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游民习勤所是民国时期上海规模最大、最正规的民间游民教养和习艺组织,由上海地方士绅发起创办,以收容教化游民和乞丐为宗旨,集工厂、学校、监狱功能为一体。游民习勤所的建立是部分地方士绅借助施善重整社会秩序构想的现实产物。士绅们相信,加强对社会失范群体游民的救助,可以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这必然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在所务正常运转的大约十年间,游民习勤所收容和教化了大批游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实施社会救助功能,充分发挥了民间组织对政府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游民习勤所为个案,通过分析其成立的社会动因、所务组织机构和对游民的训育和管理,力图呈现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力量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所形成的合力。通过对游民习勤所内外社会关系的梳理,文章还初步探讨了民国时期的上海市民公共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市民公共性背后中国精英群体的施善动机。民国时期,国家对城市控制力逐渐加强,通过对游民习勤所的运作机制的考察,本文分析了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从微观层面探寻民国时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视窗。
内容:
-
绪论
-
第一章 游民习勤所所成立的社会动因
-
第二章 游民习勤所的治理机构
-
第三章 游民习勤所对游民的训育和管理
-
结语
-
参考资料
读者人群:
对民间组织与游民教养研究感兴趣的学者,科研工作者,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业余爱好者。
侯清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