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领域,除了最基本、运用最广泛的线下实地教学外,线上教学作为一种年轻的教学形式,凭借着突破时空限制、技术工具更新快等优势,其教学规模在近些年来愈发壮大,全球覆盖范围愈发宽广,线上教学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产生了愈发重要的影响。
特别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教育生态发生巨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被迫开展新的教学模式,全国各个高校纷纷改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线下教学转变为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教学。随着疫情常态化,在进入后疫情时代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又从线上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1]。
而文化教学作为传统线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语言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学相结合已成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一致观点。如“学习文化是学习语言的前提,掌握语言必然要了解其蕴含的内在知识。”[2]“汉语教学需要依据相关文化理论将语言理解和与其相关的文化教学相结合,有计划地消除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障碍。”[3]
文化教学最主要的魅力体现在新奇感、美感及参与感。但在线上环境中,由于师生空间距离遥远,教师无法亲身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课堂秩序、教学节奏也难以把控。教师只能“言传”、“图传”,无法通过“身教”传递汉语言文化中蕴含的深厚情感思想,学生往往难以获得上述这三种感受,以致对线上文化教学产生一种意犹未尽感觉,甚至逐渐对汉语言文化丧失学习和了解的兴趣,对课堂文化教学活动采取回避策略,课堂参与度极易下降,导致文化教学本身的优势及其辅助语言教学的效果难以显现。
因此,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线上文化教学的学生参与度、提升文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实践意义。本文将综述相关理论基础,提出相关教学策略,通过描述、分析实际教学案例并给出具体解决路径,以探究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线上文化教学效果提升的实施策略。
2. 研究基础
2.1. 学生参与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外关于学生参与度的研究,主要从认知、行为、情感三方面开展。认知参与是指学生为了促进学习,深度理解学科内容,掌握一项有难度的技能或过程性的策略而愿意付出的努力和坚持。行为参与包括学生可观察到的行为或表现,学者将学生行为投入分为五个维度,其中包含课程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感参与指的是个人对特定活动、主动性或情境产生积极心理反应或依恋的程度[4]。相应地,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则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
2.2. 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举例
针对文化教学,可采用的教学方法、策略有任务型教学、互动式教学、情境教学、设置奖惩机制等。
关于任务型教学,Ellis (2003)将“任务”定义为一个活动,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学习使用语言,并在使用中将重点放在言语意义上,“任务”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学习的信息[5]。
关于互动式教学,教师主要是通过“精讲多练”的方式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学习者在频繁的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来掌握汉语[6]。
情境教学是一种功能性教学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具体、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吸引学生入境体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7]。
2.3. 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更多是基于自身知识经验下的知识建构能力。
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教师需要为学习者设置相应的学习情景,成为学生知识学习的辅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简单消极的知识灌输;教材上的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讲授内容,而变成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对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和会话交流[8]。在言语输出中实现对言语知识的建构。
在线上文化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样化、易获取的网络资源,创设真实、有趣的文化场景,锻炼学习者基于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春节情景,以纪录片视角首先展现春节的文化元素物品(如春联、鞭炮、年夜饭、红包等),唤醒学生对此类已学文化词汇的印象,接着围绕文化词汇拓展至文化语句、文化语境、文化行为,展现真实的春节节日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互动、总结形成对春节文化的认识,整个过程体现“知识建构”的完整脉络。
(2) 动机理论
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动机可从学习者、目标语言、学习情境三方面展开。学习者层面的语言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自信、现阶段的学习能力等。目标语言层面的学习动机包括融合型动机(对目的语文化感兴趣)和工具型动机(看重语言的实用性)两种类型。学习情境层面的三类动机影响因素分别是指:与课程相关的动机因素(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与教师相关的动机因素(包括教师的性格、教师反馈以及师生互动等)和学习群体相关的动机因素(主要指班级同学凝聚力、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等) [9]。
