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审视与传承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 and the Path of Inheritance
DOI: 10.12677/sd.2025.15203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碧娴, 范文静*: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关键词: 北京地名文化遗产现状传承路径Beijing Cultural Heritage of Geographical Names Current Situation Inheritance Paths
摘要: 地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多元的文化内涵,是城市文化脉络的关键标识。文章基于北京市“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审视。调查发现,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公众保护意识与参与不足、保护规划和政策的局限、地名文化宣传推广创新不足等。为此,文章从公众、政府、媒体宣传、文旅融合的角度提出传承路径,如强化文化教育传承、推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造地名文化IP等,以期在新时代背景下激发北京地名文化遗产的新生机,使其不仅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更能融入现代生活,绽放独特魅力。
Abstract: The geographical name carries deep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diver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ch is the key sign of urban cultural context. Based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Center” in Beijing, the article conducts investigations and reviews of the protection of Beijing’s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protection of Beijing’s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al heritage faces some problem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public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limited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policies, and insufficient publicity and promo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To this end,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path of inheri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government, media propaganda, and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education, launching geographical nam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s, and creating a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IP, etc., in order to stimulate Beijing’s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he new vitality of the inheritance makes it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urban memory, but also integrates modern life and blooms unique charm.
文章引用:刘碧娴, 范文静. 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审视与传承路径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2): 30-41.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2038

1. 引言

地名,作为城市历史的活化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地域记忆。它们不仅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标志,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桥梁[1],也是维系民众记忆和认同感的关键纽带。然而,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地名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这不仅是城市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也是本土文化特色淡化的体现。北京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70多年的建都史,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北京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共同构成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按照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方向,北京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下称《规划》)为根基,明确了目标方向和实施路径。《规划》对地名的保护作出明确说明,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积极发掘、整理、恢复和保护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统地名……”强调地名在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物质文化遗产角度“保护老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护传统地名”强调了地名作为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对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全面审视,并深入探索其传承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剖析地名文化遗产的现存问题及成因,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从公众参与机制构建、政策法规完善、教育宣传手段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等多个维度提出传承路径,以期为北京地名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传承提供有益借鉴,使古老的北京地名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 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

北京地名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挖掘北京地名文化内涵,促进北京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10份,收回501份,回收率98.2%,其中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100%。

参与调查的501人中出生于北京,在北京土生土长的占比37.72%,不是北京人但在北京工作/学习的占比48.1%,不是北京人也不在北京工作或学习,曾到过北京的占比为14.17%。在北京地名文化熟悉程度一题中,有18.16%的人非常熟悉北京地名文化,62.08%只了解部分,而19.76%不熟悉北京地名文化。其中出生在北京的人对北京地名文化熟悉程度最高。详见图1

Figure 1. Level of familiarity with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in Beijing

1. 北京地名文化的熟悉程度

在是否有必要保护和传承北京地名文化一题中,有60.88%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保护和传承北京地名文化,24.15%的人认为一般(即态度中立),有14.97%的人认为完全没必要(详见图2)。从学历层面来看,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中有82.26%对北京地名文化保护态度持中立甚至不支持的,高中学历中有74.25%的人对北京地名文化保护持一般、不支持的态度,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中有79.29%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保护北京地名文化,由此可见,学历与北京地名文化的保护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对北京地名文化的保护态度就越积极。详见图3

Figure 2. Attitudes toward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in Beijing

2. 传承与保护北京地名文化的态度

从调查数据看,11.18%的人对北京地名背后的故事/历史事件/人物非常了解,67.47%的人部分了解,21.36%的人不了解。其中有60.41%是通过海报、报纸或书籍了解的,77.16%是通过电视、广播或网络了解,49.49%是通过人际交往这一途径了解的,29.7%是通过公告栏或墙绘了解,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部分是通过景区遗址、抖音短视频、人文纪录片、论坛、游戏现实考据视频等途径进行了解的。由此可见,书籍和网络仍是北京地名故事传播的两大强有力途径和重要载体。详见图4

Figure 3. Attitudes of people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towards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in Beijing

3. 不同学历人群对保护北京地名文化的态度

Figure 4. Way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tories of Beijing geographical names

4. 了解北京地名文化故事的途径

Figure 5. How do you view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 in recent years

5. 如何看待北京近几年对地名的保护措施

对当下的保护措施,有41.52%的民众认为北京近几年对地名保护不到位,37.72%的民众认为一般,11.98%的认为保护很到位(详见图5),结合“您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接触过宣传地名知识的讲座或上过类似的义务宣传课”这一道题的调查情况来看,有52.29%的人没有接触过地名文化的宣传讲座(详见图6),因而从总体情况来看,民众对北京近几年所采取的地名保护措施并不太满意,北京对于地名文化的保护力度仍有待加强。

