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视语言与世界之间关系所表现的文化差异,因此它与社会语言学具有联系(赵艳芳,2001) [1]。语言学界也十分关注认知与社会之间这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范畴与词汇变化不仅是语言结构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文化认知的反映,因此其为语言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提供了重要解释。语言中的词汇和意义不仅受到内部认知规律的影响,也与社会文化、情境和交际目的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语言范畴与词汇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理解,还能够为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通过揭示英语词汇词义变化的规律,挖掘在英语词义变化中反应出的认知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并提出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实践建议。
2. 原型范畴
在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占据了重要地位,该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提出以来,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是在质疑和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范畴理论派认为范畴的界限明显,属于统一范畴内的各个成员地位平等。然而,Wittgenstein在20世纪50年代通过对“游戏”(game)等范畴的研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之间只有某些共同特性,没有明确的界限,且成员地位也并不平等。这一理论为Rosch提出原型范畴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1) 范畴成员具有典型性与非典型性:原型范畴理论指出,范畴内的成员根据其典型性或非典型性可以被区分。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成员在认知上更易于被识别和记忆,并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常最先被掌握。(2) 范畴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之间共享一些共同特征,但并非所有成员都具备完全相同的属性集。(3) 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与传统的范畴理论所主张的明确界限不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严格的分界线。(4) 范畴成员具有不平等性:范畴成员的地位并非平等,而是以一个中心原型为基准,向外围逐渐扩展,形成了一种层级结构。所以,原型范畴理论是在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打破了事物非此即彼的认知,范畴具有原型属性,范畴之间可以通过家族相似性连接起来,且可以向外延伸,没有确定的边界(王寅,2021) [2]。
3. 原型范畴下英语词汇变化特征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语言中的范畴并非是单一且固定的,而是具有弹性和层次性的特性的。所以,范畴成员的典型性会直接影响其在认知中的重要性,而由于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则会反映出语言的多样化和灵活性特点。这种认知模型揭示了语言的意义网络是如何通过经验积累和互动而生成的,因此这一认知方式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固定框架。所以,在这种认知框架下,语言不再被视为较为封闭的规则系统,而是一种与人类的社会文化经验密切相关,并且反映人与世界互动的动态过程。
例如,在某一特定的场合,一副眼镜可以同时用eyewear,spectacles,eyeglasses,glasses来指称,而说话者具体使用哪个词,则是语言选择问题,但这些选择并不是同等的,而是具有不同等级的,不同的等级也赋予了这些词不同的价值。
Eyewear是一个通用术语,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在多种情境下都适用,所以被视为“眼镜”这一范畴的中心原型。作为一个总括性类别,它包含了多种更具体的眼镜类型,包括了用于改善视力的眼镜(如spectacles,eyeglasses或glasses),还涵盖了其他类型的眼镜,比如提供紫外线防护的太阳镜(sunglasses)和在特定环境下保护眼睛的防护眼镜(goggles)。相对而言,spectacles和eyeglasses则是这一范畴的基本范畴成员(basic category member)。其中,spectacles指的是带有镜片的眼镜框,用于视力矫正。它与eyeglasses同义,但是由于语境的影响,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首先,spectacles这个术语虽然在日常对话中也常使用,但它往往带有一丝正式或传统的气息,尤其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更为常见。相比之下,eyeglasses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则更为普遍,不受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的限制。此外,spectacles在英国英语的使用更为普遍,而在美式英语中人们更习惯使用eyeglasses来描述用于视力矫正的眼镜。由于spectacles和eyeglasses两个词受到使用地域性以及正式性的限制,并不能被视为范畴的典型成员。而另外一词,glasses,则是一个非正式的术语,广泛用于指代矫正视力的眼镜,同时,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非正式性,使它可以被视为范畴中的典型成员(typical category member)。
很明显,由于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之间共享了一些特征,但并非所有成员都具备完全相同的属性,这体现了同一范畴内部中成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在“眼镜”一词汇的范畴中,范畴成员之间并没有明确和严格的分界线,所以具体词汇的选择是受到语言环境、情景和地区等社会文化影响的,这也体现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最后,由于范畴成员的不平等性,“眼镜”这一范畴中的成员都是以“eyewear”一词作为中心原型向外围逐渐扩展,从而形成了层级结构。
4. 英语词汇变化与教学
Geeraerts & Dirk (1994) [3]研究了词汇变化(Lexical Variation)的结构特点,以及词汇变化中的相互作用方式,并总结出了词汇变化的三种不同形式:
(1) 一词多义(Semasiological Variation):一个词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或物体;
(2) 一物多词(Onomasiological Variation):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等级范畴的名称命名,也就是说,不同等级的词可以指相同的事物;
(3) 语境变化(Contextual Variation):两个不同的词在概念上没有区别,可以指代相同的事物,但是如何使用取决于交际发生时的人物关系、交际情景、地域特征及社会特征等变化因素。
在上述分类中,一词多义和一物多词被统称为概念变化或语义变化(conceptual or semantic variation),而一物多词和语境变化则可以统称为形式变化(formal variation) (见图1)。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英语学习者通常会遇到由于“一词多义”、“一物多词”以及“语境变化”而造成的同一范畴中词汇选择的问题,如在特定语义和语境下需要使用“眼镜”一词时,英语学习者常在上文所提到的范畴词汇中为难。但英语词汇中存在的词义变化现象表明,词汇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固有特征,同时,英语词汇不仅仅是单纯的符号,而是文化互动的结果。
因此,如果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指导下把握住同一范畴中成员之间的词汇变化特征,就能在掌握语言自身的演变规律的同时,更加精准的在不同情境下进行词汇选择。从而,对于教授词汇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特征和意义的教师来说,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本章将在原型范畴的视角下,针对“概念变化”和“形式变化”的英语词汇变化特征,为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Figure 1. Forms of English lexical variation
