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维吾尔语中时位格的功能意义众多,运用十分广泛,从维吾尔语格研究的初期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时位格的定义、语法意义和功能研究取得了较多成绩,例如力提甫·托乎提先生在《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一书中将时位格定义为地点格,以-da/-dɛ/-ta/-tɛ为语音形式,缀加在名词类及其短语末尾,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条件和工具,也表示人或事物所处的地点、时间或状态[1]。大多数学者都是像力提甫·托乎提先生一样总结分类了维吾尔语名词时位格的意义功能,对于时位格词尾的分布情况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成果较少。此外,维吾尔语“时位格”词尾的使用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十分频繁,其分布情况也十分多样。在使用时位格时容易产生对其缀加位置不够明晰的问题,无法全面地了解时位格的分布特点、规律。
因此本文将较为系统地研究维吾尔语时位格词尾的分布情况。结合长篇小说《帕米尔丰碑》中的语料,运用哈里斯的分布分析理论,对时位格词尾缀加在各词类后在句法结构中的功能意义进行分类描写。旨在丰富维吾尔语格类的研究理论,帮助维吾尔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时位格的用法,减少其在运用维吾尔语时位格时产生的错误,更好地掌握该门语言的结构规律。
2. 分布分析理论
分布分析理论的早期形式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尤其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起过程中。早期的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单位的意义和功能不仅仅是通过词汇本身来理解的,而是通过其在句子中的分布来理解的。
20世纪初期,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现,索绪尔提出了语言是由一套符号系统组成的,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它们在系统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虽然索绪尔的理论侧重于语言的符号体系,但它为后来的分布分析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3年,布龙菲尔德在其代表作《语言论》中对词汇的形态变化进行了描述,还强调通过对词形变化(如词根、词缀、词干等)的分布进行分析,揭示了语言的形态结构。他认为,词汇的意义和结构不仅与词的内在性质相关,还与其在句子中的分布有关。语言单位的意义不仅仅来源于其固有特征,而是来自于它们在语境中的分布情况。他通过语言单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分布来分析词汇和句法结构,尤其关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布龙菲尔德的语言学方法为分布分析法的系统化提供了框架[2]。
1951年,经由哈里斯发展,其将“分布”理论提升为一种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最重要、最关键的方法之一,旨在分析语言诸单位在语言结构中的分布关系,借以进行语言单位的分类与归纳语言的结构系统,是一种以寻找同类环境为原则的归类法。哈里斯对“分布”的定义是:“一个单位的分布就是它所出现的全部环境的总和,也就是这个单位的所有的(不同的)位置(或者出现的场合)的总和,这个单位出现的这些位置是同其他单位的出现有关系的”[3]。
在国内,赵元任、朱德熙和吕叔湘等人首先运用分布理论来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问题,这为汉语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分布分析法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发展。赵元任先生未直接使用“分布分析法”这一术语,但他对语言单位的组合和排列方式进行了类似的分析,尤其是对词汇、句法成分的组合模式做了系统研究。朱德熙先生在对汉语句法结构的研究中运用到了分布分析法,在《说“的”》一文中运用分布理论把“的”分为“的1”(副词性单位的后附成分)、“的2”(形容词性单位的后附成分)、“的3”(名词性单位的后附成分) [4]。朱德熙先生还运用分布分析法来确定词的分类,如他在《语法答问》中指出: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这个词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就是指词的(语法)分布[5]。
