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在体育课中的教学融合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Somatic Aesthetic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5.141078, PDF, HTML, XML,   
作者: 吕明圆, 曲雪芹, 顾奕男, 姚春玲*:山东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山东 济南
关键词: 美育身体美学教学融合Aesthetic Somaesthetics Teaching Integration
摘要: 本研究立足于“高校应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实现五位并举全方位育人方法论”和“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借助美育视域下的体美融合思想,立足本校“体育+”课程理念,深剖身体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引子作用,完善美育价值培养思路,推进“体育+”课程的思政融合教学。本文从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入手,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身体美学思政教育的切入空白点,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推进体育教育的提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增强学生的身体意识,激发学生对身体美学的兴趣。确定了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合身体美学的可行性,验证了美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美学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合理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guiding ideology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all-round educational methodology of ‘five aspects in parallel’”, and tha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cept of our university, deeply analyze the introduction role of body aesthetic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idea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value, and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ed teaching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rting from Richard Shusterman’s Somaesthetics, this paper makes up for the blank point of Somaesthetic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ath,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enhances students’ body consciousness, and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somaesthetics. It determin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somaesthetics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and rationality of somaesthetic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文章引用:吕明圆, 曲雪芹, 顾奕男, 姚春玲. 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在体育课中的教学融合[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1): 538-54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1078

1. 引言

1912年2月,蔡元培就发表了《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阐述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德育、美育、世界观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1]。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相融合的观点[2];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3]。2020年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应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开展思政教育,实现五位并举全方位育方法论人”;“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4]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探究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在体育课程中的融合推进——以身体美学为研究切入点,以本校“体育+”课程为依托,探究在美育视域下为高校体育课程融入美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归纳整理出最行之有效的推进模式。二是探究如何在体育课程中贯穿美育–身体美学教育——强调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指导学生从内心发掘自我;提供身体美学相关的知识;提供多元化的音乐和运动形式;鼓励互相欣赏和尊重。三是探究如何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塑造美好的身体形象——建立自我认可的信心;塑造自我对美的目标追求;制定自我改变计划等。四是探究美育在各学科(体育、艺术和其他各学科)领域的建立与运用——在体育课程中研究实验,以狭义的美育在体育课程中实践推广,以广义的美育在各学科育人中加入美育教育。

2. 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是体育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体育课程思政育人除了隐性教育融入的建设之外,更要从显性维度、可见载体出发,例如知识嵌入、师德建设、贯通培养等,通过嵌入跨学科实践性知识、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能力以及贯通以学为主的德育活动,实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的整体协同进行。具体来说,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入,强调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并整;增强中国话语权意识,提升协同育人的本领;彰显体育的红色底蕴,巧设德育教学的实践指引[5]

在当今教育领域,美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审美培养,更是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关键。身体美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体育课程中的融合教学,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将身体美学融入体育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运动技能,还能在运动中体验和理解美的形式和内涵,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双重提升。此外,这种融合教学模式还能够推动思政教育和美育的深度融合,促进高校体育思政课程的更新和变革,以及扩充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

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和不足。第一,许多体育课程在设计上过于侧重于技能训练和体能提升,忽视了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身心健康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度缺乏,积极性不高,参与度有限;第二,体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而身体美学的融入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真实可见的媒介。第三,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缺乏与美育的有效结合,未能充分利用体育活动中的美学元素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体意识。因此,有必要通过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来更新和变革思政教育模块,以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和深度化发展。

3. 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

理查德·舒斯特曼以提升反思性的身体意识以助人们妥善运用身体,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为目标,想要建构一门“身体美学”学科。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历史纵向梳理中批判性继承柏拉图、梅洛–庞蒂、詹姆斯等人的身体观念的基础上,以实用主义哲学的立场作为出发点建构了身体美学(身体作为实践的中心、身体经验的审美化、身体实践的批判性反思、跨学科的方法、身体自我管理);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体系中身体训练美学思想可谓是贯穿始终不可忽视的,抓住对身体训练思想的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身体美学,并在实践中发掘身体美学的潜在价值与现实意义[6]

在身体美学所倡导的身体–主体概念看来:身体作为审美欣赏和自我塑造的中心,同时是美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身体美学是身体–主体进行自我塑造的一种方式,涵括体育但又远超于它的边界;现今人们已认识到美育不仅仅是自我塑造,传统美育理论(包括体育美学)中的内在分裂正在被消除。智育、德育、体育不再是分别独立的活动,而是被整合到身体全部实践之中,虽然它们各有其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实践。这是一种具有示范性的理论建构,证明人文学术完全可以“在身体的基础上重建一切”[7]

