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下医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是指个体对于媒介信息的辨别、接受、处理、传播等能力,一个人的媒介素养与当下的媒介环境、他的媒介使用习惯及媒介信息状况有直接关系。因此,为探究当今融媒体时代下,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如何,研究组针对杭州医学院医学专业学生,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辨别及判断信息真假能力、网络信息的处理及表达能力、对网络思政育人作品的认识能力这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1份,回收有效率为94.1%,其中男生364人,占比38.7%;女生577人,占比61.3%。统计结果跟预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令人意外,有些值得深思,集中呈现出来以下几个特点:
1.1. 医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较强,但对其判断力较弱
在移动互联高度发展的今天,有95%以上的学生日常都会选择用手机进行上网,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每天的上网时长在5小时以上,在关于“你能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一题中,有72%的学生都选择了“比较符合”,19%的同学选择了“完全符合”。在关于“你能辨别网络中的真假信息”一题中,有62%的学生选择了“有时候能”,35%的同学选择了“完全能”。在关于“你会主动探索网络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一题中,57%的学生选择“偶尔会”,21%的学生选择“不太会”。以上说明医学生具备较强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但对于网络信息的判断力较弱,对于信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容易受网络情绪影响。
1.2. 医学生接触网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学习和娱乐
在关于“你每天上网的主要目的”一题中,排名前三分别是“查阅资料、学习辅助”“聊天”“刷视频”,而只有63个人选择“获取新闻等时政信息”,学习、社交和娱乐是当前医学生上网的主旋律,这也发出了一个重点信号,医学生对于社交软件及短视频传播平台的使用频率较高。
1.3. 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及表达能力有限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医学生对待网络中的信息,多数情况下只停留在“看”的层面,对于网络信息的处理及表达能力有限。比如在关于“你经常在网络中发表个人观点”一题中,有75%的学生都给出了否定选择,只有24%的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在关于“你愿意参与网络热门话题的讨论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一题中,有43%的同学选择“偶尔愿意”,29%的人选择“不愿意”,28%的人选择“愿意”。不愿意“发声”成为当前学生们的共同特点,冗杂的网络信息应接不暇,学生的表达意愿低,跟个人特质有关,缺乏较为独立的思考判断力,也跟内容的互动及粘性有更为直接的关系。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学生们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媒介素养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对于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较弱;二是缺乏对事实及真相的探索精神,极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三是媒介表达意识低下,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
2. 医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教育的客观因素:媒介素养课程缺失导致医学人文素养欠缺
医学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医学技术的培养和技能的实操,而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引导有所欠缺,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媒介素养相关课程不在其内,也缺乏相应的教材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导致这方面的教育缺失,医学生无法全面且客观的认识媒介、掌握媒介知识、拥有媒介素养,这也会进一步导致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
2.2. 个人的主观因素:媒介信息认知偏差导致独立自主意识较低
在认知层面,相比主动传播医学内容,大部分医学生们都习惯于被动接受媒介信息,过程中有两种倾向,首先是容易受个人经验影响,习惯性接受自己认可的,屏蔽自己不认可的,进而陷入信息茧房,无法全面看待问题,长此以往只接收单一的信息,从而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产生认知偏差。其次是对媒介素养能力缺乏信心,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独立自主意识及批判性思维较弱,容易受网络情绪等影响,不愿探索事实及真相,极易受不良网络信息的误导。
2.3. 环境的实际因素:信息爆炸与碎片化导致深度思考时间短暂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环境复杂多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短、平、快”的内容成为各类平台信息的主要形态,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处理能力,导致信息过载,同时这些信息又是零碎的、分散的,长期接触这样的信息,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思考问题停留在表象,注意力分散,筛选信息的难度增大,难以深入思考和判断。
3. 提升医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分析
关注医学生媒介素养,对于其职业认知、医德养成及医疗卫生事业平稳发展至关重要[1]。针对以上的三点原因,笔者认为,提升医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应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素养提升、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三方面下功夫。
3.1. 完善医学院校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个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对媒介渠道的使用能力、生产及传播信息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涉及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2],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课时比例少[3]。在医学院校,这类课程为边缘性学科,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讲授,仅有少数的讲座类活动,无法覆盖全体同学,媒介素养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医学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优质慕课网络资源,开展学生自学,并配合开设通识性课程、必修课程等,完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同时增加授课内容中有关于医学人文素养相关的真实案例,提升医学生们对媒介素养的认知程度和应用能力。
3.2. 增强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媒介
提升医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作保障,应充分挖掘学校中有新闻学及传播学相关教育背景的老师,组建成为媒介素养师资团队的骨干力量,并聘请校外媒介专家做专业顾问,成为带动提升全校师生媒介素养的核心力量,前期培养师生最基本的筛选信息、核查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后期加入医学类专业课教师的力量,提升医学健康知识的传播能力,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专业所学,及时有效地在不同媒介平台中传播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媒介传播意识和能力,过程中会有一批优质的学生信息员诞生,成为传播健康知识的主体力量。
3.3. 营造医学院校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的媒介素养。一方面,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媒介素养学术沙龙、网络知识大讲堂、媒介素质与能力大赛、医学人文故事会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医学生的文化生活,还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媒介,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应结合融媒体背景,整合多方面媒体资源,为医学生提供参与校内新闻采访、写作和制作的机会,并组织他们到信息宣发基地参观考察,了解网络信息的生产、制作和传播全流程,从而增强他们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会传播、爱传播、能传播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医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也有利于提升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加职业发展潜力。
4. 结语
医学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一部分,对医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医德水平,同时还能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4]。加强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永恒且深刻的话题,最终会表现为其专业化推广医学健康知识的实际效能[5]。因此,医学院校应充分重视,培养出更多技术过硬、人文素养较高的医学人才。而当下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信息传播的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医学院校应持续关注媒介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确保媒介素养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同时,鼓励医学生主动拥抱新技术,做积极的医学信息健康传播者,成为连接专业医学知识与广大民众的桥梁,为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融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