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以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艺术工作坊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Bone Carving Art in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Taking the Bone Carving Art Workshop of Xilinhot No. 6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5.151073, PDF, HTML, XML,   
作者: 闫卓鹏, 赵志红*: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内蒙古 通辽
关键词: 骨雕艺术美术工作坊教学实践Bone Carving Art Art Workshop Teaching Practice
摘要: 骨雕艺术是指以动物骨骼为原材料,对其进行雕刻而成的工艺形式,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文中阐述了骨雕艺术的历史背景及制作工艺,以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艺术工作坊为例,探讨其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优化发展的对策,对于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提供参考。有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美术,培养学生。
Abstract: The art of bone carving refers to the craft form of carving animal bones as raw materials, which carries cer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bone carving art, takes the bone carving art workshop of Xilinhot No. 6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its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art teaching,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rt teaching. It helps to protect and inherit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nd train students.
文章引用:闫卓鹏, 赵志红. 论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以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艺术工作坊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 527-53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073

1. 引言

骨雕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一。其造型多样、材质独特、工艺精妙,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感悟传统文化精华,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切实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活化传承与发展。然而,当前骨雕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骨雕材料获取受限;另一方面,传统骨雕工艺复杂,教学难度较大。如何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突破困境,充分发挥骨雕艺术的教育价值,成为亟待深入探讨与分析的重要课题。

2. 骨雕艺术概况

骨雕艺术是利用骨头作为原材料,通过雕刻、拼贴、编织等多种手法,将它们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图案的艺术形式。骨雕艺术最初由少数民族传统骨雕艺术发展而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蒙古族骨雕艺术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是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骨制用品中发展起来的[1]。少数民族先民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下,为了生存,他们把骨做成针、刀等用具。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以及文娱生活的需要,蒙古族先民学会打磨、雕刻等工艺,将骨头制成如角弓、牛角刀、沙嘎、象棋等各种器具,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娱乐生活当中[1]。如今,随着雕刻、镶嵌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骨雕艺术从日用品逐渐演变成装饰品,这些反映淳朴民风的骨雕艺术作品无不造型精巧,工艺精炼,具有较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欣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3. 骨雕艺术制作工艺及步骤

骨雕艺术制作工艺是一个既考究又繁琐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以确保作品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其详细的制作步骤:

操作步骤

原料选择

蒙古族骨雕艺术主要采用牛骨、羊骨、骆驼骨或马骨等。每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如马骨的骨质细密,颜色偏黄,因其体格较大,骨棒粗壮适宜,经过处理的马骨外表匀称光滑,除雕刻马鞍饰件外,也常见用于传统民族乐器的制作。牛腿骨骨壁较厚,骨质脆硬,漂白后雕刻再经过打磨抛光,洁白如玉、色泽温润。骆驼因生活环境的恶劣造就了骆驼极强的抵抗力和坚硬耐磨的骨质,天然的驼骨呈微黄色,骨质厚大分量重,料质均匀细腻、晶莹剔透。绵羊和山羊的头骨、胛骨、肋条、羊角骨等部位都适宜做骨雕工艺品[2]。这些骨源都需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确保完整、质地坚硬且无裂纹。经过半年至一年的曝晒和沉淀后的骨骼是最佳选择。

预处理

首先,剔除动物骨骼上的肉质,确保清洁。其次,经过多次浸泡、脱脂、去味、漂白、冲洗和晾干等工序,使骨骼表面无油腻,更利于后续操作。

切割

根据设计图案,使用刮刀、锯条等工具对骨骼进行切割。根据制品需求,可能还需要用刨子打磨,以完成大致的外轮廓图形。

雕刻

对于大型骨雕艺术制品,需要进行细致的雕刻。细小的部位使用小型雕刻刀具,大部位则借助锤子等工具进行打造。

塑造

塑造决定了骨雕艺术的艺术效果。蒙古族骨雕艺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结合多种材料和表现方式,如骨雕艺术综合材料浮雕、骨上绘画、骨雕艺术拼贴、骨雕艺术毛毡和骨雕艺术皮雕等,使骨雕艺术更加多元化和趣味化。

