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指示词作为语言中的重要语法成分,不仅在句子中起到指明或指代作用,还在表达中体现了语言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日语指示词体系通常将指示词分为近指、中指和远指三类,即“コ·ソ·ア”系列,这一体系不仅在功能上具有精细的区分,也反映了日本社会中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的层次性。与之不同,汉语的指示词一般采用近指“这”和远指“那”两分法,虽然简单,但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语用意义。由于两种语言在指示词使用上的差异,日汉翻译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准确传达原文的指示语义,既需要考虑语境,也需要结合两种语言的语法与文化背景。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地狱变》和《罗生门》为案例,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指示词的翻译现象,探讨其差异及翻译规律,为日汉指示词的翻译提供实践参考。
2. 日语指示词分类及用法
日语指示词是日语品词下的一种,包括指示代名词、指示连体词、指示形容动词和指示副词,根据其意思可分为近称、中称、远称和不定称,本文主要考察近称、中称和远称,即“コ·ソ·ア”系列。日语指示词分类如下表所示。
品词 |
含义 |
近称コ |
中称ソ |
远称ア |
不定称ド |
代名词 |
事物 |
これ、 こいつ |
それ、 そいつ |
あれ、 あいつ |
どれ、 どいつ |
场所 |
ここ |
そこ |
あそこ |
どこ |
方向 |
こちら、 こっち |
そちら、 そっち |
あちら、 あっち |
どちら、 どっち |
连体词 |
修饰名词 |
この |
その |
あの |
どの |
形容动词 |
修饰名词 |
こんな |
そんな |
あんな |
どんな |
副词 |
样态 |
こう |
そう |
ああ |
どう |
从语用功能上,市川保子[1]将“コ·ソ·ア”系列的指示功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指示现场实际存在的事物,即“现场指示”,另一类指示在文章里或谈话中作为话题被提出的事物,即“文脉指示”,也称作“语境指示”。
关于现场指示,若指代实际存在的物体,表示在说话者附近的物体时,原则上使用「コ」系。「ソ」系表示离说话人较远,离听话人近的物体。而远称「ア」系则是表示离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距离都较远时的物体。
关于文脉指示,所指事物在下文即将出现时,仅可使用「コ」系,若听到说话人自身不了解的内容时,仅使用「ソ」系。而指代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事物或记忆里的事物时,仅能使用「ア」系。
如果指代刚才说话人提起的话题中的事物,「コ」系和「ソ」系都可使用,不能使用「ア」系。在这种情况下,「コ」系和「ソ」系在情感表达上有细微的差别,「コ」表达说话人对于所提话题的一种心情,使用起来更加亲切,而「ソ」则是客观的叙述,给人一种距离感。
本章节指出,日语指示词通过“コ·ソ·ア”系列区分近称、中称和远称。因此,理解指示词的使用需考虑指示内容、说话人和听话人等因素。在第三章,笔者将简要阐述中文指示代词的分类及其三种语用功能。
3. 中文指示代词分类及用法
根据《辞海》[2]的分类,汉语指示代词分为近指代词,如“这”“这里”“这样”;远指代词,如“那”“那儿”“那会儿”;逐指代词,如“每”“各”;虚指代词,如“某”;旁指代词,如“他”(他乡遇故人)、“其他”。此外,关于中文指示代词的分类也有许多相关研究:
马建忠[3]将指示代词放到代词的大系统中去考察,他将代词分成指名代字、接读代字、询问代字和指示代字四大类。他根据语义功能的不同把指示代词分别归到指名代字和指示代字两类,把具有替代作用的指示代词归到指名代字中,把仅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归到指示代字中。此外,马氏也有按照指代远近给指示代词分类的想法。
而刘月华[4]首先将汉语指示代词分为四类:表人、事、物的指示代词、表时间的指示代词、表处所的指示代词、表性质、方式、程度的指示代词。
由此可见,学术界关于指示代词的分类在不断发展,更新,但是直到目前为止,大致上是把指示代词按照指代远近分成了近指和远指两大类。
在语义功能上,指示代词的核心功能是指别,这是所有指示代词都具备的功能,称代是部分指示代词的功能。而吕叔湘[5]将其指示功能进一步细化成指示、区别、替代三种语用功能。
指示功能:
例a:这家餐厅的菜品极具特色,尤其是那道招牌牛排,外焦里嫩,口感绝佳,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我们决定下个月还要再来一次。
区别功能:
例b:这不是我的电脑,那台才是。
替代功能:
例c:学校离这不远,走个十分钟就到了。