图1. 英语词汇变化形式
4.1. 强调基本范畴词的重要性
最初获得语言符号的往往是那些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频繁互动且具有明确形态的实体。这类词汇因其在人们经验中的普遍性和显著性,迅速地被纳入了语言体系中,成为了基本范畴词汇。所以,日常使用频率最高,也更中性。例如,作为二语学习者,当我们在路上看到一只罗威纳犬的时候,我们多数人还是会在大脑中激活“dog”一词,而不是“Rottweiler”这一具体犬种的词汇,或者“canine animal (犬科动物)”这一专业属性词汇。
基本范畴词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并且易于记忆,所以在英语词汇变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基本范畴词的重要性。在英语词汇的演变过程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展现了语言的丰富性和适应性,这要求学习者不仅要牢固掌握词汇的核心意义,还要能够依据不同的语境,灵活地识别和运用这些词汇的引申意义。换言之,学习者需要在理解词汇基础含义的前提下,发展出根据上下文线索来把握和应用词汇多重含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深入理解和有效使用英语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对基本范畴词意义的强调和引导就尤为重要。如“run”一词,它的基本范畴含义通常用来描述人或动物的快速移动,表达的是一种动态、快速的动作。强调了这一基本范畴概念,再在不同语境引导学生理解其引申而来的“经营”、“(机器)运转”等含义,也会更加轻松且富有理据。
4.2. 重视词汇中的社会文化因素
英语词汇变化中“概念变化”以及“形式变化”的情况体现了英语词汇的多样性和精确性。如,都用来表示“手机”这一含义的三个词“cellphone”、“mobile phone”、“smartphone”就体现了社会、科技的发展。很明显,这三个词属于同一范畴的“一物多词”现象,在教授这一范畴内词汇变化时,教师则可以结合社会、科技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词汇背后细小的区别。“Cellphone”一词中的“cell”用来强调移动网络中的“蜂窝”单元,体现了手机依赖于蜂窝网络技术这一特征,它起源于电话刚普及的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出现后的当今社会,这一词逐渐被淘汰,且显得有些过时。其次“mobile phone”一词,则不特指任何的技术,强调“mobile”这一特质,指“移动电话”。随着时间的演进,“mobile phone”这一术语已经泛化,成为了一个涵盖所有类型便携式无线通讯设备的通用表达,广泛包括了各类采用无线通讯技术的手机设备,使得“mobile phone”成为了一个更加宽泛且被广泛接受的称谓。而“smart phone”一词,则强调“smart”这一智能化特征,这一词是随着21世纪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电话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smartphone”这个术语也随之变得极为普遍。由此可见,部分“一物多词”现象的词形、含义的变化受到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分析这些特征、变化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些词汇。
“语境变化”体现了我们对词汇意义的理解不单单是从大脑中提取静态的、固定的记忆,而是需要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中理解词汇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意义。如“honor”一词,它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指代具体事物的词汇。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即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中,可能就包含着不同的社会期望,也表示不同的行为准则。另外,如“burka”和“veil”两个词,在不同文化中则可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以及社会敏感度,也会引发不同的社会讨论度。通过教授词汇的社会文化背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并了解目的语使用地区背后深厚的社会文化,从而能够对不同文化更加敏感,尊重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在原型范畴视角下,英语词汇词义变化现象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从而能够展现语言适应性和多样性的属性。“一物多词”体现了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词汇命名,而这些词汇意义的演变往往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或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上文提到的例子以外,不同历史阶段对交通工具称呼的变化(“horseless carriage”到“automobile”再到“car”)也反应了技术与社会语境的变迁对英语词汇的影响。另一方面,“语境变化”则关注同一词语在不同情境中所表达的多种含义。这一视角强调,词汇意义的变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规范、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例如“holiday”一词在英式英语语境中多指“假期”的含义,而在美式英语中通常指“节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词汇教学内容,将词汇变化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确保学生掌握到的最新、最常用的词汇。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词汇变化的趋势和需求。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词汇变化的现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关注词汇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命名差异,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5. 总结
本文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对英语词汇意义变化的多角度分析,系统地梳理了英语词汇语义变化的特点,并深入揭示了英语词汇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理据。研究发现,英语词汇的扩充以及词义的转换通常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社会中各方面的演进是推动英语词汇含义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地域与社会文化差异也进一步呈现了英语词汇意义在使用中的多样性和动态性。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还突显了语言作为社会文化载体的独特属性。
在英语词汇教学方面,本文提出了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的建议。首先,本文强调基本范畴词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习者牢固掌握核心词汇及其基本意义,并通过语境扩展帮助学生理解词汇的引申含义。其次,本文提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于英语词汇含义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将词汇教学与对应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通过解析词汇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关联,提升学生对英语词汇含义的动态性、灵活性的理解,从而掌握英语词汇的多种含义。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灵活运用语言以适应多元文化情境,从而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增强文化敏感性。
基金项目
由2023年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校级科研“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特征及教学研究”项目(CKKY2023019)及2023年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有效英语学习习惯培养途径研究”项目(YJ234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