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9年,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携手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共同推出了名为《新山海经》的中法传统手工艺合作项目。该项目由法国知名设计师埃里克·本克(Eric Benqué)牵头,将漆艺、瓷胎竹编在内的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法国手工技艺相融合,孕育出了一系列凝聚两国手工艺精髓的“混血”佳作。这些作品于2023年10月12日至16日在第八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惊艳亮相。在非遗节期间,笔者为埃里克·本克提供了全方位的口译服务,涉及展品布置、展示解说和手工艺品采购等不同场景。本研究旨在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口译员在真实跨文化交流场景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研究框架采用“基于话语的对话式交际范式”,表明口译员不仅是语言信息的传递媒介,更是跨文化互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塑造着整个互动进程同时受其反作用。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自1976年Pöchhacker [1]首次提出“口译员角色”概念以来,该领域研究已逾半世纪,发展为“口译研究中的显著议题”,吸引了广泛的学术瞩目,并催生了跨学科、多视角的深入探讨。
在中国历史上,口译员曾被称作“舌人”,此称谓形象地勾勒出他们如鹦鹉学舌般复述言语的角色。而在西方语境中,“忠实的回声”、“传声筒”及“输入输出机器人”[1]等隐喻,则凸显出口译员忠实传递原信息的职责。随着职业标准的不断提升,“忠实”作为职业准则日益严格,要求口译员必须严格遵循原文的内容与风格。
20世纪末,翻译研究领域经历了重大范式转换,从追求等效的规范性理论转向对实践活动的描述性探究[2]。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区口译的蓬勃兴起。20世纪80至90年代间,随着公共部门(诸如医疗与社会服务领域)面临的沟通难题日益加剧,社区口译应运而生[1]。这一变化标志着口译研究领域的重大转向,强调了口译员在互动中扮演的积极、主动的角色,并承认了他们对互动产生的深远影响[2]。在口语口译研究方面,Metzger颠覆了口译员“中立性”的传统认知[3]。Roy则通过手语口译的研究,指出“交流是一个互动过程,而在有口译员参与时,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互动的一部分”[4]。
Roy的观点在瑞典学者Cecilia Wadensjö的研究中得到了共鸣。Wadensjö运用描述性语篇分析方法,探讨了口译员在介导互动中角色的构建,指出口译员不仅“翻译一切”,更在各方之间发挥着“协调”作用[5]。这为Pöchhacker后来定义的“基于对话话语的互动范式(DI)”[1]奠定了基础。该范式将口译同时视为“文本”和“互动”[5]。“对话口译”是各种非会议口译活动的标签之一,包括“社区口译”、“公共服务口译”和“联络口译”等。采用“对话口译”这一术语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强调了“口译员介导互动的对话性质”,突出了“所有参与者共同构建交流事件”的互动性[6]。然而,不少文献存在将“对话口译”与“社区口译”等近义词混用的情况。
国外针对社区口译员角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与移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领域,具体涵盖法庭、警察局、庇护所以及听证会等场景。在司法系统中,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法律条文的执行被置于突出地位。这一特点给法庭口译员带来了巨大挑战,其被要求做到“逐字翻译”[7]。另一研究重点则是医疗口译,涉及医院、诊所及急救中心等医疗场所[8]。在医疗领域,口译员所承担的责任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不相上下,他们需协助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其职业道德高度重视专业性,并严格遵循客观性与中立性原则[9]。跨文化医疗保健项目(CCHCP)建议,医疗口译员应扮演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并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以确保自身在沟通过程中的不可见性[10]。
就国内对于口译员角色的研究而言,谭在喜总结回顾了对口译员形形色色的比喻,包括“画家”、“演员”、“筑桥师”、“叛逆者”等多元隐喻,揭示了口译员身份的丰富多彩与动态性[11]。任文则综合国内外联络口译研究成果,归纳出联络口译员的三种角色:讲话人信息的把关人,共同的谈话者和交际过程的协调者[12]。然而,国内口译研究的重点仍然偏向于会议口译,社区口译尚未确立为一项独立的职业,这与苏伟的观察相呼应,即“社区口译在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13]。
上述文献综述展现了学术界对社区口译员角色研究的显著趋向。国外对于社区口译员角色的探讨主要聚焦于法律和医疗两大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已较为广泛深入、趋于饱和。相较之下,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过于倚重轶事及经验性方法,对实际情境中口译事件的记录、转录及分析工作尚有所欠缺。本文致力于探讨口译员在文化语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3. 案例分析
非遗节期间,设计师埃里克·本克(口译片段中用E表示)参观了不同展厅以了解各种艺术。其中,编织艺术以其精湛技艺与丰富内涵,尤为吸引其关注。他行至羌族草编展示摊位,与来自四川省北川县的草编艺人(口译片段中用C表示)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富有意义的交流。此次交流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成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口译员(口译片段中用I表示)在交流过程中所承担的多重角色:信息澄清者、对话推进者、关系构建者和语言润色者。这些角色的综合作用,不仅保证了羌族草编技艺精髓的精准传达,还营造了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使得此次沟通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层面,成为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3.1. 口译员作为信息澄清者
01) C:看一下嘛,我们是羌族草编。(Take a look. This is Qiang ethnic straw weaving.)