在维吾尔语研究中,还未有学者将“分布”这一概念完整地运用到维吾尔语格类研究中去。由于在维吾尔语中,时位格词尾不仅可以与名词及其短语合并,而且也完全可以与形容词、数词、数量词、代词、摹拟词及其短语以及名词化短语、形容词化短语等合并,构成格短语,体现不同语法意义,在句中具有多种语法功能[1]。采用分布分析法能够更全面地总结归纳出时位格的分布形式,更系统地对时位格进行分类描写,这有助于维吾尔语格范畴理论体系的完善。故本文试用哈里斯的分布分析理论,研究时位格词尾的分布情况,详细探究时位格词尾缀加在不同词类后于句法结构中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以及句中时位格词语与其相关联的词语会产生何种关系。
3. 维吾尔语时位格词尾在不同词类上的附加分布情况
本文选取维吾尔语文学作品《帕米尔丰碑》(肉孜·古力巴依著)作为研究对象,将书中时位格词尾所在语句逐一挑选出来作为分析的自然语料。该作品为长篇小说,篇幅较长,语料丰富,所选例句在分析时位格词尾的具体功能意义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能够使本文的分布分析研究更加系统全面。
3.1. 数量统计
以《帕米尔丰碑》为语料进行统计分析:本文所研究的时位格语法共有1466个,其中缀加在名词性词语后的时位格有1258个,占比约为85.81%;在形容词性词语后的时位格有168个,占比约为11.46%;在代词之后的时位格有32个,占比约为2.18%;在数词之后的时位格有7个,占比约为0.48%;在量词之后的时位格有1个;占比约为0.07%;在摹拟词之后的时位格有0个,见图1。
Figure 1. Distribution of locative case in Uyghur
图1. 维吾尔语时位格词尾分布图
3.2. 数据分析
据统计结果显示,维吾尔语时位格缀加在名词性词语之后的情况明显多于其他词汇词语,说明名词时位格是创作维吾尔语文学作品时使用最频繁的,使用频率极高,这是由于维吾尔语中名词或名词短语参与句子时,一般接受数、人称、格、后置词等的支配,成为词或短语的补充成分。因此名词与时位格的结合尤为频繁。时位格缀加在形容词性词语之后的分布情况虽大幅少于名词性词语,但也明显多于其他词汇词语。缀加在代词、数词、量词之后的分布情况明显少于前两种词汇词语,使用频率较少;缀加在摹拟词之后的分布情况并未在此次语料统计中出现,说明其不常使用在维吾尔语文学作品之中,使用频率极低。
维吾尔语时位格在使用过程中还是以名词时位格为主,其他词汇词语为辅。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维吾尔语时位格缀加在不同词类后的分布情况,知晓时位格不仅可以缀加在名词之后,还可以与其他词类进行结合,有助于其了解维吾尔语的格类语法,掌握时位格的分布特点,解决其不知道该在什么词类后缀加时位格词尾这一语法使用问题,使学习者能更加清晰的运用维吾尔语时位格。
4. 维吾尔语时位格词尾缀加在不同词类后的结构关系描写
4.1. 时位格缀加在名词性词语后
4.1.1. 空间方位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表示方位概念的名词性词语-da/-dɛ/-ta/-tɛ+动词。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表达空间方位状中关系意义,时位格名词作状语,即在时位格前的名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其后动作行为进行、关涉的地点,或者是某一事物所处于、所存在的地点[6]。
例如:
(1) musabiqɛ tɛntɛrbijɛ sarijida ɵtkyzylidu.
比赛将在体育馆举行。
(2) qoj gɵʃi kawipi muʃu oʧaqta ʧoɣqa kɵmyp piʃurulidu. (帕米尔丰碑)
烤羊肉就是在此炉火中烤熟的。
例句中表示方位概念的名词性词语“体育馆/tɛntɛrbijɛ sariji”、“炉子/oʧaq”都表示具体的空间方位,缀加时位格后在句中作状语,分别表示其后的动作“举行/ɵtkyzylidu”、“烤熟/piʃurulidu”所进行、关涉的具体地点,表方位概念的时位格名词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4.1.2. 空间方位主谓关系
语法形式:名词性词语(主体) + 表示方位概念的名词-da/-dɛ/-ta/-tɛ。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表达空间方位主谓关系意义,时位格名词在表示句中主体所指事物所处于、所存在的地点时,其在句中做谓语。
(3) balam teχi ɵjdɛ.
我的孩子还在家里。
(4) mɛn pil kɛntidiki bir ʧarwiʧi, ɵjym pil kɛntidɛ. (帕米尔丰碑)
我是皮勒村的一位牧民,家住在皮勒村。
例句中表示方位的名词性词语“家/ɵj”、“村/kɛnt”缀加时位格之后,分别表示其前主体“我的孩子/ balam”、“我的家/ ɵjym”所处于、所存在的具体地点,名词主体与表示方位概念的时位格名词构成主谓结构。
4.1.3. 时间方位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性词语-da/-dɛ/-ta/-tɛ + 动词。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表达时间方位状中关系意义,时位格名词作状语,即其前名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方位(包括主体的年龄)。
例如:
(5) wɛzipɛ ikki kyndɛ aχirlaʃti.
任务在两天内结束。
(6) kyzdɛ dɛrɛχ jopurmaqliri sarɣijip kɛtti.
秋天树叶都变黄了。
(7) u 18 jeʃida alij mɛktɛpkɛ ɵtti.
