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何成瑶教授“毓麟针”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经验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He Chengyao, a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with “Yulin Acupuncture”
DOI: 10.12677/tcm.2025.141062, PDF, HTML, XML,   
作者: 喻 瑜*, 罗 洁: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贵州 贵阳;曾 莉#, 胡祖贤, 刘小古: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国医大师何成瑶毓麟针针灸治疗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Chengyao Yulin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Treatment
摘要: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改变、生育力降低或不孕、雌激素水平降低或其他伴随症状,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国医大师何成瑶认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毓麟针”是何成瑶教授长期临床工作中总结而来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针法,主穴为“中脘、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章门、内关、三阴交、曲池、太冲、石关、气穴”功效为补中益气,调理冲任,以达到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改善卵巢反应,恢复女性生育的作用。本文将分享其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思想、取穴经验及典型病案,以传承名医思想,创新治疗方法。
Abstract: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POI) is one of the common gynecological disease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menstrual changes, reduced fertility or infertility, low estrogen levels or other accompanying symptom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women. Ma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Chengyao believes that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kidney”. The “Yulin Acupuncture” is a acupuncture therapy developed by He Chengyao professor in her long-term clinical pract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with the main acupoints being “Zhongqiu, Zhongji, Guanyuan, Qihai, Zushanli, Zhangmen, Neiguan, Sanyinjiao, Quchi, Taichong, Shigan, Qixue” Its function is to supplement the middle and strengthen the vital energy, regulate the Chong and Ren meridians, and achie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restore the normal menstrual cycle, improve ovarian function, and restore female fertility. This article will share its treatment ideas, acupoint selection experience, and typical case histories to inherit the master’s thoughts and innovate treatment methods.
文章引用:喻瑜, 曾莉, 胡祖贤, 刘小古, 罗洁. 国医大师何成瑶教授“毓麟针”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经验[J]. 中医学, 2025, 14(1): 406-41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1062

1. 引言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病症,主要特征是女性在40岁之前就出现了卵巢功能的衰退,其典型症状包括月经的异常表现,比如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减少,甚至出现闭经现象。同时,POI还伴随雌激素水平的显著降低以及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FSH ≥ 25 U/L),患者常伴有焦虑易怒、性欲减退、失眠等雌激素减退相关症状[1]。POI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育能力,且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治疗的关键目标之一是缓解雌激素减退相关症状、提高生育能力。虽然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具体致病机理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与遗传基因、免疫系统、环境条件和患者心理状态等多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2]。POI发病率逐年上升,呈现年轻化趋势,约占女性不孕人群的1%至2%,成为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3]

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作为目前POI的一线疗法,可改善卵巢功能、临床症状,但效果有限、不能提高患者自然妊娠几率,且长期服用激素增加生殖系统肿瘤的风险[4]。中医治疗POI能够有效调节人群免疫力,延缓衰老进程,同时促进卵巢功能的改善[5]。针灸治疗POI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调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改善机体生殖内分泌水平,缓解焦虑和低雌激素等相关症状[6],且不良反应较小。目前,已有研究[7]证实针灸疗法在女性卵巢功能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病–症–位”结合组方选穴思路指导下,采用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改善低雌激素的症状,是提高临床妊娠率的有效疗法。

中医学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归属于“闭经”“月经过少”“血枯”“不孕”“经水早断”等范畴。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肾虚血瘀,其病因可能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相关,而发病与冲任二脉以及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中医治疗POI主要侧重于补肾,并辅以疏肝、健脾、化瘀等方法[8]。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整气血和脏腑功能,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2. 国医大师何成瑶“养精育胞”论

