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目前现代汉语中关于“怕”的研究已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对汉语普通话“怕”的词义来源及其历史演变以及动词“怕”向副词演变的语法化过程、动因和机制的研究,单点方言“怕”的语法化研究仅有几篇,然而多地汉语方言中“怕”的使用情况、语法化程度与普通话都不尽相同。
泸州话属西南官话四川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泸州方言中“怕”也有动词和揣度副词的用法,此外,“怕”还有反诘疑问语气副词用法,再进一步虚化之后,还可以充当语气助词,用在疑问句中增加疑问语气。下文我们将对“怕”在泸州方言中的多种用法进行描写,主要讨论泸州方言中揣度语气副词“怕”到反诘语气副词“怕”,反诘语气副词“怕”又到语气助词“怕”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
2. “怕”在泸州方言中的用法
把“怕”在泸州方言中的动词用法、语气副词用法、语气助词用法分别表示为怕1、怕2、怕3。再从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对这三种用法进行分析。
2.1. 动词怕1
怕在泸州方言中用作动词怕1时,害怕、恐惧义,后接名词性宾语。
(1) 我不敢走那点过,我怕那条狗。
(2) 这个娃儿从小就不怕生人。
当“怕”后带上一个谓词性成分时,“怕”所在的分句中同时出现两个动词,“怕”就有了虚化的趋势,逐渐向“担心”义靠近,害怕义并未完全消失。
(3) 喊娃儿些不要在鱼池边边上耍,就怕落下去淹倒。
(4) 你还是好好跟他解释哈儿,怕他多心。
当怕1用在谓词性成分之前时,有“禁不住”之义。如:
(5) 茄子秧就是怕晒,你要整点东西给它遮倒点。
(6) 小娃儿比老人不怕冷点。
2.2. 语气副词怕2
从学界现有的研究来看,各家对“表示语气的副词”说法不一,有“语气词”、“性态副词”、“估价副词”、“评注性副词”、“评价副词”、“语气副词”等名称。我们的文章采取齐春红的观点:“语气副词是在状语的位置上表示语气的词。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
一是在状语的位置上,二是表示语气。从意义上看,它表达的是说话人对话语真实性的主观意见或态度,是语言具有主观性的表现;从字面上看,语气副词既表示语气,又是词,语气副词应该是语气词的一个次类。”([1], pp. 16-19)。齐春红还列出了8条判定语气副词的形式标准,按照她对语气副词的定义以及判定标准,我们认为泸州方言的“怕2”是典型的语气副词。泸州方言语气副词的怕2有“推论、推测”义、“难道”义,语义进一步虚化之后,实词义减弱,转而表示“请求”、“建议”、“催促”、“揶揄调侃”等语气。语气副词具有述谓性和灵活性,述谓性就是主要充当高层谓语,有些语气副词不但可以充当高层谓语,而且还可以单独成句;灵活性,就是指因为语气副词在句中主要充当高谓语,所以其分布十分自由灵活,绝大多数双音节语气副词都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位于句中,或者位于句首,或者位于句末[2],泸州方言“怕2”在句中的多种用法就体现了这两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表示“推论、推测”义的怕2。Palmer将认识情态分成三类:推测:表达一种不确定性;推断:从观察而来的推论;假设:从经历或一般知识而来的推论。李小军将palmer认识情态中的“推断”“假设”合并为“推论”[3],我们也这样操作,原因在于泸州方言“怕”的语义演变和李文中“敢”一样,都表现了推论向推测的发展。表示“推论、推测”义的怕2一般位于陈述句句首,包括单句句首和分句句首,是语气副词怕2主要出现的句法位置,可以用“应该、可能、估计”代替。在具体的语境中,出于语用需要,“怕”的位置亦可以出现在句中、句末。怕2常与泸州方言语气助词“嘞”“怕”搭配使用,与语气助词怕3共现时,语气副词怕2的位置总是在先。
先来看几例基于已有事实作出的“推论”:
(7) 她家两姊妹得屋头嘞,怕放假咯嘞她们姐妹俩在家呢,应该是放假了。
(8) 看到他刚刚走药店头克咯,怕不舒服怕我刚看到他去医院了,应该是身体不舒服吧。