3.1. 美育视域下身体美学概念与理论构建

3.1.1. 探讨美育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与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连。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美育相关文献资料充分体现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本土性和时代性特点,现代美育理论,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美学话语,其目的始终指向改造社会现实、解决实际人生问题,因而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

新时代背景下,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这两个领域的教育目标虽然不同,但在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素质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育在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思政教育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和品格素质。美育的融入,有利于全面认识高校体育思政课程的实施,实现体育课程在思政教育模块的更新和变革;有利于进一步扩充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兴趣参与度。

3.1.2. 定义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1793年,德国哲学家席勒发表《美育书简》,标志着“美育”作为一个专有概念被正式提出。1910年,蔡元培首次在《哲学总论》中引用美育概念,他的观点是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情感的陶养,塑造完整而全面的人则是美育的宗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将历史进程、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美育”这一概念注入了具有时代价值的内涵[8]

身体美学核心概念——身体美学是身体意识的落脚点,身体意识是身体美学的切入点,通过探索身体意识的提出路径呈现身体美学的理论体系建构过程,从而尝试论证身体意识是身体美学理论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不仅仅是单一的通过意识传导而主观控制身体所呈现出的美的享受,它在通过身体美学来展现身体美的前期已经在展示者和受众人的心灵上进行了陶冶提升,再进一步结合当下背景而赋予展示的身体美以时代价值,引人深思。

3.1.3. 探讨身体美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理查德·舒斯特曼构建的身体美学包含身体作为实践的中心,身体经验的审美化,身体实践的批判性反思,跨学科的方法和身体自我管理五个方面,从身体美学的理论构建层面入手,以其对身体形态、动作美感、身心协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强调正确的姿势和动作;指导学生从内心发掘自我;提供身体美学相关的知识;提供多元化的音乐和运动形式;鼓励互相欣赏和尊重[9] [10]

3.2. 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融入体育课程的设计方案

3.2.1. 提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案,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为了实现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效融合,本研究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方案。这些方案包括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如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极具身体美学展现的形式,这些课程内容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动作的美感,将身体美学落到客观视觉。

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创造。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中多采用分解法、领带法等进行内容学习和复习,在课程中融入身体美学设计内容,丰富了体育课教学方法的选择性,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评估方式多元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关注技能的掌握,还要评价学生的审美表现和创造力;更要考虑到身体美学融入后对学生长远身心的影响。

通过设计方案的实施,体育课程将更加丰富和有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2.2. 通过“体育+”课程模式实现美育与体育的融合

在实践研究与推进效果探究预期中,我们首先确定了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包括选择参与的学生群体、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评估工具。

采用了混合方法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数据收集,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全面性和深度。在方法上,强调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的使用,有效地捕捉学生在身体美学融入体育课程后的真实感受和学习变化。

分析实践研究的结果,观察学生的普遍反应,他们对课程中融入的身体美学元素表现出的态度等。学习成效方面,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在审美情趣、身体意识和身心健康方面的改变。此外,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收集学生对课程改进的建议,这些反馈将用于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方法,确保课程的持续发展和学生的持续成长。

4. 实践研究与推进效果探究

4.1. 描述实践研究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在美育视域下,身体美学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学元素,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身体表达能力。实施过程和方法如下。

4.1.1. 课程设计与准备

首先,对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确定可以融入美学元素的教学点。设计一系列结合身体美学理论的课程活动,如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等,强调动作的流畅性、节奏感、形式美和艺术性。

4.1.2. 教学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和创造,体验身体动作的美感。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经典艺术作品和体育表演,增强学生的视觉审美体验。

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九个可用的班级中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选择了三个班级作为实验班,添加“详细分组见下表1”。这样的选择确保了实验班在实验开始前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从而减少了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变异性。选择过程确保公正性和透明性。选择后,我们对实验班进行了简短的培训和准备会议,以确保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融合教学实验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Table 1. Experimental group

1. 实验分组

组别

实验组

对照组

1组

实验班1

对照组1

2组

实验班2

对照组2

3组

实验班3

对照组3

1组:实验班1:2023级应用心理1班(51人,上课时间周一8:30~10:00)

对照组1:2023级应用心理2班(54人,上课时间周一10:30~12:00)

2组:实验班2:2023级护理学2班(51人,上课时间周二13:30~15:00)

对照组2:2023级中西医临床医学4班(49人,上课时间周三13:30~15:00)

3组:实验班3:2023级中药学2班(45人,上课时间周二8:30~10:00)

对照班3:2023级中药学(凤梧)1班(20人,上课时间周三15:00~16:30)

4.1.3. 学生参与与反馈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活动,并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和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图1~6为各实验班、对照组期末成绩对照图

