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商业变革加剧成为常态,创业型经济和创业型社会正在形成[1],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2]。创业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高水平创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社会需求的人才。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能力的培养更是价值观的引领,只有从“心”出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在认知层面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创业心智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基于此,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提升大学生创业心智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创业心智的价值意蕴
创业心智不仅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创业心智,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智慧和创新等价值意蕴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创业心智,实现事业的蓬勃发展。
2.1. 实现“道德引领”的根本要求
高校要以德育理念来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将德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充分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智慧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强调诚信和正义等道德原则,能够引导大学生创业者作出符合社会期望和道德规范的决策,能够增强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企业盈利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这对大学生创业心智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智慧,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君子成人之美”“上善若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子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以提升大学生创业心智水平。
2.2. 实现“智慧启迪”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创业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创业梦想,需要多方面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这些智慧和哲理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儒家文化强调的“仁爱”“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和为贵”等思想,可以帮助创业者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提升个人修养和团队建设,实现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功成弗居”和“为而不争”等理念,可以帮助创业者避免盲目行动和急功近利,顺应自然规律,把握市场机遇,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张“言必信,行必果”,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高校要基于这些关于自强不息、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启智增慧[3]。
2.3. 实现“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
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要融入思政元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要传承亦要创新。守正意味着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创新则要求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勇于尝试新事物、探索未知领域,其蕴含的创新思想和打破陈规的理念,可以激发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创业心智,要求大学生创业者既要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创业过程中,既要坚守道德底线和文化自信,又要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创新实践。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创业心智的内在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忍不拔的创业信念和培养辩证系统的创业思维,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多维创新创业能力。
3.1. 树立大学生坚忍不拔创业信念
坚韧不拔的信念是一种深刻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体现在信念的坚定性、目标的明确性、意志的顽强性、态度的积极性、内心的强大以及对成功的追求与执着上。拥有这种信念的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内心的稳定和清晰,不轻易改变初衷,是推动个人不断前进、不断超越自我的重要动力源泉。大学生创业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是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的高风险活动,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挑战。坚忍不拔的创业信念能够帮助大学生应对创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激发探索未知领域,以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和坚持,《论语》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等都是古人对坚忍不拔信念的阐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有利于树立大学生坚忍不拔的创业信念,对于大学生创业心智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3.2. 培养大学生辩证系统创业思维
创业思维决定创业行为,对大学生创业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辩证系统思维是一种将辩证法和系统论相结合,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动态的认识和理解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内在动力,进而多角度和多层次地解决问题。大学生辩证系统创业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高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以更好地处理在市场和团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系统观,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孔子的“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阐释了通过对矛盾、对立和变化的认识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荀子的“万物齐观,观之以理”,“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和“天人合一”等强调了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事物。这些辩证系统思想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创业,还能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提升大学生多维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地方高校大力培养创业型创新人才,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又可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4]。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多维创新创业能力,助力大学生更好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设计元素和思想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创意源泉、创新方向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蕴含着对个性解放和独立思考的尊重,有助于激发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和“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等强调了变革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常态,大学生创业者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推动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和为贵”对大学生创业者妥善处理股东之间、员工之间、顾客之间的利益纠纷,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以及团队管理等有重要的启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创业心智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创业心智的提升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赋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厘清其内在逻辑价值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从而助力大学生创业心智的提升(见图1)。
4.1.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面对国际上复杂激烈的文化与价值观的交流交锋时,能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彰显素质教育本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创业课程,关键是要挖掘与大学生创业课程相融合的文化元素,重构大学生创业课程内容体系。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创业相关课程,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二是找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创业理念的结合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业课堂中焕发活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三是引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多元教学手段,深入剖析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的融合度。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理论学习中提升大学生创业心智。
Figure 1. The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enhancing the entrepreneurial mind of college students empowered by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图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大学生创业心智提升的逻辑与实践路径
4.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建设复合型创业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必须站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高度,深刻认识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肩负的责任,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自身教学能力提出的新要求[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能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对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要培养一支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是提升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鼓励教师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为创业教育注入传统文化基因。二是建立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对于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创业教育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将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思想。三是拓宽师资来源与培养渠道,积极引进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邀请传统文化领域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壮大教师队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健全创业心智,做学生创业道路上的引路人。
4.3. 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场景,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社会实践,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一是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实践中心,通过引入传统手工艺和非遗等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融合的实践机会。二是搭建校外创新创业文化基地,积极整合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各方资源,与博物馆、图书馆和展览馆展开合作,探索校外文化实践场地与课堂教学的深入融合,打造校外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项目融合实践场地。三是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搭建线上线下互动的传统文化创业平台,通过线上推广互动和线下展示体验的融合,为大学生提供多维文化体验和服务。通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协同推进,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心智的提升作用。
4.4.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
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行为以及创业成功与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优化大学生创业社会环境不仅关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创新活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就业市场的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对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具有指导意义。一是高校要营造创新包容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智慧融入创新创业文化,形成敢于创新、鼓励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创业校园文化环境。二是企业要树立诚信经营典范,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要通过自身行为示范,引导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树立诚信为本的价值观。三是政府要完善创业政策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与扶持,尤其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业的项目,给予资金、税收和贷款等的实际支持,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文化智慧转化为创业动力。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5.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道德引领”的根本要求,是实现“智慧启迪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忍不拔的创业信念,培养辩证系统的创业思维以及提升多维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心智水平,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铺设了坚实的文化基石。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一般课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创业心智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EIE220140)的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