Figure 6. Have you ever attended lectures or similar compulsory publicity courses on geographical names

6. 是否接触过宣传地名知识的讲座或上过类似的义务宣传课

民众对于北京地名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有着较一致的看法。在“您认为目前北京地名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一题中,“民众保护意识不够”、“缺乏有效的保护政策”、“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冲突”、“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均有较高的占比,其中“缺乏有效的保护政策”占比达72.46%,除此之外,还有民众认为缺乏更专业深入的学术研究、必要性科普和宣传方式跟不太上Z时代的风向(详见图7)。与问题相对应的是关于对地名文化保护所采取的措施,有73.05%的人认为应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66.87%的人认为需要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加强地名文化宣传,66.47%的人认为要加强关于地名的法制法规建设,66.07%的民众认为要编制地名保护规划,除此之外,还有44.58%的人认为学术机构应展开更深入全面多样化的研究(详见图8)。

Figure 7. What are the biggest problems facing the inheritance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Beijing

7. 目前北京地名传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Figure 8. Which forces should be relied 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 culture

8. 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依靠哪方面的力量

3. 问题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多数民众都认为北京地名的传承与保护非常有必要,但相较于北京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北京地名的保护仍存在许多问题。

() 公众意识与参与不足

1) 公众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认知匮乏

在北京的城市化进程中,公众对于地名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认知普遍较为匮乏。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尤其是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之际,规划者倾向于采取简化和标准化的命名方式,这不仅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对地名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忽视,也表明了公众对于传统地名背后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有限[2]。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地名被简单、现代的名字所取代,导致城市文化遗产的流失。以崇文区和宣武区为例,这两个地名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崇文”寓意“文教宜尊”,象征着对内以文治国的理念;“宣武”则取“武烈宣物”之意,代表着对外以武安邦的精神[2]。一文一武,相辅相成,构成了北京独特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行政区域调整,这两个富有历史意义的地名成为过去,反映出公众和决策者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意识薄弱。

2) 不同群体对地名文化认同感的差异

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长期居住在北京的老居民,尤其是生活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对传统地名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结。提及胡同的名字,他们便能唤起对青砖灰瓦、狭窄胡同、热闹四合院以及过往岁月的怀念,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家园的象征,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情感[3]。相比之下,“北漂群体”——即大量外来人口,包括在北京工作或学习的人士,往往对北京的地名文化遗产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了解有限。这部分人群由于缺乏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未能意识到地名的价值及重要性,对于地名更改或废弃表现出冷漠态度。此外,部分历史悠久且沿用的地名,在一些民众眼中被视为“过于乡土”,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感。因此,由于公众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薄弱,加之城市变迁中地名实体的消逝,以及不同群体对地名文化认同感的差异,使得地名文化遗产始终处于保护的边缘地带[4]

() 政府管理和政策框架的挑战

1) 保护规划和政策措施局限

尽管政府在地名保护方面已采取了一系列规划与政策措施,但仍存在待完善之处。自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要保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这标志着地名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23年,北京市修订《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旨在加强对地名的重视与保护。自2022年起,北京市颁布《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共收录1157处传统地名。2023年,保护范围扩展至三山五园地区,首次发布该区域的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共421处。2024年,第二批《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颁布,共467处,进一步扩大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截至目前,被纳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数量已增至超过2000处。

然而,尽管已经取得显著进步,北京市的传统地名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保护重点主要集中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及三山五园等特定区域,而对于北京周边的古村落地名、著名河流湖泊地名以及红色文化纪念地等地名资源,仍缺乏全面有效的保护机制。更为关键的是,已出台的保护名录主要停留在罗列地名的层面,对于如何具体保护和传承这些地名,尚未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或保护条例。这导致地名保护工作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和依据,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5]。与其他城市相比,如重庆、南京、西安等,这些城市都已出台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配套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北京至今尚未出台详细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

2) 地名管理机制体制不畅

目前,北京市尚未成立专门的地名管理机构,地名文化遗产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在实际管理中涉及因素复杂,需多部门共同协作。现有的分级管理模式虽然有助于明确各层级的责任,但在处理跨部门事务时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面对需要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的地名保护需求时,现行机制往往表现出响应迟缓、灵活性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地名保护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无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资源,导致保护效果大打折扣[6]

