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功能对等理论,也被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概念,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在1969年首次提出。具体解释为“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和“对等”,主张译文应尽可能地在语言功能上与原文对等,而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对应。《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力也跨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2]。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这部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和深邃的哲学思想,通过一系列奇幻的兵器和战斗场景得以展现。兵器作为《西游记》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然而,当这些兵器名称从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如何准确传达其文化意蕴和语言美感,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大挑战。本研究旨在探讨《西游记》兵器名称的翻译策略,以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托对比分析维吾尔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文化元素的保留与转换,从而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西游记》中兵器的汉维译概况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著称,其中所描绘的兵器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兵器不仅是战争与武力的象征,更是文化与哲学的载体。作者在对现实存在的武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杂糅民间思想对武器的幻想和神化[3]。《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兵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蕴含深厚的文化意义。例如,孙悟空的金箍棒,不仅是一件威力无比的武器,更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结合,其“如意”特性体现了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在维汉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这种文化内涵,是翻译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西游记》兵器翻译的维汉对比研究,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兵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文化元素的保留与转换,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丢失。
经过我们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承恩著《西游记》和穆合塔尔译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ʁɛrbkɛ sɑjɑɦɛt》的对比阅读,发现重要的兵器主要有以下42种:
Table 1. Chinese and Uyghur comparison of weapon names in Journey to the West
表1. 《西游记》中兵器名称的汉维对照
《西游记》中兵器名称的汉维对照 |
如意金箍棒 |
ɑltun toqiliq dilipsɛn |
天河镇底神珍 |
sɑmɑnjoli teɡidiki sirliq nɛrsɛ |
宣花斧 |
ɑjpɑlta |
斩妖剑 |
ʃɛmʃr |
砍妖刀 |
qiliʧ |
缚妖索 |
ɑrqɑn |
降魔杵 |
toqmɑq |
绣球儿 |
ɡyrzɛ |
火轮儿 |
ot kɑltɛk |
三尖两刃枪 |
yʧ uʧi bɑr ikki bisliq |
净瓶杨柳 |
quruq komzɛklɛr |
金刚琢 |
briljɑnt bilɛzuk |
浑铁棒 |
tɸmyr kɑltɛk |
降妖宝杖 |
χɑsijɛtlik ɦɑsisi |
黑缨枪 |
qɑrɑ nɛjzisi |
九齿钉钯 |
toqquz ʧiʃliq |
九瓣铜锤 |
omut |
七星鞭 |
jɛttɛ qirliq qɑmʧɑ |
七星剑 |
jɛttɛ jultuzluq ʃɛmʃɛr |
紫金红葫芦 |
qizil ɑltun qɑpiqi |
羊脂玉净瓶 |
qoj jeʁidɑ mɑjliʁɑn qɑʃtɑʃ |
芭蕉扇 |
bɑnɑn jɛlpyɡyʧ |
幌金绳 |
ɑltun ɑrqɑn |
火尖枪 |
lɑwɑ uʧluq nɛjzɛ |
如意钩子 |
χɑsijɛtlik ilmɛk |
照妖镜 |
tilsim ɛenɛk |
人种袋 |
erik χɑltisi |
狼牙棒 |
bɸrɛ ʧʃi kɑltiki |
青锋宝剑 |
kɸk χɑsijɛtlik ʃɛmʃiri |
三股钢叉 |
yʧ tilliq polɑt ɑrɑ |
混铁棒 |
tɸmur tɑjɑq |
月牙铲 |
ʧiʃliq kyrɛk |
蟠龙拐 |
ɛʤdiɦɑ ɦɑsisi |
衠钢刀斧 |
ɸtmɛs pɑltɑ |
齐眉棍 |
ɛɡmɛ kɑltɛk |
乌油黑棒子 |
qɑpqɑrɑ sirlɑnʁɑn toqmɑq |
四明铲 |
ɡyrʤk |
铁蒺藜 |
tɸmyr tikɛn |
镵楞简 |
qirliq ʧokɑ tɸmyr |
铜锤 |
tɸmyr toqmɑq |
钢枪 |
polɑt nɛjzɛ |
金弓 |
ɑltun kɑmɑ |
从以上表1维汉对比中,我们发现有些兵器虽然保留了原词的音韵美,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却难以完全传递给维吾尔语读者。例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ɑltun toqiliq dilipsɛn),它不仅是主角孙悟空的标志性武器,更象征着力量与智慧的结合。如意金箍棒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够随心所欲地变化大小,这种变化能力在维吾尔语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是翻译者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此,翻译者需要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结合维吾尔语的文化特点,将兵器的神奇特性与维吾尔族读者的文化认知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递效果。