(9) 他早上说要去称点肉,怕这哈儿走街上克咯怕他早上说要去买肉,可能这会儿去街上了吧。
例(7)说话人作出“放假了”这一推论,是基于“看到她家两姐妹在家”这一情况。例(8)说话人作出“他身体不舒服”的推论,是基于说话人“看到他走进药店”这一情况。
再来看几例基于常识和经验作出的“推论”:
(10) 落浪大嘞雨,怕体育课上不成咯下这么大的雨,估计体育课上不了了。
(11) 现在都还没陇屋,怕糟她老师留咯怕现在都还没到家,估计被她老师留下了吧。
例(10)“体育课上不成”的结论是说话人基于以往“天下雨,体育课上不成”的经验而作出的推论。例(11)说话人作出“怕被她老师留咯怕”的结论是基于“曾经‘她’因为被老师留下而导致到点没回家”这一经验作出的推论。
最后再来看几例纯粹表示“推测”义的:
(12) 我咋晓得落在哪点克咯咹,怕是遭人家捡几克咯我怎么知道掉在哪里了呢,可能是被被人捡到了吧。
(13) 我咋晓得他咋个不做了咹,怕生意不好怕我怎么知道他为什不做了呢,可能是生意不好吧。
例(12) (13)都是说话人对听话人问话的回答,说话人对问话内容不清楚,因此只能对问话内容进行主观猜测,并不基于一定的事实条件或知识经验。说话人的回答也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连说话人自己说出来时语气都不够坚定。以上三类例子,都是说话人根据一定的背景信息作出的判断和结论,但是推论的可靠性会根据推论条件的充足与否发生变化。例(7)~(9)说话人基于已有的事实进行判断,因此推论的可靠性强;(10)~(11)说话人根据一定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推论的确定性、可靠性降低;(12)~(13)只是说话人提供的一种可能性,可靠性最低。
表示“推论、推测”义的语气副词“怕2”作,语义进一步虚化之后,实词义减弱,转而协助表达“请求”、“建议”、“催促”、“揶揄调侃”等语气。我们之所以仍将以下例(14)~(18)中的“怕”视作语气副词,是因为它的句法位置与表示推断、推测义的“怕”一样,仍做状语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只是此时的“怕”语义更虚了。如:
(14) 我鼻子不通得很,怕你跟我捡点药回来哦。(请求)
(15) 我的生活费没得咯,怕支援点来哦。(请求)
(16) 太发热了,我们怕散点凉面来吃哦。(协商建议)
(17) 太阳都晒屁股咯,怕起来得咯。(催促)
(18) 你家两姊妹浪爱干净,怕来给我家打扫哈儿哦。(揶揄调侃)
怕2做语气副词还可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诘义,相当于“难道”,与泸州方言语气助词“怕3”“咹”等搭配使用。语气副词怕2与语气词“怕3”搭配使用时,语气副词总是在语气词之前。如:
(19) 怕浪多你吃得完?难道这么多你吃得完吗?
(20) 怕你打得赢我?难道你打得过我?
(21) 怕你不好好学习害倒我咯怕?难道你不好好学习害倒我了吗?
(22) 怕你还要打老爹怕?难道你还敢打你爸爸吗?
(23) 怕我不晓得你那点小心思咹难道我还不晓得你的小心思吗?
(24) 怕我不晓得咹?难道我不知道吗?
以上表示反诘义的“怕2”具有灵活性,可以出现在反问句句首、句中或句尾。如(19)还可以变成“浪多你怕吃得完?”“浪多你吃得完怕?”。
2.3. 语气助词怕3
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语气副词除了偶尔出现在句尾外,多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在语义上,很多语气副词有明显的主观评价意义,而句末语气词的意义就很虚;在语用上,语气副词可以充当焦点或者焦点标记,有些还可以作预设触发语[1]。因此我们认为泸州方言中“怕3”是由语气副词进一步虚化后的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中表示一种“询问求证”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吧”。例如:
(25) 这回多放点水煮得熟咯怕?这次多放点水煮得熟了吧?
(26) 考浪高的分数咋个都上得到咯怕?考这么高的分数怎么都能考上了吧?
(27) 这个才换的,一时半会儿烂不到咯怕?这个才换的,一时半会儿坏不了了吧?
(28) 就我们几个人,这些菜够吃了怕?就我们几个人,这些菜够吃了吧?