() 地名文化推广与创新的困境

1) 新地名文化内涵不足

2023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第五条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坚持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的原则,反映北京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7]。然而,在北京及一些城市中,许多新建小区直接采用房地产开发公司名称或缺乏文化关联的名字,像“万科某某”、“恒大某某”、“龙湖某某”等不一而足,这些名字往往无法体现出当地的地理、历史背景,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使得原本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名失去其独有的文化韵味和特色。

2) 地名文化宣传方式单一

价值内涵的充分阐释是地名文化得以传承的前提。虽然前期各位研究学者对地名的文化内涵、演变与渊源等有了较充分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多限于书籍。在当前短视频浏览、碎片式阅读的E时代,多数人的休闲时间被手机承包,抖音、快手、微博等浏览量不断攀升,书籍的销量却不断下降[8]。而且书籍阅读门槛较高,并非人人都可通过阅读了解地名文化。传播渠道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单单依靠书籍、讲座等从上而下、单一的宣传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地名文化内涵的诠释与传播还需同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大众接受并了解。虽然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光明网、“阅读公社”微信公众号、美拍等平台举办了“北京新地名之我生活的那条街”微视频征集活动,创立了“北京印迹历史文化平台”、“北京地名网”等微信公众号,但仅依靠一两个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联合互动,形成全社会保护地名文化的氛围。

4. 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传承路径

() 提升公众认知与参与

1) 强化文化教育传承

郁达夫曾说:“北京是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景象之田园都市”[9]。时过境迁,北京田园不再,只剩都市,唯有地名还有田园生活的印记。五棵松、积水潭、苹果园、万柳、北沙滩等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地名,是这座城市的根脉。目前,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总体相对滞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对于地名文化了解不多,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从而使得地名文化遗产的公众认知度比其他文化遗产低。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北京的地名文化,需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升公众的认知与参与程度。首先,在增强公众意识与参与度方面,应通过教育系统和媒体宣传加强地名文化的普及教育,将地名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学校课程,利用博物馆、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展示地名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中小学课程中增设地名文化教育单元,通过讲述北京地名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此外,高校也应开设地名文化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为学子们提供深入探讨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平台[10]。如北京大学就曾举办过“北京地名与历史文化”系列讲座,深入探讨地名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深度思考的机会。

其次,媒体宣传同样不可或缺,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都成为了传播地名文化的重要渠道。通过定期发布地名文化相关内容,制作地名文化纪录片、微电影等生动影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展示地名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多家影视制作公司共同策划并拍摄了系列纪录片《胡同里的故事》。该纪录片以北京典型的胡同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每个胡同背后的历史渊源、名人轶事及民俗风情,通过生动的影像和真实的访谈,展现了胡同独特的魅力。节目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地观众,还引起了外地游客的兴趣,促进了文化旅游的发展。这表明,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创作,传统媒体依然能够在地名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在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设立地名文化展览区,举办地名文化节、地名故事大赛等活动,也可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和分享地名文化的机会。如首都博物馆特别开辟了一块名为“地名记忆”的固定展区,采用实物陈列、图文介绍、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读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老北京地名,自开放以来成为馆内最受欢迎的部分之一。

2) 引导民众参与保护

为了促进不同群体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与自发保护,应加强社区参与,鼓励居民成为地名保护的志愿者,通过培训了解地名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故事,参与地名标识的设置、维护以及地名文化宣传活动。此外,社区还可以举办地名文化节、地名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邀请居民讲述自己与地名的故事,增进邻里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居民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针对外来人口,通过编制地名文化宣传册、开设在线地名文化课程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北京文化,增强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共同促进不同群体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与自发保护,且有利于为北京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苏州市通过举办“地名文化进社区”主题活动,不仅增强了公众对地名文化价值的认知,还促进了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该活动中,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向社区图书馆赠阅地名文化建设成果、举办地名文化主题讲座等形式,深入社区普及地名文化。特别是首次发布的《苏州地名》口袋书,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了苏州的地名文化,让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学习。此外,苏州市还计划在各区组织“地名文化进社区”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地名管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

() 完善政府管理与政策框架

1) 推出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相较于全球地名保护领域的先行者,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而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自1987年起便持续强调地名保护的重要性,为国际地名保护树立了标杆。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在此领域已先行一步,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例如,瑞典不仅颁布了《地名与遗产保护法》,还成功举办了影响深远的“优秀地名保护活动”,芬兰则将“地名:地方的记忆”作为欧洲遗产日的主题,彰显了地名文化的深厚底蕴。荷兰则通过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了地名管理的系统化与科学化[5] [6] [11]。我国在2007年发布了《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志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起步。此后,南京、重庆、西安、武汉等城市积极响应,纷纷推出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实施上仍显滞后,尚未出台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未启动地名文化遗产的遴选工作。因此,建议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至新的高度。具体而言,应尽快启动地名文化遗产的遴选工作,结合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精心筛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历史性和文化价值的地名,纳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加快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步伐。

