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情绪表达对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营销策略中的影响研究
The Influence Study of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on Online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s in Marketing Strategies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了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视觉营销中的应用及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通过系统地分析现有文献,本文揭示了面孔情绪表达与消费者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并评估了情绪面孔在电子商务视觉营销中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积极的情绪面孔通常与更高的购买意愿相关联,而消极情绪面孔的影响则更为复杂,取决于产品类型和消费者个体差异。此外,本文还深入分析了文化差异、面孔特征与产品匹配度等因素对面孔情绪表达效果的影响,基于面孔情绪和营销策略模型给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策略,包括面孔情绪表达的跨文化研究和个性化营销策略的开发,旨在为电子商务的视觉营销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in e-commerce visual marketing and their impact on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s. By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existing literatur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consumer purchase intentions, and ass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motional faces in e-commerce visual marketing. The study finds that positive emotional faces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urchase intentions, while the impact of negative emotional faces is more complex, depending on product types and individual consumer differenc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cultural differences, facial features, and product match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propose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ing cross-cultural studies of facial emotional express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marketing strategies, aiming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insights for visual marketing practices in e-commerce.
文章引用:许露婷. 面孔情绪表达对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营销策略中的影响研究[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1): 3435-3441.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1428

1. 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视觉营销已成为连接产品与消费者、影响购买决策的重要手段。在众多视觉元素中,面孔情绪表达因其强烈的情感传递能力而备受关注[1]。面孔情绪的微妙变化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在无声中引导他们的情感反应和购买意愿。尽管面孔情绪在视觉营销中的作用已被广泛认可,但对其如何系统性地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综述性研究仍然不足。本综述旨在整合现有文献,分析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现状,探讨其对消费者情感和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并评估不同情绪表达对购买意愿的具体效应[2]。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研究,本文将为电子商务领域的视觉营销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们期望本综述能为营销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深入见解,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利用面孔情绪表达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在线市场中脱颖而出[3]。在数字营销时代,理解并有效利用面孔情绪表达对于提升消费者体验和促进销售至关重要。本综述的发现将帮助电子商务企业更好地设计视觉营销内容,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 面孔情绪表达的理论基础

2.1. 面孔情绪表达的定义和分类

面孔情绪表达是指通过面部肌肉运动所展现的内在情绪状态,它是人类非言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Paul Ekman的研究,有六种基本情绪表情是跨文化的,即快乐、悲伤、惊讶、恐惧、愤怒和厌恶。这些基本情绪表情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并且能够被大多数人所识别[4] [5]。在电子商务的视觉营销中,这些基本情绪面孔被广泛用于广告和促销材料,以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情感反应。

面孔情绪表达的定义还可以从其生理机制和社交功能两个层面来进一步理解。从生理机制的角度看,面孔情绪表达是由大脑中的特定区域控制的,如杏仁核和额叶,这些区域负责处理情绪信息并触发相应的面部肌肉反应[6]。从社交功能的角度看,面孔情绪表达在人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帮助个体表达自己的情感状态,还有助于观察者理解和响应这些情感,从而促进社会互动和合作。

2.2. 情绪面孔的心理学基础

情绪面孔的心理学基础涉及到情绪的认知评估理论、情绪的面部反馈假说以及情绪的社会功能理论。情绪的认知评估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环境事件的认知评估所引发的。面部反馈假说则提出,面部表情本身可以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情绪的社会功能理论强调情绪在人际交流和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如表达个人需求、协调社会关系等。

2.3. 面孔情绪表达的理论模型

在情绪表达的研究中,一个核心的理论是情绪的面部反馈假说(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面部表情本身能够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例如,微笑可以增加个体的积极情绪,而皱眉则可能增强消极情绪。这一理论强调了面部表情和内在情绪状态之间的双向关系。另一个重要理论是情绪的社会功能理论(social function of emotions theory),该理论认为情绪表达不仅仅是个体内在感受的反映,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如协调社会关系、传达个人需求和促进群体凝聚力。情绪面孔的表达可以作为一种非言语沟通手段,帮助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传递重要信息。

此外,情绪表达的一致性模型(consistency model of emotional expression)也提供了深刻见解。这一模型认为,当个体的情绪表达与他们的情绪体验相一致时,会体验到更大的情绪满足和更低的压力水平。这种一致性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福祉至关重要。

在营销领域,情绪面孔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其对消费者信息处理、情感反应和购买决策的影响。情绪面孔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作为情绪传递的媒介,影响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的态度。此外,情绪面孔还能够激发消费者的内在情感,从而影响其对广告和产品的记忆和评价[4]。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情绪面孔的这种作用机制尤为重要,因为消费者在线上购物时更多依赖于视觉信息来做出购买决策。