他十八岁考上了大学。
例句中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性词语“两天/ikki kyn”、“秋天/kyz”、“十八岁/18 jeʃi”缀加时位格之后,分别表示其后动作“结束/aχirlaʃti”、“变黄/sarɣijip kɛtti”、“考上/ɵtti”所进行的具体时间,表示时间概念的时位格名词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4.1.4. 范围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表示范围概念的名词性词语-da/-dɛ/-ta/-tɛ + 动词/形容词。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表达范围状中关系意义,时位格名词作状语,即其前名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其后动作行为或性质所涉及的范围(空间方位)。
例如:
(8) taʤiklarda ilgiri toji bolidiɣan jigit - qiz atqa mingyzylɛtti. (帕米尔丰碑)
在塔吉克族中以前结婚的新郎新娘要骑马。
(9) bu bala tɛntɛrbijɛ ʧeniqiʃta bɛk tiriʃʧan.
这孩子在体育锻炼上很努力。
例句(8)中表示范围概念的名词性词语“塔吉克人/taʤiklar”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动作“骑马/atqa mingyzylɛtti”所涉及的范围。
例句(9)中“体育锻炼/ ʧeniqiʃ”表示其后形容词“努力/tiriʃʧan”所涉及的范围。表示范围概念的时位格名词与动词或形容词构成状中结构。
4.1.5. 状态环境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部分表示感情、状态的名词性词语以及可影响局面的抽象方位名词性词语-da/-dɛ/-ta/-tɛ + 动词。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表达状态环境状中关系意义,时位格名词作状语,即其前名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相关事件或其后动作行为所处的状态、环境(抽象的空间位置)。
例如:
(10) hɵkymɛtniŋ ɣɛmχorluqida χɛlqniŋ turmuʃi barɣanseri bɛχtlik ɵtmɛktɛ.
在政府的关怀下人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幸福。
(11) adilɛ heʧqandaq ʤapa tartmiɣan, u kiʧikidinla intajin bajaʃat ʃaraitta ʧoŋ bolɣan.
阿迪拉没吃过什么苦,他从小是在十分富裕的条件下长大的。
(12) bu χɛwɛrni aŋlap,hɛmmiimiz hajaʤanliqta qalduq.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感到激动。
例句(10) (11)中表示可影响局面的抽象方位名词性词语“政府的关怀/hɵkymɛtniŋ ɣɛmχorluqi”、“富裕的条件/bajaʃat ʃarait”缀加时位格之后,分别表示其后动词“变得幸福/bɛχtlik ɵtmɛktɛ”、“长大/ʧoŋ bolɣan”所处的环境(抽象的空间位置)。可影响局面的抽象方位时位格名词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例句(12)中表示情感、状态的名词性词语“激动/hajaʤanliq”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动词“感到/qalduq”所有的感情。表示感情、状态的时位格名词与其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4.1.6. 状态环境主谓关系
语法形式:主体 + 动名词/抽象方位名词性词语-da/-dɛ/-ta/-tɛ。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同空间方位状中关系有相似的特殊情况出现,缀加在动名词后表示句中主体所指事物处于的状态、环境(抽象的空间位置)。时位格名词在句中作谓语。
例如:
(13) ɛmdi gɛp paalijɛt orunlaʃturuʃta.
现在问题在活动安排上。
(14) alim dɛrstɛ.
阿里木在上课。
例句(13) (14)中表示抽象方位的名词性词语“活动安排/paalijɛt orunlaʃturuʃ”、“课/dɛrs”缀加时位格之后,分别表示其前名词主语“问题/gɛp”、“阿里木/alim”所处的抽象的空间位置、状态。名词主体与表示抽象方位的时位格名词构成主谓结构。
4.1.7. 工具手段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表示工具、方式、材料的名词性词语-da/-dɛ/-ta/-tɛ + 动词。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表达工具手段状中关系意义,时位格名词作状语,即其前名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其后动作行为进行所凭借的工具、手段或事件实现的方式。
例如:
(15) u ammiwi aptobusta kinoχaniɣa bardi.
他坐公交车去电影院。
(16) bu ʤoza jaɣaʧta jasalɣan.
这桌子是用木头制成的。
(17) u qoj juŋida kijim tikti.
他用羊毛做衣服。
例句(15)中表示工具、方式的名词“公交车/ammiwi aptobus”,缀加时位格之后,分别表示其后动作“去电影院/kinoχaniɣa bardi”进行时所凭借的手段。表示工具、手段的时位格名词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例句(16) (17)中表示材料的名词“木头/jaɣaʧ”、“羊毛/qoj juŋi”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构成句中动作主体“桌子/ʤoza”、客体“衣服/kijim”的材料。表示材料的时位格名词与动词构成状中关系。
4.1.8. 其他意义
时位格名词表示主体所指事物的本质所在,在句中作谓语。
(18) bizniŋ kyʧimiz χɛlqtɛ.
