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的消费异化对策分析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Marcuse’s Consumption Alienation Theory
摘要: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对当时社会的生产活动进行深刻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经过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科学技术飞速进步,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产生新的异化,即消费异化。他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消费异化主要表现为功能异化、主体异化和文化异化。消费异化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过于片面,忽视了造成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因此他的消费异化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消费市场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消费异化现象,为保证我国消费者的健康消费,必须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倡导绿色消费,同时要鼓励中国的消费者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Abstract: Marx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in his work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Economics of 1844” and ma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revealing the four-fold stipulation of alienated labor. Afte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apid progress of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cuse believed tha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led to a new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i.e., the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 He believes that in the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functional alienation, subject alienation and cultural alienation. The phenomenon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does exist, but Marcuse’s attitude towa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o one-sided, ignoring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so his theory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n today’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phenomenon of consumption alienation inevitably exists in China’s consumer marke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ealthy consumption of Chinese consumers, the government must play a guiding role, advocate green consump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encourage Chinese consumers to set up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consumption.
文章引用:胡国慧. 基于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的消费异化对策分析[J]. 哲学进展, 2025, 14(1): 48-5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09

1. 引言

马克思之前的人们对异化并没有系统且正确的认识,马克思通过阅读大量先哲著作,并结合自己对当时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的考察,首次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详细解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被剥削和压迫的现实。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赫伯特·马尔库塞(以下简称马尔库塞)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且结合其当时所处社会背景,提出了发达工业社会中存在消费异化,即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理论,他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及资本家设定的“虚假需求”,但是忽略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谨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民众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谨防民众被拉入消费主义牢笼,违背其理性,酿成不良后果。

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早在17、18世纪,“异化”一词就被广泛应用于德国古典哲学等。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异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手稿》中所称的异化,指的是工人的劳动的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 (p. 156)。

2.1. 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 (p. 156)。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其不仅拥有大量社会财富,而且随着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资产阶级也越来越占有绝大多数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资料,随其经济地位的不断确立,其政治层面的统治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工人阶级由于其本身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赖以为生的只能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人进入工厂做工,但其能得到的只是微薄的、仅够维系其自身和家人基本生存条件的工资,而并非是其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将工人的劳动产品据为己有,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的产品、创造的财富越多,资本家所占有的产品也就越多,对工人的压迫、统治程度就更加强烈,工人也就愈发贫穷。另一方面,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的数量愈发庞大,工人本身就愈发沦为廉价商品,即其本身所创造的价值越多,工人本身就越是没有价值,这是因为“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1] (p. 156)工人在进行劳动生产活动时越是耗费更多的力量,他就越是创造出一个力量更加强大的、反对和统治他本身的世界。

2.2. 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1] (p. 159)。我们在前文已经认识到劳动者同劳动产品,作为生产劳动产品的劳动行为本身,自然也是同劳动者相异化的。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活动并非是工人的本质,而是被强制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生产活动的工人并非是自发、自觉地进行劳动,他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不断否定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他们在劳动过程感受不到任何一丝劳动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甚至还要因为生存问题被迫向资本家妥协,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不仅包括肉体的疼痛,而且包括精神上所遭受的压迫。其次,工人在生产中进行的劳动活动并不属于他自己。工人依靠出卖自己劳动力获得工资,资本家将其自由限制在工厂、机器上,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工人越是劳动其自身就越是丧失的彻底,工人也越发觉得自己是“机器”。

2.3. 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作为类存在物,不仅在实践和理论上把类作为自己的对象,而且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自由的存在物对待。相较于动物,人所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更加广阔,人能够普遍地利用自然界进行人的活动。同时,动物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统一,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就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由此成为类存在物。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不仅使自然界与人相异化,而且使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1] (p. 161)。人们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并改造无机界,在这一过程中“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 (p. 162)人通过自己的能动活动创造了专属人类的作品和现实,但是异化劳动却活生生地夺走了人所生产的对象,也夺走了人的类生活,把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一步步贬低到仅够维持其肉体生存,这直接造成了认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2.4. 人与人相异化

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劳动本身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不仅同自身相对立,人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生产的产品等并不归自己所有,而是属于工人之外的其他人,工人的劳动给其自身带来痛苦,“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1] (p. 165)。“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 (p. 165)工人在这种异化劳动的情况下,为资本家进行生产,在资本家的剥削、压迫下被强制劳动,失去自由,被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支配,一步步沦为生产工具。

