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基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视角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Path for the Community-Based Mutual Support Model of Old-Age Care
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为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应对老龄化,需要探究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有效办法,探索实践新型养老模式的有效路径。本研究发现,当前社区养老模式存在人力资源不足、资金短缺、适用人群范围窄等问题。同时,老年人在家事活动和亲友互访方面的服务能力较强,但网络活动和休闲活动需求有待满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建议,包括完善价格机制与政策支持、加强人力资源吸纳与培养、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与拓展适用人群、利用老年人自身条件提供服务等方面。通过实施这些建议,可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推动互助型养老模式在社区的实践,为老龄化社会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养老服务。
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 population aging, China has entered an aging society. To address ag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ive aging,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s to promote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elderly and seek effective paths for practicing new models of old-age care. This study found that current community-based old-age care faces issues such as insufficient human resources, funding shortages, and a narrow scope of applicable populations. Meanwhile, elderly individuals have strong service capabilities in household activities and visit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but their needs for online activities and leisure activities remain unsatisfied.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mmunity-based mutual support model of old-age care, including improving pricing mechanisms and policy support, strengthening the recruitment and training of human resources, broadening funding channels, enriching service content and expanding the applicable population, and leveraging the elderly’s own conditions to provide services. By implementing these suggestions, we can promote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the elderly, advance the practice of the mutual support model of old-age care in communities, and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old-age care services for aging societies.
文章引用:沈立, 杨雅岚, 沈承. 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探索——基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视角[J]. 老龄化研究, 2025, 12(1): 11-18. https://doi.org/10.12677/ar.2025.1210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21世纪已成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纪。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显著的,但具体到中国,老龄化速度更快且特点明显。20与21世纪之交,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年型年龄结构[1]

为应对老龄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战略。积极老龄化由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支柱组成,老年人社会参与作为积极老龄化三大支柱之一,旨在使老年人通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活动,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生活质量[2],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同时,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中国养老市场供需矛盾、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单纯依靠子女实现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难堪重任,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互助型养老是建立在互助文化基础上的家庭、家族、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互助活动。互助养老的施助者主要是低龄、健康老人,受助者主要是高龄、体弱老人和独居、空巢老人,这与“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3]的理念高度契合。因而,当今该如何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并在社区中推广实践互助型养老模式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的视角选择与影响因素选择多有不同,在测量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时选用的量表也有所差异。国内学者曾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维度区分为“参与活动”、“人际互动”、“扮演角色”、“资源共享”[4],更详细的维度区分则分为“家事活动”、“休闲活动”、“亲友互访”、“团体文娱”、“志愿公益”、“网络参与”[5],也有学者更精简地将其区分为“劳动参与”与“娱乐活动参与”[6]

对于互助型养老模式的研究则多以已有经验为切入点,对互助型养老模式秩序维护、发展建议、优化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石伟(2023)认为,农村互助型养老模式需要进一步维护多层供给有效衔接,促进农村互助养老秩序达成[7]。夏辛萍、杨绍俊(2024)通过研究柳州市“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试点,认为城市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发展需要构建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探索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设计科学合理的信息系统[8]。杨庆凰(2020)通过研究长沙市“时间银行”互助型养老模式,认为应从政府构建顶层制度、社会提供资源支持、明晰社区管理权限、提高服务专业性四个层面设计“时间银行”,应用于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优化路径[9]

本文在借鉴上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通过测量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情况,了解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的优势与期望,以老年人为本,探索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目的

本研究选择苏州金色社区的老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金色社区成立于2006年9月,地处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区域面积为2.4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143人,暂住人口15,575人,辖区内有一个动迁小区:金色家园,3个商业小区:嘉业阳光假日新苑、山景玉园、狮山当代。社区人口密度高,老年人口较多,为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社区设置的党群服务中心面积高达2850平方米,设有图书馆、多功能厅、老年活动室、乒乓室、舞蹈房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必要基础,故而本研究在该社区测量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索金色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情况,了解老年人在养老服务中的优势与期望,并以此为依据探索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具体目标包括:识别当前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测量并分析金色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现状及特点;基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情况,为解决社区养老模式问题提供对策;探索并建议如何在社区中有效实践互助型养老模式。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以苏州市金色社区为采样点,采用深度访谈法对当前社区养老模式进行研究,以了解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当前社区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采用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参与量表,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概念划分维度并建立测量指标,即“家事活动”、“休闲活动”、“亲友互访”、“团体文娱”、“志愿公益”、“网络参与”。根据上述内容围绕研究主题编制问卷,测量金色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情况,问卷题设如表1所示。

