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应用中医理疗的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Thirst
DOI: 10.12677/tcm.2025.144186, PDF, HTML, XML,   
作者: 于文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王东梅*: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中医理疗综述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Thirs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Review
摘要: 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肾脏移植和血液透析治疗,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CRF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仍存在着多种并发症风险,其中口渴症状的出现极为常见,大大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在临床中需要密切关注和处理。故文章综述维持性血透口渴患者应用中医理疗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临床参考意见,以缓解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口渴症状。
Abstract: The main treatment method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 include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nd hemodialysis, among whic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CRF.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risks of complications in CRF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among which the occurrence of thirst symptoms is very common, which greatly reduces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requires close attention and treat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thirst, aiming to provide clinical reference opinions to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thirst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文章引用:于文浩, 王东梅. 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应用中医理疗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5, 14(4): 1247-1252.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4186

1. 引言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如饮食结构的变化、长时间的工作、肥胖率上升以及慢性病的年轻化,逐步加剧了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率。在这一背景下,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的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到10.8%左右[1],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之一。许多CKD患者病情进一步加剧到达尿毒症阶段,不得不采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然而,尽管血液透析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治疗过程中仍存在多种并发症风险,其中口渴症状的出现极为常见,发生率高达94.1% [2],大大降低了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本文综述维持性血透口渴患者应用中医理疗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临床参考意见,以缓解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口渴症状。

2. 辨证分型

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肾脏病分会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为主要证候。兼证为湿热证、热毒证、湿浊证、瘀血证、风动证[3]。由卢晶晶[4]等的分析研究,得知MH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为脾肾阳虚夹湿热证50例(26.7%)、脾肾阳虚夹水气证56例(29.9%)、脾肾气阴两虚证56例(29.9%)、其他证候25例(13.4%),以脾肾阳虚夹湿热证、脾肾阳虚夹水气证和脾肾气阴两虚证为主要表现。中医学认为MHD治疗者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气虚则不能运化津液,上承津液至口腔,阴虚则津液生成不足,也不能上润口腔,故而口渴。同时一项研究表明脾肾气阴两虚证患者口渴症状更容易发生并且症状更加明显[5]

3. 传统医学的干预措施

3.1. 耳穴刺激

耳部的穴位非常丰富,每个脏腑都有不同的对应区域,对特定的穴位进行不间断地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的作用。耳穴治疗方法包括耳穴埋籽、耳穴针刺、耳穴灸和耳夹法,其中耳穴埋籽最为常见。

夏苑莺[6]等运用耳穴埋籽法,联合养阴生津活血颗粒方,选取主穴渴点、口、交感、神门、内分泌;配穴阴虚加外耳点,夹瘀加心和肝。将王不留行籽耳贴贴在所选穴位上固定,指导患者正确自行按压。耳穴埋籽法价格低廉,不易出现不良反应,操作相对容易,经过系统培训就能很好地掌握耳穴的穴位,且患者接受度高,利于透析期间不方便行动的MHD患者开展。

董钰[7]等将40名主证为气阴两虚证的MHD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耳穴埋针操作,配合中药漱口,选渴点、内分泌、皮质下、肾上腺、脑点、口、上屏点、下屏点、交感耳穴实施操作,具有很好的效果。

3.2. 针刺法

穴位不仅仅局限于耳部,在体表也有广泛的分布。针刺相应的穴位同样可以达到调和阴阳、调节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程新[8]等研究者在针刺疗法的基础上配合苓桂术甘汤,选择穴位为任脉的廉泉、荥穴的液门、肾经的太溪及照海,从而激发肾阴,促进血液循环,增加MHD患者唾液的分泌,缓解其口渴的症状。

但针灸疗法相对其他疗法并非经济实惠,且治疗时患者难免会有疼痛、晕针等不良反馈,可能会造成患者接受度和依从性降低。同时针刺法需要施术人员长久的学习和训练,以掌握正确的进针穴位、进针角度和进针手法。

3.3. 穴位按摩

传统医学对经络的研究源远流长,除了针灸,在临床中实施穴位按摩疗法也十分常见。杨秀文[9]等研究者通过对患者上下肢的三阴交、涌泉、足三里穴、太溪穴四个穴位进行推拿按摩,每穴推拿约3~5分钟,每周进行3次,连续5周的治疗,并在推拿结束后适当放松患者的上下肢。经过研究表明,穴位按摩不仅缓解了MHD患者的口渴感,还很好地控制了其收缩压、舒张压、水肿情况。按摩也给患者带来了舒适感,能很好地提高满意度和接受度。

3.4. 中药方剂提取物

3.4.1. 中药方剂提取物片剂

草珊瑚含片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可清利咽喉、疏风散热。其主要成分包括薄荷脑、肿节风浸膏、薄荷素油,这些成分共同发挥清利咽喉、消肿止痛的作用。含服后,草珊瑚含片能带来清凉感,有效缓解咽喉不适,减轻口干、口渴等症状,同时滋润咽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口渴感。[10]

