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古鉴今,《中庸》思想自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慢慢开始成为一种实践的智慧,其中的“致中和”之道更是我们现在学习中庸思想的重中之重。本文以中庸思想为基础,通过具体分析“致中和”思想的内涵来了解当今社会中对于这一思想的运用,进而发现其在当代社会及未来发展中的价值。“致中和”思想不光在人道发展中具有借鉴意义,对国家治理也有深刻影响,对中国生态观发展的影响尤其明显,应用于处理国际社会发展问题也十分契合。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要更多挖掘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实际发展相结合。
Abstract: Learning from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its emergence,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practical wisdom, among which the way of “Neutral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to lear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me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dea to underst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idea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n finds its valu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he idea of “Neutralization” not only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humanitarian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national governance, especiall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logical concept. What’s more,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deal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we should explore and apply mor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mbin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specific practical development.
1. 引言
《中庸》是儒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中的大成经典,是我们了解儒家思想的必读经典书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多,但大道至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其思想精神也已经在当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中庸》的思想核心是“致中和”,其内涵意蕴丰富。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都有着重大影响。
2. 《中庸》之“中和”之道
《中庸》第一篇开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这里提出了我们常说的“致中和”思想,也是我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思想的释义存在很多版本,从天道、人道、治道等不同角度都可以解释这一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中具有“天命有德”之思想观,对于这一天道思想,《中庸》中的“中和”思想不光强调天理,它注重天理与人理的结合,更注重于挖掘人类自身本来的德性,使其与天地间万物的运行相契合,以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这也就在人道和天道角度阐释了“中和”之道。
中庸之道在于“致中和”,归根结底在于儒家的德治[2]。自孔子成立儒家学派以来就十分重视德治的作用,强调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中庸》对于这一思想进行了继承发展,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致中和”思想中的治道。这一思想的意义总结来说就是:“致”是达到,“中”是天下最根本的内在,“和”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之后,天地万物可以各自自然生长发育,保持生生不息的状态,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乐。也就意味着以“中和”之道治理国家可以使国家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当今中国的发展中也能看到这一思想的运用。达天下以致中和不仅对于我国发展具有极大影响,对于当今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也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对于未来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3. “致中和”之道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结合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同世界各国均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是中国对于当今形势的重要研判,同时也是中国为世界共同发展提出的思考,想要在这种局势中抓住机遇实现自身新的迈进,中国提出了很多应对措施。在制定一系列适合国家发展的应对措施时,中国坚持贯彻“两个结合”思想,尤其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习借鉴古人的智慧,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3.1. “致中和”思想在中国生态观中的体现
《中庸》中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这也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当前社会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这种优秀儒家思想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例如王岳川表示“中庸强调不偏不倚,不过分竞争开发,保持自然生态的和谐。”[3]中国近几年来不光注重经济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十分注重。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来,中国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各方面治理中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正在努力构建更加美好的适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绿色家园。同时中国大力支持新能源和绿色能源行业的发展,积极推进能源革命,正在稳妥地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这些生态思想也是对《中庸》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运用于中国国家治理的生动实践。
中国的生态观是《中庸》核心思想“致中和”的体现。“中和”思想不光强调人性的中和,也可以诠释生态自然发展的中和状态。朱熹就曾在此方面做过论述,他也强调要追求天人和谐。他说:“中和在我,天人无间,而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其不外是矣。”(《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七《中庸首章说》)这就是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否主要在于人是否注重“中和”之道,人能做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关系就能达到和谐,天地万物就能正常发展。“中”是天地万物生存发育的本质常态,对待自然要符合这种常态。我们既要符合这种常态,使万物各自在适合自己的状态下生存,也要保持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性和合理性,从而使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处于“和”的状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中国能有当前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儒家生态文化思想的指引,其中的思想从“天人合一”到“万物一体”,再发展到“天地万物一理”,为中国当今及以后的生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人文生态观的发展。
3.2. 复杂矛盾处理中的“致中和”思想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之间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怎么做到和谐稳定,怎么共同应对这些问题是中国和其他国家需要共同讨论的问题。面对这些世界发展带来的现实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思考、探讨和回答,在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4],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致中和”思想,表明这一思想可以用于解决种族、地域之间的冲突,实现“以和为贵”。
当前中国的国家发展进程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面对贫富差距、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中国运用“中和”思想为指导,既不盲从极端的平均主义,也不搞特殊的“偏袒主义”,而是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有效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极大推动了社会进程以及当前问题的解决。“中和”思想在处理社会矛盾中的良好运用,使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不断繁荣发展,能够处理得当各种复杂关系,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4. 《中庸》“致中和”之道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启示
“致中和”之道历久弥新,不仅可以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积极作用于当代社会,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这一思想强调平衡、和谐与适度,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1. 平衡发展,共创和谐未来
《中庸》中的“致中和”之道强调平衡与和谐,这一思想对未来社会的平衡发展具有深远启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一直强调“过”和“不及”的不当之处,认为不管哪一个都是极端状态,都做不到取其中和状态。他认为想要达到中和的状态需要全面把握两端,从两端中取出适当的“中”来。在朱熹看来同样,《中庸》之“中和”在于“不偏不倚”“无过不及”[5]。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哪一者“过”或“不及”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要做到平衡发展。
经济方面,需要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避免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社会方面,需要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减少贫富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等方式,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环境方面,需要继续坚持中国良好的生态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方式,确保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社会平衡发展可以推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 和谐共处,共筑多元社会
《中庸》中的“致中和”之道倡导和谐共处。“和”能生成万物,但是这里所说的“和”的状态并不是一味地寻求一致,而是要注重保护事物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能够推动未来社会的多元文化与社会包容性进一步提升。
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将成为常态,想要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要坚持将“中和”思想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存在。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多样性保护、促进文化创新性发展等方式,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同时,要加强社会包容性建设。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权利、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式,减少社会歧视和偏见,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保障。通过和谐共处,中国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环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 守中致和,引领可持续发展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指的是要兼顾各方,但是更要做到“中”“和”,这正是这一思维方法的核心所在。这一思维方法既可以作为发展的要求,要求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要达到极高境界;又可以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方法,遵循这一方法可以使个人更快达到最高修养境界和治理境界。《论语》讲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由此可见,机械地追求事物两端的极端值并不是明智之举,而是要在两端之间巧妙地找到恰当的状态,这需要一定的智慧和修养才能达到此种状态。儒家思想强调要做到“守中”,就需要强调礼的节度作用,知礼明礼方能节度。学习礼的思想也使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做到有礼有节、适中适度。这体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就是要遵循适度原则,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适度原则体现在倡导适度消费理念中。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意识、推动绿色消费等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此外,还需要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强环境监管与治理等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通过适度原则,可以引导人们理性消费,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这也是“守中致和”的重要体现。
5. 结语
“致中和”之道作为儒家哲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个人修养的哲学方法。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达到“中和”状态在中国的发展中的影响并不只是体现在生态上,这种思想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在以后的发展要继续发扬“致中和”的思想,做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合理适当发展,做到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共创美好未来。
中庸之道不仅是中国文化亦是世界文化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6],中庸的“中和”思想在世界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贯彻这一思想能帮助中国和世界各国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断守正创新,并且有效化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依旧要继续做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国情相结合,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以这些优秀思想为基础,推动中国当前社会以及未来社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