2) 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当前北京市地名管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下设“北京市地名办公室”)负责,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由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负责,在地名保护和管理上,两部门需共同协作,完善关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制度,细化北京地名文化遗产评价体系,推进北京传统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编制北京地名保护规划,推进地名分级管理制度等。从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到利用,各阶段应具有明晰的工作程序,并明确保护范围、保护等级、保护要求等,并落实到行政管理部门和责任人(部门),共同推进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除此之外,地名管理所涉及的如民政、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有关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协作,形成纵向保护联动[13]

() 创新地名文化宣传方式

1) 强化命名规范,彰显本土特色

在深化地名命名规范化的进程中,构建一套严谨且富含文化底蕴的新地名命名指导原则显得尤为重要。该原则的核心在于,新地名的选取与确立必须充分彰显地域的文化特质与历史积淀,有效规避因盲目追求国际化或现代化标签而导致的本土文化特色淡化或丧失的现象。这一举措旨在确保新地名在顺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亦能深深植根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土壤,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进而强化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与自豪感[14]

具体而言,新地名命名指导原则应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求新地名必须蕴含并反映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确保每一地名都是一部微型的“地方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地域记忆;二是鼓励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或典故进行命名,以此彰显地域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底蕴,如杭州的“西湖龙井村”,其命名不仅体现了当地著名的龙井茶文化,也巧妙融入了西湖的自然景观,使地名成为了展示地方文化的一扇窗口;三是通过地名命名,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地名成为地方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如“宋城”不仅再现了宋代的历史风貌,也成为了杭州文化旅游的新名片[15]。通过这些原则的实施,新地名不仅能够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将成为传播与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助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保护与传承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围。这也将激励学者及社会各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地名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中,共同推动地名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繁荣发展。

2) 游戏赋能科普,丰富地名体验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守正创新,融合共生——游戏IP赋能文旅实践报告》中提出“游戏IP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播城市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游戏的研发、设计等各个环节可以活化和创新在地文化,丰富体验感官、创新体验方式,引导玩家在娱乐的同时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16]。因此,北京地名文化的传播可以尝试借助游戏IP,打破地名文化向青年群体传播的壁垒。游戏人物以北京地名故事为剧本,进行场景还原与故事复刻,增加玩家游玩的沉浸感和趣味性。除此之外,游戏人物“通关打怪”的路线亦可参考北京特色文化主题的路线,场景的真实还原和地名故事北京的叠加利于唤起公众对于建筑、文学、历史的“集体记忆”。通过游戏了解地名背后的故事,达到了传播地名文化的同时与玩家精神世界同频共振。游戏IP赋能下的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玩家与游客了解地名文化的重要途径。

() 推动地名保护与文旅发展的融合

1) 打造地名文化IP推进文旅融合

城市发展和地名保护并不矛盾,两者处理得当完全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其中文化创意产品可以作为一个调和剂,若是能够合理、科学地开发老地名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也能使老地名连同它的文化内涵同时得到保留[15]。北京地名既有皇家文化的大气,又有民间文化的风趣,通过打造地名文化IP,可以促进地名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拓宽地名文化传承路径。如,融合多样化的文化载体,食品(如雪糕、糕点、饼干、咖啡、奶茶等)、实用物品(如冰箱贴)、邮政媒介(如邮票)及收藏品(如收集卡)等,是提升地名文化传播力与吸引力的有效途径。这些载体不仅能够承载地名文化的精髓,还能通过其日常性和趣味性,加深公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此外,通过设计一系列文化打卡活动,增强民众的文化参与感和体验感,是深化地名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以食品类文化创意产品为例,通过在奶茶、咖啡、纸杯蛋糕等饮食品或甜点的包装上印制特色地名,以及利用雪糕、巧克力模具制作地名浮雕,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拍照打卡,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外地游客对北京地名的熟悉与记忆。

在跨界合作层面,地名文化与知名品牌的联合推广具有显著优势。如以北京老字号糕点品牌稻香村为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品牌认知度为地名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通过推出“北京地名&稻香村”联名系列糕点,每款糕点对应一个地名,并结合地名漫画与简明文字解说,不仅赋予糕点鲜明的北京本土特色,还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传播了地名文化。

