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ng, H., Smarandache, F., Sunderraman, R. and Zhang, Y.Q. (2005) Interval Neutr...
|
●
Smarandache, F. (1998) Neutrosophy: Neutrosophic Probability, Set, and Logic. Am...
|
●
付洪, 崔欣玉. 校园流行语的演变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学术论坛, 2015 (9): 174-176.
|
●
张楠. 从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看当前大学生的社会意识[J]. 高校辅导员, 2015(1): 12-13.
|
●
陈运普, 秦峥, 田林艳. 校园流行语折射大学生社会心态探微[J]. 法治与社会,2016(7): 230-231.
|
●
陈丽. 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心理解读与思考[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1): 107-108.
|
●
Richard Gerrig. 心理学与生活[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
徐大明. 社会语言学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
惠彩霞. 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研究[J]. 鸡西大学学报, 2014(10): 147-149.
|
●
杜学增. 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变异[M]. 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
●
孙慧明, 李成华. 校园流行语[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7(2): 116-117.
|
●
陈芬. 流行语的特点与文化功能[J].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4): 59-60.
|
●
王希杰. 修辞学新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
●
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
姜望琪. 当代语用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
Grice, H.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and Morgan, J., Eds., Sy...
|
●
袁毓林. 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
●
曾传禄. “V你的N!”句式探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1): 82-88.
|
●
原云. “V + 你的 + N!”句法语义分析[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2): 96-98.
|
●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M]. 殷晓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79.
|
●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 话语与社会变迁[M]. 殷晓蓉,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93.
|
●
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 (上下册)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54-256.
|
●
张雅婧. 网络新成语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4(5): 96-96.
|
●
申慧. 近年来网络媒体流行的“新”成语探析[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s2): 78-80.
|
●
郑俊涛, 马长林. 网络时代新城域的新定义和新成语的产生[J]. 湖南农机: 学术版, 2011, 38(1): 212-213.
|
●
夏仲文. 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11): 13-14.
|
●
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4): 15-16.
|
●
王爱云, 张燕. 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数学教育学报, 2002, 11(2): 84-87.
|
●
舒瑜. 列维•斯特劳斯的历史观[J]. 西北民族学报, 2010(5): 120.
|
●
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可悲的西方: 答意大利《再生》周刊记者提问[J]. 国外社会科学, 1983(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