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梁漱溟 (2011) 乡村建设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16.
|
[2]
|
贺雪峰 (2012) 论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 开放时代, 10, 108-129.
|
[3]
|
James, S. (2009)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ment: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and Southeast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
[4]
|
夏春涛 (2006) 天国的陨落: 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 237.
|
[5]
|
唐晓涛 (2011) 神明的正统性与社、庙组织的地域性: 拜上帝会毁庙事件的社会史考察. 近代史研究, 3, 4-26.
|
[6]
|
庾裕良, 陈仁华, 吴国强 (1984) 天主教基督教在广西资料汇编. 广西民族出版社, 南宁, 17-18.
|
[7]
|
阎云翔, 李放春, 译 (2009) 礼物的流动.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 122-123.
|
[8]
|
甘代军, 李银兵 (2012) 符号权力与自由幻象: 中国礼物馈赠的符号权力分析. 云南社会科学, 6, 20-23.
|
[9]
|
[德]韦伯, 著, 林荣远, 译 (1998) 经济与社会(上).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8.
|
[10]
|
梁永佳 (2012) 评《卡里斯玛与慈悲: 证严与佛教慈济运动》. In: 于金泽, 陈进国, Eds., 宗教人类学(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 340-344.
|
[11]
|
Huang, C.J. (2009) Charisma and compassion: Cheng Yuen and Buddhist Tzu Chi Move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0-11.
|
[12]
|
费孝通 (2005) 乡土中国.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 23-29.
|
[13]
|
张静 (2011) 公共性与家庭主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3, 1-5.
|
[14]
|
张静 (2005) 私人与公共: 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3, 43-51.
|
[15]
|
张江华 (2010) 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 社会, 5, 1-24.
|
[16]
|
Iannaccone, L.R. (1995) Risk, Rationality, and Religious Portfolios. Economic Inquiry, 33, 285-295.
|
[17]
|
[美]罗德尼, 斯塔克, 著, 黄剑波, 高民贵, 译 (2005) 基督教的兴起: 一个社会学家对历史的再思.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8.
|
[18]
|
张静 (2012) 社会建设: 传统经验面临挑战. In: 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北京, 295-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