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Reading for Writing为例
Research on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Wri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Taking Reading for Writing in Unit 1 of Compulsory 1 of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 School English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研究聚焦于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Reading for Writing部分为例,深入探讨读写教学策略。通过剖析该语篇的主题、结构与语言特点等,阐述如何在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实施基于语篇分析的读写教学策略,包括语篇内容理解、语篇解构、语言分析、写作任务设计与评价等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与综合语言素养。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in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writing teaching. Taking the Reading for Writing part of the first unit of Compulsory 1 of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High School English as an example, it deeply explores reading-wri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them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discourse, it expounds how to implement reading-wri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discourse analysi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eaching, including discourse content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deconstruction, language analysis, writing task design, and evaluation, aiming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writing abi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language literacy.
文章引用:张迪. 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Reading for Writing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1): 839-84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1115

1. 引言

当前英语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高中英语教学作为基础英语教育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迫切任务。而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在读写教学中过于注重词汇和语法的单项教学,忽视了语篇的整体性。语篇分析理论可以有效推进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如何将语篇分析理论系统地应用于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提高学生对英语语篇的理解能力、写作组织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语篇分析理论概述

(一) 语篇分析定义

语篇分析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聚焦于语言在实际交流场景中的连贯性和意义生成机制。与简单的句子集合不同,语篇是一个具备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机统一体。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语篇分析能够引导学生穿透语言表面,深入领悟其内在结构,进而提升语言运用的精准度和灵活性。语篇分析理论涵盖多个方面,包括体裁分析、结构分析、衔接与连贯分析以及语境分析等[1]。在读写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理论,有助于学生超越对单个词句的理解,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意义构建与语言运用规律,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与写作质量[2]

(二) 语篇分析理论的多维度阐释

1) 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致力于识别各类语篇体裁(例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所独有的结构特征和交际目的。不同体裁的语篇在宏观结构和信息组织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记叙文通常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内容,旨在通过讲述事件来传达某种体验或寓意;议论文则围绕论点展开,通过论据和论证来阐述观点并说服读者;说明文侧重于清晰地解释事物的性质、特点、原理等。通过对体裁的深入分析,学生能够把握不同类型语篇的框架,从而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和写作。

2) 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侧重于剖析语篇的组织架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布局策略。语篇的开头往往起到引入主题、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中间部分是核心内容的展开,可能包括对主题的阐述、论证、描述等;结尾则通常用于总结、归纳、提出结论或引发思考。不同类型的语篇在这三部分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各有千秋,通过结构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合理地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使语篇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3) 衔接与连贯分析

衔接与连贯分析探究语篇中词汇和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词汇衔接手段包括重复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这些手段有助于在词汇层面建立语篇的连贯性。例如,通过重复关键词,作者可以强调重要概念;使用同义词可以避免语言的单调。语法衔接手段则包括代词、连词、从句等,例如,代词可以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从而使语篇在语法上连贯起来;连词能够清晰地表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转折、并列等。对衔接与连贯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流畅性和逻辑性是如何实现的。

4) 语境分析

语境分析强调语篇产生和理解所依赖的背景环境,涵盖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语言语境指的是语篇内部的上下文关系,即一个词、句子或段落与周围语言元素的关系。情景语境涉及语篇发生的具体场景,包括参与者、时间、地点、话题等因素。文化语境则反映了语篇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思维方式等,例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同的语言表达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因此理解文化语境对于准确解读语篇至关重要[3]

3. 不同语篇分析流派的异同

(一) 结构主义语篇分析

结构主义语篇分析深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的影响,将语篇视为具有层级性结构的语言单位组合。它着重关注语篇的形式结构特征,通过对句子间语法关系、词汇排列组合模式以及语篇宏观结构的细致分析,致力于探寻语篇构建的普遍性规则与结构模式。例如,在分析一篇新闻报道时,结构主义语篇分析会重点剖析标题、导语、主体段落之间的语法与词汇关联,以及各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试图总结出新闻语篇的通用结构框架。

结构主义语篇分析主要采用句法分析、词汇统计与分布分析等形式化分析方法。句法分析通过剖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成分,如主谓宾、定状补等,揭示句子之间的结构相似性与差异性;词汇统计则聚焦于特定词汇在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分布位置等数据信息,以此作为判断语篇结构特征与主题倾向的重要依据。

