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社区公园改造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和平公园为例
Research on Community Park Renovation Design Based on Child-Friendly Concepts—Taking Shanghai Heping Park as an Example
摘要: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对其成长的关注日益增加。在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背景下,社区公园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其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上海市和平公园为例,探讨了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社区公园改造设计。通过对儿童户外活动行为模式的研究,结合和平公园的场地现状,提出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到公园设计中,旨在通过自然互动提升儿童的环境意识、安全意识和社会意识。该设计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更安全、健康的活动空间,还促进了其对自然的认知与亲近。通过这一设计改造,期望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有益经验,并推动公园设计在儿童教育和环境意识方面的创新实践。
Abstract: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and society is pay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ir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child-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 which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community parks,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hildren’s daily activiti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take Shanghai Heping Park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 the design of community park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hild-friendly”. Through the study of children’s outdoor activity behavior pattern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ping Park, it is proposed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nature education into the park design, aiming to enhance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safety awareness and social awareness through natural interaction. The design not only provides a safer and healthier activity space for children, but also promotes their awareness and closeness to nature. Through this design renovation,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ild-friendly city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park design i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文章引用:奚榕蔚, 曹磊. 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社区公园改造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和平公园为例[J]. 设计, 2025, 10(1): 41-5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5.101005

1. 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为了推动儿童的健康成长,推动城市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构建,2021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纲要》)。《纲要》明确指出:“推动儿童健康成长,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导则》)是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共同发布的。《导则》从“城市–县–街镇–社区”四个层面对“儿童友好空间”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对不同类型空间的适宜性更新提出了建议,对地方、相关部门推动“儿童友好型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概念

2.1. 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近年来逐渐从国外引入,并得到了广泛关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其定义为:为了满足儿童的福祉,改善其居住条件,使其在生理、心理、认知、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需要和权利得到充分保障。随着儿童友好型理念的发展,这一概念不仅限于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涉及环境、政策及社会互动等方面的支持。刘冠兰提出的“亲子乐园”概念,强调的是儿童能够在任何区域与自然亲密接触,并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玩耍的空间[1]。在这个理念中,自然不仅仅是一个背景,而是儿童教育和成长的伙伴,它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联合国儿基会与人居署在1996年共同发起的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明确指出少年儿童的福祉是衡量人居环境健康、社会文明程度及政府治理水平的核心标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目标是确保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和安全,推动城市发展向更具包容性与未来感的方向前进[2]

在这一背景下,儿童友好的城市设计必须考虑到多元需求,并为儿童提供能够发展创造力、促进自我保护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因此,对儿童友好的社区公园设计应具备更高的环境适应性,关注儿童的身体与心理需求,从而构建一个能够激发儿童探索与学习的理想环境。

2.2. 社区公园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的定义,社区公园是具备基础游憩设施的绿地,面向周边社区居民,为其提供日常娱乐活动空间。社区公园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承载着连接社区居民、提升环境质量及改善公共健康的多重功能。对于儿童而言,公园不仅是运动的场地,更是其社会化与自然认知的空间。因此,在设计中,除了基本的娱乐设施,儿童友好的设计理念需要与自然景观、教育功能紧密结合[3]

本论文研究的社区公园是位于城乡融合带区域内,具有独立用地、适中面积的公园绿地。这些公园通常面向周边社区的居民,不仅要考虑居民的日常娱乐需求,还应当注重儿童活动的多样性与安全性。因此,公园的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空间上的功能性,还要通过空间布局与自然元素的有机结合,提升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自然认知能力。

2.3. 儿童的基本特征

考虑到各年龄阶段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研究以年龄为研究对象,以幼儿在公园中进行户外活动为重点。在对0~14岁各年龄段的儿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各年龄段幼儿的多维行为,并对他们的活动性、合作性和自然探究进行了研究[4]

1) 0~6岁幼儿的智力特征是“吸收型”,他们正处在“自我保护”的萌芽阶段。0~3岁的幼儿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游戏中需要父母的陪伴;3~6岁的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需要逐步培养其自我防护能力。

2) 孩子在6~14岁时会逐渐变得独立,这是一个逻辑思维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逐步地去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会有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并且能够和同伴们在室外自由地玩耍。

在对各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合作游戏和综合运动三种类型的积极行为进行总结后,公园设计应针对这些行为特征提供相应的空间支持,确保孩子们能够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学习与社交。同时,考虑到儿童与自然环境的亲密关系,公园应通过自然景观与教育性场景的结合,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并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生态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图1)。

