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的词汇地理学研究
Chinese Word Geography—A Case Study of Fanshu “Sweet Potato”
摘要: 本文以《汉语方言地图集》(LACD)词汇卷015图为依据,在梳理本字和若干方言语料的基础上,把930个汉语方言点番薯说法的词形重新分为6大类(类、类、地瓜类、山药类、萝卜类、)47小类,绘制出必要的解释性地图,并结合地图讨论若干相关问题。主要的结论有:1) 指称番薯的本字都是2) 类词形是优势词形,拥有930个方言点中的729(78%),而番薯红薯又在类词形中占压倒性多数;3) 方言接触往往导致词形的混合,例如番薯山芋的接触产生了番芋山薯山芋红薯的接触产生了红芋4) 移民和重要的交通线在方言扩散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例如山东移民把番薯及番薯的称谓地瓜带到了东北,苏沪皖一带的类词形沿着大运河向北扩散,一直到大运河的起点通县(今通州区)5) 单纯对词形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不一定能把我们引入真理之门,例如ABA分布既可肇因于中心区的创新,也可由平行演变、跳跃式远距离扩散等其他因素导致,如果不结合文献,很难知道ABA分布蕴含着何种历史信息;6) 番薯的学名甘薯不具有方言基础,又跟古文献中指称薯蓣的甘薯(甘藷)重名,植物学界以番薯作为学名的做法是值得赞赏的。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p 015 in the vocabulary volume of Linguistic Atlas of Chinese Dialects (LACD), this paper reclassifies the word forms of fanshu “sweet potato” at 930 Chinese dialects into 6 broad categories (“shu”, “yu”, “digua”, “shanyao”, “luobo”, “ge”) and 47 sub-categor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ertain original characters and dialect materials. Then we draw necessary interpretive maps and discuss several related issues with these map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original character of the words shao and hui which refer to the sweet potato is shu. 2) In all the 930 dialects, the “shu” category, as the dominant one, is used in 729 dialects (78%),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which are fanshu and hongshu. 3) Dialect contact tends to result in the blend of word forms. For example, the contact of fanshu and shanyu results in fanyu and shanshu, while hongyu is also a blend word due to the contact of shanyu and hongshu. 4) Immigrants as well as important traffic lin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dialect diffusion. For example, immigrants from Shandong Province brought sweet potatoes and their name “digua” to the northeast China, while the “yu” category in the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Shanghai City and Anhui Province diffused northward along the Grand Canal till the starting point Tong County (which is called Tongzhou District nowadays). 5) To simply analyz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doesn’t guarantee us a right answer. For instance, the ABA pattern can result from either the innovation of the central area, or other factors such as parallel evolution, jumping diffusion over a long distance, etc. It’s hard to know wha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ABA pattern contains without any reference to related documents. 6) Since the scientific name of sweet potato “ganshu” doesn’t have a dialectal foundation and is identical with “ganshu” which refers to a kind of yam in the ancient documents, it is appreciated that the botany academia takes “fanshu” as the scientific name.
文章引用:倪志佳, 项梦冰. 番薯的词汇地理学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14, 2(1): 44-67. http://dx.doi.org/10.12677/ML.2014.21007

参考文献

[1] 曹志耘 (2008) 汉语方言地图集(三卷).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2)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商务印书馆, 北京, 420, 26, 538, 355.
[3] 方瑞征, 黄素华 (1979)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四卷第一分册. 科学出版社, 北京, 81, 82, 88.
[4] 冯德培, 谈家桢, 王鸣岐 (1982) 简明生物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 1444, 266.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生物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1992)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上海, I 323.
[6] 铃木史己 (2009) 薯类: 马铃薯和甘薯. In: 岩田礼, Ed., 汉语方言解释地图, 白帝社, 东京, 154-161.
[7]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2005) 汉语方言词汇. 第2版, 语文出版社, 北京.
[8]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2008) 汉语方音字汇. 第2版重排本, 语文出版社, 北京.
[9] 丁颖 (1929) 作物名实考(九). 农声, 123, 5-10.
[10] 丁颖, 戚经文 (1948) 中国之甘藷. 中华农学会报, 186, 2333.
[11] 吴德邻 (1958) 诠释我国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状. 植物学报, 1, 27-38.
[12] 胡锡文 (1958) 甘藷来源和我们劳动祖先的栽培技术. In: 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二册, 中华书局, 北京, 21-32.
[13] 吴德铎 (1960) 甘薯的故事. 科学, 2, 120-127.
[14] 吴德铎 (1961) 关于甘薯和《金薯传习录》. 文物, 8, 60-61.
[15] 夏鼐 (1961) 略谈番薯和薯蓣. 文物, 8, 58-59.
[16] 项梦冰 (2014) “甘藷”及其他. In: 李小凡, 项梦冰, Eds., 承泽堂方言论丛, 语文出版社, 北京.
[17] 陈树平 (1980) 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3, 187-204.
[18] 梁家勉, 戚经文 (1980) 番薯引种考. 华南农学院学报, 3, 7479.
[19] 杨宝霖 (1982) 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 农业考古, 2, 79-83.
[20] 公宗鉴 (1982) 对甘薯的再认识. 农业考古, 1, 205-218.
[21] 何炳棣 (1979)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 4-6, 34-41, 21-31, 25-31.
[22] 曹树基 (1988) 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4, 62-66, 74.
[23] 韩茂莉 (2012)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中册558-561.
