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主的肺系疾病,多以喘息、痰鸣、气促、咳嗽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中医学将哮喘归属“哮证”、“喘证”范畴,传统认为哮喘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病机在于肺气闭阻,失于宣降,治疗亦以“治肺”为主,兼顾脾肾。然哮喘虽常以肺系症状为主要特征,但其发病根源在于肾,肾阳亏虚,“阳不主,阴不从”,致摄纳无权,气化无力,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属阴)失于运化输布,聚敛而成痰、成瘀,遂成哮喘缠绵难愈、迁延反复的夙根。因此,基于“阳主阴从”理论,认为肾阳虚衰贯穿哮喘发病的始终,故治疗哮喘当重视温阳补肾之法。
2. “阳主阴从”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源于阴阳二气的构建和推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二气不断地运动变化,既互根互用,亦相互制约斗争,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化由生也”,正是这种变化推动生命活动的进行,促进机体的不断发展。
《易经》有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云:“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者,天也,为阳;坤者,地也,为阴。乾坤交感,万物化生,但两者之间亦有主从之分,乾“统天”,为主导,坤“顺承天”,为从属[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取决于阳气的推动和阴气的积累,然究其始动因素则归于阳气的推动,如《医理真传》所言:“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是故“阴平阳秘”,以阳为主,阴为从,其至要在于“阳统乎阴,阳主阴从”也[2]。
3. 基于“阳主阴从”释哮喘病机
阳根于肾,肾阳乃一身阳气之大主,具有温煦、蒸腾、气化、推动等作用,如《伤寒集注》言:“肾中真阳,禀于先天,乃奉化生身之主。内则赖以腐化水谷,鼓运神机,外则用之温肤壮表……所以为人身之至宝也。”肾阳以气的形式流传全身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而发挥各种作用。肾阳充足,则正气强盛,外能御邪,内能运化周身,故不易致病;肾阳衰弱,则正气衰弱,易生疾患;倘若肾阳亡失,生命也就因此而停止,诚如张景岳所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3.1. 肾阳亏虚,气失所主
《医碥》云:“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类证治裁》言:“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肾为气之根,主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须下归于肾,由肾摄纳,肺肾相交,“呼吸乃和”。倘若肾阳亏虚,气不归元,失其所主,气浮于上,阴阳不相续接,则喘咳不止,恰如《医贯》中言:“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此外,肾育元阳,乃人体诸阳之本,卫阳亦出于肾,即《伤寒溯源集》:“命门之真阳,为卫气之根本;皮毛之卫气,乃真阳之外发。”若肾阳亏虚,摄纳无力,使肺不主气,卫不得出,则不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以卫外御邪,则更易遇感而致哮喘发作。
3.2. 肾阳亏虚,痰瘀伏留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主津液,肾阳充盈,气化有力,津液则能布化周身。若肾阳虚,必致一身气机失衡,津液不布,痰饮伏留。《症因脉治·哮病》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可见痰饮伏留是哮喘反复发生的主要因素。《明医杂著》言:“痰之本,水也,原于肾”,肾阳亏虚是导致气化不利,酿生痰饮的关键因素。肾阳亏虚,气化无力,津液不布,凝结为痰。又“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根”,“脾阳根于肾阳”,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土,脾阳不足,津液失于运化,遂聚而成痰。最终,痰阻气道,气行不畅,痰气相搏,则喘咳不止,即“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部分医家认为“伏痰”并非孤立存在的,瘀血的形成与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亦密切相关。