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着力强化劳动实践,帮助少先队员树立劳动最伟大、劳动者最光荣的意识,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学界关于少先队劳动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学者对少先队劳动教育进行历史脉络梳理,强调了劳动教育是少先队工作的使命所在[1];有学者在把握新时代少先队劳动教育内涵基础上,对其现存问题进行剖析,从目标、内容、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教育思想,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对加强我国少年先锋队(以下简称“少先队”)劳动教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因此,本文从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出发,对加强少先队劳动教育进行探讨,以期为促进少先队工作开展提供启示。
2. 书是一种工具:劳动教育要具有理论性
少先队作为党中央始终关心和重视的少年儿童组织,在2017年2月,由全国少工委指导、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组织少先队工作专家和少先队工作者代表,精心编写了少先队活动课少先队员用书《少先队活动》(以下简称《活动》)。自此,各地少先队工作摆脱了以往指导用书权威性不高、适用性不强、版本不统一等原因所导致的教材普及率、使用率不高以及课程进度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活动》采取分层教育和螺旋上升相结合的活动思路,编写了一至八年级上册的少先队员用书,劳动教育作为少先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涵盖其中,如一年级的“自理自护我能行”和“自理自护学着做”、三年级的“红领巾爱劳动”就旨在从小培养少先队员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
书是要用的,但却不可以是死读的。《活动》的出现确实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少先队工作者不必为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而焦头烂额,也不必为设计不出合适的活动而痛苦不堪。但如果拿到这些教材用书便认为此后的教学过程高枕无忧、再无困扰,那就大错特错,步入了唯教材论的歧途之中了。劳动教育在《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仅包含四个主题内容,且主要分布在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若少先队工作者跟随教材安排亦步亦趋,那么何谈将培养少先队员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少先队活动全过程,也违背了《活动》编写“保持开放性,便于各地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员、辅导员发挥创造力[3]”的本心。
少先队工作者应以《活动》书上的安排为基调,针对不同年级的少先队员设计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的活动,将劳动教育贯穿。例如在小学1~2年级主要是对少先队员劳动观念的启蒙,从关乎队员的小事做起,从完成简单的个人物品整理与清洗开始,让小队员们认识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动手心里甜”,同时还要让小队员们认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这一阶段的小朋友虽然在实践上缺乏经验,但是积极性很高,少先队辅导员在培养队员劳动观念和自理能力的同时,要充分重视这个特点,除了引导和示范之外,还要及时给以鼓励和支持,满足大家积极参加劳动的愿望。在初中7~8年级主要是对少先队员劳动价值观的强化,将此前队员们学到的劳动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并进一步强化诚实劳动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队员为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自觉主动性。在活动安排上不再局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可以带领队员们参与到社会工作中,体验木工、陶艺工、清洁工等多工种的不同劳动,真正在生产劳动中获得职业体验。
3. 过现代的生活:劳动教育要具有时代性
檀传宝教授曾说:“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1]。”教育是与时俱进的,不同时代的教育重点是不同的,不同时代的学生特点也是不同的。我们生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我们的少先队教育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作出调整。劳动教育在陶行知所处的近代社会主要体现在洗衣烹饪等生活技能教育、耕种养鱼等农事生产教育和进入农民家中做志愿服务的社会公益教育,每一方面教育内容都来自生活、源于生活,与当时社会生活相契合,能够很好地满足学生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需求。
处于现代社会的少先队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既要将以往教育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也要将新鲜的时代元素融入其中。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为教师解决了很多问题,资料的搜集、学情的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元评价的开展等更加简单便捷。少先队虽然以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但活动的开展也要丰富多样,才能适应现代少年儿童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劳动精神的学习常常与向劳动者尤其是向“劳动模范”的榜样学习联系在一起[4]。从前我们是听辅导员将故事娓娓道来,根据几张图片发挥想象力将故事在脑海中还原,现在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故事的音频、视频资料,从多方面来了解我们的榜样故事,还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Virtual Reality)在虚拟世界中更加真实地去体验他们的劳动有多么的艰辛。少先队工作者首先要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了解和学习相关技术,然后将这些信息化手段融合到活动之中,不仅要增强少先队员对“劳动”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还要让队员们认识到他们所处时代环境中的新型工具,让他们接受到属于他们的现代的教育,促进小队员们在成长过程中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
