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在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
A Study on the Use of Illustrations in In-Class Reading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Language—Taking the Unified Edi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xtbook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5.15460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玉镯, 张佳蕾:鲁东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插图统编版教材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In-Class Reading Illustration Unified Edition Textbook
摘要: 在进行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指导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教材中插图要素的开发与运用。通过科学整合图文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文本认知框架,促进其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实现阅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更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语文综合素养。研究表明,合理运用视觉辅助材料可以降低文本理解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学习模式。因此,将教材插图系统性地融入阅读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实践路径。
Abstract: When teaching read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language educators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illustration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rough the scientific integration of graphic materials, they can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n intuitive cognitive framework of the text, and promote thei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This teaching strategy not only helps to achieve the core objectives of the reading programme, but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learner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literac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rational use of visual aids can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text comprehensio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thus build an efficient language learning mode. Therefore, 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textbook illustrations into the reading teaching process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path to optimis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cultivate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
文章引用:赵玉镯, 张佳蕾. 插图在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5, 15(4): 702-7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4604

1. 引言

作为语文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以教材文本解析为核心,通过教师的系统性讲解与深度引导,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文本解读能力,并促进其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基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需求,笔者在实践探索中对教材中出现的插图进行整合应用。本文将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实证教学案例,对插图助读要素在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优化应用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 插图的概念

插图作为文本阐释的重要载体,主要指嵌入教材中的各类图像资源。基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特征分析,将其界定为与文本内容及学习任务紧密关联的图示化元素,涵盖摄影作品、绘画图像、速写等多种形式。这些插图助读要素在教学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拓展文本背景、具象化人物特征、再现叙事场景等[1]。研究表明,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3. 插图的功能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旨在通过精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积累扎实且实用的语文知识。其中,插图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辅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工具,更是提升其知识获取效率的关键教学资源。从功能角度来看,课本中的插图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

课本插图的首要功能在于其对文本的注释与补充作用。作为一种直观且生动的视觉化工具,插图不仅能够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抽象概念,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增强学习过程的趣味性。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插图的引入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插图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发散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此外,插图作为文本的延伸,能够弥补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局限性,通过提供多维度的信息支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进而提升文本的内在价值与教学效果。

课本插图的另一重要功能在于图文的互动性。它不仅能够辅助文本内容的呈现,还具备独立的信息传递价值,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迁移运用。以诗词教学为例,教材中融入的意境类插图充分体现了这一功能。这类插图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将诗词的文字内容、情感基调与意境氛围有机融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学习场景。学生在观察插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联想与想象,将视觉信息与文字信息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与感悟。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还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助于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与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了插图在教学中的独特价值。

4. 插图在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4.1. 总览插图——初读文本

文本解读与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效果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阅读动机与理解深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配备了丰富的插图资源,这些图像或展现叙事场景,或刻画人物形象,或营造审美意境,形式多样。基于双重编码理论,插图与文本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信息编码与提取,尤其在理解语文教材中的复杂情节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双重编码理论,引导学生系统观察相关插图,通过视觉感知激发情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2]。这种图文互动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构建整体认知框架,提升文本解读能力,最终实现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时,教材中的插图呈现的是白求恩救治伤员的场景。画面中多名医护人员紧密协作,将伤员托举运送,众人目光聚焦于伤者,生动展现了抢救工作的紧迫性。相较于其他课文的静态配图,该插图具有显著的动态特征,这种视觉呈现方式与文本中白求恩高尚品格的描写形成有效呼应,增强了文字叙述的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课文并未详细描述具体的抢救过程,但编者通过选择这一富有动感的插图要素,成功构建了读者的心理动态体验。这种图文互补的设计策略,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后续理解主人公精神品质起到了强化作用,充分体现了插图在初读文本中的独特价值。

4.2. 分析插图——理解文本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均为经过严格筛选的经典文本,这些作品,或语言优美凝练,或情感真挚充沛,或意境深远悠长。若学生仅进行浅层次阅读,则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深层含义。同样,教材中的插图也经过精心设计,无论是人物表情的刻画还是环境细节的描绘,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教育价值[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插图中的符号元素,能够促进其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解读与意义建构。这种图文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表层信息,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能力,从而实现从浅层阅读到深度理解的跨越。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中,该作品通过意象并置的手法,构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图景,深刻表达了羁旅之人的孤寂心境与思乡之情。然而,受限于认知发展水平,初中生往往难以深入领会作品的深层意蕴,这成为古典诗词教学的普遍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教材插图。通过视觉化呈现,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作品意境,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