在国际中文教育线上文化教学中,为调动学习者的内外部动机,在前期,教师应在课程内容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和亲身参与的空间,如首先以实例展示部分文化题材(如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接着让学生反馈其所了解过的文化知识,补充其感兴趣的其他文化题材,再以演讲推荐、投票、抽签等形式确定文化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内容的选定过程,以增强学习者内部动机。在后期,教师应重视创设多形式、多频次、高质量的教学反馈和奖励(如口头表扬、“特权”授予、实物奖励、积分系统、奖品兑换等),鼓励、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强化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对整个系列线上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以强化学生的内外部动机。
(3)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人的价值,认为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学习要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精神,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人本主义理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指导原则表现在四个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10]。
在线上文化教学中,对人本主义理论原则的贯彻还应结合线上学习的特点(如技术工具的应用、对学生主动学习的高要求等),以具体展开对上述原则四方面的应用。例如:针对“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可利用智能平台构建动态学习路径,如通过前置兴趣问卷分析学生对文化元素的偏好;允许学生结合职业需求(如商务礼仪)或生活场景(如节日、饮食)进行文化问题提问,强化其学习自主权。针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原则,可尝试重构师生互动模式,让教师从讲授者转为学习协作者,通过在线轮流发言讨论、异步语音反馈等方式,关注学生在理解中华文化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偏差或谬误(如“中国人都会功夫”“中国人都爱吃狗肉”等观念),以平等的对话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建立起师生间融洽的教学氛围。
3. 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3.1.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1) 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教学中的汉语知识,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贴近学生兴趣和需求。例如,通过讲解中文歌曲、电影、节日活动中与生活相关的文化行为(如中秋节吃月饼),使学生获得生活化的文化理解。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例如:通过翻转课堂,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在课堂上展开思考与讨论,提高其汉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可将学生分组,要求其相互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汉语沟通能力。
3.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国际汉语教师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国际学生,理解其年龄特点,尊重文化差异,关注其情感需求与个性表达,建立起信赖、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
(2) 随机应变的课堂管理策略——教育机智
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心理素质及相应的对策预案。当课堂出现混乱或学生失去兴趣时,教师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或引入有趣话题等方式,重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回归正常秩序。
3.3. 实施有效的管理条例与激励机制
(1) 保障课堂纪律与秩序
在课程初始阶段,国际汉语教师要拟好具体的班级管理条例,并让学生参与讨论、建言献策。在获得学生广泛认可后,公正、有力地执行相应规定,让学生有例可循,以保障长期稳定的课堂纪律。
(2) 设置明确且适宜的奖惩制度
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设立课堂表现奖,激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对于扰乱课堂的学生,也应给予适量且妥当的提醒与惩罚,使其意识到自身错误并努力改进。
3.4.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1) 融合多媒体教学资源
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通过播放中文歌曲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汉语的音韵美感;通过展示中文书法作品或绘画作品,让学生领略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2) 开展在线互动与协作
利用在线平台,如通过微信、钉钉等(包括学生在其本国能使用的线上交流应用)建立班级群,教师可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同时,师生、生生之间也可进行在线协作与讨论,共同完成课堂任务,拓宽学习空间。
3.5. 学生内心自觉地参与课堂
从教师角度施行的以上四点教学策略,在形式上多是从外部制造便于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本质还是在强化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但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应聚焦于学习者自身角度,强化其内在学习动机,落点在于学生自身的求知欲、成功欲以及与人和睦相处、协作的需要。
(1) 学习者自身保持求知欲、成功欲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众多优质文化元素可运用于线上文化教学。学习者在形成对某一中华文化元素的兴趣萌芽后,可主动寻求教师的推荐、引领,继续对其感兴趣的文化元素做深入了解,并设置一定的短期目标(可以是知识的记忆背诵、技能的掌握、素材的收集等)。并同教师积极探讨,从教师处获得答疑、激励性反馈,进而加深对文化元素的理解,并自发去了解更多的文化元素。之后还可请教师结合学习者自身兴趣,为其定制自主学习的中远期规划,建立并实施一套测验、评价机制,以保持学习者长期稳定的求知欲、成功欲。
(2) 学习者之间协同合作
对于学习者而言,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动机就要学会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建立群体意识,将共同学习的同学当成求学路上亲密的伙伴[11]。共同学习群体内的各个学习者成员,要学会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积极沟通,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4. 案例分析与解决路径