3. 电子商务视觉营销模型与面孔情绪表达的相互关系

3.1. 电子商务视觉营销模型

电子商务视觉营销策略模型是一个专为在线市场设计的框架,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视觉元素吸引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该模型从市场分析开始,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深入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识别并选择最有可能响应品牌产品的目标群体。在此基础上,企业设计引人注目的视觉元素,如产品图像、视频和图形,确保它们与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一致,并在不同设备和平台上保持吸引力。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该模型强调设计直观、易于导航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界面,优化网站加载速度和页面布局,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图片和详细的描述。此外,内容营销策略的制定,包括博客文章、社交媒体帖子和视频,旨在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利用故事叙述和情感诉求来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分享性。社交媒体和广告整合是该模型的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视觉内容,扩大品牌影响力和提高用户参与度,同时利用目标广告和重定向广告来提高转化率。数据分析与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使用网站分析工具和社交媒体分析来跟踪用户行为和营销活动的效果,根据数据反馈调整视觉营销策略,优化广告投放和内容发布。

电子电子商务视觉营销是网络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视觉元素如图像、色彩、布局等来传递品牌信息和产品特性,以吸引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这种营销方式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即时性使得电子商务视觉营销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品牌可以实时更新广告和产品展示,以反映最新的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偏好[7]。其次,互动性允许消费者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来,通过评论、分享和反馈与品牌进行互动,这种双向沟通增强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品牌忠诚度。第三,个性化是电子商务视觉营销的另一个关键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追踪,品牌能够提供定制化的视觉内容,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5]。最后,跨时空性突破了地理限制,使得品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触及更广泛的潜在消费者。

这些特点共同作用,使得电子商务视觉营销成为一种高效的市场工具,尤其在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下,视觉内容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品牌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创造有吸引力的视觉内容,以在竞争激烈的在线市场中脱颖而出。

3.2. 面孔情绪表达在广告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在电子商务广告中,面孔情绪表达的应用是传递品牌信息和情感的关键。研究表明,情绪面孔能够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的情感反应。在广告中使用积极的情绪面孔,如微笑,已被证明可以增加广告的吸引力和产品的感知质量,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此外,情绪面孔的应用也需要考虑广告的内容和目标市场。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广告中使用与产品相关的高唤醒情绪面孔(如兴奋或愤怒)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低唤醒情绪面孔(如满足或悲伤)则效果较差。

案例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情绪面孔在不同产品类别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例如,一项针对亚洲市场的研究表明,使用本土面孔模型的情绪表达比使用西方面孔模型更能提高广告的说服力。此外,情绪面孔与产品特性的一致性也对广告效果至关重要。例如,一项针对健康产品的研究发现,使用严肃和专注的面孔比使用快乐或中性面孔更能提高产品的可信度和购买意愿。

3.3. 面孔情绪表达与电子商务视觉模型的关联

面孔情绪表达与电子商务视觉营销策略模型紧密关联,因为情绪面孔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元素,对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传递品牌情感以及影响其购买决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由于消费者无法直接与产品互动,情绪面孔在广告和营销材料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积极的情绪面孔,如微笑,能够迅速传递品牌的友好和信任感,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反,消极的情绪面孔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负面情绪,降低购买意愿。此外,情绪面孔的感染力,即所谓的“情绪共鸣”,能够促进消费者对品牌信息的共鸣,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因此,电子商务视觉营销策略模型中,品牌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对情绪面孔的解读差异,并合理利用情绪面孔来设计视觉内容,以实现有效的情绪营销策略,增强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和购买决策。通过创造与目标消费者社会身份相一致的情绪面孔,品牌能够增强其吸引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在线市场中脱颖而出。

品牌个性是消费者对品牌所持有的一系列个人化特质的感知,它影响着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关系[8]。面孔情绪表达通过视觉传达情感,是塑造品牌个性的有效手段。在电子商务中,品牌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和在线广告使用情绪化的面孔来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例如,一个展现快乐和满足面孔的品牌可能会被感知为友好和亲切,而展现专注和严肃面孔的品牌则可能被看作是专业和可靠的[9]

面孔情绪表达与品牌个性的一致性对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至关重要。当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一致地感知到品牌的情绪表达时,他们更有可能将这些特质与品牌个性联系起来[10]。这种一致性不仅有助于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记忆,还能促进品牌忠诚度的发展[11]。此外,品牌个性的塑造也需考虑文化差异,因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可能对情绪面孔有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4. 面孔情绪表达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策略的影响

