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在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家族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威胁。对此,深入研究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为土家族文化区域发展提供借鉴与建议,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希望通过对土家族传统习俗、语言、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揭示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土家族文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研究还将关注当前文化传承的方式,探索家庭、社区、教育和媒体等多方面的作用,寻找有效的策略以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研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还对实际的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土家族文化的分析,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政府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有效措施,增强公众对土家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社会各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2. 土家族文化概述
土家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涵盖了语言、音乐、舞蹈、服饰、信仰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丰富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土家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不仅是土家族民族认同的重要体现,也在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土家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土家族语在日常生活、民间传说、歌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家族语的使用面临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汉语的使用逐渐增多,土家族语的传承亟需关注与保护。
土家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而著称,常常表达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爱。土家族的摆手舞、龙船舞等舞蹈形式,不仅具有娱乐性,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与集体记忆。这些艺术形式在节庆、婚礼等重要场合中被广泛运用,展现了土家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统的饮食文化也体现了土家族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米饭、腊肉、酸菜等是其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在土家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家族信仰多神教,崇拜自然神灵与祖先,常通过祭祀、祈福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感恩。民间传说则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神话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土家族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3. 土家族文化的特点及内容载体
3.1. 传统习俗与节庆
土家族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习俗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而闻名,这些习俗和节庆不仅是土家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土家族的传统习俗涉及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规范等方面,体现了土家族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其中,婚礼是土家族传统习俗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土家族的婚礼上,男女双方家庭会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礼仪,包括“提亲”、“迎亲”等环节。但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土家族文化不断地被汉化,土家服饰、土家山歌、土家婚礼、语言等逐渐的仅存在老一辈的生活之中;土家族的节庆活动同样丰富多彩,土家族主要有“土家年”、“二月二”、“四月十八”、“六月六”、“七月半”、“寒衣节”、“腊八槽”等极具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土家年”是土家族最盛大的节日[1];火把节是土家族人庆祝丰收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在这一天,村民们会点燃火把,围绕村庄进行舞蹈和游戏,象征着驱邪避祟、祈求平安。而端午节则是土家族人纪念屈原的日子,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独特的插艾草、挂香囊等习俗,体现了土家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敬仰。
3.2. 语言与文学艺术
我国土家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土家语不同于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等地,如今完整的土家族语言体系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土家语片段,如在恩施地方方言的称呼中还有称外祖父为“嘎公”,外祖母为“嘎婆”的等等。土家族的语言有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体现了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2]。土家语在语音上具有丰富的声调变化,通常包括多个声调,这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声调下可能有不同的意义。由于土家族的历史受到周边民族和汉文化的影响,土家语中也融入了一些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但整体上仍保持了较强的民族特色;土家族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文学。其口头文学主要包括民谣、故事、传说等,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土家族的民谣通常具有简单明了的语言风格,旋律优美,内容多与自然、生活实际和感情表达有关。这些民谣不仅仅是娱乐的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记忆;土家族的文学艺术还包括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土家族的传统舞蹈如“摆手舞”,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展现了土家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文化特征。这些舞蹈往往在节庆和重大场合中表演,既是庆祝的方式,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土家族的传统乐器如“土家鼓”、“唢呐”等常在节庆和集会上演奏,伴随舞蹈和歌唱,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土家族语言与文学艺术不仅是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土家族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多元文化的珍视与弘扬。
3.3. 宗教信仰与民间传说
土家族主要信奉的是一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宗教体系。他们对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元素有着崇高的敬畏,认为这些自然现象中蕴藏着神灵的力量。在土家族的传统中,山神、土地神和水神等自然神灵占据了重要地位,村民们常常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丰收。在每年的特定时节,土家族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敬仰。这些仪式通常伴随着歌舞表演和传统美食,成为了土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依然在世间存在,认为祖先对子孙后代处处关注,是土家人心目中最好的神,所以过年都要祭祖先,其他地区的土家人还崇拜八部大神[3]。每当节庆或重大事件时,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祭祖仪式,例如:过年吃年夜饭前的“叫饭”,让祖先们先吃,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这样的传统不仅维系了家庭的凝聚力,也传递了文化和道德规范,是土家族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
现如今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面临着传承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文化习俗受到冲击,年轻一代对这些信仰和故事的认知逐渐淡化。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土家族的故事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土家文化。例如以湖北的一个浪漫县城——宣恩为例,宣恩通过公众号、抖音、各大媒体宣传宣恩的土家文化、吊脚楼、代表性建筑墨达楼、水上龙舟、哭嫁等,可以在本民族中继续传承,也有机会向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3.4. 服饰与饮食文化
土家族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身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土家族的服饰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设计闻名,通常使用蓝、黑、白等天然染料,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土家族的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每一件服饰都承载着家族、地域及历史的记忆。土家族的服饰在不同的节日、婚礼和祭祀活动中有不同的穿着习惯,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例如,在“赶年”节日,女性会穿上盛装,配饰上金银首饰,展现出节日的喜庆与热闹;土家族先民主要以“荞麦、豆类、菖、蕨为主食,间以稻米”,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4]。土家族的主食有米饭、玉米粥、荞麦面等,搭配各种当地特有的蔬菜和肉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土家族的“血粑鸭”是一道经典的菜肴,采用腌制的鸭肉与米浆混合后蒸制而成,味道鲜美,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土家族在饮食中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礼仪。例如,在重要的节庆中,家庭成员会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佳肴,以此来强化家庭的凝聚力和传统的延续。这种饮食文化不仅是对祖辈生活方式的传承,也使得家庭成员在共同的饮食体验中增进感情。
4. 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4.1. 家庭传承模式