国医大师何成瑶教授重视“精”在女性生理、病理及发病中的重要地位,创立“养精育胞”论。何成瑶教授认为“养精”,即濡养精血,调整先、后天之间的关系。“育胞”则是在养精基础之上,抚育胞宫,进而胞宫生理功能活动得以正常。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先天与后天二者相互滋生,无论先天或后天不足,均影响病情发展。后天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气血虚弱。何成瑶教授认为胞宫乃阴阳交汇之处,阴阳在此交感化育,生殖之精由此而生,乐育之气得以酿成,生生不息的生机得以展现。纵观妇科各类疾病,病位多在于胞宫,与督脉、冲任二脉和五脏六腑紧密相连。因此,在调理经血的同时,更应注重养精育胞[9]。《医学正传·妇人科》有言:“月经之来,全赖肾水之滋养施化……渐致血脉闭塞,月经不通。”肾为藏精之所,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共同构成肾精,精可转化为血,血亦可滋养精,二者相互转化,共同构成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孕育新生命所必需。若肾精、肾气有所不足,则天癸因失去足够的物质基础而逐渐耗竭,进而导致卵巢功能的不全。

3. 毓麟针穴位组方意义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五脏六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可濡养五脏,外可滋养皮毛,乃维系先、后天生命之根本。先天与后天相互影响,先天不足则后天气血生化乏源;后天不足无法滋养先天,故见气血虚弱。

何成瑶教授在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十二个穴位,称之“毓麟针”,主穴为中脘、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章门、内关、三阴交、曲池、太冲、石关和气穴。这些穴位在POI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10]。何成瑶教授认为足三里、章门、中脘、内关四穴功以补气为主;三阴交、曲池、太冲、关元四穴以补血养血为主;石关、气穴两穴可以起到交通天地阴阳的作用;中极、气海专为调补元气而设。针刺手法以补法为主,内关、石关、气穴为平补平泻。针刺顺序有一定的要求,原则上由先天而后天,由气而血。诸穴合用,共奏“补中益气,调理冲任”之功。

中脘:中脘作为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八会穴中的腑会所在。任脉作为阴脉之海,主导胞胎,具有调和胃气、健脾消食、降逆气、利水湿、疏理气机、活血通络等多重功效。因此,中脘穴位常被用于治疗妇科炎症、子宫脱垂以及月经不调等妇科相关病症。

中极: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等诸多妇科病症。

气海:具有补肾固本、涩精止带的功效。

关元:任脉与足三阴在关元处交汇。任脉主要掌管着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功能,因此被认为是生长发育之本。

章门:这一特殊的穴位坐落于足厥阴肝经之上,正是带脉与足厥阴经二者的交汇之处。在古代医典《针灸大成·八会》中,有这样的记载:“脏会章门。”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章门穴作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与带脉的交汇点的重要地位,还表明了它是脾之精气汇聚之所。章门穴的存在,对于促进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调节肝脏气血的平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临床上,章门穴常被用于治疗由肝气郁结引发的痰湿阻滞、乳腺增生以及月经不调等妇科相关病症。

足三里:具有健脾强胃、补中益气等功效。根据中医理论,足三里被认为是后天补先天的关键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肠胃疾病和月经病。通过调补后天脾胃气机,足三里有助于促进整体身体健康。

内关:临床实践中常将内关穴用于治疗心脏相关疾病、脾胃疾病以及妇科问题[11],发挥其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脏腑协调的作用。根据《素问·五藏生成》,心被视为血脉的主宰,所有的血液都归属于心脏[12]。水谷精微作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经脾胃的运化得以充养气血。阳气具有推动作用,在心阳的作用下,促使这些物质转化为血液,在心气的推动下运行至胞宫,为胞宫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滋润,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心血充盛、心气充沛时,月经得以按时来潮,体现了心气对于月经的调节作用。针刺内关穴能够调理心气以促进气血在胞宫运行,维持胞宫的生理活动。内关穴既补其虚又泻其实,既活血又止血,可广泛用于各类月经病[13] [14]。现有研究认为内关穴具有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女性痛经[15]