4.1. 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

消费者购买意愿是预测其购买行为的关键指标,涉及消费者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意向和动机。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众多,其中最著名的包括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和态度行为理论(Theory of Attitude, Behavior, and Intention)。计划行为理论由Ajzen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意图是行为发生的重要预测因素,而这些意图又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12]。态度行为理论则侧重于态度对行为意图的影响,其中态度是由个人对行为结果的信念和评估构成的[13]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面孔情绪表达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反应,进而影响其对产品或品牌的态度,最终影响购买意愿。消费者对情绪面孔的感知和解读,会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的初步印象,这些印象会转化为对产品的态度,进而影响购买决策[11]

4.2. 面孔情绪表达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面孔情绪表达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直接影响。积极的情绪面孔,如微笑,能够引发消费者的积极情感反应,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购买意愿[4]。相反,消极的情绪面孔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负面情绪,降低产品的吸引力和购买意愿。此外,情绪面孔的感染力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当消费者感知到的情绪面孔与他们的内在情感状态相匹配时,他们更有可能产生共鸣,从而增加购买意愿[14]

在电子商务中,品牌可以通过使用与产品特性和目标市场相匹配的情绪面孔来提高广告的效果。例如,对于面向年轻消费者的时尚产品,使用快乐和充满活力的情绪面孔可能会更有效。

面孔情绪表达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不仅限于直接影响,还包括通过其他心理因素的间接影响。例如,情绪面孔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认知评价来影响购买意愿。当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评价受到积极情绪面孔的影响时,他们更有可能对产品持有积极的态度,从而增加购买意愿[15]。此外,情绪面孔还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感来间接影响购买意愿。当消费者感知到的情绪面孔与他们的社会身份或群体成员身份相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更强的归属感,从而增加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购买意愿[16]

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品牌可以通过创造与目标消费者社会身份相一致的情绪面孔来增强品牌的吸引力。例如,使用代表特定职业群体或文化背景的情绪面孔,可以增强这些群体成员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购买意愿[17]

本章深入探讨了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首先,我们分析了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这些模型揭示了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购买决策。接着,讨论了面孔情绪表达对购买意愿的直接影响,强调了积极情绪面孔如何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购买意愿,而消极情绪面孔可能导致相反效果。此外,还探讨了面孔情绪表达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认知评价和社会认同感对购买意愿的间接影响。总体而言,面孔情绪表达是电子商务视觉营销中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多种途径塑造消费者的态度和购买行为。品牌可以利用这些发现来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视觉营销策略,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品牌忠诚度。

5. 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中的机遇与挑战

5.1. 创造的营销机遇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对情绪面孔的解读可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对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品牌提出了特殊的挑战。品牌在设计面向全球市场的广告和营销材料时,必须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规范和情绪表达习惯。例如,一个微笑的表情在大多数文化中通常被视为友好和积极的象征,但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不适当的或不真诚的。同样,某些表情在一种文化中可能表示尊重或谦逊,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缺乏自信或服从。

因此,品牌在设计面向全球市场的广告和营销材料时,必须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规范和情绪表达习惯,以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18]。此外,品牌还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对情绪表达的敏感度和接受度,以确保其营销策略在不同市场中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领域出现了新的机遇。通过使用先进的面部识别和情绪分析技术,品牌能够实时捕捉和分析消费者的情绪反应,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购物体验[19]。例如,一些在线零售商已经开始利用情绪分析技术来优化产品推荐算法,通过识别消费者在浏览网站时的情绪状态,为他们提供更符合个人情绪需求的产品选项。这种基于情绪的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还能增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最后,面孔情绪表达为电子商务提供了创新的营销机遇。通过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品牌能够创造沉浸式的购物环境,让消费者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产品,并实时反馈他们的情绪反应[20]。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够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能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5.2. 营销中面临的挑战

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数字技术的革新,品牌需要在不同文化和市场环境中有效运用情绪面孔,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品牌忠诚度。

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也面临着隐私和伦理方面的挑战。随着面部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对个人隐私的担忧日益增加。品牌在使用情绪分析技术时,必须确保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法规,并透明地向消费者说明其数据的使用方式和目的[21]。此外,品牌还需要考虑到情绪分析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技术误差而导致的消费者不满或信任危机。

综上所述,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品牌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合理利用新技术,同时注重隐私和伦理问题,以实现有效的情绪营销策略。

6. 小结

在本综述中,我们全面探讨了面孔情绪表达在电子商务视觉营销中的作用及其对在线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文章首先强调了视觉营销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面孔情绪表达如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元素,通过传递情感反应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我们详细分析了面孔情绪表达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定义、分类以及在人类交流中的社交功能。进一步地,探讨了情绪面孔在营销中的作用机制,说明了情绪面孔如何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反应、认知评价和购买决策来塑造品牌态度。