3. “怕”的来源及其语法化过程
通过上述对泸州方言几类“怕”的用法分析,我们发现泸州方言怕1到怕3是一个语法化程度逐渐加深的过程。据此,我们推测:怕2来源于怕1,怕3来源于怕2。但是,要在共时层面上判定一个成分语法化或虚化的程度是高是低,一个重要的依据是看他在历时上形成时间的先后,因为按照单向性原则,语法化总是由实变虚,由虚变得更虚[4]。所以我们的推测成立与否,需要进一步通过历时语言材料进行验证。
《汉语大词典》中“怕”有五个义项:① 畏惧、害怕。② 恐怕,表示猜测疑虑。③ 表示反诘,犹难道,岂。④ 倘若,如果。⑤ 通“迫”。
《说文·心部》:“怕,无为也。从心,白声。”此“怕”即“泊”,为“淡泊、恬淡”之义。在上古汉语语料中,“怕”作“淡泊、恬淡”解,而表“害怕,畏惧”义的“怕”是中古汉语的新词,与上古汉语“怕”是同形异义字的关系[5]。
表示害怕义的“怕”在晋代已经萌芽。如:
(29)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长干曲》)
隋唐以后表示“害怕”义的“怕”大量使用,如:
(30) 侠客不怕死,怕在事不成。(《全唐诗》)
(31) 若专政刑,不独是弱者怕,强者也会怕。(《朱子语类》)与此同时,“怕”还渐渐产生了“担心”义。例如:
(32) 钓罢者回归去也,一竿犹怕染红尘。(《船子和尚拨棹歌·续机缘集》)
到了五代时,“怕”的“估计、推测”义萌芽,但仍含有“担心”义。例如:
(33) 不敢去,怕难回,伏望慈悲赐悯哀。(《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宋代出现了纯粹表揣测义的“怕”,只表示揣测,担心义消失[6]。例如:
(34) 用之问高子羔不窦不径事。曰:“怕圣人须不如此。如不径不窦,只说平安无事时节。(《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一》)
金代“怕”的“难道”义出现,元代用例渐多。例如:
(35) “自心思忖,怕咱做夫妻後不好?奴正青春,你又方年少。怕你不聦明?怕你不稔色?怕你没才調?(《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36) “你道他現貧窮合受貧窮苦,他有文章怕沒有文章福。”(《举案齐眉》第一折)
(37) “那屠岸賈若見這孤兒呵,怕不久連皮帶筋撚成畜粉!”(《赵氏孤儿》第一折)
(38) 怕那趙氏孤兒會飛上天去?怎么這早晚還不見送到孤兒?(《赵氏孤儿》第二折)
通过上述历时平面的纵向考察,我们分析了“怕”不同义项出现的大致年代,我们至少可以验证:“怕”的推测义用法和反诘义用法古已有之,只是承袭至今天泸州方言中,且反诘义来源于推测义。至于其他义项的来源及演变,由于缺少历史文献材料,我们将把它们视作“怕”在方言中的创新使用,需要结合共时平面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
语法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动词向语气副词转化。例(1) (2)“怕”为动词,意思是“害怕、畏惧”,在句中充当谓语,后接名词性宾语,表示害怕某人或某物;例(3) (4)句子中出现两个动词,“怕”的语义就有了虚化的趋势,表示担心某个人出现或担心某件事情发生,此时动词“怕”的宾语就有了“使人害怕”和“不确定”的语义特征。例(7)~(13)是基于一定的现实条件、说话人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或者单纯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猜测,这几个例子与前面用作动词表示“害怕、担心、禁不住”的例(1)~(6)有了明显的不同:从句法位置上看,表示推论、推测义的“怕”直接置于动词性短语前,进入了状语的位置,这就为进一步转化为语气副词创造了句法条件。如例(10)怕直接置于动词短语“体育课上不成”前面,作状语。从语义上看,此时的“怕”后所带的成分已不具有“使人害怕”的语义特征,使得“不确定”的语义特征得到凸显,并逐渐被“怕”吸收,从而导致了“怕”进一步虚化,仅表示一种推论、推测。此外,从语境上看,“体育课上不成”这件事并不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惧,这里只是说话人根据前面分句“正在下大雨”这个背景信息进行推测,估计待会儿上不了体育课。其他几个例子都是说话人根据一定的背景信息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推测,有一定的把握,从传信程度来看,属于半信半疑。
