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哲学生死观视阈下的《无姓之人》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in Mr. Nobo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DOI: 10.12677/arl.2025.141010, PDF, HTML, XML,   
作者: 陈云虹: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关键词: 存在主义生死观《无姓之人》Existentialism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Mr. Nobody
摘要: 本文运用存在主义哲学生死观理论分析电影《无姓之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与死的对立和解,二是个体自由与生命选择,三是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希望,通过这三个维度探讨影片中生与死的关系,展现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与选择的复杂性,更加深入地追问生存的意义、挖掘生的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applies the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y of life and death to analyze the film Mr. Nobody, focusing on three main aspects: the reconciliation of the opposition between life and death, individual freedom and choices in lif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life’s meaning and hope. Through these three dimens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death in the film is explored, revealing th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f life and the complexity of choices, and offering a deeper inquiry into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the value of life.
文章引用:陈云虹. 存在主义哲学生死观视阈下的《无姓之人》[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1): 57-60.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1010

1. 引言

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执导的科幻爱情片《无姓之人》构建了一个科幻世界,在2092年人们已经成功实现永生状态,摆脱疾病和衰老的困扰。而导演设置了与这个科幻世界完全相反属性的主人公尼莫。他成为了唯一一个因自然衰老而面临死亡的人物,引发公众对于生死议题的关注,公众有权决定其命运。在影片中,尼莫经历了多个不同的生命历程,与三位女性相遇,每段缘分都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包括两情相悦、爱而不得、无视被爱的命运等。最终,尼莫领悟到时间与个体生命的双向关联,接受了生死的自然律动。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存在、自由意志、生命的不确定性以及意义的追求。其生死观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个体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态度和行为选择。而个体的存在是基于自由意志和自我选择,个体都是自我生命的缔造者。选择基于自主决定,独立于外部因果关系和个体宿命。但是自由选择又充满不确定性,面对生命的偶然性与死亡的必然性,人们常常会陷入焦虑之中,来思考生命的意义。人固有一死,存在主义认为死亡是终极自由,能摆脱一切束缚从而实现彻底解放。个体对于生命和死亡的选择是基于自由意志和自主决定的,不受外界规定和宗教束缚。

2. 生与死的对立和解

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存在主义哲学实质上便是一种生命哲学,一种生存与死亡的哲学,它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自己关注的中心,对生存的孤独、烦恼、恐惧、焦虑、死亡进行种种深刻的体验领悟和形而上学的沉思。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主义哲学把死亡规定为人的内在本质,规定为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从而纳入自己的整个哲学体系,把死亡问题当作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来冥思探索,建立起了种种死亡哲学[1]。在西方哲学里面关于生死有两类观点,一类是将生与死联系在一起,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对生命具有某些意义和价值,比如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另一类则是将二者对立,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抹去。

海德格尔对人的存在方式做了现象学的分析,把人称为“此在”,之所以将人称为“此在”,是因为他认为人是活在一个敞开的区域中。“此在”即存在在此,这里的“此”就是敞开的区域,也就是世界。这种方式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研究,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是主客对立,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看法是把二者当做相对立的主体和客体,即人和世界对立。而海德格尔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是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和世界存在某种张力,但这种张力并不是对立。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提到“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是过程,亡是结果,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2]。他认为,在“亡”到来之前,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但这种延长是通过珍惜生命的存在,焕发生命的内在活力和进取意识,从而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长度的目标,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此在”之所以为“此在”,是因为人在混沌的世界中找到与之而言有意义的人生。尼莫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这一哲学观,所以老年尼莫才会说“我不惧怕死亡,我只怕活得不够精彩”“生活就是个游乐场”,接着静静等待死亡。这也是海德格尔表达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被抛入世界中,人存在的本身没有意义,而是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中被赋予意义。然而在影片中,少年尼莫告白蓝衣女遭到拒绝,结果随机选择黄衣女。在这条人生道路中,中年尼莫的生活都是按照既定目标往前走,他看不到生活的意义,无意识做出溺水的自杀行为,对生命意义已经毫无追求。这和海德格尔所说的人不应该畏惧死亡又不一样,尼莫未完成人生意义的塑形,所以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老年尼莫和中年尼莫面对死亡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凸显“此在”存在的意义。

在探索生命的多重维度和深层意义后,老年尼莫顿悟,不畏惧死亡和死亡的必然性。这也是存在主义强调的要为本无意义的人生赋予意义,死亡并非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通过对死亡的接纳,以更智慧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无常性。

3. 个体自由与生命选择

存在主义死亡认知的另一个目标是它从死亡的必然性出发,注重在人生的意义建构中体认人生的自由与创造力——谁在死亡之上垒筑出本真的生存意义,自觉走向死亡,谁就实现了真正的自由[3]。这就意味着要摒弃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平静的态度看待死亡,发挥本真自由,把向死的自由展现出来。同时自由也代表着积极行动,勇于承担责任。