[24] Yen, D.E. (1974) The sweet potato and Oceania: An essay in ethnobotany. In: Bernice, E., Ed., Bishop Museum Bulletin 236, Bishop Museum Press, Honolulu.
[25] Hays, T.E. (1979) Review: The sweet potato and Oceania: An essay in Ethnobotany by D. E. Ye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81, 697-698.
[26] 罗文彬 (2006) 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硕士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5.
[27] 张箭 (2012) 甘薯的世界传播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905 (A05).
[28] Dixon, R.B. (1932) The problem of the sweet potato in Polynesi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4, 40-66.
[29] 郭松义 (1986) 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In: 清史论丛, 第七辑, 中华书局, 北京, 80-110.
[30] 宋军令 (2007) 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 博士论文, 河南大学, 开封, 46, 39.
[31] 曹培基 (1997) 客家方言字典. 岩新出内部书刊第066号, 龙岩.
[32] 陈章太, 李行健 (1996)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 语文出版社, 北京, 四3502, 3500.
[33] 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 (1986-1990) 汉语大字典(八册). 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武汉, 成都.
[34] 石声汉 (1957-1958/2009) 《齐民要术》今释(四册/二册). 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 北京, 四749/下1047.
[35] 明生荣 (2007) 毕节方言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36] 刘兴策 (1994) 宜昌方言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
[37] 谢留文, 沈明 (2008) 黟县宏村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38] 紫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9) 紫阳县志. 三秦出版社, 西安, 733.
[39]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7) 安徽省志•方言志. 方志出版社, 北京, 498.
[40] 赵日新 (2003) 绩溪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79.
[41] 汪平 (1994) 贵阳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204, 305, 306, 111, 149.
[42] 贵州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 方志出版社, 北京, 145.
[43] 杨适 (1994) 贵阳方言. 黔新出(94)内字第1-014号, 37, 贵阳.
[44] 孟庆惠 (2005) 徽州方言. 安徽人民出版社, 合肥, 87, 183.
[45] 李冬香 (2007) 岳阳柏祥方言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 112.
[46] 张双庆, 李如龙 (1992)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 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 235.
[47] 朱道明 (2009) 平江方言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 146.
[48] 李永明 (1959) 潮州方言. 中华书局, 北京, 236.
[49] 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 潮州市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州, 1786.
[50] 陈晓锦 (2003) 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255.
[51] 陈晓锦 (2010) 泰国的三个汉语方言. 暨南大学出版社, 广州, 255.
[52] 林伦伦 (1991) 汕头方言词汇(一). 方言, 2, 153-160.
[53] 林伦伦 (1991) 澄海方言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 汕头, 171.
[54] 蔡俊明 (1976) 潮语词典. 周法高(发行), 万有图书公司(经销), 香港, 79, 80.
[55] 林伦伦, 林春雨 (2007) 广东南澳岛方言语音词汇研究. 中华书局, 北京, 423.
[56] 周芸 (2007) 句容方言研究. 硕士论文, 广西大学, 南宁, 104.
[57]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 (1960)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688.
[58] 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8) 高淳县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南京, 798.
[59]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江苏省志•方言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 356.
[60] 秋谷裕幸 (2005) 浙南的闽东区方言.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台北, 217.
[61] 杭州大学中文系方言调查组 (1959) 温岭方言. 杭州大学学报, 3, 151-205.
[62] 温岭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2) 温岭县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 844.
[63] 阮咏梅 (2012) 浙江温岭方言研究. 博士论文, 苏州大学, 苏州, 141.
[64] 陈鸿迈 (1996) 海口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234.
[65] 陈冬生 (1991) 甘薯在山东传播种植史略. 农业考古, 1, 219222.
[66] 葛剑雄, 曹树基, 吴松弟 (1993) 简明中国移民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州, 449-454, 474-482.
[67] 路遇 (1987)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
[68] 许宝华, 宫田一郎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北京,一350-351, 一355, 三3156.
[69] Matthews, P.H. (2000)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40.
[70] 曹玲 (2003)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硕士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 35-36.
[71] 郑南 (2010)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博士论文, 浙江大学, 杭州, 76-77.
[72] 储泽祥 (2009) 岳西方言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 77, 78, 26.
[73] 丰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9) 丰城县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679.
[74] 刘丽丽 (2007) 休宁(溪口)方言语音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44, 52.
[75] 钱惠英 (1997) 屯溪话音档.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 17.
[76] 李行健 (1995) 河北方言词汇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328.
[77] 马毛朋 (2003) 陕西渭南方言研究. 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 49.
[78] 陈安子 (2011) 河南南阳方言词汇初探. 大众文艺, 11, 125126.
[79] 张启焕, 陈天福, 程仪 (1993) 河南方言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郑州, 371.
[80] 陈汝立, 周磊, 王燕 (1990) 新疆汉语方言辞典. 新疆人民出版社, 乌鲁木齐.
[81] 周磊 (1996) 乌鲁木齐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345.
[82] 鲁木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0) 鲁木齐县志. 新疆人民出版社, 乌鲁木齐, 192-195.
[83] 徐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徐水县志. 新华出版社, 北京, 219, 719.
[84] 长子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8) 长子县志. 海潮出版社, 北京, 151.
[85] 侯精一, 温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太原, 223.
[86] 高炯 (1995) 长子方言志.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太原, 42.
[87] 陵水黎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7) 陵水县志. 方志出版社, 北京, 346.
[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粮食作物名词术语(NY/T 196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