第二个阶段是:语气副词内部的语法化,表现为词义进一步的虚化,由虚转变为更虚。一是表示“推断推测”义的语气副词转变为表示“请求、建议、催促”的语气副词,二是表示“推断推测”义的语气副词转变为表示“难道”义的语气副词。也就是说“请求、建议、催促、调侃、反诘”等语义都是以“推测”义为圆心发展出来的。首先我们来看“怕”的请求、建议、催促、调侃等语义是怎样产生的。前面我们讲到“怕”做语气副词,因为其所处的语境是对未然事件的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说话人基于一定的条件做出的一种主观判断,因而具有一种不确定性,“怕”长期用于这种语境中,就逐渐吸收了这种“不确定”的语义。例(11)~(18)中,“怕”所出现的语境是表达一种要求、请求,所涉及的事件关乎听说双方的利益,若直接提出要求不加以委婉的表达,就会显得生硬且不礼貌。如(14)变成“你跟我捡点药回来哦”,句子是一种命令的语气,会让听者感到冒犯。因而用含有“不确定”语义的“怕”来协助增强委婉语气,能够起到礼貌的作用,给听话人留下更大的选择权力。此时的“怕”长期出现在这些语境中,“推测”就不断减弱直至消失,到最后仅仅是协助表达请求、建议、催促、调侃等语气。
我们再来看一下“反诘”义是怎么产生的。谷峰在讨论“其”的反诘义时认为:把“其”附加在显然不成立的命题之上,无疑是为了表达说话者的质疑,从推测到反诘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即说话者不相信的程度加深。但说话人在否定命题时不用“必不”,是因为直接否定显然不成立的命题可能会伤害听话人,如果用表示推测的“其”能使话语显得委婉,既照顾听话者的面子又能让对方知道其行为在逻辑上有问题,因此有了反讽之意[7]。我们认为这里“命题的显然不成立”实际上也是说话人根据一定的知识经验或现实条件推断出来的,虽然没有直接表现在句子中,但是听说双方在心理上是认同的。泸州方言“怕”反诘义的产生与“其”一样,都是因为附加在一个显然不成立的命题之上。如例(22)“怕”附加在“儿子打父亲”这样一个不符合常理的命题上,表示说话者对听话人“儿子敢打父亲”这种情况的质疑,同时也表现出这个情况不在说话人的预期之内。“怕”产生反诘义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长期用于反问句中,从而携带上了反问句的反诘语气,在泸州方言中逐渐成为一个反问标记词。
第三个阶段是:语气副词转化为语气助词。前面我们将推论与推测进行了区分,推测仅仅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猜测,推测的结论确定性最低,只是给听话人提供一种可能性。表示推测的“怕”传达说话者不太肯定的态度,起到一定程度的礼貌作用:一方面弱化推断的承诺给自己留有余地,同时也将更大的判断权力给听话者[7]。如例(12)由于背景信息条件不充分,说话人只能作出“怕是糟人家捡起克咯”的推测,连说话人自己都不确定推测的结论是否可靠,此时“推测”义减弱而疑问的信息增强,疑大于信。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怕2具有灵活性,有时候说话人为了突出焦点信息,将“怕”置于句尾。如例(12)可以变成“遭人家捡起克咯怕”,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别人捡去吧”,此时“怕”就获得了语气助词的句法位置。表示“推测”义的语气副词“怕2”和作为语气助词表示“询问求证”的“怕3”在语义上虽然具有相似性,都是信疑参半,但两者在句法功能上差异非常明显。表示询问求证的“怕”所在都是问句形式,将自己不确定的内容以问句形式表达出来求证;而表示推测的“怕”所在则是陈述句形式,即陈述一个命题,怕用于增加不确定性。
4. 诱发“怕”语法化的动因
关于语法化的动因,学界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刘坚、曹广顺和吴福祥认为导致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诱因主要有四个,即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变化、语境影响和重新分析[8]。王寅、严辰松认为语法化的动因包括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无用以及语用理据[9]。张谊生《试论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认为汉语语法化的动因主要包括“语篇交际的语用因素”“人类认知的心理因素”“语言接触的社会因素”“语言交互的内部因素”等四个方面[10]。结合前人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泸州方言“怕”的语法化与“句法位置的变动”“语义变化”“语境吸收”等原因有密切的关系。
