扩大了地方政府税收,解决了当地许多低水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拉动了相关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但是从长远来看,造成的资源透支、环境破坏和人类健康损害都是难以估计也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 [9]。局限于短期的收益而忽视长远的发展,最后的结果我们将难以承担。
5. 克服河南省现存困难的思考与建议
5.1. 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健全法律保障制度
政府的主要功能在于做好百姓不能做的事情,提供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守护“绿水青山”和创造“金山银山”做好顶层设计,各层级政府既要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牢记责任和使命,又要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区域特色的行动规划,落实国家思想与精神 [10]。
环保不仅仅是一个环保部门的工作和责任,更是社会各个部门在工作中需要贯彻的思想和行动的指南,环保工作如果仅仅交给环保部门来做就会造成只见环保部门的检查和报告,不见处理措施和意见落实的结果,环保部门难以承担起整个环保治理的巨大压力与责任。因此,建立各层级的环保相关数据及时披露体系,覆盖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将各部门连成一线,统筹规划,共同发力环境保护与治理至关重要。
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通道,鼓励群众对身边环境违法现象进行举报,而且要落实“举报必查、查出问题必改、改后要不定期检查”的处理体系,实现家园建设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全民监督的公开透明、绿色环保的健康发展之路 [11]。增强公众举报违法行为的奖励力度,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和人身安全,消除公众疑虑。
5.2. 改革政绩考核模式,落实生态责任追究
转变单纯以GDP和样板典范工程衡量政府政绩的考核方式,逐步探索并完善涵盖环境指标的新型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迫于升职压力和发展本地经济、带动就业的压力而对上级的政策阳奉阴违。
对政府干部实行生态责任审计,安排政府一把手督导、环保局局长领导、政府班子具体指挥的行动计划,将环境责任具体到人,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狠抓治理,追究到责任人,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要做好预防和应急治理备案。生产者应遵循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规律,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承担成本”的基本伦理关系,从上到下追究系列责任人的环境污染责任。
5.3. 提高人民思想认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加强各主流媒体的宣传和“金山银山思想”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的活动,从根本上在人民群众之间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认识,培育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监管意识。让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形成优先级更高的诉求 [12] ,从而自觉开始保护环境、降低污染,并监督身边的工厂和企业切实做好污染净化处理工作,倒逼政府严格落实生态发展的理念,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公众应该转变个人和家庭的消费观念,提升消费层次,践行节约消费,鼓励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全面保护“绿水青山”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要补足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短板,根据本地区情况和企业状况对企业进行分级,对污染小、社会溢出效应大的企业进行适当税收和其他方面的奖励,严惩明知污染而不作为的企业,根据企业情况灵活指导企业进行环境净化设施建设、淘汰升级现有落后设备,并给予发展前景大的企业包括资金贷款、技术咨询和社会形象建设方面的整改支持,将生态补偿量化和实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