3.4.2. 中药方剂提取物喷剂

乌梅性温,味酸,归肝、脾、肺、大肠经,有敛肺涩肠、生津止渴之效,将其与其他中药材合制成乌梅喷雾剂也越来越多应用于口渴难耐的MHD患者。叶景云[11]以乌梅与甘草为主药,溶于装有温开水的喷雾瓶中,当天现配现用,充分溶解摇匀后即可使用,具体施术位置为两边腮腺及舌下。

除了乌梅喷雾剂,还有学者采用了沙参麦冬汤加减口腔喷雾方,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补养脾肾的功效。取中药颗粒剂溶于装有温开水的喷雾瓶中,每日现配现用,指导患者喷于两边腮腺及舌下[12]。中药方剂提取物喷剂作为一种无创、经济、使用方便的方法,在缓解MHD患者日常口渴感的同时不会带来痛苦感和不适感。

3.4.3. 中药方剂提取物漱口液

MHD患者因其盐分摄入过多,药物治疗[13]、平均超滤量过高[14]等原因,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口渴的症状。同时其无法同正常健康人群一样不加限制地饮水,以免造成其水钠潴留和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从而影响后续的透析治疗。连小勤[15]等学者按照比例制备了茉莉花茶浸液,指导患者在上机后1 h、上机后3 h、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睡前共6个时间段漱口,至少保证10 s。研究数据表明,在措施实施后的第4、第8、第12周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茉莉花茶味道清香,同时具有广谱抑菌活性[16],不仅可以缓解MHD患者口渴症状的不适感,还能抑制口腔细菌和清香口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生理需求。

3.5. 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MHD患者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口渴症状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李书文[17]等利用乌梅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治疗效果,配合敦煌古医方中特色外治法的含噙法,指导患者喝下药液后稍作停留,让药液在口腔中保留一段时间后徐徐吞下,可增加患者唾液腺分泌,缓解患者的口渴症状。但MHD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控制每日摄水量,过多的中药汤剂可能会加重患者的负担,应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完善摄入量和摄入次数的安排。

3.6. 其他疗法

磁珠是一种磁性微小颗粒,在医疗领域中被用于通过磁场治疗疾病,例如减轻炎症[18]、改善睡眠[19]等。当磁珠作为穴位刺激工具时,其磁场可对穴位产生持续作用,实现疏通经络和治疗疾病的效果。这种特殊的治疗方式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如杨康怡[20]根据磁珠穴位贴压的理论,选取颊车穴、承浆穴、太溪穴、照海穴、水泉穴、涌泉穴共6个穴位,先每个穴位按摩2 min,共按摩10~12 min后,再在正常情况下贴压36 h。在为期4周的试验中,得到了可缓解MHD患者口渴感、刺激MHD患者唾液分泌的结论。

赤龙搅海运动处方是一种中华养生术,利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促进唾液分泌,可以健脾益胃、滋养肾精,具有先、后天同补之功效[21]。黄露露[22]根据MHD患者的特殊性制定了治疗方案,包括叩齿、搅舌、鼓嗽、咽津4个步骤。指导患者反复练习并强化练习至达标,此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口渴不适感,降低患者的口腔干燥程度,增加患者的静态唾液流率,且该方法简单易施行,适合MHD患者在透析期间操作,值得指导患者操作。

4. 讨论

《伤寒论》中,口渴病机被总结为饮阻气化,水饮内停。风寒之邪在表,水气不化,水饮停于心下,津不上承,津液不滋所致;热邪炽盛,津液损伤。《伤寒论》第6条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病机为湿热交阻,热伤津液,气化不利,津液不布;风火内郁,阴虚火炽。《伤寒论》第326条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气郁化火,上炎犯胃,灼伤津液;少阴阳虚,气化失调。《伤寒论》第282条言:“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脏腑不得温煦,气化失常,津液无法上承所致;太阳蓄水,水精不布。《伤寒论》第72条言:“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汗虽大出,表邪未解,邪气循经入里,水蓄下焦,津不上承;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伤寒论》第147条言:“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少阳枢机不利,决渎失司,水饮内结,津不上承;阴虚有热,水热互结。《伤寒论》第319条言:“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下利,肾阴亏损,阴虚有热,水热互结下焦,气化不利,津不上承;阳明腑实,水热互结。《伤寒论》第137条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太阳病大汗出,兼攻下,使本就耗伤的津液进一步亏损;邪热炽盛,津气两伤。《伤寒论》第168条言:“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误治后,邪热内结于里,里热外蒸,表里俱热,故津伤甚。揭示病位,辨别水饮内停位置、病属太阴或少阴。可鉴别汗后伤津证与太阳蓄水证、阳明病与肾阳虚证、少阳病与脾虚失运寒饮内停证等[23] [24]