结构主义语篇分析能清晰呈现语篇的形式架构,使语篇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一目了然,为语篇的基础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在分析语篇的规范性和结构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过于关注形式,忽略了语篇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功能以及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难以深入解释语篇的意义生成与社会文化内涵。

(二) 系统功能语篇分析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石,系统功能语篇分析强调语篇是社会交际互动的重要产物,具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核心元功能。概念功能主要用于表达语篇参与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经验,包括对事物、事件、现象的描述与分类;人际功能着重关注语篇在构建与维系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如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情感、意图,以及与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语篇功能则聚焦于语篇自身的组织与连贯性,通过各种衔接手段与信息结构安排,使语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在一篇广告语篇中,概念功能用于传达产品的特点、功能等信息,人际功能旨在吸引消费者、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语篇功能则确保广告文案的流畅性与连贯性,以有效传递信息并达到营销目的。

系统功能语篇分析从语场(话语范围)、语旨(话语基调)和语式(话语方式)三个维度对语篇进行全面分析。语场分析涉及语篇所涉及的主题内容、活动领域等;语旨分析关注语篇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差异以及情感态度倾向;语式分析则考量语篇的传播媒介与表现形式,如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正式与非正式文体的区别等。

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紧密联系社会语境与语篇功能,能全面阐释语篇在交际中的作用,很好地解释了语篇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实现意义交流与人际关系构建。但因涉及多方面因素,分析过程相对复杂,对分析者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且在处理大规模语料时可能面临操作繁琐的问题[4]

(三) 认知语篇分析

认知语篇分析将研究焦点置于人类认知机制在语篇理解与生成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它认为语篇是认知主体基于自身的认知经验、知识结构、认知模式与心理框架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理解、表征与表达的结果。强调心理模型、认知框架、隐喻、转喻等认知因素在构建语篇连贯性与意义解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例如,在理解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语篇时,读者会依据自身已有的科技知识认知框架,结合文中提供的新信息,构建起关于该科技创新的心理模型,从而实现对语篇的理解。

认知语篇分析积极借助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如眼动实验、脑电波监测实验等,以探究读者在语篇阅读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与注意力分配规律;同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认知框架理论等对语篇中的隐喻表达、语义框架构建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语篇背后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篇分析深入挖掘语篇背后的认知根源,为理解语篇的生成与理解机制提供了独特视角,有助于揭示读者与作者在认知层面的互动与信息加工过程。但认知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和量化,相关实验研究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干扰,导致结果的解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理论模型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四) 各流派的异同

各流派都以语篇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语篇的内在规律与运作机制,提升对语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均认可语境对语篇的重要性,只是在语境的界定和侧重方面存在差异。

在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方面,各流派存在差异,结构主义语篇分析扎根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侧重语篇形式结构,多采用形式化分析;系统功能语篇分析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篇功能与社会交际意义,从语境三要素入手进行研究;认知语篇分析依托认知心理学与语言学结合,关注语篇背后的认知过程,运用认知实验与模型分析进行研究。

4. 语篇分析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 二语习得理论视角

在二语习得中,语言输入是关键因素,Krashen的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输入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语篇分析为高中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丰富且真实的语言输入环境。与孤立的单词和句子学习不同,语篇包含了完整的语境信息、语法结构、词汇运用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多方面的语言要素。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英国历史文化的语篇时,学生不仅能接触到大量与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如“monarchy (君主制)”“feudalism (封建主义)”等,还能通过上下文理解这些词汇的准确含义、用法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内涵。这种多维度的语言输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进而促进语言习得。同时,Swain的输出假说指出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也起着积极作用。通过对语篇的分析学习,学生能够在写作、口语表达等输出性活动中有更多素材和范例可依,从而提升输出的质量和流利度。在分析了一些议论文语篇的结构和论证逻辑后,学生在自己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就能更合理地组织篇章结构,如采用“提出观点–提供论据–得出结论”的经典结构,并运用在语篇分析中学到的连接词如“moreover (此外)”、“however (然而)”等来使文章逻辑连贯[5]