4.1. 句法位置的变动
就名、动、形三类实词虚化为副词的句法位置而言,充当状语——或者说进入状位,无疑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途径[11]。泸州方言“怕”的语法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就是句法位置的变化。“怕”在语法化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句法位置变化。第一次是由动词转化为副词,“怕”要演变成语气副词,首先要在句法形式上获得该词类范畴本该具有的形式特征,这是语法化发生的首要条件。如例(1)表示“害怕”义的动词“怕”放在名词性宾语“狗”的前面,在句中充当谓语。当“怕”逐渐发展出“担心”义时,此时怕后面所接的成分不再局限于名词性宾语。如例(3)“怕”后面接“掉下去淹倒”这样一个谓词性的成分,同一个句中不能出现两个谓语,此时的“怕”就只能往状语位置上走。第二次是由副词转化为语气词。由于语气副词具有灵活性,它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状位上移动,置于句首、句中、句尾。当说话人出于突出语用焦点的目的,将表示“推测”义的“怕”置于句尾时,“怕”就获得了语气助词的句法位置。如例(12)含“怕”的小句“怕是糟人家捡起克咯”只是说话人提供的一种可能性,说话人为了增强不确定的语气,将表示“推测”义的“怕”置于句尾变成“糟人家捡起克咯怕”。
4.2. 语义的分化
一个实词语法化为虚词,该词的语义肯定会发生虚化。泸州方言“怕”在语法化过程中,语义在逐渐的虚化。“怕”最开始用作心理动词,后接名词性宾语,表示“害怕”、“恐惧”。当“怕”后面接谓词性的成分,且这个事件是未然性时,此时的“怕”后接的成分并不会造成说话人心理上的害怕,而仅仅表示一种担心,担心某个人出现或某件事发生。如例(3)中说话人让听话人“阻止小孩子在水池边上玩耍”,是对“小孩子掉进池塘中被淹”这一情况的担心。但仔细看会发现此时该句中的“怕”其实已经隐含了“推测”的语义,说话人之所以让听话人阻止小孩子在水池边玩耍,是因为说话人基于以往的经验预测小孩子在水池边上玩耍“可能”会掉进水池中被淹。只是此时的“怕”的“担心”义强,而“预测”义较弱。随着“怕”置于动词或小句前,用以表示对某个未然事件的估计猜测的使用逐渐频繁,“怕”的推测语义就逐渐固定下来被长期使用在该类语境中。由此,怕的语义由较实的害怕、恐惧义逐渐虚化到表示内心的一种担心,再逐渐虚化至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猜测,表示“推测估计”。再随着语法化的进一步加深,“怕”就只能在疑问句中协助表达疑问语气。
4.3. 语用环境及语境吸收
语境吸收是指在词语的使用过程中诱发某个成分虚化的上下文。语境吸收在敬谦类评注性副词的形成过程中起过独特的作用[11]。我们认为“怕”发展出反诘义用法,与它经常出现在反问句中有关。在汉语发展史上,很多形式的语义变化都是在反问句环境中发生的。在反问句中发生的这些语义变化都与反问句的否定和反诘语气有关。反问句的否定性使一些成分的语义发生了由肯定向否定或由否定向肯定的转移[12]。前面我们对“怕”进行历时考察,发现它的反诘义在金代就已经产生,元代使用逐渐增多,一直沿用至今天多地方言中。如例(35)“怕”构成的反诘句中“怕”的反诘功能就已经比较明显了。原句中去掉“怕”句子的反诘义没有发生改变,“你不聦明?你不稔色?你没才調?”理解起来仍是“难道”义。也就是说不是因为句子中有“怕”的出现才使得句子产生反问语气,而是因为句子本身就有反问语气,而“怕”因为长期用在这种语境中,因而逐渐吸收了该类句子中的反诘义。
5. 结语
“怕”在古今汉语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使用频率都极高,基本上都有动词和语气副词的用法。泸州方言中“怕”除了用作动词和语气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语气助词,语气助词用法是语气副词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怕”的语法化路径大致可以表示为:动词 > 语气副词 > 语气助词。句法位置的变动、语义的变化和语境吸收是泸州方言“怕”的语法化的重要因素。泸州方言“怕”具有多义性,它的“请求”“建议”“催促”“调侃”“反诘”“询问求证”等语义都是以“推测”义为圆心发展出来,因为“推测”总是含有一种不确定性,在推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带有一点疑问意味,从推测衍生出来的语义又与疑问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