上光

为了使骨雕艺术更加亮丽,采用木炭或蜡毫擦拭骨雕表面并加热处理。

4. 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代表,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民间工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其中就包括骨雕艺术。因此,将骨雕艺术引入中学美术教学,探索更有效的孵化方式,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加强传承人才培养,继而为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后备力量[3]。为此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1. 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4.1.1. 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中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骨雕艺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艺术创作,学生能够将对民族的热爱和理解融入作品之中,形成独特、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珍视传统文化,更能激发其对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4]。这种认同感的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更加珍视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1.2. 促进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将骨雕艺术引入中学美术教学,可以为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学生们可以学习骨雕艺术的技艺和方法,培养他们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这不仅有助于培养新一代的骨雕艺术传承人,还能为骨雕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创意和理念,推动其不断创新发展。

4.1.3. 丰富美术课程内容和形式

骨雕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将其融入中学美术教学,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欣赏、创作骨雕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力,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4.1.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骨雕艺术是一种需要创意和技巧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骨雕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在制作骨雕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尝试、摸索和实践,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2. 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4.2.1. 响应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弘扬民族文化,提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当地艺术特色,编写关于民间特色文化的美术教材,从保护和继承民间美术中,与历史文化进行有效衔接[5]。将骨雕艺术引入中学美术教学,符合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通过教育部门的推动和实施,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一代,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2.2. 师资力量的支持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师资力量作为教学开展的关键支撑,直接关乎美育成效与学科发展。在美术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民族文化融入到实际教学,使其与流行元素切实融合,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6]。骨雕艺术作为美术教学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对现有美术教师进行培训或引进具备骨雕艺术技艺的教师来满足教学需求。第六中学为了开设骨雕艺术课程,邀请了当地知名的骨雕艺术家来校进行授课和培训,提高了教师的骨雕艺术技艺水平。

4.2.3. 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骨雕艺术,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灵活设置。可以采用选修课、兴趣班等形式开展教学,也可以结合其他美术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教学。第六中学将骨雕艺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参加;同时,学校还将骨雕艺术与雕塑、毛毡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骨雕艺术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其他技艺。

4.2.4.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可以在线获取和使用。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丰富的骨雕艺术教学资源,如视频教程、图片资料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购买骨雕艺术材料和工具等。第六中学美术教师在教授骨雕艺术时,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了大量的骨雕艺术作品图片和视频教程等资源,供学生学习和使用;同时,学校还购买了骨雕艺术材料和工具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综上所述,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应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发挥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师资力量的支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等方面的可行性也为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5. 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美术课程开发与实践探研

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艺术工作坊自成立以来,不仅致力于骨雕艺术的推广更将其巧妙地融入了美术教学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1. 骨雕艺术工作坊的成立与实施

为更好地推广骨雕艺术,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成立骨雕艺术工作坊。这个工作坊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创作空间和工具,更请来了专业的骨雕艺术家进行指导。学生在理解骨雕艺术的历史、特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学习了雕刻、拼接等专业实操技能,并配合教师专业指导,不断打磨技艺,让骨雕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

5.2. 骨雕艺术工作坊教学成果与案例

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艺术工作坊成果丰硕,彰显其教学与创作实力。于?在创作上,紧扣传统骨雕精髓,融入现代审美巧思;教学中,因材施教,构建系统课程体系。正因如此,揽获多项殊荣: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三等奖,锡林郭勒盟第十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一等奖,中小学首批盟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称号。这既肯定了骨雕教学取得的成果,也有力地证明了学校担起了传承骨雕艺术的重任。其中《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森林的故事》以不同形式展现了骨雕艺术的魅力。