(二)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基于认知加工的过程。语篇分析符合人类认知规律,有助于高中英语学习者构建认知图式。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篇是一个有组织的意义构建体,在分析语篇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多种认知能力,如对词汇语义的理解、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篇章逻辑关系的把握等。例如,在理解一篇科技语篇时,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认知知识来理解新的科技概念和术语,并通过对语篇中句子之间因果关系、对比关系等逻辑关系的分析来构建完整的意义框架。这一过程就如同搭建积木,学生将语篇中的各个语言元素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则组合起来,形成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进而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认知图式。随着认知图式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在后续的英语学习中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处理新的语言信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例如,当学生在语篇分析中建立了关于“环境保护”主题的认知图式后,再遇到类似主题的语篇时,他们就能凭借已有的图式更轻松地理解语篇内容,并且能够更好地预测语篇走向和作者意图。

总之,从二语习得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层面来看,语篇分析对高中英语学习有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5.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阅读方面,通过分析语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中心思想和作者意图等。例如在分析议论文时,学生可以通过识别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过程,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而且通过让学生熟悉各种语篇结构,像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小说的线性或多线叙事结构等,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时预测内容走向,把握结构脉络,提高阅读效率。例如,在阅读故事类文章时,学生能根据情节发展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此外,在分析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词汇、句子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增强语境意识,例如,一个单词在不同语篇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产生不同的理解[6]

在写作方面,首先,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文章结构,学生能够学会构建合理的写作框架,对于记叙文,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来组织内容,使文章层次分明。而分析议论文时,学生可以了解到开头部分要明确提出论点,主体部分用合适的论据进行论证,结尾部分总结观点并升华主题。其次,在语篇分析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观点表达,学生通过对这些不同观点进行梳理与对比,能够逐渐意识到单一观点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尝试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问题,而不是盲目接受某一种既定说法。语篇分析还促使学生对论据进行批判性审视,当学生阅读一篇议论文时,他们会关注作者为支撑观点所列举的论据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有广泛代表性以及是否足以有力地证明论点。最后,语篇分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写作。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语篇结构,学生能够获得灵感,创造出新颖的写作结构,并且看到作者是如何挖掘和拓展主题的,从而在自己的写作中开拓出新的主题方向,写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章。再者,在语言风格的探索上,学生通过对不同语篇语言风格的分析,如正式的学术风格、诙谐的故事风格等,能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写作内容更具创意[6]

6.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应用中的教学策略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Reading for Writing版块为例,基于语篇分析理论提出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语篇,经过对语篇的阅读学习后,引导学生完成一篇作文。

(一) 教学前选择合适的语篇材料

语篇材料的选择对于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应用中非常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合适的语篇材料可以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工具。同时教师选择与学生水平和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语篇材料,能够让学生理解材料内容,阅读和写作时不会因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从而提高参与读写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教师也应选择多样化的语篇材料,既可以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覆盖多方面的领域,积累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英语表达,也可以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适应[7]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 Teenage life中的Reading for Writing版块中,教师选择一封给担心朋友沉迷网络的学生的回信,在信中给出了一些该如何帮助朋友戒掉网瘾的有效建议。首先,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大多数学生正处于适应高中新的学习生活时期,对于学校生活正处于适应阶段,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建议信与学生沟通,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思想手段,学生也普遍易于接受这种方式。其次,多数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部分学生能用英语自信地表达观点,但多数学生对建议信的格式、具体写法不熟悉,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通过这封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建议信的格式和写作要点,熟悉写建议信的基本要求。最后,这封信的主题是学生关心且面临的问题,既能引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也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评判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 语篇阅读分析,搭建写作框架

语篇阅读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是What,即语篇的类型,主题以及主要内容;第二是Why,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动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及语篇的深层含义;第三是How,即作者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它关注的是语篇的形式和结构,同时要求读者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和语言技巧。

What:该语篇是一封建议信件,主要内容是一位咨询师写给一位因朋友沉迷网络而担忧的学生的回信,信中提出了一些有效建议。

Why: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渴望独立的阶段,会面临很多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的困扰,通过建议信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到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ow:本文是一封比较正式的信件,包括日期、称呼、正文、结尾和签名。正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段,对来信人问题的共情,拉近彼此距离;第二部分为第二段,主要阐述具体建议和建议的理由。文章的语言特点鲜明,主要是希望学生掌握提建议的表达方式,如:I recommend that……,I think you should……,why not…… [8]

为深度分析语篇,设计以下活动:

活动一:阅读文本并回答以下问题:1. What is the Worried Friend’s problem? 2. What do you think of Chen Lei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3. What advice does Susan Luo give? 4. What do you think of Susan Luo?