三阴交: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这一点在《针灸甲乙经》[16]中有所记载。三阴交乃妇科要穴,其在月经病的调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艾灸疗法刺激三阴交穴,能够有效促进该部位的气血运行,从而增加血流量,减少子宫肌挛,缓解痛经。因此,对于患有月经病的女性来说,艾灸三阴交穴是一种既安全又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不仅能够改善月经状况,还能缓解女性经前紧张综合征及经期不适等症状。

曲池:曲池具有疏风清热、通络活血止痛、和胃降逆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妇人之月经不调等症。它又是大肠经的合穴,可以通上达下,通里达表,故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之功。主治由内外之因造成的热病;也可清在外之风热,又能泻在内之火邪,统调气血阴阳,通过调气进而调血,以达柔和气血、通经止痛之效,故可治疗气血不和之证,对于气血瘀滞、痹阻不通之证,不论虚实皆可选用。

太冲:太冲穴是厥阴肝经的原穴,在女性身体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血液循环、肝脏先天属及疏泄、藏血功能密切相关。当气机不畅时,肝失去正常疏泄功能,导致气血郁结于心,进而引发火郁肝阴,使得肝肾阴亏。情绪不畅常常是女性患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太冲穴配合百会穴的刺激可以舒肝宁心,促进情志的调畅。

石关:石关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具有升清降浊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泻、便秘以及不孕等相关疾病。通过刺激石关穴,可以促进体内阴阳平衡的调和,协助恢复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

气穴:在中医的深厚理论中,气穴被赋予了补益肾气、调理下焦的重要功效。通过适当地刺激气穴,我们能够有效地补益肾气,调理下腹部的功能,进而有助于缓解因肾虚所引发的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症状,使身体得以恢复平衡与健康。

诸穴合用,共同发挥着“补肾填精,补益气血,调理冲任”等多重功效。这种综合施治的方法旨在通过刺激多个穴位,达到全面调理和增强身体功能的目的。通过合理搭配这些穴位并予以刺激,可以有效地促进肾生殖功能的恢复,增强体内精气血液的充盈,以及调和冲任经络的运行。

4. 经典病案(注:该案例已取得患者知情权。)

患者伍某,女,33岁,职员,于2024年1月8日初诊主诉:月经提前6+月,伴有经量减少。既往月经规律,13岁月经初潮,周期28~29天,经期7天,量中等,色红,质稠,无痛经,伴有少许血凝块,及经行乳房胀痛。G0。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月经提前,周期23~24天一行,经期5天,量少(1~3片卫生巾/日,浸湿约1/3张),色暗红,伴有少许血凝块,伴经行乳房胀痛,全下腹部隐痛,偶感腰膝酸软,肢软乏力。15天前因月经再次提前,遂就诊于“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查(2022-12-26, M3)抗缪勒管激素0.47 ng/ml,激素六项:FSH:9.82 IU/L,LH:5.1 IU/L,PRL:19.27 ug/L,E2:50.21 ng/L,P:0.7 ug/L,T:0.24 ug/L,甲状腺功能回示无异常,妇科彩超示:子宫及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自行予“坤泰胶囊0.5 g po tid,DHEA 75 mg po tid,辅酶Q10 200 mg po bid”治疗,上症未见明显好转。刻诊:面色欠华,全下腹部隐痛,偶有腰膝酸软,质软乏力,精神睡眠较差,多梦易醒,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紧。中医诊断:月经先期、气虚血瘀证兼寒湿证,西医诊断:1) 卵巢功能减退:卵巢储备功能不足;2) 女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0 月经紊乱。治宜补肾调经,益气活血,予中药内服补肾调经,益气活血,予毓麟针补中益气,调理冲任。针灸处方:中脘、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章门、内关、三阴交、曲池、太冲、石关和气穴。

于2024年5月14日二诊:月经仍有提前,23~24天一行,末次月经:2024.04.25,月经量少(1~3片卫生巾/日,浸湿约1/3张),经期5天,经色暗红,质稀,伴少许血凝块,经行乳房胀痛,全下腹部隐痛,偶感腰膝酸软,手足不温,精神睡眠较差,多梦易醒,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沉紧。治宜补肾调经,益气活血,继续予毓麟针补中益气,调理冲任。