我们的力量在于人民。
(19) ɛqil jaʃta ɛmɛs, baʃta.
有志不在年高。
4.2. 时位格缀加在形容词性词语后的结构关系描写
4.2.1. 空间方位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表示空间方位的形容词(部分形容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的有级形容词)-da/-dɛ/-ta/-tɛ + 动词。
语法意义:表示在时位格前的形容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其后动作行为进行、关涉的地点,或者是某一事物所处于、所存在的地点。
例如:
(20) u egizdɛ bizgɛ qol pulaŋlatti.
他在高处向我们招手。
例句中表示空间方位形容词“高/egiz”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动词“招手/qol pulaŋlatti”进行的地点。表示空间方位的时位格形容词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4.2.2. 时间方位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形动词-da/-dɛ/-ta/-tɛ + 动词。
语法意义:表示在时位格前形容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其后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方位。
例如:
(21) mɛn tapʃuruq iʃlɛwatqanda dadam jatiqimɣa kirip kɛtti.
在我写作业的时候父亲走进了我的房间。
例句中的形动词“写作业的时候/tapʃuruq iʃlɛwatqan”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动作“走进/kirip kɛtti”进行的时间方位。时位格形动词与动词构成状中关系。
4.3. 时位格缀加在量词后的结构关系描写
4.3.1. 范围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量词-da/-dɛ/-ta/-tɛ + 动词。
语法意义:量词时位格在句中做状语,时位格其前量词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其后动作行为或性质所涉及的范围(时位格也可省略)。
例如:
(22) hɛr qetimda jigirmigɛ jeqin sajahɛtʧini kytɛligydɛk jataq tɛjjarlajli.
每次都准备能接待近二十名游客的房间。(帕米尔丰碑)
例句中量词“次/qetim”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动作“准备/tɛjjarlajli”所涉及的范围。时位格量词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4.3.2. 范围主谓关系
语法形式:主体 + 量词-da/-dɛ/-ta/-tɛ。
语法意义:量词时位格在句中作谓语,表示句中主体所指事物涉及的范围或限制。
(23) bu quruluʃniŋ χataliq pɛrqi ikki santimetirda.
这项工程的误差在2厘米。
例句中量词“厘米/santimetir”,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前名词主体“这项工程的误差/χataliq pɛrqi”所涉及的范围。名词主体与时位格量词构成主谓结构。
4.4. 时位格缀加在代词后的结构关系描写
空间方位主谓关系
语法形式:名词性词语(主体) + 代词-da/-dɛ/-ta/-tɛ。
语法意义:代词时位格在句中做谓语,表示句中主体所指事物所处于、所存在的地点。
例如:
(24) sizniŋ kitabiŋiz uniŋda. (人称代词)
你的书在他那儿。
(25) muɛllimniŋ qɛlimi kimdɛ? (疑问代词)
老师的笔在谁那?
例句中代词“他/uniŋ”、“谁/kim”,缀加时位格之后,分别表示其前名词主体“你的书/sizniŋ kitabiŋiz”、“老师的笔/muɛllimniŋ qɛlimi”所处于、所存在的地点。名词主体与时位格代词构成主谓结构。
4.5. 时位格缀加在数词后的结构关系描写
4.5.1. 时间方位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表示时间意义的数词-da/-dɛ/-ta/-tɛ + 动词。
语法意义:此种分布形式表达时间方位状中关系意义,即其前数词性词语所代表的事物是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方位。
例如:
(26) mɛn hɛr kyni saɛt toqquzda ornumdin turimɛn.
我每天九点起床。
(27) uniŋ jeʃi 40larda bar.
他的年龄在40岁左右。
例句中表示时间意义的数词“九/toqquz”、“四十岁左右/40 lar”,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动作“起床/ornumdin turimɛn”、“有/bar”进行的时间方位。表示时间意义的时位格数词与动词构成状中结构。
4.5.2. 其他意义
表示比赛时双方的得分比。
例如:
(28) onda toqquz.
10:9。
4.6. 时位格缀加在摹拟词后的结构关系描写
状态环境状中关系
语法形式:摹拟词-da/-dɛ/-ta/-tɛ + 动词/形容词。
语法意义:表示时位格前摹拟词所代表的事物是其后动作行为所处的状态、环境(抽象的空间位置)。
例如:
(29) zawutta adɛm bɛk kɵp, u ʃawqun - syrɛndɛ teχnika ɵgɛndi.