《血证论》载:“盖人身气道,不可阻滞,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证明哮喘与瘀血息息相关。临床研究也发现,哮喘患者发作期多有口唇发绀、面色晦暗、舌质紫暗等血瘀表现[3]。肾阳虚衰,“阳化气”不及,气机失衡,血行无力;加之肾阳虚衰,失于温煦,则虚寒内生,“血得寒则凝”,遂致“血壅不流,凝血蕴里”。瘀血阻滞,脉络不通,津液失于布化,停聚而成痰浊。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瘀血与伏痰相互搏结而壅塞于气道,胶结难解,并形成恶性循环[4]。是故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在于“肾阳虚–痰瘀互结”[5]。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密切相关,且肾、肾上腺、垂体、下丘脑等功能的集合可类比于中医藏象学中的肾。研究发现,哮喘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紊乱或减退,即沈自尹提出的“隐性肾阳虚”[6] [7]。此外,有药理研究表明,补阳药物如淫羊藿[8]、补骨脂[9]、蛇床子[10]等的有效成分通过调节某些靶点,如下调基因Bcl-2、上调Bax的表达,促使EOS (嗜酸粒细胞)凋亡,或抑制IL-4表达水平,改善血清中IFN-g的表达等,从而能够起到控制哮喘的作用。因此,可以从侧面说明哮喘发病与肾阳虚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4. 温阳补肾是哮喘治疗的重要原则
哮喘之成非一日之功,在于“痰、瘀、虚”长时间积累,故治疗哮喘当重治其本。而哮喘发病之本恰在于肾阳亏虚,因此哮喘之治重在温助、固护肾阳,肾阳足则气化有力,气化才可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且甄新现[11]等研究发现,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运用温阳补肾法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通气功能,缓解临床症状。然温补肾阳亦有层次之分,所谓“气虚为阳虚之渐,气虚为阳虚之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补肾气亦为补肾阳,补肾精(阴)亦是补肾阳。
4.1. 补肾气——温肾助阳,纳气平喘
哮喘之作,在肾阳虚衰,气虚失摄,不能下归于肾,致使肺肾不交,气逆而作。故当治以温肾助阳,纳气平喘,使肾阳充盈,肾气强则肺气充,气有所主,摄纳有权,肺肾相济,阴阳和合,呼吸调畅。临床当以温阳纳气之品为主药,常用肉桂以温阳纳气,《本经》言其“主咳逆上气”;沉香暖肾纳气,引导浮越之气下入丹田,《本草通玄》言其:“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补骨脂温肾纳气平喘,《本草新编》云其“能定诸逆气”;蛤蚧补肾益肺定喘,《本草备要》云其:“补肺润肾,益精诸阳,定喘止嗽”……诸药相合,能温肾助阳,纳气平喘。且周韶谷[12]等研究发现,补肾纳气平喘膏方(补骨脂、蛤蚧等)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能有效提高哮喘控制率,减少发作次数。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补阳药如肉桂[13]、补骨脂[14]、蛤蚧[15]等,可下调IL-4、IL-5的水平,进而使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减少,减缓气道慢性炎症形成,有效缓解哮喘发作。
4.2. 祛夙根——温肾通络,祛除痰瘀
肾阳亏损,气化无权,精血津液等阴分失其所主,遂凝聚成痰、成瘀,为哮喘反复发作之夙根。因此,治疗上当以祛除痰瘀为目的,然欲祛除凝结之痰瘀,当以恢复机体气化功能为先。然气化之本在“阳”,温阳才可化气,气化才可通行气血津液,而化物之阳则肾阳为要。故当温补肾阳以治其本,根本渐充,则痰瘀自去。附子、干姜、肉桂、桂枝、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等药,能温阳化气,使肾之阳气布化周身,温煦脏腑、经脉,祛除痰瘀之伏邪。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迁延难愈在于不可逆性的气道重塑,而气道重塑的表现在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基底膜增厚等,其不可逆性与“肾阳虚–痰瘀互结”的胶结难解存在相似性[5]。王丽新[16]等实验发现,发现止喘胶囊(淫羊藿、巴戟天、蛇床子)可充分抑制TIMP-1表达,减少气道壁的胶原沉积,抑制平滑肌过度的增殖,从而阻抑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从侧面证明了通过温补肾阳,恢复气化,能有效祛除痰瘀,抑制气道重塑,从而达到缓解甚至治愈哮喘的目的。