数据收集完成后利用SPSS 24.0进行分析。分析主要包括对于样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以及对样本变量的描述性分析,以揭示老年人社会参与特点与需求,进而归纳社区老年人在互助型养老模式中能提供哪些服务,又有哪些需求期望得到满足。

2.3. 研究过程与内容

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数据收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以及对策与建议提出阶段。准备阶段确定研究主题与研究对象,设计访谈提纲与问卷量表,进行预调研以完善问卷。数据收集阶段通过深度访谈了解社区养老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发放问卷并收集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的数据。数据分析阶段利用SPSS 24.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等,以揭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特点与需求。对策与建议提出阶段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当前社区养老模式问题的对策,并探索实践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建议。

研究内容则主要包括金色社区当前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分析、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建议。

Table 1. Measurement scale for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1. 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测量表

变量

维度

题设

老年人

社会参与情况

家事活动

A1老人乐意做家务(做饭、打扫卫生等)

A2老人乐意种花养宠物

A3老人乐意看电视听广播

A4老人乐意外出遛弯

A5老人乐意外出购物

休闲活动

B1老人乐意外出吃饭/聚餐、看电影等

B2老人乐意外出旅游观光

B3老人乐意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

亲友互访

C1老人乐意去亲戚、同学、同事、朋友、邻居那里拜访

C2老人乐意接待亲戚、同学、同事、朋友、邻居的拜访

C3老人乐意参加同学会、同乡会、战友会等

团体文娱

D1老人乐意参加室内团队活动(如唱歌、打麻将、下棋、打牌、去社区活动室等)

D2老人乐意参加户外团队活动(如跳舞队、健身队等)

志愿公益

E1老人乐意协助社区/村委会解决邻里纠纷、矛盾

E2老人乐意和他人一起维护居住地周边的卫生、治安等,自愿为大家提供帮助

E3老人乐意和他人一起帮助困难家庭,向困难家庭捐钱或捐物

E4老人乐意帮助邻里操持红白喜事

网络活动

F1老人乐意上网和别人语音/视频/文字聊天

F2老人乐意上网看新闻及各类文章/信息

F3老人乐意上网看视频/玩游戏/听音乐/听广播

F4老人乐意利用网络安排交通出行、购物

F5老人乐意网上学习培训、管理健康

3. 当前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金色社区的深度访谈可知,当前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力资源不足,缺乏专职养老社工;资金短缺,缺乏完善的价格机制;适用人群范围窄,缺乏丰富的服务内容。

3.1. 人力资源不足,缺乏专职养老社工

通过访谈可知,金色社区内社工主要来自合作的社工机构,机构中一个社工要服务多个社区。金色社区所在的高新区共有驻有社工3~4人,这些社工服务5个社区,平均下来每个社区社工缺乏问题严重,专职养老社工严重不足。人力资源不足导致服务提供者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专职养老社工的缺失使得服务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老年人可能无法得到及时、专业的帮助和照顾。有限的社工资源使得他们难以对每个老年人进行个性化的关注和评估,导致服务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

同时,专职养老社工的缺失限制了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社工作为连接老年人、家庭、社区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对于推动养老模式的创新至关重要。人力资源不足使得社区难以引入新的养老理念和服务模式,若不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作为新型养老模式的互助型养老模式难以在社区实践。

3.2. 资金短缺,缺乏完善的价格机制

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互助型养老模式的政策,但在实际资金拨款上往往有限,无法全面满足互助型养老模式的资金需求。政府的资金支持通常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互助型养老模式在资金运作上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又由于互助型养老模式缺乏完善的盈利模式和回报机制,社会资本往往对其持观望态度,不愿投入大量资金,社区资金来源单一,不愿承担引进新养老模式的风险。故而若要实践互助型养老模式,必然要解决社区资金不足的问题。