教师先给学生5分钟自主阅读文本的时间,随后逐题提问。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需从文本中找出描述Worried Friend朋友沉迷网络这一关键信息;第二个问题,学生要依据文中对Chen Lei的相关表述,如他的担忧等细节,概括其性格特点,可能包括关心朋友等;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梳理出Susan Luo给出的诸如限制上网时间、鼓励参加户外活动等具体建议;第四个问题则需学生综合Susan Luo的回信内容、语气等,对其进行评价,如她很善解人意、提供的建议很实用等。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够精准提炼文中关键信息,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与关系,学会从文本细节中概括人物性格与行为特征。从课堂观察来看,大部分学生(约80%)能够准确回答前三个问题,约60%的学生能给出较为合理的对人物的评价。

活动二:阅读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 Do you think Ms. Luo’s advice is useful? Why or why not? 2. If you are his friend, what’s your advice to him?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6人,给予10分钟讨论时间。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需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对网络沉迷问题的认知,分析Ms. Luo建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构思自己的建议。最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此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其语言组织与展示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交流,思维碰撞。从学生代表发言情况看,学生们能从不同角度阐述对Ms. Luo建议的看法,而且提出的新建议丰富多样,如组织朋友参加兴趣小组、建立学习互助计划等。通过课堂观察与小组讨论记录分析,发现学生参与度高达90%,且在发言中能够较为流畅地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平均每人发言时长约2~3分钟。

活动三:概括文本结构,关注语言特征:1. Find and mark the parts of the letter that match the following points. A. I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B. I understand how you feel. C. This is my advice and reason(s). D. I think my advice will help. 2. Think and share: Do you think which part is necessary in a letter of advice? Why? 3. Find out the expressions Ms. Luo uses to make suggestions.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精读文本,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与各要点匹配的部分,约5分钟完成,然后组织学生思考并分享对以上问题的看法,每组讨论3~5分钟后分享。最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关于提建议的表达方式并进行整理。

该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把握建议信的结构框架,明确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为写作做铺垫。从课堂练习结果统计可以得出,约75%的学生能准确标记文本结构部分。在分享环节,学生们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对建议信结构的理解,而且能总结出如开头表达理解与共情、中间部分详细阐述建议及理由、结尾表达期望等要点。对于提建议的表达式,平均每个学生能找出5~6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能理解它们的用法差异。

在分析语篇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下写作教学活动:

活动一:阅读19页的三种学生情况,总结问题,讨论可能的建议和原因,并选择一种情况作为写作内容。

Person

Problem

Suggestion

Reason

Eric

Xu Ting

Min Ho

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并独立思考5分钟,总结出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针对每个问题提出可能的建议及原因,限时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学生们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对参与此次活动共60名学生进行统计,发现约80%的小组能够准确总结出Eric的问题,75%的小组对Xu Ting的问题总结正确,70%的小组能清晰概括Min Ho的问题。在建议提出方面,约65%的小组针对Eric的建议具有较高可行性,60%的小组对Xu Ting的建议可行,65%的小组对Min Ho的建议较为合理。这显示学生在概括问题和提出精准且可行的建议上表现较好。

活动二:根据提纲写一封建议信,如表1所示。

Table 1. Suggestion letter

1. 建议信

Write the date and greet the reader.

Show the reader that you know what the problem is.

Tell the reader that you understand how he/she feels. Explain your reason(s).

Tell the reader what you think will happen.

Close and sign the letter.

Dear

You wrote that

I understand that

I think that

because

I am sure that

Best wishes,

学生在完成活动一的讨论后,根据给定的提纲开始写建议信,教师在教室中巡视,观察到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理清思路,按照提纲有序地组织语言。例如,在写对Eric的建议信时,学生开头礼貌问候,最后恰当收尾。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0篇作文进行分析,发现约70%的作文没有明显语法错误,85%的作文结构紧扣提纲,80%的作文词汇运用多样。

