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的素质要求
Qualif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I: 10.12677/ass.2025.141046, PDF, HTML, XML,   
作者: 刘生生: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任惠宁:中国石油经济研究院,北京
关键词: 社会责任乡村振兴人才素质油苗计划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Quality Oil Seedling Plan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人才素质至关重要。从社会责任视角探讨乡村振兴人才素质要求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以中国石油“油苗计划”为例,该计划由集团公司牵头,针对新疆帮扶地区高考毕业生,联合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习结合的方式,培养油气储运等专业人才。分析发现该计划在满足地方技能人才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与就业机会均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体现了社会责任。基于此,总结出乡村振兴人才应具备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等素质。同时,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责任履行提出了启示与建议,强调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Abstract: In the crucial perio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quality of talents is crucial. Discussing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takes the “Oil Seedling Plan” of China Petroleum as an example, which is initiated by the group company and aims at college graduates in the Xinjiang assisted areas. It carries out a cooperative training program with Karama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By combining theoretical learning with internships, the plan cultivates professionals in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The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plan demonstrate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eeting the local demand for skilled talents,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and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advanc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summarizes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should possess professional skills, a sen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training mode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offers referenc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s.
文章引用:刘生生, 任惠宁. 社会责任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的素质要求[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1): 346-35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104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关乎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以及广大农民的福祉。它涵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个维度,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在这一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是核心要素和关键支撑。

然而,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严峻的人才短缺现状。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人才储备匮乏,在农业科技、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领域缺乏专业人才引领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发展机会有限、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难以满足人才的发展需求[1]

从社会责任角度研究乡村振兴人才素质要求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中,企业可以通过培养和输送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乡村人才短缺问题,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美誉度。

学界对于乡村振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民营企业与多主体协同创造新业态新产业模式参与乡村振兴践行路径[2]。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调节下形成劳务合作、股份合作等多模式村企合作促进乡村生产要素提升,转变农村原有的发展格局[3]。也有学者以山东农担切入探索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创造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机制[4]。李世杰和刘倩通过华侨城的纵向案例分析探究央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社会责任的敏捷治理的运行机制[5]。然而学界鲜有研究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人才素质培养之间的关联。

中国石油“油苗计划”是一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该计划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针对集团公司定点帮扶的新疆地区,结合当地天然气终端业务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它体现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对“油苗计划”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其他企业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论文旨在剖析符合社会责任的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结构。通过对社会责任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乡村振兴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借鉴。

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法。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梳理社会责任、乡村振兴以及人才素质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为论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查阅大量的学术文献、政策文件以及行业报告,了解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案例分析法则以中国石油“油苗计划”为具体案例,深入剖析该计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以及培养出的人才素质特点。通过对案例的详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指导。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能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对计划受益者、实施者、当地政府官员等涉及群体进行访谈,可以深入了解“油苗计划”的多个维度,进而了解该计划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2. 社会责任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素质要求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涵盖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多个层面[6]。从经济责任角度看,企业或个人应通过合法经营和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它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关注对利益相关者(如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的责任以及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是否为员工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公平的薪酬和福利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对政府,是否按照法律规定依法纳税,遵守国家的各项经济法律法规等通过负责任的经济行为,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7]。法律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明确性、普遍约束力的法定义务,它要求行为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若违反这些规定,无论故意或过失,都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包括但不限于民事赔偿、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8]。道德责任它则要求个体和组织不仅仅遵守法律,还要在更高的道德层面上行事,强调在行为和决策过程中遵循道德准则,关心社会福祉和他人利益。通过承担道德责任,个体和组织能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慈善责任体现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社会责任的外延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环境保护、教育支持、社区发展等[9]

2.1.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实现农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和农民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其内涵包括产业兴旺,即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村产业的经济效益[10];生态宜居,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乡风文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治理有效,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生活富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振兴的外延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战略[11]

2.1.3. 人才素质

人才素质是指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方面所具备的综合素养。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是人才从事特定工作的理论基础。技能素质是指人才在实际操作和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技能和技巧,如农业技术技能、工程技术技能等。能力素质涵盖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是人才在复杂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的关键。品德素质则强调人才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如诚实守信、责任感强等。人才素质的外延体现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和标准[12]

