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青年越来越热衷于过“精致人生”。所谓的“精致人生”是指高档、优雅和美丽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奢侈生活。尽管有些时候,精致的生活方式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支撑,但精致生活并不等于完全的物质享受。然而,当代青年所标榜的“精致人生”,实际上却是“假精致”。所谓“假精致”现象是指当代青年通过过度消费和面子消费,从而满足自身的短暂精神需求。“假精致”现象既包括当代青年对物质上的需要,也包括当代青年对被重视、被肯定的精神需要。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是青年异化消费行为的具体表现。“假精致”现象的“假”既表现在当代青年超出自身的消费能力进行超前消费,也表现在对当代青年寻找被认同的方式之中。与真正的“精致人生”相比,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存在着双位错位,即物质需要过于超前,而精神层面的提高却相对落后,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不能完美平衡,过度强调物欲满足。
2. 当代青年“假精致”问题的提出
进入新时代,消费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在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道路上,一些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也逐渐显现。《人民日报》在2020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揭露了这样一个现象:许多青年为了追求名牌商品、享受高档餐饮、展示精致的生活形象,而不自觉地陷入了消费的误区,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巧合。调查资料显示,国内奢侈品消费市场正在向年轻化方向发展,30岁及以下消费者占比仍在不断增加[1]。然而,在这华丽生活之下,青年却陷入了高负债和零存款的尴尬境地。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的90后人群平均的负债大概是12.7万,总体的债务与收入的比例是18.5 [2]。在产品特征方面,青年展现出对高价值感知产品的明显偏好,相比价格,他们在意的实际上是产品能否提供“高价值的感知”[3]。例如:一个月才5000多块钱,用个几百块钱的面膜不心疼。明显不喜欢锻炼,却要花几万块钱去买一张“精美”的健身卡。对“精致人生”的追求,已经成了当代青年沉迷于异化消费的重要原因。在“精致人生”表象带来的虚假幸福的诱惑下,青年开始以“精致”的外表来获得“精致”的表象。在这一进程中,青年出现了价值观歪曲、精神焦虑和经济窘境等问题[4]。
3. 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的主要表现
追求“精致人生”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体现。但是,当代青年往往过于关注精致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精神需求,用物质来掩盖真实生活,通过视觉表达来满足精神需求,却不得不正视“面子大于金钱”的尴尬现实,最终走向了“假精致”。
3.1. 过度强调物欲满足
当代青年把自身价值实现单纯地与物欲的满足相提并论。他们更多地关注着物质上的享受,而不是精神上的需求;他们的消费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和对物质载体的美化;他们更多地关注于奢侈品的消费;他们会用精心的拍照和剪辑来“晒”自己所购买的奢侈品,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同龄人中引起更大的“竞争”,形成攀比,从而产生更多的物质需求,最终产生“成瘾”现象。例如:青年喜欢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的消费行为,如旅游、购物、美食等,却忽视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实际意义和价值;青年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美容、整形等行为,却忽视了内在修养和素质的提升。有专家直接说道:“物质化已然成为部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症候之一,他们中存在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崇拜,是对个人奋斗、理想抱负的放弃。”[5]如果不对部分当代青年身上出现的严峻物质化的价值追求进行引导,让其肆无忌惮地扩张,必然会对当代青年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3.2. 过度追求符号化意义
“精致人生”来源于当代青年对学业、职业等层面的客观需要。每个人都有人生的意义,都要尊重自己的人生。毋庸置疑,“精致人生”离不开某些庄重而优雅的礼仪,这些规范礼仪可以增强当代青年对生命的认识,促进感情沟通,增添生命的意义。但是,部分青年对“人生要有仪式感”的内涵存在误解,过分强调物质上的象征意蕴,把礼仪单纯地看成消费符号的堆砌。让·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6]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表现在资本通过过度的象征操作来产生的所谓的“仪式感”。“假精致”的人生是炫耀、放诞、招摇的人生,是为获取“仪式感”对社会认同的有意的追求,是在人群中彰显自我的骄傲自满和浮名虚誉。当代青年通过对人生情景的视觉加工、选择性裁剪、过分衬托、过分装饰,从而达到与其真实身份和身份不相符的定义。例如:青年买东西要漂亮的礼品盒,要有专门的搭配,有葡萄酒、有牛腩、有蜡烛等,只有这样才能符合自己的身份;青年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购买豪车、豪宅等,却忽视了其是否符合自身实际需要;青年过分追求时尚潮流,不断购买新的服装、鞋子、配饰等物品,却忽视了这些物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内在价值。青年过度追求符号化意义,却没有看见其背后是人为有意营造的陷阱,是消费主义的囚笼。
3.3. 追求享乐主义感官满足