3. 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理论

马尔库塞,出生于1898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一生履历丰富,于1917年至1919年参加了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在卢森堡被害之后,由于不满该党派的背叛行为故而退出。结束其这一段政治活动之后,分别在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于1923年获得其博士学位,1979年7月与世长辞。在其一生中出版过多本著作,其中《单向度的人》一书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他在这部著作中,从政治、生活、文化、思想等领域揭示了当代工业社会本质上就是一种极权主义社会,通过对社会中的反对意见的压制、通过对社会中的人们心中的否定性响度等的压制,将这个社会变成单向度,使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人也变成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消费异化理论,对它的形成原因和表现方式做了说明。

3.1. 消费异化的概念演变和内在逻辑

3.1.1. “异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异化”这一概念从传统哲学范围引进到政治经济学领域,并通过大量观察和社会实践的检验提出了“劳动异化”这一概念,揭示出资本主义是“劳动异化”产生的深切根源。随着时代变迁,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未停滞,生产力也随之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占据市场、划分势力范围,“异化”“劳动异化”并未消逝,甚至愈发多样。鉴于现实情况发生的变化,马克思之后的学者在“劳动异化”基础上,针对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现实和新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新观念,并对“异化”概念进行了扩充发展。匈牙利著名哲学家乔治·卢卡奇,他所提出的“物化理论”延伸了异化所批判的范围,将其拓展至社会生活领域;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以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为代表,认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影响,并展开深入思考,提出了“技术理性异化”的理论;而学者列斐伏尔、萨特等从现实生存角度出发,提出了“生存异化”的理论,并认为这一异化现象无法消除。这些学者均是从其所身处的时代、巨变的科技等现实状况出发,对“异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和扩充。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不断发展,异化这一现象也席卷消费领域,工业负责制造生产,而作为潜力、利润巨大的消费市场变成资本家竞相争取的场域,而不仅是消费领域存在异化,这一现象甚至已经入侵至心理、文化等领域。

3.1.2. 马尔库塞对“消费异化”的剖析

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其消费异化理论在其学派内部具有较高的地位,与该派其他学者的观点相比,既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首先,就相似性而言,他们的理论都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泛滥的消费异化现象,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不再是满足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方式,而是资本家重新创造的控制和操纵人们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操纵之下,人们逐步丧失对自我真实需求的感知和判断的能力;他们的理论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刻反思,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剧了劳动异化和消费异化的程度,人彻底变成商品和工具的奴隶,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指出科学技术会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他们都揭示出广告等宣传手段使人们丧失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力。其次,就差异性而言,马尔库塞和法兰克福学派其他学者的理论侧重点不同,马尔库塞主要是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消费异化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从文化和艺术革命角度对消费异化扬弃。

马尔库塞虽然没有对“消费异化”进行精确的定义区分,但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先进科学技术被不断应用并推广,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飞速繁荣发展,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社会现象更为突出。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积累,市场中各类生活必需品的种类更加丰富,甚至制造推出了涵盖衣食住行领域的奢侈品和时尚品,并急需激发出广大消费者的强大购买力,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期就进入消费社会。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赚取更多利益,开始借助大众媒体不断对消费者宣传、推介,并“轰炸”式使用各种广告推销手段诱导消费者,使其深陷消费泥沼,消费者看似能够自由选择各类商品,但本质上还是被资本家操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下,消费异化得以产生,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各类商品和天花乱坠的推销广告,逐步丧失理性和批判思维,沦为商品和资本家的奴隶,这便是消费异化产生的内在逻辑。消费不再是单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演变成另一种控制人的方式。人们在一些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被宣传广告所引导,被物质迷惑,甚至将物质享受作为唯一追求,忽视精神境界的重要性,这便是“消费异化”。这种异化现象使得个体的意识发展开始依赖外界的物质,不再具有理性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自己的真实需求失去判断力,就产生了“虚假需求”,这是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资本家借助媒体,甚至创新宣传方式来推广其生产的各类产品,对人们进行轰炸般的“需求灌输”,使人们开始产生虚假的满足感和虚荣的身份认同感,并将人们的幸福与资本家的产品进行“捆绑”,使消费者无法分辨自己的真实需求。

3.2. 消费异化其成因

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重点论述了消费异化的思想。他对消费异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首先,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所产生的一系列链接效应导致消费异化。