3. 《西游记》中兵器翻译的维译方法分析
《西游记》中兵器的名称有着非常丰富的表达,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不同的翻译方法,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的译者都需要具备识别兵器名称中文化意象的能力。这要求译者对各自文化中的历史、传说、习俗等有所了解,以便在翻译时能够准确地传达这些意象。翻译者在翻译兵器名称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确保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例如,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对于字面意义明确且易于理解的兵器名称,翻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而对于字面意义难以直接传达文化内涵的兵器名称,则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通过译文中的文化元素来替代原文中的意象。此外,翻译者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增译、省译等技巧来调整译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以适应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下面将针对翻译方法与文化意象这两个方面对维译本中的兵器名称进行探讨与分析。
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全译策略。“传达意义”是首要的,文字搬家,而未达意,全译难辞其咎。“照顾形式”不是刻意为之,逐字/同译只有极少部分是直译,大部分是硬译或死译。“为译语读者所按受”是直译有别于死译或硬译之处,舍此,全译就难以发挥文化传播的效果[4]。
《西游记》中的兵器法宝具有简朴、致用的特点,这也恰是作者不尚雕琢、崇尚自然朴素之美的体现[5]。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也遵循了简谱、致用的特点,例如“九齿钉耙(toqquz ʧiʃliq)”、“三股钢叉(yʧ tilliq polɑt ɑrɑ)”、“乌黑油棒子(qɑpqɑrɑ sirlɑnʁɑn toqmɑq)”、“铜锤(tɸmyr toqmɑq)”等都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兵器名称的命名都能体现出它本身的特点或属性。一类是以外观特征命名的兵器,例如:“九齿钉耙(toqquz ʧiʃliq)”、“三股钢叉(yʧ tilliq polɑt ɑrɑ)”、“七星鞭(jɛttɛ jultuzluq ʃɛmʃɛr)”、“狼牙棒(bɸrɛ ʧʃi kɑltiki)”、“三尖两刃枪(yʧ uʧi bɑr ikki bisliq)”等,这些兵器具有极强的外观特征,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兵器的模样,采取直译法即可。另外一类是对兵器的材质稍加修饰的名称,例如:“芭蕉扇(bɑnɑn jɛlpyɡyʧ)”、“钢枪(polɑt nɛjzɛ)”、“乌黑油棒子(qɑpqɑrɑ sirlɑnʁɑn toqmɑq)”等,这一类大多是从材质、颜色以及外形方面稍加修饰,便构成了兵器的名称,在对这类兵器翻译时,我们同样也是采用直译法,一是在维吾尔语中大多都有相对应的词语,便于翻译。二是通过对兵器和法宝材质及外形的描述更加形象的体现了兵器和法宝的特征,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6]。
意译是传达意义不拘泥于原作形式的全译策略。“传达意义”即再现原作的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不拘泥于原作形式”,即保持原文的宏观结构特点,不受原文围观语言结构的羁绊,达意重于保形[7]。
例如:“净瓶杨柳(quruq komzɛklɛr)”。
净瓶,在佛教中寓意着洗涤罪责污秽。同样出现在《西游记》中,玉净瓶是观世音菩萨的重要法宝,这一法宝在书中多次发挥功能,如救活人参果树、扑灭紫金铃放出的红火。净瓶杨柳寓意着慈悲为怀、纯净无染的精神境界,在译文中译为了“quruq komzɛklɛr (空罐子)”,“quruq”意思是“空”的意思,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翻译为“空罐子”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净瓶杨柳的纯净无染的内涵。
在“金刚琢(briljɑnt bilɛzuk)”中,译者将“金刚琢”译为了“briljɑnt bilɛzuk (钻石手镯)”,在原著中“金刚琢”是太上老君的兵器,是一个白森森的圈子,太上老君曾用此宝砸翻孙悟空,帮助二郎神将其擒拿。孙悟空的头坚硬无比,用金刚琢才把它砸翻,足以见出此宝物也具有坚硬无比的属性,“briljɑnt”意义为“钻石”,所以在译文中,把“金刚琢”译为“钻石手镯”,既符合原著里此宝物的外观也符合了它坚硬无比的属性。
再例如在“降妖宝杖(χɑsijɛtlik ɦɑsisi)”中,译者将“降妖宝杖”译为了“χɑsijɛtlik ɦɑsisi (神奇的手杖)”,这件兵器是沙僧的兵器,和一般的手杖不同,具有降妖除魔的作用,“χɑsijɛtlik”意义为“神奇的”,译者把它译为“神奇的手杖”也是突出来了该武器独有的特性。在“如意钩子(χɑsijɛtlik ilmɛk)”中,译者将“如意钩子”译为了“χɑsijɛtlik ilmɛk (神钩)”,在这里,译者并没有按照“如意”的意义进行直译,而是采取了意译的方法,将“如意”译为“χɑsijɛtlik”也更符合该兵器的属性。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研究者可以借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强调翻译应追求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从而在目标语言中实现与原文相似的反应。通过对比分析直译与意译在《西游记》兵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兵器大多具有简朴、致用的特点,所以大部分翻译都采用直译法,而某些兵器具有特殊的属性,需要在目的语中找到和原语相对应的表达,所以意译往往能更好地传递其中的特殊功能属性。
“增译法”即增加式全译,指从原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语言单位的全译方法。按增译使用的频率大小排列,增加的语言单位有词、短语和小句[8]。例如译者把“天河镇底神珍”译为了“sɑmɑnjoli teɡidiki sirliq nɛrsɛ (银河下的神物)”,其中“天河”因为文化差异,对于维吾尔族读者来说对该词语的理解可能会出现不清晰的现象,所以就翻译为了“sɑmɑnjoli teɡidiki (银河下的)”即天上的银河,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兵器名称一般都有生动鲜明的形象和具体的材料属性,所以在兵器名称翻译过程中,采用增译法翻译的兵器名称较少。当翻译含义较为丰富的兵器名称或者难以让读者理解的兵器时,采用增译法会比较妥当。
