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词汇教学方法研析
Research on Vocabulary Teaching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Course
摘要: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交际功能。研究首先分析了当前综合课词汇教学的现状,指出存在词汇量庞杂、深度与广度难以平衡等挑战。接着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上词汇教学应遵循实用为主、循序渐进、“因词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等原则,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随后阐述了词汇教学包含基础词汇、特色词汇、词汇搭配与用法等主要内容,进而着重探讨了情境教学法、联想记忆法等词汇教学方法。旨在深入研析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词汇教学方法,以期为广大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Abstract: Vocabulary, as the cornerstone of language, carrie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This study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 comprehensive cours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challenges such as large and complex vocabulary and difficult balance between depth and breadth. The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teaching of vocabulary in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practice-oriented, step-by-step,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words” 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aptitud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eaching practice. Then it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vocabulary teaching, including basic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 vocabulary, vocabulary collocation and usage,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associative memory method and other vocabulary teaching methods. The aim is to further study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course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majori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ors.
文章引用:徐娟. 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词汇教学方法研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201-20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27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其教育需求日益增强。在国际中文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综合课、口语课和写作课等课型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因此在词汇教学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李圆圆(2020)指出,综合课作为高校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最重要的核心课程,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全方位训练[1]。相比口语课、写作课等课型,综合课上词汇教学更注重全面性和系统性。在综合课上,教师需系统地介绍汉语词汇的词义、用法等,帮助学生为进一步理解语法、课文等内容打下扎实的词汇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陆俭明(1998)指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在初级阶段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2]。作为语言的基石,词汇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胡明扬(1997)指出,语音是词语的具体读音的综合,语法是词语的具体语法的概括,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3]。词汇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词汇量更丰富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接受能力往往更强。词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汉语语感的关键环节,田永芳(2013)指出,汉语是一种词汇理据性较强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会提高汉语学习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效率[4]。与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相比,David P. Ausubel (2000)认为学科知识的获得以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为主,而在接受学习与记忆保持中,意义学习比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更具优势,如学习过程更愉悦、记忆时间更长等[5]。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系统、深入学习词汇,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汉语的韵律和节奏,进而形成独特的汉语语感,有效助力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对综合课词汇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词汇教学的现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语词汇,为其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 综合课词汇教学的现状

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词汇教学既展现了积极的态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综合课词汇教学目前已取得一定突破,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词汇教学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机械记忆模式,开始注重词汇的实际运用和语境理解。例如,许多教师开始采用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词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此外,科技的发展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利用VR (虚拟现实)、各种学习软件等网络资源辅助教学手段,使词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合课词汇教学也面临着如下挑战。首先,词汇量庞大且复杂。学生难以在综合课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词汇,导致许多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其次,词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平衡。过于注重词汇的广度而忽视深度,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误区;而过于强调深度又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使用词汇。最后,词汇教学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侧重于对词汇的记忆与再现,而忽视了对词汇运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语言技能。笔者认为面对综合课词汇教学现状,应从客观的角度,以积极的心态与勇于开创的精神迎接挑战,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加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和手段。

3. 综合课词汇教学的原则

作为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课词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授语言知识的重要任务,更是塑造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国际视野的关键环节。在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中,应遵循以下词汇教学的原则。

3.1. 实用为主原则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选择日常生活中常用、交际中实用的词汇,尽量避免过于生僻或专业的词汇。通过教授实用词汇,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基本的汉语交际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2. 循序渐进原则

词汇的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合理安排词汇教学的难度和进度,例如先讲单音节词再讲多音节词,确保学生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

3.3. “因词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骆明弟(2019)指出,词语的本质目的是用来组合造句以交流的[6],所以要特别关注词语的组合特点,并根据词语的组合特点“因词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量词,主要考虑“量名”组合,思考与哪些名词搭配,而动词则主要考虑动补组合和动宾组合。每个学生的语言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异,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积极参与词汇学习和运用,以提高学习效果。

3.4. 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原则

昌帅(2023)指出语言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词汇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传达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7]。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授词汇时,我们应注重介绍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交际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词汇。

4. 综合课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

国际中文教育综合课的词汇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词汇记忆与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词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历史、社会等知识。教授的词汇应既具有代表性,又能体现汉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4.1. 基础词汇教学

基础词汇包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构建学生汉语语言体系的基础。可通过语音音素教学、词汇视听说、词汇联想记忆、语境应用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个策略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汉语的基本表达方式、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助力后续汉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

4.2. 特色词汇教学

成语、俗语等作为汉语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信息。通过学习这些词汇,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魅力。综合课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常用且富有代表性的成语进行教授。例如,讲解成语“井底之蛙”时,可通过口述、播放视频、情景剧等方式传达该成语的寓意,帮助学生理解其比喻意义,即视野狭窄、见识有限。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且运用这个成语。

4.3. 词汇搭配与用法

柳国栋(2016)指出,词汇不是孤立的,词汇的搭配和用法是构成句子和段落的基础[8]。教师在教授词汇时,应注重介绍词汇的搭配关系与常见用法,帮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准确、恰当地使用词汇。以“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汇为例,虽然它们都有“出现、产生”的意思,但在搭配和用法上却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可通过设计填空、选择、翻译等练习活动开展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两个词的搭配和用法,从而避免在语言表达中出现混淆或错误。综合课词汇教学中还可以关注更多词汇的搭配和用法。例如,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副词与动词的搭配等。教师可以通过对比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搭配和用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4.4. 引用名人名言

《仪礼·聘礼》有云:“辞多则史,少则不达”。指出言辞少就不能充分表达意思,强调了词汇在表达个人想法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引用名言,深入思考词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潜移默化中体悟中国思想。