Figure 1. Behavioral analysis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1. 不同年龄层儿童的行为分析

3. 已建社区公园中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社区公园的环境不断改善,但是大多数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进行规划,与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孩子相比,目前的社区公园还存在着诸多缺陷。

3.1. 儿童游戏空间缺乏与设施单一

当前,我国的幼儿活动场所比较匮乏。由于儿童活动场地的形态较为单一,使得设计时忽视了地势的起伏以及活动场地的创意性。目前,社区公园的场地设计主要是采用设置(滑梯 + 秋千) + 场地的方式,孩子们只能够通过游戏来进行简单的活动[5]。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们天生的活力,也没有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行充分的考虑,这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3.2. 缺少针对低龄儿童的标识系统

年幼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能单独行动,而标志体系通常都是以群体为中心,这就使得孩子必须在家庭成员的陪同下开展活动。相关的设施缺乏科学原理,并且在植物上没有突出的科普标牌,不能让孩子们对活动设施和植物信号有足够的认识,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6]

3.3. 社区公园绿化率不够

大自然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是一个很好的自然之地,但城市化使得孩子们只能在假期里走出家门,去体验大自然[6]。社区公园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空间,也是儿童日常生活中与之接触得最多的地方[7],所以,社区公园的绿化率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只有提高了绿地度,儿童才能更好地享受与自然的快乐。

4. 和平公园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1. 和平公园概况

Figure 2. Master plan of Helping Park

2. 和平公园总平面图

和平公园位于上海虹口区大连路1131号,起源可追溯到1958年的“提篮公园”。该公园历经数次历史变迁,抗日战争期间曾被日本侵略者用于修建防空洞,解放后变为人民休闲娱乐场所。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公园更名为“和平公园”。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为公园景观设计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图2)。

4.2. 和平公园改造前的问题

和平公园的北面是同济大学,南面是虹口街道办事处,周围是大量的居民区。共有4扇门,一扇在大连路,面向控江路;二门位于虹镇老街的新港路,三门位于天宝路。四号门也位于瑞虹路附近的新港路。游人进出便利,交通便捷,但4个出入口缺少个性特征,难以反映园区的整体形象;广场空间层次不高,地面铺设陈旧;植被的季节性变化较小,植物的郁闭度较高;水体质量差、驳岸类型单一、缺乏亲水性;山径无扶手,有安全隐患;园区建筑形态复杂,方便的购物和餐饮场所不足,无法满足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体育场地条件差,缺乏系统的运动场地;休闲娱乐设施如坐椅缺乏,广告栏和播音系统陈旧;电玩设备呈现年轻化趋势,不能满足年龄较大的儿童的玩耍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内外部机遇,和平园区的改造与升级是必然的。

4.3. 改造布局与策略

整个公园按照建筑布局,划分为“新港活力”、“湖滨花园”、“中心休闲”、“山林绿舟”和“康乐健身”五个区域。通过对新港活力区、中央游憩区的展示、联动作用,形成起首进、出、出、进、出三进三出的进门空间序列;创造出园林景观与街道景观无缝衔接的边界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生态与传统交错的空间,丰富的运动场地;建设适合各年龄层的娱乐活动场地,如:林下游憩“森之环”、时尚体育“健身环”、儿童无动力设备等,使各年龄层的人们都能得到锻炼;以和平公园为载体,创造出一种新的、富有个性的园林景观,使其在都市生活中发挥多种作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过程。

4.4. 和平公园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园改造设计策略

4.4.1. 融入自然,游戏与自然相结合

Figure 3. Natural slide designed for the terrain

3. 根据地形设计的天然滑道

和平公园根据现有地块的特点,将其与上海的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群。社区公园作为儿童活动最集中的场所,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健康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游乐设施的多样性,避免单一化设计,公园设计应当将自然元素与儿童特征紧密结合,开发新型游乐项目。通过重新设计的和平公园,将游乐场地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自然元素取代传统设施,成为游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例如,通过利用立体空间和地形变化,设计天然滑道,以及攀爬绳等设施,既能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又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增强其臂力和耐久力(图3图4)。