马尔库塞所处的时代与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有着很大差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局势总体平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学技术因此获得了飞速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但在这一现象背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研发了越来越多的机器,但这并没有使人在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反而使人陷于单一、机械的劳动过程,甚至只感觉到劳动对个体自由的控制和压抑,人们便开始需求一种途径——消费,来释放和逃避压抑环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逐渐发展成压抑人的理性思考的工具。在各种科学技术研发的工具面前,任何客观物质都可以被计算和衡量的,甚至其速度远超人力,人的思维便被抑制了。例如,近年来火热的ChatGPT等人工智能程序,只要输入指令,就可以抓取、分析和生成人们需要的文章,虽然便捷,但是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被抑制,甚至可能因此产生依赖,原本的人性便被压制了。

其次,资本家的宣传诱导使人们陷入消费陷阱。

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利润,便不断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产品宣传,同时极力适应人们的需求,研发新产品,吸引人们不断消费,在各种眼花缭乱又功能各异的产品面前,人们自愿消费,不断坠入消费陷阱。马尔库塞通过这种现象发现,其本质是资本家将其所构建“虚假的需求”[2]强加到大众身上,并通过广告、媒体等公共媒介不断强化,诱导人们相信并进行消费。尽管在物质上获得了一定满足,但人们也开始沉溺于对物质的无尽欲望中,而要摆脱这种欲望,找到个人的真正需求就必须识破资本家营造出的幻境,克服虚假的消费需求。

3.3. 消费异化其形式

马尔库塞通过对其生活时代和社会的考察,不仅分析了消费异化的成因,而且还总结了工业社会中消费异化的形式。

首先,表现为功能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再是出于人的本能或是本性的需求,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消费演变成一种机械性消费,发展成一种在资本家无形的裹挟中的消费,人的幸福感似乎仅来源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人逐渐沦为专门进行消费的机器,逐渐失去其理性和作为主体所拥有的独立意识。在物质的泥潭中人开始无法区别出自己的真正需求与资本所营造出的虚假需求之间的区别。

其次,表现为主体异化。

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方面,人的消费能力被资本家看中,逐渐沦为消费的机器,而技术理性对人主体性的冲击使人开始失去其所具有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资本所构造出的“虚假需求”,即“要求压制的势力占统治地位的产物”[2]。另一方面,资本家为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便开始研发新机器,人在劳动中的主体性被不断弱化,甚至开始丧失,人似乎成为了流水线作业中的一环,其劳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被剥夺和压制,人们开始外求,试图通过消费摆脱这种困境,殊不知当人们按照资本所设定好的需求进行消费时便又陷入了资本所构建的消费陷阱中。

最后,表现为文化异化。

马尔库塞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发达的工业社会实质上一类单向度的社会”[2],这种社会形态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为统治阶级所掌管,在这类社会形态中的人们逐步丧失其进行思考和批判的主体能力,也开始变成单向度的人。在单向度的社会中,文化不再是历史的积淀或是群体精神的凝结,而是变为一种商品,被用来加工、生产和兜售。经过加工的文化产品丧失了文化的本质,变为一种迎合大众需求和屈从于统治阶级的商品。

4.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的局限性

马尔库塞所生活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大进步、大发展的时代,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与阐发了私有制的剥削本质”[3]而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消费异化理论,他将科学技术的进步看作是消费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见解,但是他没有认清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1. 片面、悲观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被用来改造世界的技术手段,相较于人的本质而言,其作用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科学技术通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调整和变革,进而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人类历史上也发生过不少科学技术被误用、滥用进而对社会和公众安全造成危害的事件。所以说科学技术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马尔库塞把消费异化的原因直接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过于片面,过分夸大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如果科学技术一直处于较低端水平,人类社会是无法向前发展的,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更是空谈。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一个重要原因是普通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过低,高科技这类先进技术都被资本掌握和利用,进而来控制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通过合理手段发挥其积极作用,规避其负面影响,把人从技术理性的控制中解救出来。