家庭传承模式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传递方式,家庭不仅是土家族成员生活的场所,更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核心。家庭传承涵盖了语言、习俗、信仰、艺术等多个方面,是土家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渠道。在土家族家庭中,长辈的角色尤为重要。父母和祖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将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语言和价值观传递给年轻一代。比如,在家庭聚餐时,长辈们会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帮助年轻人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例如,土家族的“赶年”习俗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场景,家人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传承传统的饮食文化和节庆活动;家庭传承中,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土家族的传统礼仪,比如祭祖、过节等活动,这些习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年轻一代对文化的认同感。家庭作为土家族文化传承的基石,通过不断创新和适应,家庭传承模式可以为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只有在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土家族的文化才能够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4.2. 社区参与与合作
通过社区的共同努力,土家族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生不息。社区参与的关键在于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土家族社区的居民普遍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节庆活动的组织往往依赖于社区的集体参与。在春节、苗年、土家年等传统节日中,社区成员共同筹备活动,进行歌舞表演、民俗展示等,既丰富了节庆的内容,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这些活动不仅是文化的展示,也是居民互动的重要平台,促进了文化的代际传承;社区参与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传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土家族社区开始利用社交媒体、网站等平台,推广本民族的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例如,社区开展土家摆手舞、土家广场舞、土家服饰展,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不仅提升了土家族文化的知名度,也为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
4.3. 学校教育的角色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保护、传播和创新土家族文化的使命。学校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到土家族的文化元素。例如,在语言教育中,部分学校开设了土家语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自己的母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提升,还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学校的文化活动同样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通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歌舞表演以及手工艺制作等,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土家族的文化,更能在参与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这类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文化的引导者,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对土家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热爱。通过他们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学校教育在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能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支持,更能在新一代中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4.4. 现代媒体的影响
借助互联网和各种新型通信工具,土家族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交流。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土家族文化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能够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形式被更广泛的受众所了解。例如,许多土家族的节庆活动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观众不仅能够实时观看,还能够通过弹幕与其他观众互动,这种参与感极大增强了文化体验的深度;许多学校和文化机构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土家族文化的在线课程,使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和学习这一文化。通过视频教学和网络讲座,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土家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学习传统的歌舞和手工艺;现代媒体还促进了土家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土家族民间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作出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文化产品。例如,一些土家族的音乐和舞蹈结合现代流行元素,制作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迅速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与赞誉,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5. 土家族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
5.1. 传承方式与途径
传承方式 |
传承途径 |
主要传承的内容 |
口头传授 |
口口相传 |
民族语言、歌谣、传说 |
文本传播 |
书籍、报刊 |
文字语言、历史、传说、习俗 |
文艺表演 |
舞蹈、音乐、戏剧 |
习俗、传说、历史 |
节日活动 |
土家年、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半、寒衣节、舞龙舞狮、赛龙舟 |
习俗、历史、信仰、传说 |
口头传授。口头传授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土家族人民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民族语言、歌谣、传说等文化传承下来。在土家族的日常生活中,老人们会向年轻人讲述家族的历史、传统习俗、民间故事等,从而增强年轻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土家族的语言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法和词汇在口耳相传中得以保存。
文本传播。文本传播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又一重要方式。随着文字的发明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沿革被记录在书籍、报刊等文本中。这些文本不仅为土家族人民提供了了解自身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也为外界了解土家族提供了窗口。同时,文本传播还促进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土家族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影响力。
文艺表演。文艺表演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土家族人民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文艺表演形式,展示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等,都是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舞蹈,深受人们喜爱。这些文艺表演不仅丰富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节日活动。节日活动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又一重要途径。在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如土家年、六月六、七月半、寒衣节等,土家族人民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等,以表达对节日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这些节日活动不仅增强了土家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促进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2. 传承人队伍现状及问题
类型 |
现状及问题 |
传承人数量 |
数量少、年龄偏大 |
传承人队伍结构 |
结构单一、缺乏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
传承人待遇 |
工资待遇低、缺乏相应社会保障 |
土家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土家族文化传承人队伍却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传承人数量方面,土家族文化传承人数量相对较少,且年龄普遍偏大。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土家族地区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承人的培养难度逐渐加大。许多老一辈的传承人由于年龄原因无法继续从事传承工作,而年轻一代则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导致传承断层。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对整个民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威胁;在传承人队伍结构方面,土家族文化传承人队伍结构单一,缺乏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土家族文化传承人主要集中在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领域,而在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等领域则相对较少。这种单一的队伍结构限制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由于缺乏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土家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土家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在传承人待遇方面,土家族文化传承人待遇普遍较低,且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由于传承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传承工作,而传承工作的收益往往较低,难以维持生活。同时,传承人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使得传承人在传承工作中存在后顾之忧。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传承人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也对于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土家族文化传承人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待遇较低等问题。为了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和地位,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3. 活动开展情况与效果