幸福感的取得既要有为幸福打基础的物质财富,也要有当代青年自身的主观认可。幸福感反映的是当代青年自身成长全过程的综合体现。但是,由于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部分青年简单地把奢侈生活与幸福相提并论,把感官满足与幸福混为一谈,并对社会所提倡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理念产生动摇和摒弃,渐渐沦为了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的奴仆。但是,青年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满足自身欲望时,他们便会采取不合理的行为来满足自身,通过布置虚拟场景、截图和滤镜等手段来获取虚假的感官满足。这些所谓“幸福感”的背后,却是青年顾此失彼、囊中羞涩、无力偿还债务的痛苦以及乱七八糟的实际生活。例如: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虚拟物品和游戏装备上,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青年群体注重时尚和潮流,跟随最新的时尚趋势,购买昂贵的时尚单品,以此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地位。虽然青年适当的物质满足和追求幸福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些青年却将其简单的等同,一味地追求当下,拒绝理性,与现实世界分离,将幸福与转瞬即逝的感官满足混为一谈,长久沉湎于此。这些青年便逐渐迷失了通过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意义,忽视了自身内心的价值修养和心灵的成长,从而与真实的幸福感渐行渐远。
4. 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的深层原因
从马克思到法兰克福派都对异化消费问题进行了批判。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运用异化消费概念,但是他对“劳动异化”进行了创造性阐释。而法兰克福学派则以“虚假需要”为中心,对资本主义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让·鲍德里亚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为基础,开辟了新的批判路径。
4.1. 双重异化是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的主要根源
异化消费使青年的现实需求异化为对青年的控制方式。在异化劳动的支配之下,青年的消费活动被异化成了拥有,需求被异化成了方式。首先,青年把消费的含义,从对青年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中歪曲了,把它降格成了纯粹的拥有。“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7]这样的占有式消费,遮蔽了真实的消费性,剥夺或阻断了青年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青年的需求是从自身上散发出来的,现在被强行转化成他人控制自己的工具。而资本的扩张和生产的膨胀,则会让青年持续地萌生可以被控制的异己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7] (p. 117)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过程和劳动都进入了深度异化阶段,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是在这种双重异化的情况下产生的。
4.2. 虚假需要是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的重要前提
基于虚假需要而产生的“自由消费”认同机制,对青年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弗洛姆强调,消费从一种发展自我和丰富自己的方式向目标自身的异化,使生命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使劳动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异化劳动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被异化所折磨、被压制的真实世界以外,资本“创造了一个安逸、小玩意、享乐、过剩的世界”[8],在这之中,青年并不是“以真实具体的人来消费真实具体的物”[9],消费上的短暂满足替代了青年的本质上的满足。非异化的劳动被各种商品所代替,青年一边享受着商品,一边又茫然的劳作。同时,虚假需要通过科技的力量来实现对青年的管控和统治。资本主义依赖于科技来完成阶级压制和阶级支配,科技对青年的批判性、否定性、超验性的思想和意识进行了抑制或者消除,因此用错误的意识代替了真实的意识,用异化的存在吞噬了异化的青年,整个社会因此被完全异化、单向化,而虚假的需要通过科技的功效来有效地管理青年的消费观念和行动。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等技术工具与资本逻辑相结合,从而掩盖或歪曲了青年的真正需要。资本利用科技来有效地控制青年的消费需要,但它的利益诉求与青年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悖。在完全利用科技力量的假象下,青年可以自由挑选产品、按需购买的生活方式。这种治理方法的精妙之处就是,虚假的需求并不是通过广告媒体等科技方式死板、僵硬地制造出来的,它是为了满足青年的享乐和安逸的生活,使青年习惯和适应充满了广告和商品的生活,把青年深深地困在了资本家创造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而对青年进行高效的管制和治理。
4.3. 符号形式是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的现实动力
在消费的历程当中,真实公平的原理被拆解并歪曲表现为:“物以及社会成就和幸福的其他明显标志面前的平等。”[6] (p. 29)而形式公平的传说则忽略或逃避了实际条件下的不公平和青年自我实现的不可行性。受“物质崇拜”逻辑的驱动,最富饶的阶层对各阶层(包括青年)的消费观念产生了间接、深远的感染,上层的生活模式始终被解读为理想和尊严,青年在追求更高级层次的生活模式的同时,也面对着来自于社会上层的符号创新的失落,更容易落入被人赶超的困境。符号导向的阶层差异始终保持着真实的紧张,真正的平等也就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消费主义通过制度的暴力,给青年以所谓的公平的生活模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把青年放在必须依靠消费来锚定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身价,得到解救的处境之中,但又剥夺了青年达到美好人生的实际可行性,存在加剧贫富差距的意图。同时,符号营造了假象的形式自由。消费社会披上了自由的外衣,却隐藏着真实的消费异化。资本通过广告、市场营销等方式,对青年的购物心理进行调控,对其进行规范,并不断地向青年灌输“丰富的产品”和“自由的选择”。异化消费在青年的无意识认同中达到无限自由之高度,然而实际情况是青年对同类商品的选择往往会陷入到二元选择的窘境当中[10]。青年是在按照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自我定位时,其本质上就陷入了消费思想的幻觉当中,从而产生了“假精致”现象。
5. 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的消解路径
在对当代青年“假精致”现象批判时,学者们也在努力寻求能够彻底解决异化消费问题,超越消费社会的方法。当代青年的“假精致”是因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方式不正确,在以资本为导向的消费主义的鼓动下,自我认同发生了偏离,变成了“假精致”。我们要从多个要素中探寻消解路径,引领青年正确的追求真实的“精致人生”。