4.2. 忽视了造成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

在马尔库塞生活的那个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因此更加渴望拥有美好的生活条件。马尔库塞认识到,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的消费无形中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资本家为赚取更多利润,便应用科学技术等手段,比如大众媒体进行产品宣传,甚至赋予其文化意义,引导人们进行消费,人们在对物质的欲望中一步步迷失,踏进资本家预设的陷阱,因此马尔库塞“致力于深入资本主义的本质性向度之中来批判资本主义”[4]。但是,马尔库塞并没有认识到,造成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被剥削和压迫,手中没有可以维持个人、家庭成员生存和发展的生产资料,他们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马克思所分析出的这一历史状况即使到发达的工业社会仍然没有改变,甚至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变得更加隐蔽,一些无产阶级被资本家所蒙蔽,甚至无法客观认识自己的处境。所以说,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消费异化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马尔库塞与该学派的其他学者在研究西方社会的消费问题时,都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问题展开了无情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西方社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但是,无论是马尔库塞还是弗洛姆,他们都没有揭示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异化问题的根源,“而是在心理与精神分析、在人道主义的范畴中”[5]寻求解决途径。因此,他们也就无法提供出切实有效地消除异化的路径。

5. 当代消费异化现象的应对策略

马尔库塞消费异化理论的提出是他本人对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存在现象的思考和总结,他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他的理论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近年来,我国一些人造节日,比如“女神节”“光棍节”“双十二”“六一八”等在国内兴起,商家利用各种满减券、打折券吸引消费者,但是先涨价再打折等迷惑行为数不胜数,如何应对这些人造节日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5.1.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倡导绿色消费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必要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程上,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6]可见绿色消费方式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首先,绿色消费方式有助于人们打破资本所构造的虚假消费需求,引导人们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鼓励人们重新塑造自己的消费行为。消费固然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不能忽视大肆消费所引发的生态环境和价值观念的问题,因此政府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倡导形成绿色消费观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真正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7]

5.2. 个人要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坚持理性消费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消费仅仅是一种满足需求的手段,不应该为了消费而消费,掉入消费主义陷阱。一方面,应当正确估量自己的消费需求,判断是不是因为攀比、从众、虚荣等心理作祟,注意区分需求和欲望,理性思考和判断是否真的需要购入某物,避免冲动购物。另一方面,运用辩证思维,理性消费。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应被资本裹挟而局限于单向度的消费世界中。在物质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消费者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起多元、绿色的消费观念,善于运用个体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辩证看待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消费问题。同时,在消费市场上,一些披着“文化”外衣,的商品其本质还是资本包装吸引消费者的手段,要学会分辨和理性消费。

5.3. 平台发挥正向引领作用,鼓励适度消费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媒体平台以消费媒介、社交媒介等形式日益兴起,媒介基础更为广泛,有效传播的渗透度更高,大量用户被新兴媒介的便捷、新颖所吸引。在国内,原先具备社交、娱乐等功能的网络平台随着5G技术、大数据模型、元宇宙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其功能开发的愈发全面,开始发展成集娱乐、社交、消费等人类社会交往各类活动于一体的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主播们的带货软件、也成为一部分消费者的购物平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数字经济在我国仍然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因此,应对当今的消费异化现象,应当重视新兴媒体平台的作用发挥。首先,新兴媒体平台应当加强宣传。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手段,诸多短视频平台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而且也兼备宣传功能。平台运营商应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向用户推送理性消费的宣传视频,包括但不限于宣传过度消费的危害以及适度消费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等。其次,新兴媒体平台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当前,一些生活类、社交类软件,如“抖音”、“美团”等纷纷开通了金融支付功能,在给用户提供消费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用户过度超前消费等隐患。因此,运营商更应加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以及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贡献平台力量。

6. 结语

马克思结合其所生活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当时工人阶级的生活、劳动状况提出了他的劳动异化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而马尔库塞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发生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一些学者的观点后,提出了他的消费异化理论,对造成消费异化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表现方式进行深刻分析。但是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过于片面,忽视了在发达的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是造成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消费者也不可避免会掉入消费主义陷阱,因此,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理性消费。同时,诸多社交、娱乐软件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消费载体,应当自觉担起社会责任,发挥平台的监管和宣传作用,引导消费者理性、适度消费。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赫伯特·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 徐斌, 韩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双重逻辑[J].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5): 130-136+168.
[4] 刘雄伟. 从异化劳动批判到反劳动的文化想象——评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激进解读[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2): 42-52.
[5] 杨晓琴. 论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中的消费异化问题[J]. 世界哲学, 2018(2): 40-45+160.
[6]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 2022(11): 4-28.
[7] 徐家林, 王悦.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当代意义[J]. 世界社会科学, 2024(2): 5-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