互助型养老模式通常基于地缘关系结合,由邻里间提供养老服务。然而,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养老需求的多样化,供需关系逐渐失衡,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价格机制调节供需关系。但互助型养老模式中的互助型养老模式中的服务价格往往难以确定,因为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等因素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价格标准和服务规范,使得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在价格问题上容易产生纠纷,互助型养老模式难以实践。

3.3. 适用人群范围窄,缺乏丰富的服务内容

根据访谈可知,当前社区养老模式主要以高龄、失能、半失能或患有严重疾病的老年人为主要服务群体,但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深,低龄老人群体逐渐扩大,传统社区养老服务无法完全覆盖老年人群体,当前社区养老模式适用人群范围窄的问题日益显著。

同样,老年人总数的上升以及老年群体的丰富也对当前养老模式服务内容提出挑战,传统养老模式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对于更加丰富的服务内容鲜有涉及。然而单一的养老服务不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无法满足当下老人在养老服务中的期望。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2. 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项目

类别

样本数

样本比例

性别

108

50.9%

104

49.1%

年龄

61~70岁

104

49.1%

71~80岁

71

33.5%

81岁及以上

37

17.5%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

59

27.8%

高中(中专、技校)

113

53.3%

专科

24

11.3%

本科及以上

16

7.5%

月养老金收入

500元以下

98

46.2%

500~3000元

57

26.9%

3000~6000元

49

23.1%

6000~9000元

6

2.8%

9000元以上

2

0.9%

健康状况

较差

106

50%

一般

86

40.6%

良好

20

9.4%

4. 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分析

本研究利用SPSS 24.0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其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从整体样本特征来看,该样本在性别分布上相对均衡,年龄主要集中在61~70岁,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技校)为主,月养老金收入多数在500元以下,老年人健康状况尚可。调查样本基本涵盖了从性别、年龄等5个视角下所有类型的社区老人,能够较好地满足本研究内容的需要,为后续的研究或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1. 老年人自身条件适宜在互助养老中提供服务

由数据可知,金色社区老年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低龄老人,即年龄处于60至69周岁之间。且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尚可,有50%的老人健康状况属于“一般”或“良好”,其身体活动能力尚未显著下降,能够保持较好的体力和精力,这为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工作等提供了生理基础。

由上述数据还可知,金色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好,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2.1%,这说明该社区老年人大多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这为其在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中提供服务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4.2. 老年人家事活动和亲友互访的服务能力较强

Table 3.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elderly

3. 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有效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偏度统计标准误差

峰度统计标准误差

家事活动

212

3.81

0.94

−1.115

0.167

−0.135

0.333

休闲活动

212

3.70

1.02

−0.990

0.167

−0.170

0.333

亲友互访

212

4.00

0.85

−1.518

0.167

1.765

0.333

团体文娱

212

3.78

1.03

−0.862

0.167

−0.211

0.333

志愿公益

212

3.79

1.00

−1.140

0.167

−0.052

0.333

网络活动

212

3.73

1.00

−1.101

0.167

−0.105

0.333

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

212

22.81

4.17

1.209

0.167

−1.085

0.333

本研究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数据如表3所示。由数据可知该社区的老年人在家事活动方面的参与度较高,得分均值达到了3.81,这说明他们乐于花费时间与精力在做家务、种花、养宠物、外出遛弯、外出购物等事务上,也同样表明他们在做这类事时更加有经验,从中能获得更多的正反馈。这为该社区的低龄老人给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家事方面的服务奠定了基础,社区可以安排低龄老人为需要帮助的老人做一些简单但必要的家务,帮助他们打理花草宠物或是帮其外出采购生活用品。

同样可以得出,金色社区老年人对于亲友互访活动也抱有较大热情,这说明其乐于拜访或接待亲朋好友,则社区可以基于这点为低龄老人安排一些上门走访服务,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友,给予需要服务的老年人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

4.3. 老年人的网络活动和休闲活动需求有待满足

金色社区老年人在网络活动和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得分均值分别为3.73和3.70。可以推测这是由于网络活动与休闲活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一定的门槛,例如网络活动需要参与的老年人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而休闲活动需要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足以支持其外出等。这与上文分析的传统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老年人社会参与多样性相印证。

