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t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Tak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s an Example
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深入,将创新创业教育推至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地方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石,既承载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又肩负着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通过文献综述与问卷调查,分析了宝鸡文理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基础、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综合现状。研究揭示,学院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有所建树,但仍面临课程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团队建设滞后、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等挑战。
Abstract: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deepening of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pus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the forefro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higher education, local normal colleges not only carry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future teachers, but also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dri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comprehensive status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terms of hardware foundation, faculty,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platform and policy support.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although the college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t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market dem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teaching resources, the lag of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the students’ weak awareness of entrepreneurship.
文章引用:应乐, 赵亮, 许梓豪. 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2): 194-20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227

1. 引言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领域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强。地方师范院校在响应国家号召、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承担重要的角色。然而,如何在确保师范生扎实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提升其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成为了地方师范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特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关于创新一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关于创业一词,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这一理念随后逐渐成为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2010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政策文件,该文件提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一词,并提出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3]

国外学者只提到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而没有提到创新创业教育,但其涵义没有较大差异。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开始于哈佛大学商学院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新企业管理》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创业教育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各类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和课程纷纷涌现[4]。其他西方国家也争相效仿,出台了一些创业教育的政策。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逐步经历了起步探索、深化发展和全面推广三个阶段:

起步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等形式初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技能。政策层面也开始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性文件和措施。

深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战略地位的认识不断提升,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其进入快速发展期。各高校纷纷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机构,构建起较为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全面推广阶段: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层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地方师范院校积极响应号召,如宝鸡文理学院等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特色与地区产业需求,大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穆标深入剖析了“三全育人”这一先进教育理念如何渗透到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这为我们理解地方师范院校如何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启示[5]。易元斌指出随着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面临着变革与创新的迫切需求,他详细探讨了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刘静波和孙志新探讨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6]。这些研究无疑为地方师范院校在特定社会背景和政策导向下,设计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2.2. 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场地提供等,旨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采取案例教学、实训、导师制、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注重实践环节和个性化培养[7]。高校整合校内跨学科资源,联动校外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更注重培养创新思维、领导力、团队协作、市场洞察力和风险管理等多元能力[8]。众多研究者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应紧密围绕学科专业教育展开,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程镝和高艳红在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提出通过合理增加学术挑战和实践锻炼,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9]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代吉秀在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时,特别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她通过研究论证了如何借助新媒体工具和技术拓展教育教学空间,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8]。与此同时,惠秦贴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突显了技术进步对于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的重要作用[10]。诸多研究着重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张晔明、朱甜甜和刘彤就创新型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模式展开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展示了教育模式与真实商业场景无缝对接的成功案例[11]。同样,刘金红、许睿和钟锭使用CIPP模型对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实践教育的有效路径,进一步证实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性[12]。这些研究共同勾勒出了我国地方师范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发展方向。

3. 创新创业教育潜在问题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的行业特色与地域优势结合,培育既懂教育又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新型教师人才,同时也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跟政策的发展趋于同步。基于此,编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潜在问题问卷调查分析。

研究通过线上线下的双渠道全面展开问卷调查工作,共计发放问卷365份,并实现了100%的回收率,共收到有效问卷346份。通过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揭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认知状况、参与情况及其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旨在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潜在问题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各个因素方面的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

3.1.1. 大学生自身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收集了宝鸡文理学院大学生在性别、年龄、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体验满意度和资源充足度的评价数据。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来探讨大学生自身因素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下:

性别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程度和体验满意度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年龄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程度和体验满意度均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逐渐提高,体验满意度也相应增加。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程度和体验满意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年级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程度和体验满意度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家庭所在地与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与体验满意度也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和体验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机会以及专业特点有关。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高年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深刻。在家庭所在地层面,城市学生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但体验满意度并不一定高于农村或乡镇学生。这可能与城市学生接触到的创新创业资源和信息更多有关,但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3.1.2. 大学生自身与创新创业教育体验的差异性分析

研究发现,艺体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体验上的平均分普遍高于文史科和理工科大学生。这可能与艺体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机会以及专业特点有关,艺体科专业更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体验。并且,男性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体验上的平均分普遍高于女性大学生,尤其在实践机会多样性和教师指导有效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性别角色定位和社会期望有关,男性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参与实践活动和接受挑战,而女性大学生可能更注重理论学习和细节把握。

3.1.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外部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存在多个问题,其中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缺乏案例教学和互动实践、师资队伍缺乏创业经验和实践能力以及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的影响程度较高。