综上所述,打造地名IP并探索多元载体融合,不仅有助于地名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地域特色符号的塑造,还能促进品牌效应的形成与影响力的扩大。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地名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更是对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

2) 统筹旅游资源,推出地名主题线路

地名文化可以根据鲜明的主题与旅游资源组合,设计旅游线路,使其所深蕴的文化资源得到系统的设计。如当下被年轻人所青睐的“City Walk”,“City Walk”意为无目的的城市漫游,与常规游玩方式比,算是小众旅行的一种。北京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日报社联合推出了20条“漫步北京”最美胡同街巷探访路线。这20条路线涵盖了北京七个行政区,其中东城区和西城区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因而路线也最多。可以根据相应的旅游路线,设计一些有趣、美观、适合打卡的路牌。且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地名系统中的标牌可以采用电子触摸屏的形式,这样更方便人们查看周边的道路系统、景区内景点的分布以及一些地名传达的历史文化和背后有趣的故事。

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优化组合特色旅游资源并设计专门的旅游路线,采用点状命名、线状命名、片状命名的方式串联主要的景区、景点,建立旅游地名系统,充分发挥地名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考虑美观性和实用性,在设计地名标识时,可加入书法、涂鸦、图案等元素,内容上除名称、地图外,还可适当增添该街巷故事简介、该地名来历等[17]。这种方式既发挥了地名自身的指示性功能,又和旅游相结合,挖掘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发掘地名的文化旅游价值,从而进一步带动经济效益[18]

5. 结语

基于对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发展路径的系统性考察,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了较广泛的数据与意见,深入剖析了北京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际情况。研究发现,尽管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且丰富的地名文化,但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地名文化的保护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公众对于地名文化价值的认知普遍不足,且地名保护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同时,地名管理的政策框架与制度体系尚待完善,缺乏明确的保护规划和具体的保护措施。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城市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本土文化特色的淡化。

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地名保护与发展的路径。首先,通过提升公众认知与参与度,加强地名文化的普及教育,激发社会各界对地名文化的兴趣与保护意识。其次,完善政府管理与政策框架,推出地名遗产名录,理顺管理体制,确保地名保护工作的有序进行。再者,创新地名文化宣传方式,强化命名规范,彰显本土特色,同时借助游戏等新媒体形式,丰富地名文化的传播渠道与体验方式。最后,推动地名保护与文旅发展的融合,打造地名文化IP,促进地名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北京地名文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使命,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当政府、学术界、社会组织及广大市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地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基金项目

北京京企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课题:北京中轴线地区地名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2023DYKT01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连安. 弘扬地名文化 厚植文明沃土[J]. 中国民政, 2024(14): 25-27.
[2] 华林甫. 地名的历史文脉及其保护路径[J]. 人民论坛, 2022(5): 120-122.
[3] 罗桂林. 地名治理与更名政治——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J]. 北京社会科学, 2024(5): 44-56.
[4] 丁山燕. 保护传承地名文化 赓续城市历史文脉[N]. 中国社会报, 2023-10-30(002).
[5] 南剑飞, 赵丽丽.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名城, 2017, 31(12): 87-92.
[6] 南剑飞.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之改进对策研究[J]. 中国名城, 2023, 37(6): 11-16.
[7]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EB/OL].
https://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312/t20231215_3501762.html, 2024-12-14.
[8] 中国作家网. 图书零售市场规模跌出千亿[EB/OL].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128/c403994-32613096.html, 2024-12-14.
[9] 郁达夫. 郁达夫集[M].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8.
[10] 王琥. 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高校中文专业课程中的融合与创新路径[J]. 学园, 2024, 17(22): 54-57.
[11] 赵丽丽, 南剑飞.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的十大建议[J]. 中国地名, 2017(4): 20-21.
[12] 刘玉堂, 李艳琼.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开发[J]. 理论月刊, 2023(1): 90-102.
[13] 朱永杰, 李莹, 明皓程, 高范美娜. 北京功能核心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路径探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 29(12): 13-18.
[14] 王际桐. 论我国地名的命名原则[J]. 地球信息科学, 2001(3): 13-17.
[15] 郑俏. 城市化进程中杭州的地名文化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1.
[16] 中国旅游研究院. 守正创新融合共生游戏IP赋能文旅实践报告[R]. 北京: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 2023.
[17] 李慧敏. 成都地名文化价值分析及旅游开发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18] 赵世瑜, 周尚意, 吴莉萍. 北京地名文化遗产保护[M]//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