通过本综述,我们希望为电子商务领域的营销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深入见解,并为制定有效的视觉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在本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面孔情绪表达的多维度影响,并为电子商务的视觉营销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策略建议。最后,我们强调了深入理解文化差异、合理利用新技术、注重隐私和伦理问题对于实现有效情绪营销策略的重要性。通过这些策略,品牌可以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确保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长期成功。通过本综述,我们希望为电子商务领域的营销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深入见解,并为制定有效的视觉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在本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面孔情绪表达的多维度影响,并为电子商务的视觉营销实践提供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Xie, Z., Zhao, J. and Wang, T. (2020) Do Consumers Always Prefer a Smiley Face? Effects of Product “Facial” Expressions on Consumer Attitude.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1256-1272.
https://doi.org/10.3724/sp.j.1042.2020.01256
[2] Deska, J.C., Hingston, S.T., DelVecchio, D., Stenstrom, E.P., Walker, R.J. and Hugenberg, K. (2022) The Face of the Brand: Spokesperson Facial Width‐to‐Height Ratio Predicts Brand Personality Judgments. Psychology & Marketing, 39, 1487-1503.
https://doi.org/10.1002/mar.21666
[3] Zebrowitz, L.A., Hall, J.A., Murphy, N.A. and Rhodes, G. (2002) Looking Smart and Looking Good: Facial Cues to Intelligence and Their Origi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238-249.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02282009
[4] Batra, R. and Ahtola, O.T. (1991) Measuring the Hedonic and Utilitarian Sources of Consumer Attitudes. Marketing Letters, 2, 159-170.
https://doi.org/10.1007/bf00436035
[5] 马婧. 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 市场周刊, 2018(3): 71-73.
[6] Adolphs, R. (2002) Neural Systems for Recognizing Emo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2, 169-177.
https://doi.org/10.1016/s0959-4388(02)00301-x
[7] 刘啸洋, 安琪. 社交媒体时代下品牌直播营销策略分析及对策建议——以ZARA为例[J]. 商场现代化, 2024(14): 63-65.
[8] Viardot, E. (2017) Branding in B2B: The Value of Consumer Goods Brands in Industrial Markets.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32, 337-346.
https://doi.org/10.1108/jbim-11-2014-0225
[9] MacKenzie, S.B. and Lutz, R.J. (1989)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Antecedents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in an Advertising Pretesting Context. Journal of Marketing, 53, 48-65.
https://doi.org/10.1177/002224298905300204
[10] Aaker, J.L. (1997) 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34, 347-356.
https://doi.org/10.1177/002224379703400304
[11] Park, C.W., Jaworski, B.J. and MacInnis, D.J. (1986) 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50, 135-145.
https://doi.org/10.1177/002224298605000401
[12]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https://doi.org/10.1016/0749-5978(91)90020-t
[13] Hale, J.L., Householder, B.J. and Greene, K.L. (2002)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In: Dillard, J.P., Pfau, M., Hale, J.L., Householder, B.J., & Greene, K.L., Eds., The Persuasion Handbook: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Inc., 259-286.
https://doi.org/10.4135/9781412976046.n14
[14] Chebat, J. and Slusarczyk, W. (2005) How Emotions Mediate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Justice on Loyalty in Service Recovery Situa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8, 664-673.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03.09.005
[15] Pham, M.T. (1998) Representativeness, Relevance, and the Use of Feelings in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 144-159.
https://doi.org/10.1086/209532
[16] White, K., Simpson, B. and Argo, J.J. (2014) The Motivating Role of Dissociative Out-Groups in Encouraging Positive Consumer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1, 433-447.
https://doi.org/10.1509/jmr.12.0335
[17] Toth M. (2014)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in Consumer Behavior.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Nevada.
https://digitalscholarship.unlv.edu/thesesdissertations/2161
[18] Marsella, S.C. and Gratch, J. (2009) EMA: A Process Model of Appraisal Dynamics.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10, 70-90.
https://doi.org/10.1016/j.cogsys.2008.03.005
[19] Teraoka, E., Jancer Ferreira, H., Kirk, D. and Bardid, F. (2021) Affec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40, 460-473.
https://doi.org/10.1123/jtpe.2019-0164
[20] Floridi, L. and Taddeo, M. (2014) The Ethics of Information Warfare.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1] Wiederhold, B.K. and Wiederhold, M.D. (2005) Virtual Reality 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 Advances i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8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