于2024年6月29日三诊:月经仍有提前,23~24天一行,末次月经:2024.06.21,经量较前稍增多(1~3片卫生巾/日,浸湿约1/3张),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2024-6-23)抗缪勒管激素0.210 ng/ml,激素六项:FSH:27.16 IU/L,LH:12.65 IU/L,E2:27.88 pmol/L,P:0.55 nmol/L。舌淡,苔白,脉沉涩。中医诊断:月经先期、气虚血瘀证兼寒湿。西医诊断:1) 卵巢功能减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足;2) 女性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3) 月经紊乱。治宜补肾调经,益气活血,继续予毓麟针补中益气,调理冲任。出院症见(2024.07.16):本次月经未提前来潮,全下腹部无隐痛,偶感腰膝酸软较前明显好转。

于2024年10月21日四诊:月经周期28~29天,末次月经:2024.09.17,量中(3~4片卫生巾/日),19天前于“贵州医院”行“新鲜胚胎移植术”,5天前查血HCG:284.4 IU/mL,P:>190.80 nmol/L,妇科彩超提示宫内孕囊(可见胎心、胎芽),成功受孕。

5. 按语

此病例属月经先期、气虚血瘀证兼寒湿证,气虚是本病的根本,瘀血所致冲任失调是本病的关键,治以补肾调经,益气活血为法。针刺足三里、章门、中脘和内关这四个穴位主要以补气为主;曲池、三阴交、关元和太冲以补血为主;石关、气穴两穴可以起到交通天地阴阳的作用;中极、气海专为调整元气而设。针刺手法以补为主,内关、石关、气穴为平补平泻。脏腑以气血为基础,脏腑乃人体之根本,其功能调和是健康之基石。脏腑运作和谐,气血生成有源,天癸亦能充沛,胞宫得以滋养,月经规律如期而至,女子之生育能力亦能维持正常。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The Practic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2004) Current Evaluation of Amenorrhea.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82, 266-272.
[2] Ishizuka, B. (2021)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 Symptomatology, and Treatment Options in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 (POI).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12, Article ID: 626924.
https://doi.org/10.3389/fendo.2021.626924
[3] 曹雪, 于长禾, 孟祥然, 等. 中医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核心指标集的构建[J]. 中医杂志, 2024, 65(13): 1334-1339.
[4] 孟彬, 吕淑兰.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激素补充治疗[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3, 39(9): 899-902.
[5] 吕美琪, 相珊, 连方. 免疫型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中西医诊疗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 44(1): 115-119.
[6] 殷陆芸, 冯慧敏, 邱芳, 等. “秩边透水道”针法对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大鼠SIRT1/PGC-1α/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24, 49(9): 933-942.
[7] 何丽, 景荣华, 顾仁艳. 温针灸调节Nrf2/ARE通路对卵巢功能减退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2(2): 188-193+231.
[8] 黎欣韵, 李方远, 张琦, 等. 中医药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 29(1): 169-173
[9] 王艳群, 刘小古, 何成瑶, 等. 基于养精育胞论构建中医妇科肾虚类疾病治疗新体系——国医大师何成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10): 1754-1761.
[10] 谭梓静, 郭建芳. 针灸治疗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2, 24(10): 67-70.
[11] 陶雷磊, 杨鸿静, 张萌, 等. 内关穴临床应用新探[J]. 湖北中医杂志, 2023(10): 51-54.
[12] 王浩, 段佩雯, 伏杰, 等. 论月经病从心辨治的思路及其理论依据[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43(2): 131-134.
[13] 李佳, 吴松, 黄伟, 等. 内关穴的文献研究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12): 1659-1661.
[14] 陈松, 吴松, 王华, 等. 针刺“内关”治疗妇科漏证的临床探析[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6): 90-92.
[15] 王殿玲. 针刺加腹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21, 13(6): 115-116.
[16]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