5. 综合课词汇教学的方法

词汇教学不仅是记忆与背诵的过程,更是理解、运用和创新的过程。针对综合课的词汇教学教师可采用以下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5.1. 情境教学法

该教学法指通过将词汇置于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含义与用法。例如,在教授“拥挤”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地铁高峰期的情境,通过图片、播放视频或者让同学们回忆地铁高峰期时的乘坐体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来理解这个词汇所表达的状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对词汇的记忆效果。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词汇,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假设教师正在教授与“购物”相关的词汇,如“商场”、“货架”、“价格”、“折扣”等。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购物场景,模拟商场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组织学生扮演顾客和店员的角色,进行购物对话的模拟练习。

在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对话。例如,教师可以扮演店员,问学生:“您好,欢迎光临本店,您想买点什么?”学生则可以根据情境和所学的词汇回答:“我想看看手机,请问有什么推荐吗?”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情境来教授词汇的用法和搭配。例如,在谈到价格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如打折、原价等,让学生根据情境来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表达。如:“这款手机原价5000元,但现在打八折,只需要4000元。”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所用词汇的实际运用能力。

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词汇,使词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和情境,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同时也可以通过互动和对话来提高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5.2. 联想记忆法

通过引导学生将词汇与相关的图像、故事、情境或其他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借助思维导图制作软件等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从而提高词汇记忆的效果。

5.2.1. 借助图片、视频

以教授与“动物”相关的词汇,如“狮子”、“老虎”、“熊猫”等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展示这些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物的形态和特征。接着引导学生将动物的形象与相应的词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直观且深刻的记忆印象。

5.2.2. 讲故事辅助联想记忆

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动物园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了这些动物的词汇。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可以将词汇与故事情节中的角色、情节和情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记忆网络。

5.2.3. 巧用思维导图

Figure 1. To use Xmind software to make electronic mind map of animal words

1. 使用Xmind软件制作动物类词汇电子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词汇教学,利用词汇之间的关联和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记忆,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基本含义,又能通过图示的方式清楚词汇之间的联系,增强记忆和理解。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是教师通过板书或电子白板展示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补充和完善思维导图中的内容。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个单词和其他单词联系起来。如条件允许可借助相关思维导图软件如Xmind、Boardmix、幕布、Gitmind等制作电子版思维导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保存和分享思维导图,便于共享与复习。

以教师课上使用Xmind讲解有关动物的词汇为例(可参考图1),首先在思维导图的中心输入一级主题词“动物”;其次,根据课程需要、学生汉语水平、学生回答等构建思维导图的各级子主题,如二级主题:种类、栖息地、体型,三级主题:哺乳动物、陆地、大型等。教师可提前搭建好思维导图的框架,输入三级主题相关词语,课上引导学生对狮子、老虎、蛇、猴子、大象等词进行分类并填入四级主题框内,或进行头脑风暴设置更多分类,共同完善思维导图。课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自行扩展相关词汇,制作个人化的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需求,灵活调整思维导图的内容和复杂度,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

5.3. “寓教于乐”法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词汇,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和巩固词汇知识。

以教授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如“粽子”、“月饼”、“饺子”等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些词汇,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食物接龙”的游戏。

游戏开始时,教师首先说出一个食物词汇,如“饺子”。然后,学生需要迅速反应,说出与“饺子”相关或类似的另一个食物词汇,如“馄饨”。接着,下一个学生需要继续接龙,说出与前一个学生所说的词汇相关或类似的另一个食物词汇,如“抄手”。游戏继续进行,每个学生都需要保持思维的敏捷性,以快速而准确地回答。

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难度,例如增加词汇的难度或限制回答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可以为每个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或积分,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欲望。

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词汇,锻炼反应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洁(2020)指出,寓教于乐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乐趣中掌握词汇知识[9]。通过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和竞赛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5.4. 文化导入法

在教授词汇的同时,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词汇,同时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以教师教授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词汇,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解释这些词汇的基本含义和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相关的文化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讲述每个节日的起源、历史背景和相关传说,如春节的团圆意义、中秋节的赏月习俗、端午节的龙舟竞赛等。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述,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节日的文化内涵,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相关词汇。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徐宁(2023)指出,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将中国民俗文化作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其中包括饮食文化[10]。除夕的年夜饭、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等具体的习俗与饮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节日文化,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词汇,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此外,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节日的氛围和文化特色。例如,展示春节的庙会、中秋节的月圆之夜、端午节的龙舟竞赛等场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刺激,从而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相关词汇。

赵雪婷(2021)指出,通过文化导入法,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词汇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还可以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11]。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6. 结语

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推广,词汇教学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综合课中的词汇教学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文化性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词汇教学也应不断与时俱进,以更加便捷、高效为目标。在国际中文教育的道路上,综合课中的词汇教学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文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圆圆, 徐娅棋. 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外汉语综合课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1): 76-78.
[2] 陆俭明. 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要思考的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 1998(4): 5-13.
[3] 胡明扬.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 1997(1): 14-19.
[4] 田永芳. 汉语词汇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 时代教育, 2013(15): 30-31.
[5] Ausubel, D.P. (2000) The Acquisition and Retention of Knowledge: A Cognitive View.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6] 骆明弟. 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因词施教”原则[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 126-130.
[7] 昌帅.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对外汉语节日词汇教学研究[J]. 汉字文化, 2023(15): 90-92.
[8] 柳国栋. 刍议现代汉语词汇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36): 123.
[9] 黄洁, 张夏元. 汉语国际教育课堂形近字教学研究综述[J]. 文教资料, 2020(14): 40-42.
[10] 徐宁. 国际中文教育中饮食类词汇的教学原则与方法[J]. 百科知识, 2023(15): 65-66.
[11] 赵雪婷. 试论词汇教学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 新纪实, 2021(9):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