2.2. 社会责任与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的关系

2.2.1. 社会责任引导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向

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首先,从经济责任层面看,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能够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企业和社会应注重培养具有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电商运营能力、乡村旅游开发技能等的人才,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例如,培养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人才,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财富。也应鼓励人才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产业升级,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教授基础经济学知识,帮助人才理解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为乡村人才提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学习的平台,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3]。当然,也要培养人才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对本地文化和资源的认同感,鼓励人才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次,法律责任要求培养的人才要熟知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在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过程中依法行事。如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需要专业人才确保合法合规操作,除此之外,也需要具备保护自己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能力。例如,农民在土地流转、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土地权益,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再者,道德责任促使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教育人才理解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责任,使他们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在乡村振兴中,人才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境,比如处理乡村社区内部的矛盾、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提升人才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有助于他们在这些情境中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选择,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慈善责任引导培养愿意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才,如为贫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为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提供关爱和支持。除此之外,通过组织和管理各类公益活动,如环境清洁、文化传承、教育支持等,不仅能够提升乡村人才自身的组织能力,还能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2.2.2. 人才素质提升促进社会责任履行

人才素质提升后对社会责任履行具有促进作用。具有较高知识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责任的内涵和要求,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准确地履行社会责任。例如,掌握农业科技知识的人才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技能素质高的人才能够更高效地开展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具有农村电商运营技能的人才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农村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履行经济责任。能力素质强的人才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开发出新的农村产业模式,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具有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资源,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品德素质好的人才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履行道德责任。总之,人才素质提升与社会责任履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3. 中国石油“油苗计划”案例分析

3.1. “油苗计划”概述

中国石油“油苗计划”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求的背景下发起的。其期望达成的目标主要包括为新疆天然气终端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职业技能实操人才,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用工需求,同时提升帮扶地区人才的就业技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该计划的主要实施主体包括集团公司、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以及相关合作单位。集团公司统一牵头部署,承担着组织协调和资源保障的职责,如承担定向班学生的学费,并设立奖学金。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依托新疆帮扶6县的项目对口管理单位进行招生宣讲和学生录取等工作。相关合作单位如国昆广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则负责安排学生上岗实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工作。

培训对象为集团公司定点帮扶新疆地区尼勒克县、察布查尔县、托里县、巴里坤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具有本地区户籍且参加2022年高考的高三年级毕业生。培训内容涵盖了油气储运、石油工程、机电设备等主要方向,开设了油气储运技术、城市燃气工程技术等8个专业。培训方式采用“2 + 1”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在校上课,第三学年进入企业上岗实习。

3.2. 人才素质培养体现的社会责任

3.2.1. 满足地方技能人才需求方面的责任体现

“油苗计划”紧密结合新疆天然气终端业务在当地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技能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专业和课程内容。通过与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培养出熟悉油气储运、石油工程、机电设备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新疆地区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人力支持。这种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了当地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体现了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

3.2.2. 促进教育公平和就业机会均等方面的责任体现

该计划针对帮扶地区的高考毕业生,为他们提供了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获得稳定就业的机会。这些地区往往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有限,学生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困境。“油苗计划”打破了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并且在毕业后能够实现100%就业。这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也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就业机会,体现了企业对社会责任中公平和机会均等原则的重视。

3.2.3.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责任体现

培养出的人才在掌握专业技能后,将回到家乡或在当地就业,为乡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到当地的天然气产业、农业现代化等领域的发展中。例如,在天然气产业中,他们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工艺流程;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他们可以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这些人才的回归和贡献,将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推动乡村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企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支持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3.3. 基于“油苗计划”的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特点

3.3.1. 专业技能素质

学员在“油苗计划”中对油气储运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掌握。在课程学习期间,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学员熟悉了油气储运技术的工艺流程、设备操作原理等核心知识。例如,在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中,学员掌握了油气管道输送的基本原理、泵站的运行和维护等技能。同时,该计划也注重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创新性课程和实践项目,鼓励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如在城市燃气工程技术专业中,学员尝试对燃气管道的铺设方式进行优化,以提高铺设效率和安全性。