萨特指出:“我不是为着去死而自由的,而是一个要死的自由的人。”[4]他强调了人的自由性,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意味着人在面对各种选择时都具有自主权和责任。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抽象的、与外界因果关系无关的概念,而是指在任何时刻都要做出选择的现实存在。尼莫在童年的分叉路口,面临着选择父亲或是母亲共同生活的两难抉择,以及承担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同时萨特还认为,人的自由不是为追求死亡而存在,但自由的存在却使得死亡成为可能,因为每个人都面临着有限的生命时限。因此,人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但死亡并不剥夺人的自由,而是在自由的框架内发生一切可能性。所以童年尼莫看到了未来七种不同的人生,即使结局无一例外走向死亡。不管如何,死亡这个既定事实都会发生,而且这个发生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例如影片中尼莫出车祸落水身亡、遭到枪击误杀身亡、婚礼后爆炸身亡、火星途中意外身亡、自然身亡五种死亡方式。尽管尼莫如何选择结局都是死亡,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选择以前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其次,人在自由的基础上需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即使选择可能带来痛苦,人也不能逃避责任而追求绝对的自由。青年尼莫顺利与蓝衣女结婚生子这条线中,他也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家庭和丈夫的责任。婚后蓝衣女沉浸在白月光不爱她和不爱尼莫的痛苦当中,患上抑郁症。但是他还是选择陪伴在妻子身边,甚至妻子提出“为什么对那辆车那么关心?把我一个人丢在这儿”的问题之后,尼莫一把火把车给烧了。这条人生道路中,尼莫承担起抚养瘫痪父亲的责任,婚后照顾抑郁症妻子和陪伴小孩的重担。在车站选择父亲之后,他的角色也由此转变,从天真幼稚转变为成熟可靠。

萨特表达了自由与死亡的密切关系,强调自由不是为了特定目的,比如死亡。人的自由使人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不同选择,而死亡则是自由存在的一部分。因此,人在面对死亡时,并不会失去自由,而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去面对它。

4. 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希望

“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存在和自由意志。面对死亡时,人不再受到社会、宗教或其他外部力量的束缚,逐渐意识到死亡的真实性与必然性,促使人体察到生命的有限性并通过行动和选择来赋予生命意义和希望。

晚年萨特提出希望本体论,“我认为希望是人的一部分,人类的行动是超越的,那就是说,它总是在现在中孕育,从现在朝向一个未来的目标,我们只有在现在中设法实现它;人类的行动在未来找到它的结局,找到它的完成;在行动的方式中始终有希望在,我的意思是说,就确定一个目标加以实现这一点而言。”[5]

电影《无姓之人》中,童年尼莫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他在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选择时都感到无比的焦虑。幸而,独特的视角促使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看到了不同的生命轨迹和希望。在预知未来的过程中,尼莫经历了十二条支线选择,其中十条线都是意外身亡。但是在他活到118时,找到了自己的希望所在,那就是与安娜的爱情。存在主义的初始是悲凉、忧伤的,他们总是在荒诞中呐喊,然而其背后暗喻着人们对探索生命意义的鼓舞。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萨特的“死亡是个偶然的事实”,尽管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对死亡的辩论各持己见,但他们都在寻找生的意义和价值。童年尼莫看到了不同选择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但是每一个经历都是真的,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一切都可以是另外一种模样,而且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切皆有意义,尼莫坚持不懈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试图找到能够赋予生命意义的信仰。希望是自由意志的基础,世界是绝望的,但是希望总是引领着人走出混沌。所以在影片的最后,面临着自然死亡的尼莫会说出“今天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这一刻他找到了生命意义之所在,看到希望曙光。尼莫对生命意义寻求体现存在主义哲学关于生命意义的核心观念。存在主义认为,生命本无固定的意义,而是通过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创造而来。尼莫切身感受并且付诸行动,力求找到能够满足内心需求的答案。即使寻求生命意义的人生道路中陷入窘境,但他从未放弃追求,最终完成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关于生与死的问题,庄子道“生死亦大矣”,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道德经》讲“死而不亡”,苏格拉底则认为死亡不是灵魂的终结。虽然中西方在生死观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是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还是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都试图找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展现对生死和人类存在的迫切关注。

5. 结语

影片《无姓之人》通过展现尼莫的生命历程,深刻探讨了生命与死亡、自由意志与选择、生命意义与希望等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议题,引发对存在主义哲学生死观的思考,突显出生命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文结合存在主义哲学生死观核心概念进行深度探索,作为一种通过直面死亡和追问生存意义而形成的哲学形态,影片最终呈现生与死的和谐共生,以及个体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所展现的自由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何显明. 存在主义哲学的死亡观[J]. 社会科学家, 1989(4): 13-17.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 王庆节,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12.
[3] 迟西琴. 由死亡到存在——存在主义哲学生死观研究[J]. 西部学刊, 2021(15): 42-44.
[4] 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 译. 上海: 三联书店, 1987.
[5] 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周熙良, 汤永宽,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