工厂人很多,他在嘈杂声中学习技术。
(30) uniŋ naχʃisi jamɣur syji ʧyʃkɛn ʧik - ʧikdɛ adɛttin taʃqiri jeqimliq.
她的歌声在雨水落下的滴答声中格外动听。
摹拟词 + 时位格 = 摹拟词 + awaz + 时位格,例句(29)中摹拟词“嘈杂声/ʃawqun - syrɛn”,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动作“学习/ɵgɛndi”所处的环境。时位格摹拟词与动词构成状中关系。
例句(30)中摹拟词“滴答声/ʧyʃkɛn ʧik - ʧik”,缀加时位格之后,表示其后形容词所指主体“她的歌声/uniŋ naχʃisi”所处的环境。时位格摹拟词与形容词构成状中关系。
5. 维吾尔语时位格句法结构分布情况
5.1. 时位格缀加在名词性词语后的句法结构分布情况
在以《帕米尔丰碑》作为语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其中时位格缀加在名词性词语后的句法结构共有1258个。其中句法结构为状中关系的有1255个,主谓关系仅有3个,由此可见时位格缀加在名词性词语后,名词时位格作状语,在句中主要呈现的句法结构为状中关系;极少数情况是在句中做谓语。这也符合维语使用时的习惯,将名词时位格作为状语在日常交流或是文学作品中呈现。
Figure 2. Syntactic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locative case added to noun phrases
图2. 时位格缀加在名词性词语后的句法结构分布图
见图2:在名词时位格中表示空间方位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有652个,占比约为51.83%;表示时间方位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有257个,占比约为20.43%;表示工具手段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有135个,占比约为10.73%;表示状态环境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有130个,占比约为10.33%;表示范围状中关系的句法结构有81个,占比约为6.44%;表示空间方位主谓关系的句法结构有3个,占比约为0.24%;表示状态环境主谓关系的句法结构有0个。
分析统计结果可知表示空间方位的名词时位格出现频率是最高的,明显高于其他语法意义,这表示在使用名词时位格时,通常是将其作为空间方位的状语使用,表示主体所涉及的动作行为进行、关涉的地点,或者是某一事物所处于、所存在的地点。其次为表示时间方位的语法意义,出现频率略高,这是由于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把握时空的重要手段,二者特点类似,故其也是作为主要的时位格语法使用,在句中表示主体所涉及的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方位。表示工具手段、状态环境以及范围语法意义的名词时位格出现频率较前两者来说略低,不是作为名词时位格最主要的功能意义进行使用。
5.2. 时位格缀加在形容词性词语后的句法结构分布情况
在统计的时位格句法结构中,时位格位于形容词性词语之后的情况有168个,形容词时位格在句中作为状语被使用,主要呈现为空间方位和时间方位两种语法意义。
见图3:其中表示时间方位的语法意义有161个,占比约为95.83%,出现频率极高;表示空间方位的语法意义有7个,占比约为4.17%,出现频率极低。这是因为时位格与形容词性词语相结合时,此类形容词性词语大部分都是形动词。形动词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状态,与时位格相结合,通常表示句中主体所涉及的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方位。
Figure 3. Syntactic structure distribution of locative case added to adjective phrases
图3. 时位格缀加在形容词性词语后的句法结构分布图
时位格缀加在代词、数词、摹拟词后仅分别呈现空间方位主谓关系、时间方位状中关系、状态环境状中关系,其句法结构与功能意义是唯一的;时位格缀加在量词后所呈现的范围状中关系和范围主谓关系实例较少,故均不用图谱进行呈现分析。
6. 结语
本文基于海里斯对于分布分析法的描述,将维吾尔语时位格的分布研究与分布分析法相结合,旨在描述维吾尔语中时位格的分布规律,根据其意义功能进行分类描写,系统性地整理归纳出时位格与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量词、代词、数词、摹拟词等6类词语相结合后,呈现出空间方位状中关系、空间方位主谓关系、时间方位状中关系、范围状中关系、范围主谓关系、状态环境状中关系、状态环境主谓关系、工具手段状中关系等8种句法结构关系,采用大量语料进行佐证,以此来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避免学习时位格时所产生的错误理解,使之更加系统地了解时位格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加深其对维吾尔语的整体理解与理性认知。
基金项目
新疆大学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新疆高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语言)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天山英才”培养计划教育教学名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