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主体结构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论文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提出的问题和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当前学界尚未对“城市空间正义”理论进行系统探讨,缺乏从中国自身具体的历史的经验出发对理论建构、价值判断和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综合反思,并且忽略了主体及其日常生活实践等微观方面分析,这些欠缺之处正是本论文试图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主要阐述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的逻辑演进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的内涵进行归纳总结。我们认为,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空间正义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城市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城市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城市空间正义的关键,空间正义是城市空间生产的价值核心。第三章主要介绍城市空间正义的中国语境和中国问题,并试图建构一种具有中国本土性的城市空间正义理论框架。分别从两个不同视角对中国问题进行分析:一从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视角深入探究了生长其中的空间正义问题与资本逻辑的深层关系及其对城市空间正义构成的深刻影响。二从空间正义的主体维度出发,探究中国的城市空间正义究竟是何人之正义的问题。阐发对旧经济结构、旧产业中淘汰下来的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新形势下实现自身价值诉求以及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利用、环保等问题的思考。第四章主要探讨如何实现空间正义的问题,寻求构建公正空间的应对策略,以期化解当前中国的空间矛盾和城市危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公正和谐的城市空间之理想。
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城市空间正义理论的哲学命题与逻辑演进
-
第三章 城市空间正义的“中国问题”
-
第四章 城市空间正义的实践路径
-
结 论
-
参考文献
读者人群:
对城市空间正义研究感兴趣的学者,科研工作者,教师,学生以及相关业余爱好者。
于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海外中国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