社区可以集中一些具有计算机技能的老人,并安排其为其他老人提供一些上网指导与帮助,也可以在活动中心开办一些针对老年人的计算机课程,帮助老人更好地参与网络活动。而对于老年人休闲活动参与的不足,社区可以安排年轻志愿者与老年志愿者共同陪同需要帮助的老人外出活动,在保证老年人安全与舒适的前提下陪同其进行用餐、游览等有必要的社会活动,促进老年人休闲活动的参与。

5. 社区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实践路径建议

5.1. 健全模式骨架:完善价格机制与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社区互助养老的服务内容、标准和责任权限,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如税收优惠和住房优惠等。此外,可以探索将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纳入政府购买长期照护服务的范围,试点探索“时间银行”平台建设,利用“时间银行”推动互助服务规范化、可度量。

在价格机制完善过程中,社区也可借鉴“时间银行”模式,倡导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将服务时间存储起来,待将来需要时支取服务,形成社会长效激励机制。

5.2. 夯实人力基础:加强人力资源吸纳与培养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政府应建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鼓励有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人才加入养老服务行业,并加强对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其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以增加从业者的吸引力。此外,政府及社区应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投入,提供专业化、多层次的培训机会,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保证专职养老社工的数量及质量,为互助型养老模式奠定基础。除专职养老社工的吸纳外,社区中的低龄老人也可以纳入养老服务提供者队伍,为社区践行互助型养老模式奠定基础。

5.3. 稳固资金后盾: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政府应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建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并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同时,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投资,建立公私合作机制,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此外,探索利用互联网众筹平台,充分发挥资金互助作用,社区应向老年人及其家庭讲解互助型养老模式的基本理念、运作方式和具体活动,鼓励家庭和老年人共同捐资,购买适度普惠性互助服务[10],使得老年人明确自己在互助养老中既是践行者,也是受益者。

5.4. 延展服务范畴:丰富服务内容与拓展适用人群

由对金色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测量可知,老年人在网络活动和休闲活动的参与期望未得到满足。为达成在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基础上实践互助型养老模式,社区有必要补齐老年人网络活动与休闲活动的需求。除了在分析小结中提及的安排老年志愿者提供计算机指导、开办针对老年人的计算机课程,社区还可以将网络活动与互助养老在形式层面结合起来,直接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易用的社区互助式养老平台。这样的平台不仅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辅助手段,还能降低老年人参与网络活动的门槛,促进老年人的网络活动参与,让互助型养老模式借用网络工具拓展适用人群。

针对进一步丰富社区老年人休闲活动以推动互助型养老模式实践,社区可以在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的过程中,融入互助服务的元素。例如,在组织健康讲座时,可以邀请老年人分享自己的养生经验,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帮助;在社交活动中,可以鼓励老年人相互照顾、相互扶持。此外,可以推广“结对互帮”、“搭伙食堂”等互助合作模式[11],让身体强壮的老人与体弱多病的老人结对子,共同出资雇请钟点工为他们提供日常服务。

5.5. 挖掘银龄潜能:利用老年人自身条件提供服务

由分析数据可知,社区老年人在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方面较有优势,在家事活动和亲友互访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社区要对老年人条件进行持续性评估,对于老年人较有优势的条件合理利用,吸纳低龄、健康、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到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队伍,促进老年人“老有所为”。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老年人能力的评估和培训,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互助养老服务。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105.
[2] 谢立黎, 汪斌. 积极老龄化视野下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模式及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 2019, 43(3): 17-30.
[3]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001).
[4] 朱正杰, 施正丽, 纪颖, 等.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24, 40(8): 719-725.
[5] 任海涛, 张镇, 赵怡霖, 等.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社会参与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医学与社会, 2024, 37(3): 92-99.
[6] 郑娟, 许建强, 朱丽丽, 等. 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24, 51(11): 2043-2048.
[7] 石伟. 农村互助养老的多层供给及其实践检视[J]. 现代经济探讨, 2023(7): 123-132.
[8] 夏辛萍, 杨绍俊. 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柳州市“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试点为例[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4): 52-55.
[9] 杨庆凰. “时间银行”: 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
[10] 刘妮娜, 杜鹏. 中国互助型社会养老的定位及发展方向[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2(3): 140-153.
[11] 汪忠杰, 何珊珊.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以武汉市为例[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7(4): 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