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历作案例分析,并提出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4.1. 案例
(1) 教学对象:34名初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国籍为巴基斯坦
(2) 课程类型:汉语综合课文化教学
(3) 授课形式:线上教学
(4) 教材:HSK标准教程1
(5) 案例内容: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由不同年级(三年级到七年级)的学生组成的,在教学时要兼顾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以避免让高年级学生感到乏味或让低年级学生感到难以理解。
由于巴方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全班仅用一台网络设备与我连线,且由于线路原因,摄像头只能对着全班学生的后背,导致我很难与学生产生有效互动。加上学生年龄普遍较低,注意力集中程度会随上课时间推进而不断下滑。因此,我的做法是:每次课通过分享一则介绍中国文化的视频,作为课中的休息,也借此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四次授课正好在中秋节后一天,我准备了一则介绍中秋节的短视频、一个带包装的月饼。当教学进行到课程中段,我开始进入文化教学环节。
首先,我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昨天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吗?”由于我在两天前的课上留下了这个问题,学生们在巴基斯坦助教的督促和指导下也都提前知道了答案。大部分学生都用英语回答“Mid-Autumn Festival”,有少数学生用中文回答“中秋节”(声音较小且发音不标准但仍能分辨),这让我感到欣慰。
我回复道:“没错,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带着学生读了三遍词语“中秋节”后,我便想直接引出视频:“在中秋节这天,中国人会做什么呢?让我们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吧。”期间有学生小声说了句“mooncake”,但我无意中选择忽略,直接播放了视频。视频的开头和结尾都有“中秋节”的汉字书写动图及拼音,内容为英文介绍且伴有中英文字幕,以便于学生理解。
播完视频后,我用中英文提问:“在中秋节这天中国人会吃什么?”这一次却无人回答。我把月饼的实物取出,放在摄像头面前,“就是这个,中国人会吃月饼。”之后便带学生齐读生词“月饼”。
我继续用中英文提问:“我们知道了中秋节是和家人待在一起的节日,那中国人会说什么来表达祝福呢?”依旧无人回应,我便带着学生练读PPT上的短句“中秋节快乐”。
最后,在重复带读了“中秋节”、“月饼”、“中秋节快乐”后,我便结束了此次文化教学环节。
4.2. 分析
(1) 线上教学最大的难点是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在此次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次数太少且质量不高,学生们不会说、不愿说,导致课堂氛围冷淡。
(2) 教师加入文化视频的初衷是想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进而促进语言学习。但实际上,无论是视频中对“中秋节和家人团聚”这一主旨思想的强调,还是对“吃月饼”这一习俗的介绍,都流于表面,未能让学生有更深的感触。
(3) 未能进一步挖掘文化视频的教学功能,只局限于两个生词及一句短语的学习。教师应更深入地讲解和运用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词句,以典型搭配、典型句型强化学生的记忆。
4.3. 建议
(1) 基于互动式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说多练,且给出评价反馈:
① 在导入环节,教师应让用中文回答“中秋节”的学生再次重复回答,并予以其鼓励、正音示范与纠音,再带领全班同学齐读。
② 当学生提到“mooncake”时,教师应该有所回应(而不是不加理会直接播放视频),比如用“对了”“很棒”等短语肯定学生,接着再问“那你们知道mooncake用汉语怎么说吗?”继而引出“月饼”的字音学习及实物展示。
(2) 基于情境教学法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不应局限于“中秋节快乐”这一简单句子。可为学生进一步建立“中秋节”和“月饼”的概念图式:
① 在带读完词语“中秋节”后,教师可拓展“中秋节”的日期“农历八月十五”,练习简单对话:“中秋节在哪(一)天?”“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并在后一周的授课中播放介绍农历的文化视频)
② 教师应将月饼的包装袋打开,把月饼实物展示给学生。并拓展练习简单句子“月亮是圆的。”“月饼也是圆的。”
③ 图文并茂地讲解词语“团圆”。先将“团”和“圆”拆开,用英文翻译为“group”和“circle; circular”。接着用中英文在PPT上向学生解释:“All the students in a same grade form a group”(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组成一个“团”)。让学生在纸上跟着教师一起画(教师切换到平板手写模式)。
例如,用一个小圈代表一个人,三年级有9名学生,便画9个挨在一起的小圈,(强化概念认知)解释道:“These nine students are a group.”(这九个学生是一个“团”)。
接着,再画一个大圈把9个小圈围住,解释道:“The big circle surrounds this group of nine students.”(这个大的“圆”把这个九人“团”围住)。
接着解释道:“Think of the big circle as a big family. Each small circle inside in the group is one of the family member.”(把这个大的“圆”想象成一个大家庭,“团”里的每个小圈都是一位家庭成员。)“All family members stay together. Then we got‘团圆’。”(所有家庭成员待在一起,我们得到了“团圆”这个词)用笔分别点在小圈和大圈,以做提示。接着反复带读词语“团圆”。
④ 强化问答式对话的训练。对以下对话素材先带读,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分角色、轮替进行对话练习。以达到增强学生参与度的目的。
“中秋节要吃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中秋节要和谁在一起?”——“中秋节要和家人在一起。”“中秋节要一家团圆。”
5. 结语
在国际中文教育线上教学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文化教学也应随语言要素、技能教学一道,加速适应线上教学环境,并深度融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等理论,从师、生双角度施行符合线上教学特点的教学策略与相应措施,让汉语学习者感染于中华文化魅力,进而助推其语言学习。总言之,线上文化教学的教学路径具有广阔的操作空间及应用前景,期望能对未来的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产生积极影响。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3ZD018)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JY2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