现代技术与劳动教育的交融可以让少先队员摆脱传统劳动观的束缚,劳动不仅包括体力上的劳动,也包括脑力上的劳动,这些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兴技术展现的就是人们的脑力劳动成果,少先队工作者要拓宽自己的认知,将新时代劳动的定义教授给少先队员们,让少先队员们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生活相适合,就有其存在的意义,而无高低贵贱之分,从而帮助少先队员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避免小队员们被社会上的错误言论带偏思想,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4. 认识坏的社会:劳动教育要具有真实性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当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后再呈现到学生的面前,确实做到了将好的教育献给孩子,保持和培养他们的人性本善,让孩子们在无忧无虑的快乐世界中幸福成长。
但陶行知先生曾说:“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5]。”这里所说的“坏社会”并不是指纯然黑暗无光的世界,而是指人们真实生活的复杂世界。少先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先锋组织,旨在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引导少先队员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热爱党,那么少先队教育就应该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贯彻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思想路线相一致,将真正的人民生活展现在少先队员们的眼前,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生活中的变化以及发现需要他们努力去改变的地方,让队员清楚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少先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引导队员参与劳动活动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也要将社会中不劳动的反例搜集和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对于不劳而获的行为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例如有的同学小时候不愿意独立完成作业,寄希望于抄他人作业,那么又怎么可能有一个认真学习的态度,知识自然也无法很好地被掌握,长大后步入工作岗位,对待工作任务依然懈怠,自然会被淘汰。让少先队员看到真实的反面教材,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才能深化少年儿童对“劳动”的认知,端正自身态度。
5. 在劳力上劳心:劳动教育要具有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曾作《手脑相长歌》[5]:
人生两个宝,
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
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
饭都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
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好大佬。
歌曲简单易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真正落到实践中却是困难重重。在现行的劳动教育中一直存在着手脑分离、身心相异的情况,教师无法将劳力和劳心有机结合,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走向其中一个极端。课堂教学中,教师着力于课本教材,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上的培育;少先队活动中,辅导员则强调实践活动,更多的是对少先队员身体上的训练。这种身心二元论,无论是“扬心抑身”还是“扬身抑心”,都存在着极大的弊端[6]。
劳动教育要面向真实的生活环境,需要和生活实际发生联系[7]。少先队工作者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总应尽量避免“身心二元论”,要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思想,让少先队员在实际生活中动手,在行动的过程中炼心。辅导员要身体力行地和小队员们一起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一起讨论、共同进步,我们不止步于实践活动的完成和过程中的欢声笑语,还要将活动所得以其他方式展现出来,如召开讨论会、举办比赛、发布感想帖等多种途径去了解队员在活动中的所思所想,从而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加强小朋友们对“劳动”的认知。同时,工作者要谨慎劳动教育的错位,使劳动成为惩罚学生的手段,让少年儿童对劳动产生误解,心中萌发出厌恶劳动的幼苗[8]。对于学生的小错误有很多的解决方法,但是传统教育中总会出现将劳动作为变相惩罚的手段,学生原本认为“劳动最光荣”,但是教师灌输了“差生才劳动”的错误思想就会将正确观念冲击的支离破碎,这既不利于少年儿童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也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6. 结语
劳动教育往小处说是关乎个人生存,往大处说则关乎国家和民族兴亡。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那么当国家遇到困难时,他不仅没有解决困难的手段和能力,甚至有一颗逃避的心,因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观念一旦深入人心便难以去除,这种心理连带着的还有自私、怯懦、缺乏责任感,这样的人对于国家发展毫无疑问是百弊而无一利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劳动观念的培育。
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往往以“活动”为依托,这恰恰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相契合,但具体活动如何开展好对于少先队工作者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这句话告诉我们以儿童的需求为依据、用儿童的方式去构建、以儿童成长为最终目的的活动设计才是对少先队员真正有益[9]。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劳动教育,塑造少先队员“劳动最光荣”价值观念,还需要教育者们进一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致 谢
感谢陶行知先生关于劳动教育思想理论以及研究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学者们对本文研究的指导及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