土家族文化传承活动的多样性,使得该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持续发展。近年来,土家族地区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土家族人民的精神生活,还有效地促进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活动形式上,土家族地区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土家族传统文化知识,如土家族语言、舞蹈、音乐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年轻一代了解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还增强了他们对土家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土家族地区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将土家族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土家族文化,从而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6. 土家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6.1. 文化创新的方向
土家族文化的未来发展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方向,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需求。在文化产品的创新方面,土家族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例如,利用VR (虚拟现实)和AR (增强现实)技术,构建土家族文化的虚拟体验平台,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节庆和民间艺术。通过这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土家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中来,增强文化认同感;在文化表达形式上,土家族可以通过现代艺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例如,结合现代舞蹈、戏剧等形式,将土家族的民间故事、传说融入到当代艺术当中。这不仅能够增强土家族文化的表现力,还能使其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语境相结合,吸引更广泛的受众。艺术展览、演出活动等方式也可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播开辟新空间;语言文化的创新。土家族的语言和文学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代媒介如网络文学、短视频平台等,土家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更快速地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鼓励年轻人使用土家语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语言自信与文化自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土家族语言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在教育方面,土家族文化的创新也应当融入课程体系。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土家族的文化内容,如语言、习俗、历史等,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土家族的文化活动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土家族可以借助现代市场经济的力量,推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发展旅游、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收益,还能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打造土家族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将使土家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6.2. 扩大跨文化的交流
扩大对外宣传与推广。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土家族文化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的限制。通过视频、文章和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等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展示;跨文化融合。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能够激发出新的创意。例如,土家族的传统工艺可以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的产品;针对土家族文化的研究与教育,通过国际会议、文化节等形式,向世界介绍土家族的历史、语言、艺术和习俗。通过这种方式,土家族文化的传播不仅限于土家族内部,更多地面向全球,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学习和理解土家族文化。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对多样性文化的尊重;借助国际合作,推动文化的互鉴与共融。例如,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团体建立友好关系,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方式增进彼此的理解。
6.3. 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应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的教育推广,不仅在家庭和社区中,也应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文化课程、举办文化活动以及组织文化体验,增强年轻一代对土家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和数字化内容,向更广泛的受众传播土家族的文化知识。这样,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能让其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将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与现代市场需求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发展文化旅游、手工艺品制作、文化表演等产业,不仅可以提升土家族文化的经济价值,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增强经济自给自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需确保土家族文化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身的侵蚀;保护生态环境,土家族文化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许多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都与自然的变化相联系。因此,在进行文化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生态旅游等形式,引导游客尊重和保护土家族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让土家族居民直接参与到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中来,形成良性循环。
6.4. 加大政策支持
政策层面上,政府应进一步制定针对土家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土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项目,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通过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确保土家族的传统习俗、语言、艺术等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此外,鼓励地方政府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土家族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活动,提升公众对土家族文化的认知与重视;社会层面,鼓励社区与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到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通过建立社区文化中心,组织土家族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吸引志愿者和文化爱好者参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利用现代媒体和数字技术,记录和传播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提升社会对土家族文化的关注度。
展望未来,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朝着多元化、可持续化的方向迈进。政策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为土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文化也需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形成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态。
7. 结论
土家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土家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传承方式、现状分析等方面的综合梳理,深入了解土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及未来发展方向:在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许多传统节庆依然保持着活力,文化的根基并未完全断裂,仍然有传承和复兴的可能;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在进行中,土家族的民间文学和艺术形式依然在年轻一代中产生影响,展现出文化传承的生机;土家族人对传统信仰保持着敬畏之心,为文化的延续提供了动力;家庭、社区、学校和现代媒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传递着土家族的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社区活动增强群体意识,促进文化认同感,学校教育通过课程和活动将土家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中,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现代媒体的普及,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导向能够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保障,公众的参与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