在例a中,“这”指餐厅本身,起到了指示的作用;例b中的“这”与下文的“那”形成对比,上下呼应,体现了“那”才是我的电脑的意味,具备区别的功能;而例c的“这”则是替代的某一处与学校相隔不远的场所地点,是“这”替代功能的作用体现。另外,这三种指示功能的使用并不总是单独出现的,有时指示和区别共同作用,称为“指别”。还有一种情况,是指示代词“这”与“那”常常对举连用,比如:说这说那的。一般是无实指对象,而是内容不确定而造成的虚指。
本章节指出,中文指示代词大致可分为近指、远指两大类。从用法来看,其语义功能可细分为指示、区别和替代三类。
而了解中日指示词的分类和用法,有助于准确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指代关系,确保翻译在语境、情感和文化背景下的准确性。以上两章节的理论将为第四章小说中的指示词翻译实例提供深入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4. 关于“コ”、“ソ”与“这”的日汉对译考察
根据辞海对汉语指示代词的解释(指示或称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性状的代词。如现代汉语的“这”“那”“这个”“那些”“这儿”“那里”“这样”“那么样”“这会儿”),可以看出汉语指示代词兼具日语指示代名词、指示副词、指示连体词的属性。因此,笔者将在本章节选取《地狱变》《罗生门》的语料,分析说明日语指示词与中文指示代词之间的对应情况。
4.1. “コ”与“这”的对应
4.1.1. 表示人或事物
例1:⼤殿様はかう仰有つて、御側の者たちの⽅を流し眄に御覧になりました。その時何か⼤殿様と御側の誰彼との間には、意味ありげな微笑が交されたやうにも⾒うけましたが、これは或は私の気のせゐかも分りません。すると良秀は畏る畏る頭を挙げて御縁の上を仰いだらしうございますが、やはり何も申し上げずに控へて居ります[6]。
译文1:大公说着,向四周扫了一眼,那时大公身边,每个人互相会心地一笑。不过,也许这只是我的感觉。良秀战战兢兢抬起头来,望着台阶,似乎要说话,却又克制了(《地狱变》[7])。
在例1中,“これ”为表示事物的指示词,代指上文中的“その時何か⼤殿様と御側の誰彼との間には、意味ありげな微笑が交されたやうにも⾒うけました(那时大公身边,每个人互相会心地一笑)”。由于指示对象在说话者“我”的记忆领域存在且距离说话人心理距离更近。于是使用表示近称的“コ”系指示词表示。
而译文为“这”,代指上文“那时大公身边,每个人互相会心地一笑”这一件事。之所以使用近指代词“这”,是因为在表事时,“这”指示和称代空间、时间和心理距离较近的事情。在译文中,“这”复指前文“我”的感觉,即认为大公谋划火烧良秀女儿这一件事。
4.1.2. 表示时间
例2:娘を乗せた檳榔⽑の⾞が、この時、「⽕をかけい」と云ふ⼤殿様の御⾔と共に、仕丁たちが投げる松明の⽕を浴びて炎々と燃え上つたのでございます[6]。
译文2:这时候,只听到大公一声号令:“点火!”那辆锁着闺女的槟榔毛车,已在下人们纷纷抛去的火炬中,熊熊燃烧起来了(《地狱变》[7])。
例2中的“この時”是连体词“この”修饰了“時”这个名词构成了表示时间的指示词。在这里,日语使用表示近称的“この時”想要表示的是一种身临其境的紧迫感,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而在中文的意境中,“这”表示时间时,常常用来指代现在或者过去发生的事情,不指代未来,而“那”表示时间时,通常指代过去或者未来发生的事情,不指代现在[8]。此处汉译成“这时候”是因为在原文中前文对良秀女儿火烧场景的描写形象具体,“这时候”强调现在发生的事情,即大公下令“点火”的那一瞬间,会让读者置身于火灾现场,有时空上的代入感。所以翻译成中文就使用了表示近称的“这时候”。
如果翻译成“那时”,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会认为眼前的景象是发生在过去且距离现在有一段时间,是存在“仆人”的回忆中的,无法代入火灾的残酷现场,从而也无法从侧面突出大公的残暴形象。
4.1.3. 表示场所
例3:なるほどな、死人の髪の毛を抜くということは、何ぼう悪いことかもしれぬ。じゃが、ここにいる死人どもは、皆、そのくらいあことを、されてもいい人間ばかりだぞよ[9]。
译3:“拔死人头发是不对,不过这儿这些死人,活着时也都是干这类营生的(《罗生门》[7])。”
例3为对话文,这里“コ”系指示词是现场指示用法。原文中“ここ”为表示地点的指示词。日语指示词表示距离时,离说话人近用“コ”系指示代词,离说话人远听话人较近时使用“ソ”系,而“ア”系指示离双方都较远的地点。
在例3中,由于老婆子和家将两人说这句话时同身处罗生门,即罗生门下该地点离说话者老婆子和听话者家将距离都很近,可以直接用“ここ”代指。
在汉语中,表示空间距离的远近是指示代词的基本含义。汉语指示词“这”类指示代词表示的是离说话人比较近的事物。根据原文,老婆子和家将在罗生门下就拔死人头发争论,可知两人都在罗生门下这一地点,于是翻译成“这儿”。
4.2. “ソ”与“这”的对应
4.2.1. 表示人或事物
例4:中でもこの私なぞは、⼤殿様にも⼆⼗年来御奉公申して居りましたが、それでさへ、あのやうな凄じい⾒物に出遇つた事は、ついぞ⼜となかつた位でございます。しかし、その御話を致しますには、予め先づ、あの地獄変の屏⾵を描きました、良秀と申す画師の事を申し上げて置く必要がございませう[6]。