4.3. 补肾益精,阴中求阳
哮喘日久频发,肾阳不足,精血亦虚,临证以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淫羊藿、巴戟天、附子等作为基础方,滋补阴精、补助肾阳,诸药合用阴阳双补,以求阴阳平衡,诚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阳互根互用,欲补肾阳,当兼以益阴,使阴阳互生互化,临床以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等为常用方剂。以金匮肾气丸为例,方中补阳药与滋阴药相互配伍,温阳之中参以滋阴填精,阴中求阳,则阳得助,使阳有所化,而生化无穷。现代研究表明,金匮肾气丸具有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的作用,通过调节血中17-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阻断IgE合成,从而降低气道的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控制哮喘的发生[17] [18]。此外,刘浩龙等[19]研究发现右归丸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作用优于单纯的补阳。因此对于哮喘久发者,温肾之中,辅以益阴填精,往往可以取得更佳的疗效。
5. 验案举隅
患儿,6岁,2023年11月13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喘息1 + 年,加重1周。患儿1 + 年前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期间咳嗽、喘息反复发作,有痰难以咯出,吸入“辅舒酮”后可缓解,但易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受凉导致病情加重,咳嗽、喘息明显,活动后及夜间尤甚,喉间痰鸣,且痰多难咯,伴有鼻塞,流清涕,小便偏清,大便质稀,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诊断:哮喘,辨证:外感寒邪,肾阳亏虚,痰瘀互结,治以解表祛寒,兼以温补肾阳,祛除痰瘀。处方:蜜麻黄5 g,炮附片5 g (先煎),细辛2 g,桂枝9 g,白芍10 g,蜜紫菀10 g,蜜款冬花10 g,三棱6 g,莪术6 g,炒葶苈子10 g,炒紫苏子10 g,陈皮9 g,炙甘草6 g,4剂,每日1剂,一日三次。
2诊(2023年11月18日):患儿精神状态可,咳嗽、喘息较前好转,咯黏痰,食纳欠佳,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上方加建曲10g、焦山楂10g,以消食健胃。4剂每日1剂,一日三次。
3诊(2023年11月24日):患儿咳嗽、喘息明显缓解,少痰,纳眠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稍弱。处方:炮附片3 g (先煎),肉桂3 g,山茱萸10 g,熟地黄10 g,山药10 g,蜜紫菀10 g,蜜款冬花10 g,三棱6 g,莪术6 g,黄芪10 g,防风10 g,陈皮9 g,炙甘草6 g,4剂,每日1剂,一日三次。
按语:患儿反复咳喘,活动后及夜间为甚,且痰多难咯,致使气机瘀滞,气滞则津停、血瘀,久则痰瘀伏留,形成哮喘反复发作的夙根。再者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易损肾阳,结合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故考虑“肾阳亏虚”是为发病的始动因素。本次因受凉导致哮喘发作,故考虑肾阳亏虚,痰瘀互结为本,外感寒邪为标,内外合邪导致哮喘发作。故初诊以祛除寒邪为主,温补肾阳次之,故用麻黄附细辛汤加减以散寒温阳,祛痰化瘀。
二诊时表证渐解,咳喘缓解,但余邪未尽,故治疗上仍以驱邪为主,仍予前方,患儿食纳欠佳,故加予建曲、焦山楂消食健胃。
三诊时余邪已尽,喘息已平,但正气尚未恢复,夙根尚在,故应调护阴阳,以补为主,同时兼以祛瘀破痰,故予肾气丸加减,如此则哮喘可愈。此治疗过程温阳补肾贯穿始终。
6. 结语
“肾阳虚衰”贯穿哮喘全程,在此基础上可生“肾不主气”、“痰瘀互结”的病机变化,导致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本文基于“阳主阴从”理论探讨了“肾阳亏虚”是哮喘反复发作的关键,故治疗上以温阳补肾法为主要治疗方式,通过温阳补肾调控哮喘的始动环节,减少哮喘发作,抑制、甚至逆转气道重塑,消除“夙根”,进一步丰富中医对于哮喘的理论及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