Figure 4. Climbing ropes designed for the terrain

4. 根据地形设计的攀爬绳

为了确保这些设计符合儿童的需求和行为规律,本研究采用了科学的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尤其是家长和儿童的需求。在问卷调查中,收集了家长和儿童对公园设计的期望,尤其是对游乐设施和自然元素结合的看法;通过访谈,获得了更为详细的意见和建议;在实地观察中,研究团队还观察了儿童在现有公园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活动偏好。通过这些方法,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儿童行为数据,确保改造方案能够精准地反映儿童的实际需求。

此外,本研究还对改造后的公园进行量化评估,通过对儿童在新设计环境中的活动参与度、安全性、行为变化等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改造效果。这一量化评估为后续的设计改进提供了坚实的依据,确保公园的儿童友好性和功能性得以持续提升。

4.4.2. 遵循儿童发展规律,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需求

Table 1. Children’s interactive facilities in Shanghai Helping Park

1. 上海和平公园儿童互动设施

传声筒、平衡木桩(3岁以上)

敲击乐、蹦蹦床(0~3岁)

主题性滑梯兔窝窝(3岁以上)

自然教育主题课堂(3岁以上)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公园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并根据这些特征进行相应的功能规划。通过调研和数据收集(如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行为和兴趣点,为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设计中,结合自然教育理念,设置了适合0~3岁、3~6岁以及6岁以上儿童的多种互动设施,如传声筒、平衡木桩、蹦蹦床等。此外,还设置了自然教育主题课堂,让儿童通过游戏了解动植物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表1图5)。

Figure 5. Helping Park nature center pavilion analysis

5. 和平公园自然中心展馆分析

4.4.3. 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在和平公园的改造设计中,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是核心设计理念。公园设计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儿童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特点和活动偏好,增设了多种富有趣味性的互动设施。例如,动物声音互动装置和感应器的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还能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感官能力,提高其认知能力和事物处理能力。这些设施通过刺激儿童的听觉、触觉等感官,促进其对自然界和环境的探索。与此同时,公园设计特别注重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在设施的布置和材料的选择上,严格遵循儿童友好型设计标准,避免因儿童的追逐打闹而造成潜在的意外伤害。例如,游乐设备的边缘采用圆滑设计,避免尖锐物体;活动空间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儿童的活动范围和行为模式,确保每个区域都具有良好的可视性和安全保障。

Figure 6. Featured children’s amusement facilities

6. 特色儿童游乐设施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功能区划,公园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既充满趣味性、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户外活动空间。在这里,儿童不仅能在愉快的环境中尽情玩耍,还能在互动中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图6)。

4.4.4. 和平公园安全性提升,减少意外发生

当孩子在室外活动时,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安全。而小区公园又是孩子们最好的室外游戏场所,所以要保证孩子在活动中的安全。幼儿活动空间的“幼儿适宜性”原则与布局是保障幼儿室外游戏安全性的关键要素。例如对于树木维护采用曲线柔和的线条,防止儿童碰伤。该设计笔者认为是防护儿童安全的一个重要典范(图7)。

Figure 7. Safe space for activities

7. 安全性的活动空间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适宜儿童”的社区公园概念在中国逐渐兴起,其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资金的积极支持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平公园的设计团队通过多层次的调研,深入了解儿童尤其是幼儿的需求和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这一设计不仅关注到儿童的生理发展,还特别考虑了其心理、认知以及社会需求,旨在创造一个能够支持儿童全面发展的公共空间。将儿童融入到游戏与自然互动的环境中,不仅使公园设计更具趣味性和教育性,也使其更加贴近各年龄段儿童的实际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和平公园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公园的功能性,也更好地满足了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娱乐、社交和学习需求。

从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战略需求出发,和平公园的设计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无论是从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还是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来看,这一设计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为其他城市公园的儿童友好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冠兰. “儿童友好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2] 王怡娴. 面向儿童友好的社区公园儿童行为偏好与需求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深圳: 深圳大学, 2020.
[3] 刘洪煊. 绵阳市旧城区社区开放空间儿童友好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21.
[4] 宋娥. 社区公园中儿童游戏场所的优化研究——以苏州方洲公园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6.
[5] 刘蓝蓝. 基于儿童行为模式的儿童友好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6] 周惟彦, 主编. 《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操作手册[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7] 王岑涅, 孙雪. 全龄段儿童活动场地在社区公园中的设计分析——以成都云谷公园为例[J]. 现代园艺, 2018(23): 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