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近年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探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和路径,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顶层设计。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n recent year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ystem in the new era.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 as well as absorbing the essence from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 of incorpo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 will help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
文章引用:胡晓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2): 1130-113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354

1. 引言

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该通知着重指出,通过构建一批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促进各学段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资源上的紧密衔接与深度融合,以此开创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它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设定统一的教育目标、规划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构建多元化教育主体格局、建立发展性教育评价机制,并全方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同时,该建设强调思政课与其他学科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环境的深度协同,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因此,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内在特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深入地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去。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一体化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确保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促进了学生道德、情感和精神的全面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哲理和价值观被深入挖掘和传承,融入思政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同时,这种融合也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少年,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更是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智慧的重要载体。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教育支撑。古代的孔子、老子、庄子等先贤的智慧结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文学瑰宝,以及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等社会生活习俗,这些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思政课的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深入剖析和讲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1]。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支撑。儒家的仁爱、诚信、礼仪之道,道家的自然无为、顺应天地之理,以及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理,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并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教育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价值,对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都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2.2.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教育阵地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现代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举措。这一体系通过跨学段的连贯性设计,不仅确保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级教育中的系统性融入,而且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条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确保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在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讲故事、观看动画、参与传统节日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和喜爱。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诚信、尊重、团结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进入中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转向深入理解和认识。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因此开始学习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诗词、文言文、历史典故等。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到了大学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则是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可以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大学可以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如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等,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大学还可以举办讲座、研讨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分阶段的教育策略有助于形成连贯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效果,从而形成全面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一教育体系,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怀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将这一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更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此举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在系统学习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

3.1. 有助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智慧结晶。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如何使这一宝贵财富得以传承与发扬,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更是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传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广泛性和指向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成为可能。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思政课的多学科性质也为传统文化的解读和阐释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全面和深入。

不仅如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桥梁。通过思政课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被认知、被理解、被接受。这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更为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支点。在国际交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交流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吸收他国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

另外,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年是时代的主力军,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仅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更使青年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更加自觉地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建设和改革,将其打造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3.2. 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家安全的保障不仅依赖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更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智慧结晶,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之本。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现实的担当和对未来的期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坚定信念。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根脉,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思政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能够逐渐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追求。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中,学生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有些人可能会被外来文化所吸引,迷失自我;有些人则可能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因此,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保持文化清醒,坚守文化根脉。此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定的文化自信。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培养出一批批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和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之一,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还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3.3.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当今社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阵地,其育人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特的价值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结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这一文化宝库,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传承,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不仅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文化底蕴,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考,大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并内化这些道德观念,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添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民族精神,是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财富。例如,通过学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学习“以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引导学生树立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传授,更要引导学生将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更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新时代公民。最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这一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更能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构建之中,对于赓续中华文化的血脉、提振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坚实地履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使命,发挥着无可估量的关键作用。为此,我们亟需深入发掘并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与精神宝藏,使之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有机联动,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多样化和效果的最大化,开创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推动其在传承与创新中蓬勃发展。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思政课方案》强调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5]。在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对于培育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需构建完善的成体系内容,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备深厚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教学理念的教育者,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师德师风。此外,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至关重要,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呈现传统文化,采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些举措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1. 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一套完善的体系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智慧与独特的价值。在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不仅是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成体系的内容,“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才有基本的教学依托”[6]

《教材指南》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这个阶段对“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7]。体系的建设应当紧密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目标。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的心智发展、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重点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可以侧重于传统故事的讲述、传统节日的体验,让他们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中学生,则可以逐步引入经典著作的阅读、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析,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自觉;对于大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8]。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具有普遍价值的元素。这些元素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如仁爱、诚信、礼仪等。这些元素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容的组织上,我们应当注重层次递进和相互衔接。从基础知识的普及到深度思考的探索,从传统文化的体验到现代社会的应用,每个环节都应当紧密相连、层层递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成体系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接受到适宜的传统文化熏陶,逐步建立起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内容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群专业的高素质教育者

“教师是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桥梁,也是开展融合的关键。”[9]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是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效果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培养一群专业的高素质的教育者。这些教育者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教育者应当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应当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核心思想,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同时,他们还应当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将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其次,加快学习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他们还应当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全息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10]。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必须是品德高尚之人。他们要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思政课教师应以身作则,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品德,做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示范者。他们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有力支撑。思政课教师还应敢于担当、恪尽职守、竭尽所能,做职业道德上的坚守者。他们要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师风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教育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时,他们还应以身作则,做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示范者、引导者和坚守者,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4.3. 创新教学形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

教学形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接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首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11]。全息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前沿科技,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此外,现代科技手段还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其次,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同样重要。讨论式、情景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碰撞思想,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情景式和表演式的教学方式则能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种亲身体验往往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深刻和难忘。同时,这些教学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最后,要重视社会实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如参观历史遗址、参与传统文化节庆等,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总之,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至关重要。这些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这些教学形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颜雨萱, 付晓男.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23): 48-50.
[2] 王爱民, 王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影响刍议[J]. 北京教育(德育), 2022(5): 78-80.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49.
[5]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l, 2021-01-01.
[6] 单文鹏.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析[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2023(4): 77-85.
[7]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1.
[8] 翟丽, 齐廷廷.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2(10): 47-49.
[9] 袁晓文. 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思考[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4): 258-259.
[10] 徐德斌, 吴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 现代教育科学, 2024(2): 62-67.
[11] 王成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J]. 成才之路, 2024(18):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