5.2.1. 骨画作品《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一家亲》

该作品由骨雕艺术工作坊师生历时一年,精心绘制了56件骨雕绘画作品。此次作品进行了正反两面的画面设计:正面仿照中国邮票中经典的56个民族肖像,将外形轮廓雕刻出来,展现出各民族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幸福景象,还原各民族的服饰特点、民俗文化,呼应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展览主题。作品背面刻画了每个民族所居住的不同风土人情、建筑特色,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广袤博大,描绘出了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时代画卷。该作品在校园艺术展览中获得了广泛好评,并被选为代表学校参加市级艺术比赛的优秀作品。

5.2.2. 《骨链首饰》

学生们利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骨骼材料,设计制作了一系列具有时尚感的骨链首饰。这些首饰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更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一些作品被选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赠品,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5.2.3. 骨贴画《森林的故事》

一幅以森林为主题的骨贴画,展现了森林中的动植物相互依存的和谐画面。学生们运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骨骼材料与毛毡相结合精细地刻画了森林中的每一处细节。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的技艺水平,更传递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该作品在全市屡屡获奖,用于向全市中学生展示骨雕艺术的魅力。

总之,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艺术工作坊在美术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为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教学中,学校将继续深化骨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助力。

5.3. 骨雕艺术工作坊在美术教学中的效果

5.3.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美术课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工作坊实践,学生对美术的热情不断提升。数据显示,学生对骨雕艺术融入到美术课程的兴趣超过了其他学科,5个年级30个班级的学生参与度高达98%。充分证明了骨雕艺术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为学校后续拓展特色艺术课程指明了方向。

5.3.2. 培养创造力

骨雕艺术材质独特,学生面对不规则骨块,依形设计,大胆构思。有助于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激发想象。如《蒙古丽人》,学生巧用骨头天然弧度雕琢出蒙古女子柔美的身姿轮廓,面部细节更是打破传统雕刻范式与泥塑相结合,尽显独特巧思;《远古的呼唤》则将骨头原始的粗糙质感与精细雕刻结合,通过不同部位骨头的拼接营造出神秘悠远氛围。

5.3.3. 增强动手能力

骨雕艺术制作需要精细的操作和耐心的打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们的手工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发现,学生在美术课后,也会进行一些手工的制作,如手制笔筒、手织围巾、手工编织手链等。

6. 骨雕艺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的反思与结论

6.1. 课程设置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骨雕艺术工作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课程内容过于专业,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非遗艺术教学涉及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学生需要在理解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7]。这些问题有待于逐步解决,骨雕艺术课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未来应调整课程难度、课时数量,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6.2. 教师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骨雕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技艺,对教师的技能要求较高。在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在骨雕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欠缺,在指导工作中不能够自如展示技能,高质量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教师的专业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6.3. 资源配备的重要性

骨雕艺术材料独特且稀有,这就要求在制作过程中投入更多的资金以确保作品的品质。此外,骨雕艺术创作还需要一系列的专业工具和设备,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资源配备问题成为了骨雕艺术工作坊发展的重要因素。

7.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将骨雕艺术融入美术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亦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骨雕艺术工作坊的实践经验表明,骨雕艺术在美术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然而,为了更好地实施骨雕艺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提升教师技能和配备充足资源。未来,应进一步推广骨雕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婧. 乌珠穆沁骨雕纹样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包头: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3.
[2] 刘威婷. 镶黄旗蒙古族骨雕马鞍具装饰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探略[J]. 中国民族美术, 2023(4): 62-67.
[3] 高瑞锋. 牛骨雕刻: 以刀为笔琢骨生花[N]. 内蒙古日报(汉), 2023-10-23(008).
[4] 李芳. 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J]. 美术馆, 2023, 4(1): 46-48.
[5] 章骁婧. 浅谈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0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 崇左: 大新县民族希望中学, 2020: 2.
[6] 杨勇. 浅谈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C]//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 新时代青少年政治素养提升与跨学科课程融合研讨会论文集. 菏泽: 曹县第一初级中学, 2023: 3.
[7] 宋杉, 时任毅. 非遗艺术引入中学美术课堂的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以潍坊风筝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21):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