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断肠人”等插图要素的深入分析,学生更容易进入创作者构建的艺术境界,在情境体验中感悟漂泊者的孤寂与哀愁。这种教学方式有效突破了传统文本解读的局限,通过插图与文本意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作品情感的深度把握。因此,深入分析插图不仅能够降低对诗词的理解难度,更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认知。

4.3. 品读插图——升华情感

2022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力量,进而升华情感,树立起端正、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心理学中的情景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情境化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插图通过呈现与文本相关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基于以上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的教育功能,在指导学生观察与分析插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品读插图的文化内涵[4]。通过这种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人文精神,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促进其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的形成。

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认真分析教材上的插图(如图1)以下即为该部分教学设计。

Figure 1. Illustration of “The Five Heroes of Wolf Tooth Mountain”. (From the first book of the sixth grade of the unified edi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1. 《狼牙山五壮士》的插图(出自统编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

师:图中的人物有哪些表情?

生1:五壮士的表情都给我一种视死如归、毫不畏惧的感受。

师:为什么图中的人物会有这样的表情呢?

生2:因为五壮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转移的部队,从而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此时也就意味这五壮士也无路可逃,但他们心中不后悔,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们脸上的表情依旧是镇定自若,毫不畏惧。

师:五壮士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从图中人物的表情中大家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生3: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能看到五壮士对党和国家深沉的爱以及对敌人的仇恨。

师:是啊,五壮士对党和国家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生4:我们也要学习五位壮士的爱国精神,好好学习知识,长大后报效祖国。

师:我们要认真学习,为建设更繁荣更伟大的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

通过系统解读课文中所出现的插图,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层面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自然熏陶,形成了热爱国家、积极进取的责任意识。这种由认知到情感的转化,体现了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有效路径。

4.4. 利用插图——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的反馈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针对插图的展现方式进行个性化设计,进而提升作业效率。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一课中,教材配有两幅精心设计的插图。该文本讲述了牧羊人艾尔则阿·布非耶通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将荒芜的土丘改造成生机盎然的绿洲,诠释了孤独者创造幸福的可能。第一幅图像呈现了叙述者与主人公的初次相遇场景,第二幅则生动刻画了布非耶植树的具体动作,两幅画面都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表现力。通过分析这些图片,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主人公的生活轨迹:他的生命始终围绕着植树这一核心活动展开,或是在植树,或是在前往植树的途中。这种图文互补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为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提供了直观的认知支架。

针对该文本篇幅较长、学生易遗忘内容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依托教材中的插图设计创造性写作任务。具体而言,以课文配图为基础,要求学生围绕叙述者与布非耶四次会面后的情节展开扩写。写作内容可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聚焦主人公持续植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细节;二是描述叙述者离开后的所见所闻。这种教学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赋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不仅能够激发其写作兴趣,还能促进其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思考,实现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

实施此类个性化写作任务,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文本研读,通过插图来理解文章框架,进而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便于对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特征进行创造性描写。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习者会自发地对记忆模糊的文本片段进行多次重读与验证,以确保写作内容的准确性与合理性[5] [6]。为提升任务完成质量,教师可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评估作业完成情况,诊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并对表现优异的前五名学生给予适当奖励。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4.5. AI插图——续写文本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插图在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成为一种创新趋势。AI插图不仅能够根据文本内容自动生成视觉图像,还能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模拟人类审美与创作逻辑,为文本续写提供直观的视觉支持。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AI插图的引入为文本续写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课文出示的父亲翻越月台去买橘子的插图,学生通过此插图可以分析出父亲当时的艰辛与不易,从而体会到作者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文章在最后写道:“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7]短短几个字道尽作者的思念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AI生成作者与父亲再次相见时的图片,便于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5. 总结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要素经过编者的精心遴选,构成了教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在课堂阅读指导中予以科学运用。通过合理整合图文资源,能够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促进其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实现阅读课程的核心目标,更能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系统开发与创新应用教材中的插图,是优化阅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实践路径,对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

2024年鲁东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IPGS2024-013。

参考文献

[1] 杨时贤. 插图在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20, 18(10): 140, 142.
[2] 焦会银.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J]. 教学与管理, 2021(28): 39-43.
[3] 黄凯. 语文教材的插图叙事与教学空间的生成[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 41(4): 88-92.
[4] 殷俊芬. 插图在初中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8(34): 3-4.
[5] 庞然. 插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教育研究, 2017(10): 59-60.
[6] 黄焕贞. 探析初中语文课本中插图功能的运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13): 67-68.
[7]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