“减译法”即删减式全译,指从原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全译方法。减译不是删掉原文的某些内容,而是为了避免内容重复、文字累赘,使译文更加简练,更符合汉语的习惯,语表形式看似省去了若干语言单位,实际未减意[9]。例如:“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和“火轮儿”,这六样兵器是哪吒三太子的兵器,这六样兵器的属性与意义比较相近,为了使行文简洁,更贴合原文以及译文的表达习惯,所以在这里就可以用减译法来翻译。再例如,译者把“紫金红葫芦”译为“qizil ɑltun qɑpiqi (红金葫芦)”,为了使译文更加贴合译文本体的表达,在这里译者并没有把“紫”给翻译出来。
兵器名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如象征权力、尊贵或特定历史背景等。兵器的意象是《西游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浸染数代的标记,是民族心理的折射[10]。兵器依附性强、杀伤力强、配合性强的特点和强大的战斗功能、威慑功能让人过目不忘。提到如意金箍棒,大家就会想到孙悟空;提到九齿钉耙,大家就会想到猪八戒;提到降妖宝仗,大家就会想到沙僧。甚至提到其他兵器,人们也会联想到众多神仙和妖魔。在某种程度上,《西游记》的兵器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11]。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维吾尔语还是汉语,都需要注重文化意象的传递。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文化意象,还要在译文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以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西游记》中的兵器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象,比如“蟠龙拐杖”中的“蟠龙”象征着权力和尊贵。在翻译这类兵器时,译者需要特别注意文化意象的传递。一种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意象替换,即用译入语中相似的文化意象来替代原文中的意象。译者将“蟠龙拐”译为了“ɛʤdiɦɑ ɦɑsisi”,其中“ɛʤdiɦɑ”就是龙的意思,通过替换为译入语中常见的“ɛʤdiɦɑ”意象,既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又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再比如说译者将“青锋宝剑”译为了“kɸk χɑsijɛtlik ʃɛmʃiri”,其中“青”在维吾尔语里并没有一个专门的词语来表达,在维吾尔语中“kɸk”这个词意义为“蓝色”的意思,它也有“青色”的含义,所以这里译者选用了“kɸk”这个词语。
4. 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较为深远,主要体现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这一特性要求译者充分尊重并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避免简单地将一种文化形态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上。笔者认为文化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制约:
历史文化因素。兵器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翻译需要考虑到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翻译者需要了解兵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物、情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历史文化氛围。
语言表达差异。维吾尔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语序等方面。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增译等,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对《西游记》中兵器翻译的维汉对比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维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韵味。
5. 结语
通过对《西游记》中兵器翻译的维译研究,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翻译策略的重要影响。翻译者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同时关注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在翻译《西游记》兵器名称时,大多兵器名称可用直译法来翻译,通过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和艺术魅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西游记》中其他文化元素的翻译研究,如人物名称、地名、神话传说等,以全面深入地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的翻译问题。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和技术手段,如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等,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率。尽管机器翻译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在灵活性、交流便捷性、针对性以及错误率方面,人工翻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人工翻译不能完全被弃用,而是应当与机器翻译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翻译服务。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未来翻译工作应致力于构建一个跨文化的桥梁,使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都能领略到《西游记》兵器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