研究调查了外部影响因素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的相关性。其中,企业合作程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与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的相关性最高,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最为显著。社会创业氛围和资金投入水平也与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呈现较强的相关性。相比之下,家庭和社会期望的相关性较低,但仍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在不同外部影响因素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的满意度差异。可以看出,政策支持力度高、社会创业氛围浓厚以及企业合作程度高的环境下,大学生对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的满意度普遍较高。这表明外部环境的优化对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2. 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346份有效问卷中有242名学生(约占总数的70%)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选择了“了解”、“非常了解”的选项。值得注意的是,剩余104名学生(占总有效问卷数的30%)表示自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较低或完全不了解。这一结果显示,尽管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认知,但在整体学生群体中仍存在显著的信息获取差距。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充分利用校园内现有的教育资源,比如专题讲座、在线课程、研讨会等,导致未能及时获取到有关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资讯。

创新创业教育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驱动性,而部分学生可能在自主学习和探索方面积极性不够,缺乏对创新创业主题的关注和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可能并未充分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点,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该领域缺乏兴趣,进而影响其主动去了解和参与的积极性。来自农村地区或者家庭背景对创新创业文化接触较少的学生,可能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熏陶下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较为有限。

3.3.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和体系建设的问题

在对有效问卷的分析中,发现50%的学生对当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状况持中等或不满意态度,选择了“一般”或“较差”的评价。在关于教学方式的调查中,70%的学生反映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或缺乏趣味性,倾向于选择“一般”或“无聊”的选项。这意味着学生们期望更为互动、灵活和实战导向的教学模式,而非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

在课程设置合理性方面,45%的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安排和结构表示了一般或不满意的看法,认为课程内容可能并未紧密贴合市场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而在师资力量这一维度,同样有近半数(48%)受访者认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不尽理想,可能包括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以及对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前沿的把握等方面存在不足。

实践环节方面,60%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不够充分或者实践环节的组织与落实并不充足。这不仅体现在实践活动的数量上,也可能反映在活动的质量和深度上,即实践项目未能有效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创业全流程,从而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有限。

3.4. 外部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充足度评价,选择一般或不充足的受访者占比高达70%,这意味大多数学生认为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未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这种现象揭示了学校在拓展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存在的困难,可能受限于校企合作渠道的局限性、企业参与意愿不足,或是由于资金投入、场地设施、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不到位。

在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与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中,选择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达到55%,显示出学校在提供个性化指导、咨询服务、孵化服务等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可能是由于服务体系尚未完善,或者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经验不足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情况,有60%的学生认为学校在这方面的表现一般或较差,这反映了学校在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及对接产业界的具体需求上存在瓶颈,可能源于学校与市场之间信息不对称、转化机制不健全等因素。

与此同时,针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调查发现,选择“一般”、“不了解”的学生占比总计达到了80%,这一显著比例凸显出政策普及与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政策在校园内的落地执行有待改进。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的机会,也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衔接不足、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的不完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中的障碍以及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在学校内部的传播与落实难题。

4. 大学生创新创业提升路径

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呈现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对策:

打破传统单一的教育传播模式,充分借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途径,如定期举办创新创业主题讲座、开设相关的慕课课程、组织专题研讨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并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实际操作流程。这样既有助于扩大信息覆盖面,也有利于缩短学生间的信息获取差距,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针对学习主动性较弱的学生,应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设置创新创业竞赛奖励机制、搭建学习分享平台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素养。

鉴于课程设置与学生个人兴趣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学校应该顺应市场需求和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持续优化升级。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和学生兴趣特点,开发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如科技创新、商业模式设计、团队管理等,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另一方面,鼓励跨学科合作,打造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使学生在多维度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特别关注那些来自农村地区或家庭背景对创新创业接触较少的学生,要采取积极措施,通过提供定制化的教育培训项目、建立便捷易用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城乡互助式的实践交流活动等,着力弥补他们在创新创业认知上的不足,确保所有学生均能享受到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水平。

基金项目

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JGZD03);陕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3BY13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3-10-21(002).
[2] 李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理路[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8, 37(4):85-91.
[3]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005/t20100513_120174.html, 2010-05-04.
[4] Uygun, E., Levent, S. and Özkul, E. (2019) The Eval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the Universities Providing Tourism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in terms of Rural Tourism. Gastroia: Journal of Gastronomy and Travel Research.
[5] 穆标. “三全育人”理念融入江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索[J]. 中国就业, 2024(3): 70-72.
[6] 刘静波, 孙志新. 乡村振兴背景下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相融的探索[J]. 四川劳动保障, 2024(2): 36-37.
[7] 易元斌.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 2024, 15(5): 39-41.
[8] 代吉秀.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24, 15(5): 163-165.
[9] 程镝, 高艳红.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合理增负的途径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 43(3): 56-60.
[10] 惠秦贴.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 四川劳动保障, 2024(2): 116-117.
[11] 张晔明, 朱甜甜, 刘彤. 创新型电子商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5): 36-38.
[12] 刘金红, 许睿, 钟锭. 基于CIPP的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以医药类高校为例[J]. 科技风, 2024(6): 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