02) I:Here on display is straw weaving,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Qiang ethnic Group.
03) C:棕榈叶,棕树的叶子编织而成,都可以长期保存,而且这个是保青技术,它也是留青技术,就是把那个棕榈叶的……你看它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就是它的青色自然地留存在那个植物上面。(Palm fronds. These are woven from the leaves of palm trees and can be preserved for a long time. It involves a technique known as “green preservation”. It’s also referred to as “retaining greenness” technology, which means that the palm fronds...You can see that the colour is quite distinctive, indicating that the natural green hue is retained on the plant.)
04) I:染色,是吧?(Dyed, right?)
05) C:不是染的,也不是上的漆,就是一种高新技术,经过处理过的,保青保青,保留叶子的青色嘛。(It’s not dyed, nor is it painted on. It’s a kind of high-tech process, treated in a way…As the term “green preservation” literally suggests, it refers to preserving the green color of the leaves.)
06) I:噢噢噢,原来如此。(Oh, I see.) (turning to the designer). This is woven from palm leaves by hand and can be preserved for a long time. Moreover, this employs a preservation technique, that retains the natural green color of the palm leaves on the plant, known as “green preservation”.
07) E: Okay. Very nice.
在这场涉及草编艺人、口译员与设计师的对话中,设计师的发言相对简洁,但其言辞间流露出对羌族草编技艺的好奇与赞赏。草编艺人则详尽介绍了“保青”——一种旨在保持棕榈叶天然绿色的独特工艺。然而,初次接触这一术语时,口译员将其误解为染色或涂漆技术。为澄清误解,口译员主动向草编艺人请求进一步阐释(见04),这一举动展现了其超越“传声筒”角色,反映了其作为信息澄清者的意识与决策能力。通过及时澄清,误解得以消除,有力保障了信息的准确传递。口译员传达对“保青”技艺的介绍后,设计师赞叹道:“very nice”。这一简短反馈,不仅表达了他对这一古老技艺的高度赞赏与认可,也从侧面印证了口译员在确保沟通准确性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3.2. 口译员作为对话推进者
01) E: (Turning to the Interpreter) These are the tools for the weaving.
(A silence fell over the conversation)
02) I: Is that bamboo?
03) E: This is not bamboo, I don’t know. It’s a... It’s sort of tree. But it’s funny to see the tools are alike.
04) I:他说这也是一种草编,可能是某种树,工具和您的很像。(He said this is also a type of weaving, possibly made from some kind of tree, and the tools are similar to yours.)
05) C:这个好像是藤吧。噢,这个应该是那个柳条。(This looks like rattan. Oh, this should be willow.)
06) I: Willow?
07) E: Yes, yes, yes. Willow, much stronger but this is excellent.
08) I:他说这个柳编更加坚硬,您这个看起来比较软,很精美。(He said that this willow weaving is sturdier, while yours looks softer and more delicate.)
09) C:是的,他那个比较硬,我这个是柔软的,像这个蛇的身体是可以调整的。你可以自己随意跟它造型。像这些腿,都是可以调整的。它里面有那个铁丝作为它的骨架。(Yes, his is sturdier, but mine is soft and can be adjusted like a snake’s body. You can shape it however you like. For example, these legs can all be adjusted because there is wire inside acting as the bone.)
010) I: Bamboo weaving is relatively rigid, while straw weaving is soft. You can adjust the body like a snake thanks to the softness. And the legs, as seen here, are all adjustable, with iron wire inside supporting them.
011) E: Okay (nodding).
在上述对话中,设计师的目光被桌上摆放的编织工具所吸引,他忽然忆起某事,随即拿出手机,向口译员展示了一张编织工具的照片,指出照片中的工具与当前展台上所展示的工具颇为相似,用于编织(见01)。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得正热切介绍草编技艺的草编艺人暂时被晾在了一边,导致对话出现了一段略显尴尬的静默。为迅速打破这一沉默,并重新将草编艺人拉入对话,口译员承担起对话推进者的角色,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这些工具是否专门用于编织竹子(见02)。这一简单而巧妙的提问,不仅使停摆的对话顺利展开,还引发了一场关于这些工具所适用植物种类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各方逐渐明确了这些工具实际上是用于编织柳条的,而非竹子。这一发现,为对话的继续推进注入了新的活力。草编艺人借此机会热情地介绍了展台上的草编作品,详细阐述了其柔软可塑的特点。设计师聆听后,给予了肯定并点头赞许(见08),证明了此次交流的成功。此实例说明,在跨文化交流中,口译员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沟通的催化剂,能在遭遇交流难题或僵局之际,敏捷地介入,填补沟通空缺,增进双方的理解和共识。
3.3. 口译员作为关系构建者
01) C:这个是我们的羌族草编,我们是北川的嘛……然后我们就梳理了这本书,就是说从羌族的文化历史开始整理,就是草编的历史整理,然后到后来的编制过程……编制过程这些都有梳理在后面,这个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整理。(This is our Qiang ethnic grass weaving. We are from Beichuan. So we compiled this book about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Qiang ethnic group,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grass weaving and the weaving process…The weaving process is all detailed in the latter part, and it took us a long time to compile this.)