活动三:讨论与评价

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组织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检查作文中的词汇选择是否得当;是否存在语法或拼写错误;句子结构是否正确;观点是否明确等,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润色,最后每组推选一篇代表作文进行展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认真阅读他人作文,积极发表看法。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自评和他评的过程中,能够关注到词汇选择、语法拼写、句子结构和观点明确性等方面。例如,在评价一篇关于Eric的建议信时,学生指出其中“anxious”一词使用准确地表达了Eric的情绪状态,但“because of the communicating pressure is heavy”存在语法错误,应改为“because the communicating pressure is heavy”,并且认为该作文观点明确,能够围绕帮助Eric缓解和父母的关系提出合理建议,但段落过渡稍显生硬。

教师可以使用语篇分析理论进行教学评价:学生对语篇主题、内容、结构的理解是否深刻、写作内容是否契合主题、作文整体结构是否遵循相应体裁、段落间是否连贯且过渡自然、是否理解主题句作用、支撑句是如何围绕主题句展开的,以及是否在写作中运用了所学的语篇分析知识与技巧。同时,教师可以在语篇分析和写作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例如,对于在语篇分析方面有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语篇材料让学生练习,对于在写作方面有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加强学生的词汇、语法、句式运用等方面的能力[9]

教师对两个班级共60名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后发现,约75%的学生对语篇主题理解深刻,写作内容紧密契合主题,作文整体结构遵循建议信体裁,段落间过渡自然,能较好地理解主题句作用并围绕其展开支撑句,且运用了所学语篇分析知识与技巧;约25%的学生在部分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一些不足,如结构基本正确但主题句不够突出,或者能理解主题但段落连贯性欠佳;还有5%的学生在语篇分析和写作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如内容偏离主题,结构混乱等。

为了进一步验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课后对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反馈在此次写作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讨论和评价环节,对自己的写作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之前未意识到句子结构的重要性,在评价他人作文时发现了自己类似的错误。同时,他们表示希望教师以后能提供更多的语篇范例和写作练习机会,以提升写作能力。这表明以上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7. 教师在运用语篇分析理论进行读写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并有意识地在阅读活动中融入写作活动,在写作活动中融入阅读活动。同时,教师应将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放在读写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师应设计合理有效的读写关联活动以确保学生能够使用从阅读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写作,注重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及整合,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写作完成的具体方式取决于任务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能力。例如,基于全文的思维导图可以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而个人书信则需学生独立完成。

其次,在时间分配方面,由于课时限制,教师可以考虑安排学生课前阅读,完成基础性任务,而课堂时间则以深度阅读、探讨文本结构和完成写作任务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出需要概括的问题,避免仅提问简单的信息提取问题,而应包括推理性和评论性的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在读写教学的写作评价环节中,教师应侧重内容和逻辑,并可以考虑采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而且,教师也需要自我评价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品来反思哪些活动是有效的,哪些环节需要调整和改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丰富写作素材,教师也需要注重阅读教学,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知识,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8. 结论

通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 1中的Reading for Writing部分为例,对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策略展开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前对语篇主题、结构及语言特点的剖析,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学生能够跳出以往单纯聚焦词汇和语法的局限,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内容,更好地理解语篇所传达的核心思想,这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对英语语篇的理解能力。

教学中实施的语篇解构以及语言分析等策略,让学生深入了解到语篇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为其写作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和启发。他们在写作组织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学会依据不同的主题去合理搭建文章结构,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使写作内容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教学后针对写作任务的设计与评价环节,则进一步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读写表现。从综合角度来看,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解读各类英语语篇,还能创作出质量更高的英语写作作品。

总体而言,语篇分析理论打破了传统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相对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更为系统、全面的学习环境。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教师对该理论的把握程度以及应用熟练度等因素会影响教学效果,并且不同层次学生对基于语篇分析的教学策略的适应情况也存在差异。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让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助力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Brown, G. and Yule, G.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805226
[2] 隋英涛. 新课标背景下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英语教师, 2024(10): 8-10.
[3] Nunan, D. (1993) 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 Penguin Books, 45-65.
[4] Eggins, S.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Pinter Publishers, 60-80.
[5]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1-25.
[6] 卢凤龙.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考试周刊, 2024(3): 115-118.
[7] 苟雅琴. 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探讨[J]. 英语画刊, 2022(12): 43-45.
[8] 董海丽. 依托教材语篇的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J]. 英语学习, 2023(9): 63-64.
[9] 朱根弟. 语篇分析视角的英语的读后续写教学策略[J]. 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4(6):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