5.1. 引导青年正确理解精致人生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1]“精”是指人的心灵上的纯粹通透和崇高的品行。具体来说,青年有自己的个性喜好,有感情理念,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假精致”的青年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存在着“重物轻魂”的现象,他们因经济收益微薄,对物质的渴望与现实中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面子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透支自己的消费。因此,青年应该保持乐观向善的态度,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接纳生活中的不足,脚踏实地,立足于实际,用自己的劳动实现幸福。
首先,要引导青年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认识、掌握“精致人生”的含义。对此,既要教育青年树立“量力而行”的消费理念,用科学的消费理念去追逐踏实稳定的生活,也要让青年在理论上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物质化带来的坏处,在学习中要持之以恒。其次,要引导青年从内、外两个层面来认识“精致人生”的内涵。应该对青年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满足合理的物质欲望没有错,但过分的物质欲望会让人失去感知真实、美满人生的本能与天性。尤其要使青年意识到,除了满足物质欲望以外,还应该将好的生活习性内化于主体自身,以平稳的姿态展现出自己的言行举止,使人的心境得到升华。最后,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精致人生”的含义。“精致人生”是尚未完成的境界,它不仅是持续创新的进程,而且具有现实与将来的双重向度。青年割裂了当前与将来的辨证关系,急切想要得到对自己的真实评估,从而超出当前的经济能力而过度消费,掉入“假精致”的圈套。
5.2. 拓宽青年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现实路径
教育这些青年摆脱“假精致”最重要的是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使他们明白:幸福的生活是靠劳动而非消费开创的。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2]人要满足自己基本的物质需求,必须要劳动。没有劳动就不能生存,也就不能实现他们向往的“精致人生”。“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在亲身体验中才能生根发芽。要使青年认识到,消费产品也是劳动者的生产劳动而制造出来的。通过创设情景,拓展青年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让青年切实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打造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
首先,要在学校里开设实践劳动的课程,为在校青年提供更多的劳动生产实践。例如:通过实习、调研等各种形式,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生产、生活中的实践中去。并建立健全长期机制,让青年摆脱对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固有观念,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的价值,懂得通过劳动来获得收入的艰辛。其次,对于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来说,社会应该不断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遇,让他们掌握各种各样的技术,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摆脱虚拟社会的表面满足感。最后,要使青年明白,“精致人生”和吃苦耐劳是不冲突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从昨天的劳动中得来的,明天的精致生活是从今天的努力中得来的,即使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也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
5.3. 扬弃异化劳动实现青年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两个方面,科学预见到了当代社会中异化消费问题日益深化的局面。“整个的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对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13]在当今,异化劳动进化成为异化消费。要想扬弃异化消费,唯有先扬弃异化劳动,实现对青年的解放,使青年从资本的压迫下脱离出来,让青年的本质复归,才能实现青年自由全面的发展。唯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对异化劳动的主动扬弃,真正地占有人的本质,回归人自身,回归社会。对私人财产权的扬弃,是对以往积累下来的财富的保留而不是否认或消除,在消除了异化的劳动之后,私有产权也就成了劳动的产物,是对劳动的肯定。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青年的生产劳动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部分人的贪欲,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由,让这个充满了社会操纵和剥削的资本逻辑和它所依附的思想,重新建立生动、和谐、友善的人际交流关系。
6. 结语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当代青年去追寻和实现“精致人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但是,当代青年身上出现了“假精致”的现象,既是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曲解,也是资本对青年消费观扭曲的表现。因此,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精致。
基金项目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疆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及实践”(XJ2023GY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构筑哲学专业‘学生 + 学科 + 学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天山英才”培养计划——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和新疆文化名家项目: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QNYC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