02) I: She is from Beichuan Qiang Autonomous County in northern Sichuan province…They have dedicate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to compiling this brochure in an effort to promote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he brochur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is craft and illustrates the weaving process.
03) E: But it’s in Chinese only.
04) I:但它只有中文版对吗?(But it’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right?)
05) C:暂时只有中文,如果后面有需求的话也可以。(It’s currently only in Chinese, but we can provide it in other languages if there’s demand in the future.)
06) I: At present, there’s only a Chinese edition available. But if foreigners are interested in straw weaving, they would be very willing to publish an English version.
07) E: (Seeing business cards on the table) This is the card?
08) I:请问可以拿一张名片吗?(Could he take a business card, please?)
09) C:名片可以拿,可以。(He can take a business card. Yes.)
010) I: Feel free to take one.
上述对话进一步彰显了口译员作为关系构建者的关键作用。在交流过程中,草编艺人自豪地提及了其编写手册以推广羌族草编技艺的努力,该手册系统地回顾了草编的历史沿革与制作流程。设计师对此手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主动询问是否有英语版本(见05),这一举动表明了他对此传统工艺深入探索的意愿。草编艺人坦诚回应,目前手册仅有中文版,但若有需求,可考虑出版英文版。在这一过程中,口译员展现了其作为关系建立者的敏锐洞察力。她并未直译草编艺人的“也可以”的回答(见05),而是巧妙地将其修改为“非常愿意”(见06),这一细微调整,不仅强化了草编艺人对推广其文化遗产的热情与决心,更在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为后续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当设计师注意到桌上的名片,并礼貌询问是否可以拿取时(见07),口译员在翻译草编艺人的许可时,再次发挥了关系建立者的作用。她并未简单地将“同意”直译为“Yes, you can”,而是选用了更为温暖、亲切的“Feel free to take one”。这一表述,不仅传达了草编艺人的许可之意,更将其转化为一种诚挚的邀请,进一步消除了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营造了一种更为亲切、友好的交流氛围。通过这些细腻入微的表达,口译员不仅成功传递了信息,更在无形中增强了交流双方之间的情感联系。
3.4. 口译员作为语言润色者
01) C:也是希望把我们的羌族草编宣传出去,我们就是那个5∙12地震的地方,绵阳新北川。(We also hope to promote our Qiang grass weaving. We are from the area affected by the 5∙12 Sichuan Earthquake, Mianyang’s Beichuan County.)
02) I: She said this craft is originated in Mianyang where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2008. They have recovered from the disaster. There are rebuilding their homes and they hope to promote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too.
03) E: Okay. Great work (nodding).
04) I:很了不起的手艺。(It’s an incredible craft.)
05) C: (Nodding and smiling).
在谈话的尾声阶段,草编艺人表达了推广其家乡传统草编技艺的愿望。在此过程中,她提及了故乡北川在2008年所遭受的那场地震(见01)。她的叙述语气平实,对事实进行了客观陈述,而口译员在此充分发挥了“语言润色者”的作用,将这段朴素的叙述转化为更具感染力的内容。她运用了“devastating”一词,传达了这场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与深重灾难。并进一步补充,阐述了北川人民在灾后不仅迅速重建了家园,而且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传承之中。口译员的这一强化叙述手法,极大地加强了谈话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充分展现了北川人民面对灾难坚韧不拔的品质。设计师在听后,由衷地赞叹道:“Great work”,这一反馈不仅体现了对草编技艺的高度认可,也进一步凸显了口译员在推动对话深入进行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在此过程中,口译员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简单传递,更通过提升叙事技巧,为对话增添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深度,从而深化了交流各方之间的理解与欣赏。
4. 结论
在非遗节这一特定文化场景下,口译员在设计师与羌族草编手艺人的深入交流中,扮演了信息澄清者、对话推进者、关系构建者和语言润色者等多重角色。通过寻求手艺人对保青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她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在促进对话方面,她通过有效的轮换管理策略,使对话得以顺畅进行,并引发了一场关于编织工具的比较讨论;在担任关系构建者的角色时,她巧妙地调整语言表述,以传达出进一步交流的强烈愿望;最后,作为语言润色者,她通过对草编背景故事的丰富叙述,凸显了北川人民的坚韧不拔与文化自豪感。在文化口译这一特殊领域中,与法律口译中的公正性及医学口译的专业要求相比,其重点更多地在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与司法与医学口译中显著的权力差异(如法官和医生通常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不同,文化场合中的交流动态更加趋于平衡。在这些场合中,口译员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追求精确性和中立性,而是致力于建立稳固的关系,从而为文化交流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环境。本研究以第八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口译员在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通过对真实口译场景进行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口译员如何超越简单的口头翻译范畴,灵活转换角色,以促进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在全球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本研究不仅为口译员角色的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口译培训项目提供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洞察与启示,进一步凸显了口译员在促进跨文化沟通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