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为后世教育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理念,强调的是教育者应立足于实际,深入细致地探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精准施策,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挥所长,规避所短,实现潜能的最大化。在新形势、新背景下,面对个性鲜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效且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更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基石。在此背景下,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思想,依然提供了独特的启示。
Abstract: Confucius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s”,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in later generations. This concept emphasizes that educator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in-depth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then precise policy,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o ensure that each student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avoid the shortcomings, and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potenti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backgr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fac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tinctive personalities. Efficient and targe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decisive impact on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talents, and is the cornerstone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In this context, the idea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dvocated by Confucius still provides unique inspiration.
1. 引言
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强调的是教育者应立足于实际,深入细致地探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而精准施策,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挥所长,规避所短,实现潜能的最大化。这里的“材”特指学生在个性、兴趣、潜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途径、措施和方法[1]。
2.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这里的“性相近”充分表现人的一般性、共性特点,而“习相远”是说由于生存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加之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的个性特点是千差万别的[2]。在私学教育的广泛实践中,孔子独树一帜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旨在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更精准地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孔子主要运用了两大手段:一是深入交流的谈话法,二是细致入微的观察法,这两大手段成为他了解学生、指导教育的宝贵工具。基于对学生深入的理解,孔子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定制化教学,从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的众弟子曾就“仁”的内涵向他请教,弟子们见解各异,孔子则根据每位弟子的独特见解和个人背景,巧妙地调整自己的回应方式,确保教育过程既具有个性化,又达到精准传授的效果。
同样,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在对学生的缺陷进行针对性教育方面得到了深刻体现。举例来说,子路、冉求问是否“闻斯行诸”,孔子答:“求也退,故退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也就是当子路与冉求向孔子询问是否应在“听闻后立即行动”时,孔子给出了深思熟虑的回答:“冉求性格较为退缩,因此我鼓励他积极进取;而子路勇猛好斗,因此我告诫他应适度退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重要前提。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并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对于优化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因材施教”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3.1. 教学目标模糊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确立清晰的教育目标,旨在将学生培育为既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实现其个人价值的人才。全面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是教育者的核心任务。然而,目前众多高校教育者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尚显模糊,往往机械地依照既定教材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将教育融入生活实践的深刻认识。部分教育者片面地将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个体特性及其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其差异性。鉴于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教育者应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发挥其特长,旨在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各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满足社会对于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人才的需求。
3.2. 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在致力于塑造“四有新人”的目标下,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鉴于每位学生具备的独特性,教育过程必须强调个性化与针对性。然而,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倾向于采用统一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来应对所有学生,以期达成教育目标,但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教育效果大相径庭。此外,不同学科拥有各自独特的学习策略与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应随之调整,不应墨守成规。因此,教育者需根据学科的特性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并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优化教学效果。
3.3.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惯常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架构,其中教师侧重于知识的传递与灌输,学生则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主要聚焦于吸收课本上的知识,却鲜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缺乏平等性,多数情境下,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其地位不容置疑,这导致学生心存敬畏,难以对教学内容提出批判性思考或质疑。这种教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推进构成了显著的阻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综合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教育平台,其功能远超过单纯的知识传授。它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是塑造学生社会道德观念、理解社会秩序。
4. “因材施教”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多元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和政治观的涌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成了显著的挑战与压力。尽管现今的社会环境与孔子时代有着天壤之别,但孔子的“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并未因此失去其时代价值。相反,它作为一种历经两千多年传承的智慧结晶,仍能在今日为我们提供独特的思考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4.1. 全面了解学生
