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比较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Equality Thought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Equality Thought
摘要: “平等”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作为中国历史上长期探讨的核心议题,“平等”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主题。儒家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理念虽然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但两者都强调了人的内在价值和平等发展的重要性。儒家通过教育普及、道德修养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来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体间的平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致力于消除阶级差异、共同拥有生产资料,以实现经济、政治及文化层面的全面平等。儒家平等思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支持,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对于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Abstract: “Equa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posed a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the social level, and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s a long-standing core issue in Chinese history, “equalit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theme in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Although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equality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ve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both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intrinsic value and equal development. Confucianism promotes social harmony and equality among individuals through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and are committed to eliminating class differences and jointly owning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equality at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levels.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equality provides a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lso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values, playing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building a more fair and just society.
文章引用:阿迪莱·麦提图尔荪. 儒家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比较[J]. 哲学进展, 2025, 14(1): 275-28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1044

1. 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平等”始终是一个核心议题,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尊严与权利,也是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平等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现实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树立高度文化自觉自信进程中,正确看待社会价值理念支撑与儒家思想文化间继承与超越关系,对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结合,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本论文旨在探讨儒家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思想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两者在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和现实意义上的异同,以及儒家平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理念的现实影响和指导作用,进而揭示儒家平等思想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2. 儒家平等思想

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中,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位思想家各自提出了关于“平等”的独特见解,这些早期儒家思想家的观点,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当代关于平等议题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2.1. 儒家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平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治与教育理念中,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在经济政策上,孔子倡导一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强调财富分配的公平性。

孔子曾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他把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看做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尽可能的缩小商户和农民之间存在的贫富差距。其次,在教育领域,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重要原则,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主张教育平等的人。在当时的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等级制度,各国官方垄断了学术和教育资源,平民百姓无法受到正规教育。孔子对这种制度表示强烈反对,并在《论语·卫灵公》中明确提出,无论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需要注意的是,孔子所强调的这种平等更多地是指人们在获取教育机会上的身份平等,而非教育方法或内容上的完全一致。通过这些理念,孔子的思想更加适应了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部分地满足了平民追求幸福、接受教育的愿望,而且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加,在当时是极富进步性的,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第三,孔子自由思想还体现在政治上,子曰:“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孔子认为,天下上轨道,就出来做事;不上轨道,就隐居起来。这体现了孔子对于现实政治选择的自由[2]

在庞大的儒家思想体系当中,孟子的平等思想显得尤为前卫,同时也是对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孟子的平等观念既具有抽象的哲学深度,又具备具体的实践意义,他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在价值与道德修养,人性的“善”和“平等”是孟子平等思想的前提,“孟子将善性看作是人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而善性又是平等地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只要扩充、培养我们的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便从根本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虽然‘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3],人们当中会有才能的差别、智力的差别,也会有个人财产上的不一样,但是在品行上是一样的,是彻底平等的。尽管孟子承认人们在才能、智力和个人财产上存在差异,但他强调在道德品行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孟子的思想核心并不在于单纯提出性善论,而是基于性善论的前提,认为人人天生具有相同的道德潜能,从而构建了一种先天平等的关系。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平等的基础,那么后天的社会环境将更加难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孟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强调了个体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对待,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孟子的平等观还鼓励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来提升自身,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但是在我们提到的相关思想中,可以把荀子性恶论表现出来的平等思想与孟子性善论表现出来的平等思想放在一起理解,因为同上,性恶论是说人人具有恶的特点,这为人们后天的平等关系打下基础,如果出生时就不平等,那么后天便更加不会平等了。

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主张性恶论,但这并不意味着荀子的思想中缺乏平等的观念。实际上,荀子的性恶论同样为探讨平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即每个人天生具有自私和不善的倾向。然而,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恶”的特性,为后天的社会规范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荀子强调通过教育、礼法和社会制度来约束和引导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够克服自身的恶,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个体的完善。在这一框架下,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平等的基础:既然人人皆有恶的本性,那么在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面前,每个人都处于同样的起点。这意味着,无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平等的地位。因此,尽管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上持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的思想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孟子强调内在善性的平等基础,而荀子则强调外在规范和教育对实现平等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在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发展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荀子的性恶论不仅为理解人性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也为构建一个基于规则和教育的公平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持。

2.2. 儒家平等思想的特征

虽然儒家学派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各不相同,但是都表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性,即天道与人道的融会贯通。因此,他们在对待平等思想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天人合一”是儒家文化的根基,这种观点也体现在平等思想上,孟子在向梁惠王描绘他所主张的经济状态时,也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主张,明确地反映出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要把握不能破坏自然、不能威胁自然的原则[4]。所以,与西方追求平等不同,儒家的追求平等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上的。

另外,整体的中国哲学较之西方哲学更加偏向于道德哲学,这一点尤其在儒家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儒家平等思想十分注重道德精神的提升,强调通过不断向圣人、君子的标准靠近,来实现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和平等地位的获得。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和“仁者爱人”等理念,都体现了对道德修养和平等的重视。孟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性,只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人都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他同样强调通过礼法和教育来约束人的本性,使人们能够克服自私和不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个体的平等。

总之,儒家平等思想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来提升个人的内在品质,进而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这种综合性的平等观念,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并对当代社会的平等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党的十八大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其中平等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思想的界定