译4:其中比方是我,给大公奉职二十年来,也从来没见到过这样凄厉的场面。不过,要讲这故事,先得讲一讲那位画《地狱变》屏风的,名叫良秀的画师(《地狱变》[7])。
例4中的“その御話”表示事情,是连体词“その”修饰了“御話”这个名词构成了表示事情的指示词。在这里,日语使用表示中称的“その御話”想要指示的上文“あのやうな凄じい⾒物に出遇つた事”这件事,而且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发挥了“ソ”系指示词的文脉指示用法,当指示对象是基于文脉从而激活说话者即“仆人”的长期记忆时,通常使用“ソ”系指示词。
译文翻译成“这故事”,“这”表事物时,通常指示和称代空间、时间和心理距离较近的事,“那”则反之。在这段话的描述中,可知说话者“仆人”对于“凄厉的场面”一事情的来龙去脉比较熟知。因此,从心理距离上来说,距离较近,故而使用“这”来指代。
4.2.2. 表示时间
例5:その夜雪解の御所で、⼤殿様が⾞を御焼きになつた事は、誰の⼝からともなく世上へ洩れましたが、それに就いては随分いろ/ \な批判を致すものも居つたやうでございます[6]。
译5:这一夜,大公在化雪庄火烧车子的事,后来不知从谁口里泄漏到外边,外人便有不少议论(《地狱变》[7])。
在例5中,“その夜”后文使用的是过去时态,证明事情发生在过去,内容仅仅是仆人对当时大公在化雪庄火烧车子一事的回顾,也仅仅只为记忆中的一部分,相比于例2,说话人的描述更加客观,主观上的感情稍弱一些。
而在中文的语境中,“这”可以指过去,但一般是指代离现在比较近的时间段。反之,“那”虽然也可以表示过去,但通常是指代过去比较远的时间。这里,翻译成“这一夜”,是因为火烧车子一事虽然发生在过去,但距离现在并不久,相对于“那一夜”心理距离更近。
4.2.3. 表示场所
例6:雨風の憂えのない、人目にかかる惧れのない、一晩楽に寝られそうな所があれば、そこでともかくも、夜を明かそうと思ったからである[9]。
译6:如有一个地方,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给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就想在这儿过夜了(《罗生门》[7])。
例6中,使用“そこ”代指家将理想的休息之处,是根据上文文脉“既可以避风雨,又可以不让人看到能安安静静睡觉”作出的假设。由于该理想住处在上文文脉中有提及,是说话人自己刚才提出的事物,可以使用“ソ”。
译文“这儿”是指代上文的理想休息场所。在中文语境中,用“这儿”表示此处离说话人心理距离较近,即在家将的想象中,彷佛已经找到了这样一个理想住处。
5. 结论
通过上述日译汉实例可知,因为日语指示词是三分法,汉语指示词是二分法,所以日语指示词“コ”系与汉语的指示代词“这”、日语指示词“ソ”系与汉语指示代词“那”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指示”关注的是话语如何依赖对其语境的分析而得以解释的现象。代词负载的是指示信息,包含代词的句子是无法脱离语境明确代词所指的意义的。因此,我们需要在文章的上下语境中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中考察中日指示词的正确使用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表示人或事物时
日语语境中,“コ”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更具主观性。而当说话人只是客观陈述前文内容或指代某人,则需要使用表示中称的“ソ”来表示指代内容。
汉语语境中,“这”指示和称代空间、时间和心理距离较近的事物或直接指代人。如果拉近了说话人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心理距离,主观意愿强烈,可以使用近指代词“这”。而如果仅是客观地陈述一件事情或指代某人,多用“那”,表示仅为说话人记忆中的一部分,与说话人自身关系不大。
2、表示时间时
日语语境中,“コ”系指示词指距离现在比较近的时间,可以表示时间的紧迫性,主观意识强烈。而“ソ”系指示词即可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感情上稍淡,更加客观。这一点与汉语大致相同。
汉语语境中,在表示时间时,“这”不仅可以表示当下,也可以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不指代未来,而“那”则可以表示过去和未来,不表示现在。用“这”表示时间时,常强调现在发生的事情,如果用“这”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通常是因为事情发生的时间虽然发生在过去,但离现在比较近。另外,为了让读者有时空上的代入感,也会使用“这”。而“那”虽然也可以表示过去,但通常是指代过去比较远的时间。
3、表示场所时
日语语境中,日语指示词表示距离时,离说话人近用“コ”系指示代词,“ソ”系指示代词指示空间上距离说话人远听话人较近的地点,而“ア”系指示代词指示空间上距离说听双方都较远的地点,这是汉语指示代词不具备的。
汉语语境中,“这”一般用来指示或称代离说话人比较近的地点,用“那”指示或称代离说话人较远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