1组

Figure 1. Experimental Class 1

1. 实验班1

Figure 2. Control Group 1

2. 对照组1

2组

Figure 3. Experimental Class 2

3. 实验班2

Figure 4. Control Group 2

4. 对照组2

3组

Figure 5. Experimental Class 3

5. 实验班3

Figure 6. Control Group 3

6. 对照组3

从以上图表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组第二组实验数据告诉我们,融入身体美学的体育课程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优秀人数较多且在及格和中等上占比较少;第三组实验数据告诉我们,融入身体美学的体育课程学生期末综合成绩即使在人数多出2倍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总评成绩,但6个班级的图表对照可以明显看出体育课程人数较少的班级老师的注意广度更能覆盖,学生取得成绩更好,也从侧面验证了高校体育教师师资应更加优化。

4.1.4. 教师培训与交流

为确保教学质量和融合教学反馈及时性、准确性,组织教师交流工作坊,提升教师在身体美学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教师之间也进行了经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对身体美学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实验教学成果进行分析、讨论、改进,为身体美学在体育课程中的融入做好反馈,为其他学科中进行身体美学的融入做出一定的理论基础。

4.2. 分析实践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实践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反应、学习成效和课程改进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4.2.1. 学生的反应

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融入身体美学的体育课程表示欢迎,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新颖有趣,能够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课程学习,他们不仅提高了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还增强了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4.2.2. 学习成效

教学评估数据显示,学生在身体美学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例如,学生的动作更加流畅和优雅;学生的动作更加精确和有力。此外,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4.2.3. 课程改进建议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议增加更多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身体美学活动,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个体差异,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美育视域下身体美学在体育课程中的教学融合实践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中更有效地融入身体美学元素,以实现美育与体育的更深层次融合。

5. 结语

5.1. 美育视域下身体美学在体育课程中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在体育课程中融入身体美学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美育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美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美的体验和创造,提升学生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素养。身体美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通过身体活动来体验和表达美,这与体育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高度契合的。

在体育课程中融入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首先需要对当前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和调整。传统的体育课程往往侧重于技能的训练和体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身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关注学生身体表达和美感体验的活动,如舞蹈、瑜伽和艺术体操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运动中的美学原理,如动作的流畅性、力量的控制和节奏的把握,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不仅能够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在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融入体育课程的设计方案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即将身体美学的基础理论与体育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表达和团队合作来探索身体美学的多样性。评估方式上,必要的多元化多角度,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要评价他们在审美感知和身体意识方面的进步。

5.2. 未来研究方向和课程改进建议

美育视域下的身体美学在体育课中的教学融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强调将审美体验和身体感知融入体育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身体意识。未来的研究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跨学科研究——结合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深入探讨身体美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机制。二是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和案例研究,收集数据,分析身体美学教学对学生体育技能、审美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影响,这需要长期监测记录。三是文化差异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美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实施身体美学教育,做好学情调研,遵循因材施教。四是技术融合——探索现代技术在身体美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五是教师培训——在确定本研究对体育课程教学行之有效后,要落实如何培养体育教师的身体美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设计有效的教师培训课程。

根据本研究结果给出以下课程改进建议:

一是课程内容设计丰富——将身体美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体育课程内容中,例如通过舞蹈、艺术体操、瑜伽等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身体感知和审美能力。

二是教学方法创新多变——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体验。

三是评价体系改革增项——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要评价他们的审美表现和身体意识;不仅评价学生的课程进行时的体育行为,还要评价学生课下体育运动的身体美表现力:不仅评价学生在校时的身心健康,还要评价对他们终生体育意识养成的深远影响。

四是家校合作深入——鼓励家庭参与,通过家庭打卡、创意互动等方式,将身体美学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通过本研究课程改进建议,可以促进体育课程与美育的深度融合,积极发挥身体美学的积极调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审美能力和健康身体的全面发展的人。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对于教育之意见[EB/OL].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8894070, 2024-11-02.
[2] 中共教育部党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 2024-11-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 2019-06-23.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2024-11-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4-08-01.
[5] 张红信, 刘坚.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 “隐性”假设与“显性”逻辑[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4, 40(7): 29-34.
[6] 向柳文.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训练美学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24.
[7] 王晓华. 身体-主体的自我培育: 对身体美育的重新定位[J]. 社会科学辑刊, 2023(3): 181-190.
[8] 贺武华, 杨再来. 习近平关于美育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与哲思理路[J]. 观察与思考, 2024(7): 42-51.
[9] 理查德∙舒斯特曼. 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324.
[10] 理查德∙舒斯特曼. 实用主义美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