在一个社会中,尽管每位成员在各种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作为社会主体和“人”的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术界对这一价值观及其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对“平等”概念的探讨尤为热烈。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进行了分析,尽管他们的理解和阐释不尽相同,但这些研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平等观点展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不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发展和应用,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所以要理解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平等观:平等这个概念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人生下来就不平等的观点,他们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不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后来跟着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社会有了“人生来就自由”的倡导,他们鼓励人们勇敢追求平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例如,约翰·洛克在其著作中强调:“既然劳动是劳动者的无可争议的所有物,那么对于这一有所增益的东西,除他以外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5]。这一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劳动的权利,并且都有权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回报。然而,马克思在《本论》第一卷中揭示了这种看似完美的说法背后的真相,他指出“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5]。也就是说劳动者可以平等的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作为资本家的剥削者也可以平等的压迫他们,这就是资本主义所说的平等权利。但这种“平等”实际上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他们与资本家之间不是真正平等。马克思的平等观从阶级和私有制的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他认为,真正的平等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而是实质上的平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阶级差异,让所有的人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共同支配国家的权利。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发展的机会和资源,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思想的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在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这一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其平等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构想,更是通过具体的政策和实践来体现和落实的。

其次,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的提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在政治领域,平等主要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各种平等政策的完善上。这些原则确保了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权和平等地位,使每个人都能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平等则主要体现在“缩小贫富差距”、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以及未来社会主义理想中人们平等地享有生产资料的目标上。这些措施旨在消除经济不平等,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文化领域,平等表现为人们同等享有新闻自由和发言自由的权利,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也保障了个体在文化表达上的平等权利。这些说明了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具有多维性。此外,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个人平等与集体平等的统一,这体现了它的统一性。所以说实践性、多维性和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思想的三个特点。

这种统一性意味着平等不仅是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强调平等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则指出,每个公民在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个人平等与集体平等的统一则强调在保障个人权益的同时,也要维护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实践性、多维性和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思想的三个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平等概念的内涵,也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这些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得以在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而深入的体现,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共同福祉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儒家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

在对儒家平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理念进行了详细阐述之后,接下来将对这两种平等观念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并探讨其现实意义。通过这一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两者在思想路径、历史背景及实践路径上的异同。

4.1. 两种平等思想的差别和共同点

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儒家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理念在内容和主张上存在显著差异。儒家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兴起于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具有明显的当代社会的特质,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新中国不断实践的结晶,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立国思想,而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经过实践找到的当今的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化特征。从思想路径来看,儒家平等思想遵循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天人的关系出发,以天道运行的规律出发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路径,通过分析异化劳动的原因,研究资本的本质,在更为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来讲平等的实现途径,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二者时间维度上也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从时间维度来看,儒家的平等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与中国基本国情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当前时期内的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

在探讨了两种平等思想的差异之后,接下来将关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很多关于人的本性的讨论,“孟子提出了‘尽心到知性,再到知天’的观点,在《尽心上》中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6]古人把天视为最高规范,天是限制人的最大的力量,孔子也曾提过知天命,即所有人都应在天规定的范围内做事,这正是先秦儒家主张的平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异化思想也强调了在平等中显现人的本性的观点,平等意味着人的本性充分的显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等思想也正是人的本性的阐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结合了传统的平等理念,进一步体现了人的本性。儒家通过教育普及、道德修养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来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体间的平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致力于消除阶级差异、共同拥有生产资料,以实现经济、政治及文化层面的全面平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教育公平政策,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这些政策体现了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原则,即无论个人的身份地位如何,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化平等的体现,确保每个人都能公平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的平等分配。这一改革不仅是对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原则的现代实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消除阶级差异、实现经济平等的具体体现。土地改革通过重新分配土地,确保了农民在经济资源上的平等权利,这与儒家追求的公平性和社会主义追求的经济平等不谋而合。以上两个社会实践案例,既是儒家平等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理念的具体实践。

儒家平等思想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等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在历史选择过程中,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中国文化难以适应当时的世界大潮,而完全照搬西方文化也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李大钊等人宣传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第三条可行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了解中国哲学中的传统平等思想(本文主要研究儒家平等思想)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的前提。通过这种比较分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平等这一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多重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4.2. 儒家平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的现实意义

上文通过对儒家平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思想的比较,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融合产生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儒家平等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二是儒家平等思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这是立足实践活动及其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的结合,是为了建设民主、科学、大众、先进的新文化而进行的批判的结合。其结合点是现代化实践、人民根本利益、中国新文化建设、真善美与人的解放[8]

儒家平等思想就重视人的平等发展,重视人在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平等,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思想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前,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一起富裕、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将享受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权利,这样的共同之处可以充分说明儒家平等思想对于核心价值中平等思想的培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平等思想也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在当今社会里,儒家平等思想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使人们能够辩证地对待“平等”这一概念,在追求各种平等时保持底线,不触碰法律和道德的边界。特别是在面对文化平等、言论自由与法律底线之间的两难选择时,儒家平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指引,帮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平衡点,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5. 结语

上文在清楚儒家平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思想的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对二者进行了对比,发现了儒家传统的平等思想对于我们目前的平等思想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互融合和促进提供正确的方向。我们相信,我们当今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平等程度的不断加深,平等范围的不断扩大,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细化,从而达到我们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我们也相信尽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其在马哲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和运用这条路很远很长,但只要我们当代学者、学生跟住它将其坚持下去,它必将成为明亮灯火,照亮我们正在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 张响娜. 论儒家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 4(1): 46-53.
[2] 熊文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儒家思想渊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7.
[3] 梁涛. 孟子解读[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1.
[4] 刘瑾瑾. 中国传统自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思想的比较[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2018.
[5] 高园.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理论解析与实践启发[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52(1): 23-30.
[6] 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30.
[7] 张淑文. 少儿阅读推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 文化产业, 2024(23): 106-109.
[8] 朱莉. 先秦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