深入且全面地了解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施因材施教策略的重要前提。教育心理学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显著的个性差异。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信念、智力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品质都存在着显著的个性差异特点。”[3]在孔子所生活的历史阶段,受限于时代背景,他并未能对个体的心理特质进行如此详尽的划分。然而,当以现代心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深藏着对个性心理差异诸多细致而独到的理解。这些思想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显示了他对个体差异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由于学生群体具有多样化的家庭背景、性格特质、兴趣及爱好,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每位学生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需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通过走访宿舍和深入对话等方式,教育工作者能够从生活、学习和工作发展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借由学生的心理测试及相关数据分析,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把握。在后续的持续跟进中,教育工作者可依据学生的消费水平、着装风格及日常行为举止,进一步深入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需构建并细致管理学生信息数据库。在与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应敏锐捕捉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实时更新数据库信息,并据此灵活调整工作策略与方法,以确保精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确保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精准施策,实现有的放矢的效果。
在对学生实施教育之前,首要任务是进行全面了解,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促使学生自愿分享内心的想法,从而实施更为有效的个性化指导。
4.2.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
在个性化教育实践中,因材施教是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它要求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性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孔子的因材施教策略正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精准把握之上,他细致观察并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天赋潜能和思维层次,能精准地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存在的困惑以及未来可发展的方向。基于这样的深刻理解,孔子在教导学生时,能够采取多样化且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直击学生的知识盲点,使他们在学习中豁然开朗,取得显著的进步。孔子在教学上展现出高超的引导艺术,他总能敏锐捕捉学生的困惑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地点给予恰如其分的点拨和指引,从而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点燃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进而自主解决困惑。在《论语·述而》中,他强调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育原则。教育不应仅限于单向的知识灌输,而应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与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必要的辅助。针对部分学生在表达意见上的困难,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发声,并适时给予启迪,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在实质上构成了教学的指导蓝图,若方向已明确却缺乏有效的引导方式,学生潜力难以全面释放。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运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策略,因为学生间的差异性显著,统一的教学法难以普遍适用。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一般教学更为复杂,它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唯有全面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并给予恰当的指导,才能有效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解开内心的困惑、解决面临的问题,从而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4.3. 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
树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观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是实施因材施教教育策略的关键基石。鉴于个体在先天禀赋、性格特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呈现出的多样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秉持宽容与平等的心态,致力于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具备实际价值的人才。随着时代的演进,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教育者所培育的学生亦需具备多领域的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细致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发掘他们潜在的优点和特长,进一步放大并优化这些特质,同时辅以适当的引导。此外,教育者还应与学生的家长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共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确保他们能够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显著转变,摒弃了将教育仅视为通往未来生活的唯一途径的狭隘观念,转而强调适应性与个人发展的最优化。教育者应坚定不移地确立全面且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浪潮,着力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格培育、纪律规范训练及法治知识普及,并尤其关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4]。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教师的悉心指导至关重要。教育者需摒弃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独特潜能,致力于将他们塑造成国家各行各业所需的杰出人才。
4.4.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中,其核心基石在于公正无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因为,教育的真谛源于对个体的尊重、信任和平等,同时根植于包容与爱心所构筑的深刻理解之上。该教育理念凸显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致力于保障每位学生在教育的滋养下全面成长,受益终身。孔子坚守“仁者爱人”,倡导教育应超越社会阶层和国界的桎梏。在招纳弟子时,他并未受限于学生的家境、过往的行为记录或智力层次,而是秉持着无差别的平等态度,广泛接纳。因此,他的门生队伍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既有身处贫寒的颜回,也有才智稍显欠缺的高柴,更有性格直率的仲由等。这些不同的学生背景彰显了孔子教育理念的包容性和普遍性。以至于南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之叹[5]。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时,唯有秉持公正态度,不偏不倚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树立典范,方能有效地调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教育的和谐与平衡。为实现此目标,教育者需全面了解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态,以平等的姿态与其建立对话渠道,并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关爱。在此基础上,教师方能与学生展开更为深入的交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教育策略,助力学生锤炼个人品质与道德修养,提升学业表现,并学会积极参与集体生活。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表率作用,始终保持高度的自我约束和警觉,时刻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激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5. 结语
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不仅在教育观念层面,而且在教育策略与态度层面,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启发,值得深入汲取其精髓。然而,这种借鉴并非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在批判性审视和审慎选择的基础上,摒弃其不合时宜的部分,保留并发展其有益之处,以便更好地适应并服务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