也有学者总结中医对于口渴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湿邪阻滞,津不上承。因湿邪太盛,脾胃虚弱,气机运行不畅,津液不能正常地布散。治疗时应以健脾化湿为主,水谷精微上输于肺,津液得以上承,不补水而水自足。另一类称之为阴虚津亏,体液不足,多舌红少苔或无苔,夜间口渴明显[25]

MHD患者的顽固性口渴作为高发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了其营养状态、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更是导致其体液管理依从性下降的重要诱因。本文基于传统医学“津液代谢”理论,系统梳理了耳穴刺激、针刺法、穴位按摩、中药方剂、中医汤剂等中医疗法,并总结通过调节阴阳、调和气血、生津止渴、调节脏腑功能,可有效缓解MHD患者口渴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有助于培养患者的就医依从性。

不过,现有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如样本量偏小、缺乏长期随访数据、部分干预措施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中西医结合的协同效应仍需深入探索。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建立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网,开发中医症状评估电子化系统,运用代谢组学解析“证候–生物标记物–疗效”关联[26],结合现代医学技术阐明MHD患者治疗期间口渴的发病机制,完善治疗方案的标准化与个性化。深化精准医学理念,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中医干预决策系统,实现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这些将成为提升MHD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5. 结语

中医理疗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在缓解MHD患者口渴症状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研究更新理疗操作规范,中医理疗有望成为改善MHD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辅助疗法,为MHD患者提供更全面、科学的临床支持,为临床推广提供循证依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Zhang, L., Wang, F., Wang, L., Wang, W., Liu, B., Liu, J., et al. (2012) Prevalence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379, 815-82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2)60033-6
[2] 谢蓉蓉, 谌秘. 维持性血液透析口渴患者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学, 2022, 23(1): 125-130.
[3] 何立群. 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 [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40(8): 8-9.
[4] 卢晶晶, 王叶, 李正胜, 等. 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及与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J/OL]. 现代中医临床: 1-1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157.R.20250114.1403.016.html, 2025-03-13.
[5] 王莉澜, 张莎莎, 黄学锋,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伴口干渴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性分析[J]. 新中医, 2022, 54(10): 22-25.
[6] 夏苑莺, 赵俊, 娄成利, 等. 养阴生津活血颗粒方联合耳穴疗法治疗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4): 126-129.
[7] 董钰, 刘佳, 李香娥, 等. 中药漱口联合耳穴埋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口渴症状的改善情况[J]. 河北中医, 2025, 47(1): 114-118, 124.
[8] 程新, 胡江平, 罗方, 等. 针刺联合苓桂术甘汤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的影响[J]. 世界中医药, 2021, 16(9): 1472-1476.
[9] 杨秀文, 王笑丽. 奥马哈系统联合推拿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影响[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6): 1303-1306, 1310.
[10] 费彩华, 徐颖, 王玉, 等. 耳穴压丸联合草珊瑚含片对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程度的分析与研究[J]. 江西医药, 2021, 56(9): 1403-1404, 1407.
[11] 叶景云. 乌梅喷雾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症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12] 黄学锋, 王莉澜, 张莎莎. 中药口腔喷雾剂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口干渴临床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 2023, 58(3): 191-193.
[13] 王潘, 唐春苑, 叶晓青, 等.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血液净化, 2017, 16(5): 326-328.
[14] 陈文思, 张红梅.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血液净化, 2023, 22(1): 64-67.
[15] 连小勤, 关风光, 林如, 等. 茉莉花茶水浸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口渴感及口腔气味的效果研究[J]. 全科护理, 2023, 21(20): 2820-2823.
[16] 张子龙, 郝晓亮, 代淑娟, 等. 茉莉花茶黄酮的提取及抑菌性能研究[J]. 广州化工, 2020, 48(6): 93-95.
[17] 李书文, 孙娜婷, 张珂茹, 等. 敦煌含噙乌梅生脉饮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学报, 2021, 49(5): 87-92.
[18] 刘彬, 高翔, 刘道矩. 耳穴定向磁疗治疗职业性颈性失眠: 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J]. 天津中医药, 2021, 38(4): 466-473.
[19] 吕国庆, 李长江, 熊道海. 磁疗联合本体感觉控制训练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J].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4(5): 556-560.
[20] 杨康怡. 穴位磁珠贴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感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4.
[21] 黄露露, 丁劲, 周巧玲, 等. “赤龙搅海”运动处方对MHD患者口渴程度的改善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8): 1209-1213.
[22] 黄露露. 赤龙搅海运动处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者口渴感的护理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2.
[23] 张仲景. 伤寒论[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08.
[24] 刘嫣楠, 高如宏, 廉凤霞, 等. 《伤寒论》之口渴浅探[J]. 河南中医, 2022, 42(11): 1630-1633.
[25] 周扬. 中医“解渴”有良方[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21(9): 44.
[26] 张爱华, 孙晖, 闫广利, 等.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中医药研究的新策略[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4): 569-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