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Red Culture of Dabie Mountain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of Senior High Schools
摘要: 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别山区军民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先进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积极探索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of Dabie Mountains is an advanced cultur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revolutionary construction in Dabie Mountai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ich carries rich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heavy historical connotatio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the “living teaching materia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Dabie Mountains red culture into senior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will help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give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文章引用:朱甜.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2): 116-12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2092

1. 引言

大别山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教育价值。高中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能够丰富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2.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为新时代高中思政课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中思政课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建构,更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塑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方针政策、中华文化的认同,培育积极有序参与公共活动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添砖加瓦。然而,在社会多元化思潮涌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以及网络媒体广泛影响的大背景下,“享乐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借机在青年群体中大肆蔓延开来,这一状况致使高中生的价值观遭受严重的冲击与侵蚀。大别山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育人功能,不仅有革命根据地遗址、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物质文化,还有“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2]的大别山精神。将大别山红色文化恰当地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能够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力载体,为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效落实提供重要抓手。

2.2.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需要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类思想的综合性学科。相比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知识量增大,理论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增强。一味地灌输式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导致学生厌恶思想政治课程。大别山红色文化作为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教育资源,其英雄人物事迹极具故事性,讲述这些红色故事比单纯理论讲解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大别山本地学生,这是身边的文化资源,让思政课与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其他地区学生,也能从地域特色视角深入了解革命全貌,拉近与思政课的距离。大别山红色文化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高度契合性,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大别山红色文化中的黄麻起义等革命历史事件,为高中思政课的中国革命历程等内容增添了鲜活的史实依据,这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同时,红色歌谣、英雄人物事迹等独特的文化元素,拓宽了思政课的文化内涵,像红色歌谣见证了革命时期的文化宣传与精神凝聚方式,为文化功能等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素材。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2.3. 传承大别山红色基因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青年是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力量和中坚力量,青年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用红色基因筑牢青年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区军民在党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学习革命英雄人物、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让学生做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知情者、信仰者与传播者,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发挥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增强青少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有助于学生从大别山红色基因中汲取红色力量,化为前行动力,在知行合一中担作为,当好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新时代传人,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

3.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3.1. 学校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重视不够

学校在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引入思政课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在教学资源上,大别山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厚重的历史内涵,但学校在这方面的资源整合工作严重滞后。对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相关的书籍、影像资料等,缺乏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未能构建起充实的校本教学资源库。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丰富的素材支撑,难以深入、全面地向学生展现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魅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并没有专门针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设立专题课程或举办相关讲座,未能把这一极具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有机地融入思政课的整体体系之中。如此一来,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状态,难以系统、连贯地走进思政课堂,学生无法从课程体系中完整地接受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教育。由于受到经费限制以及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学校极少组织学生前往大别山红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使得思政课教学难以达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学生只能从书本上获取抽象的知识,无法获得直观的感受和深刻的触动。同时,学校对思政课教师在大别山红色文化方面的培训学习支持力度较小,导致部分教师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储备相当薄弱。教师自身缺乏对大别山红色文化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就难以采用生动、有效的方式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

3.2.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深度不足

大别山红色文化是由“人、物、事、魂”构成,红色资源丰富多彩,包括英雄人物、革命遗址、红色故事、革命精神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高中思政课的优质课程资源。在应试教育的掣肘下,目前大别山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多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的讲授,对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重视,对大别山红色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不足,在思政课堂中运用较少。在整体的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融入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对红色文化融入的要求不够明确,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相关内容理解不深,无法准确把握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大别山红色文化只是作为一种点缀,无法与高中思政课的知识体系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在讲述大别山红色故事时,只是简单地罗列,而没有深入挖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历史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红色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割裂,无法做到真正系统性的融合。

3.3.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方式丰富多样,如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等,这些方式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多元路径。但是当前的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在日常课堂上,教师多以灌输式讲授为主,单向地向学生介绍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等内容,缺乏师生、生生互动,学生之间难以开展积极的思想碰撞,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造成学生主体客体化,难以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重大价值。多媒体的应用也仅局限于简单的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未能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红色研学、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方法更是鲜见。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兴趣,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心去感悟红色文化的魅力,进而难以对大别山红色文化产生情感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最终影响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

4.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4.1. 学生层面

1) 更新学习观念,改变传统理念

在高考压力和学校应试教育下,传统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学生对“灌输”教学欣然接受,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所有的学习行为都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形成了“唯分数论”的应试学习观。高中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培养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的优质素材。因此,学生要转变传统学习观,主动学习大别山红色文化,认同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树立积极学习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意识。

2) 转变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

学生不是课堂的观众,而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从应试心态转向素养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通过阅读、多媒体等途径拓宽学习红色文化知识的途径,丰富自身红色文化素养。学生除了在课堂要积极配合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教学活动外,也要积极响应和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化中寻找大别山红色印记,将实践中的收获带回课堂,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深刻的理解参与课堂学习,让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4.2. 教师层面

1) 树立终身学习观,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大别山红色文化内涵丰富,要保证其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质量,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做理论强、情怀深、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情,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促进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利用。首先,教师要多维度挖掘课程资源。例如,从大别山红色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梳理出与高中思政课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内容,有效嵌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其次,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要具备收集、鉴别、整合大别山红色文化的能力。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且形式多样,教师要善于将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使其与思政课教学体系相匹配。同时积极参与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开发的课程资源,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2) 创新教学方式,营造红色课堂

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把大别山红色故事讲深讲透讲活,更好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讲好大别山红色故事。首先,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必须确保所传授的史实内容准确无误。其次,要依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素材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产生情感共鸣,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二是采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深入体验大别山红色文化,增强其活力。可以整理大别山文化中具有典型教育性的故事与曲目,积极鼓励学生角色扮演或参与表演等。三是组织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项目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实地调研、深入挖掘资料、进行结果展示汇报,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4.3. 学校层面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离不开具备较高教育水平的教师,这意味着师资队伍建设的完善过程中,要培养一批具备较高红色文化素质的优秀教师,保证红色文化教育顺利进行[4]。学校可以邀请大别山红色文化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组织教师定期参与文化讲座或到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学习等。通过开展系列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充实教师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熟练运用红色文化教学,为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提供有力保障。

2) 丰富红色文化实践,健全文化教育机制

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实践教育活动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对教学理论知识进行有力补充与有效延伸。在校内,可以组织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如大别山革命党史知识竞赛、大别山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或红歌大赛等,营造红色文化校园环境;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到红色革命遗址、红色历史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为了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学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中的表现、价值观的形成等。将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纳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评价,以便教师依据教学效果加以完善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质量的有效提高,离不开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重要群体的共同努力。学生要更新学习观念、积极参与课堂,思政课教师要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学校要健全文化教育机制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路径,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2] 2019湖北青年学者论坛暨大别山精神研讨会在我校举行[EB/OL].
https://cxsm.hgnu.edu.cn/2019/1126/c2765a52976/page.htm, 2019-11-26.
[3]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是, 2021(10): 4-18.
[4] 朱锦翠. 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信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