3.3.2. 社会责任感素质

学员在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家乡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意识。一方面,学校和企业通过宣传家乡的发展需求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使学员了解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学员亲身体验到家乡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例如,一些学员在实习期间积极参与当地天然气企业的生产改进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3.3.3. 综合素养

在文化素养方面,学员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文化课程的学习和文化活动的参与,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在道德品质方面,学校注重培养学员的诚实守信、责任感强等道德品质,通过道德教育课程和榜样示范等方式,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方面,学员在实践项目和实习工作中,通过与同学、老师和企业员工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例如,在一些实践项目中,学员需要分组完成任务,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最终完成项目目标,这一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员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4. 乡村振兴人才素质要求的启示与建议

4.1. 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4.1.1.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借鉴价值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具有显著优势和借鉴价值。通过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真实的生产场景和实践案例,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例如,在“油苗计划”中,中国石油与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企业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求,为学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与产业脱节的局面,为乡村振兴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4.1.2. 针对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培训的关键作用

针对性、系统性和持续性培训对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素质至关重要。针对性培训能够根据乡村振兴不同领域的需求,如农业科技、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课程体系。例如,针对农村电商人才需求,设置电子商务运营、网络营销等课程。系统性培训则强调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的全面培养,确保人才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持续性培训可以使人才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适应乡村振兴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在“油苗计划”中,学生通过三年的持续性学习和实践,从理论知识学习到上岗实习,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4.2. 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建议

4.2.1. 企业角度

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社会责任。首先,加大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资金方面,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资助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教育;人力方面,可以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和指导实践。其次,优化培训资源配置,根据乡村振兴不同领域的需求,合理安排培训设施、教材等资源。例如,针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配备先进的农业实验设备和相关教材。此外,企业还可以与其他企业、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扩大社会责任的履行范围。

4.2.2. 政府和社会角度

政府和社会应建立协同支持机制,共同促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如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税收优惠政策、给予参与人才培养的学校和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等。资金支持也是关键,政府可以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学生接受教育、改善学校教学设施等。社会舆论宣传同样重要,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社会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中来。

5. 结论

本研究从社会责任的视角探讨了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的要求,强调了专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专业技能需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社会责任感激励人才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而综合素养则确保人才能够全面适应乡村工作环境。研究以“油苗计划”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整合中国石油集团、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的资源,采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该计划在满足地方人才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如此,本研究存在局限性,主要在于以单一的“油苗计划”案例进行分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复杂性。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案例范围,综合分析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探讨不同模式下提升人才素质的策略,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以提供更全面、更具指导性的理论支持,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兴庆.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 改革, 2018(1): 65-73.
[2] 刘文波. 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行为逻辑与践行路径[J]. 甘肃社会科学, 2024(2): 206-215.
[3] 曲海燕, 张斌, 王真. 村企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与风险防范[J]. 改革, 2023(6): 95-104.
[4] 辛杰, 张欣, 江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价值创造机制研究——基于山东农担的探索性案例[J]. 财经论丛, 2023(10): 92-102.
[5] 李世杰, 刘倩. 乡村振兴背景下央企社会责任实践路径与新模式研究——华侨城1996-2021年纵向案例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4(1): 63-83.
[6] 王清刚, 徐欣宇. 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J]. 中国软科学, 2016(2): 179-192.
[7] 黄驿雯, 王新宇.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企业伦理建设——基于机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视角[J]. 经营与管理, 2024(11): 13-21.
[8] 邱一洁. 企业社会责任与法律责任关系研究——以公共卫生事件为视角[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34(2): 5-9.
[9] 赵旭阳. 浅析企业社会责任及其信息披露[J]. 商情, 2016(23): 84.
[10] 张军. 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 2-10.
[11] 李实, 陈基平, 滕阳川. 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 问题、挑战与建议[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9(3): 37-46.
[12] 郝克明, 马陆亭. 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 2007(6): 3-12.
[13] 焦晶. 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体系构建与乡村振兴需求对接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 27(9): 23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