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 等 (2007)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第4版, 气象出版社, 北京, 562.
|
[2]
|
李国平 (2012) 高原涡、西南涡研究的新进展及有关科学问题. 沙漠与绿洲气象, 3, 1-6.
|
[3]
|
顾震潮 (1949) 中国西南低气压形成时期之分析举例. 气象学报, 1, 61-63.
|
[4]
|
刘晓冉, 李国平 (2006) 青藏高原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干旱气象, 1, 60-66.
|
[5]
|
李江萍, 王式功, 孙国武 (2012) 高原低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 53-60.
|
[6]
|
吴永森 (1964) 高原夏季500 hPa低涡的初步研究. 青海省气象论文集(二), 18-19.
|
[7]
|
陈乾 (1964) 青藏高原地区500 hPa低涡的天气气候分析. 兰州天动会议技术资料, 兰州, 27-29.
|
[8]
|
叶笃正, 高由禧 (1979) 青藏高原气象学.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22-126.
|
[9]
|
陈功, 李国平, 李跃清 (2012) 近20年来青藏高原低涡的研究进展. 气象科技进展, 2, 6-12.
|
[10]
|
青藏高原低值系统协作组 (1978) 盛夏青藏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 3, 225-231.
|
[11]
|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拉萨会战组 (1981)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 hPa低涡切变线的研究.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22.
|
[12]
|
李跃清, 郁淑华, 彭骏, 徐会明 (2003-2012)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 科学出版社, 北京.
|
[13]
|
孙国武, 陈葆德, 吴继成, 刘东汉 (1987) 大尺度环境场对青藏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动力作用. 高原气象, 3, 225-233.
|
[14]
|
罗四维, 杨洋, 吕世华 (1991)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诊断分析研究. 高原气象, 1, 1-12.
|
[15]
|
李国平, 徐琪 (2005) 边界层动力“抽吸泵”对青藏高原低涡的作用. 大气科学, 6, 965-972.
|
[16]
|
王鑫, 李跃清, 郁淑华, 蒋兴文 (2009)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的统计研究. 高原气象, 1, 64-71.
|
[17]
|
唐信英, 周长艳, 王鸽 (2014)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3, 41-44.
|
[18]
|
李国平, 赵福虎, 黄楚惠, 牛金龙 (2014) 基于NCEP资料的近30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大气科学, 4, 756-769.
|
[19]
|
郁淑华 (2002) 高原低涡东移过程的水汽图像. 高原气象, 2, 199-204.
|
[20]
|
郁淑华, 高文良 (2006)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气象学报, 3, 392-399.
|
[21]
|
郁淑华, 高文良, 顾清源 (2007) 近年来影响我国东部洪涝的高原东移涡环流场特征分析. 高原气象, 3, 466- 475.
|
[22]
|
郁淑华, 肖玉华, 高文良 (2007) 冷空气对高原低涡移出青藏高原的影响. 应用气象学报, 6, 737-747.
|
[23]
|
郁淑华, 高文良, 肖玉华 (2008) 冷空气对两例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分析. 高原气象, 1, 96-103.
|
[24]
|
郁淑华, 高文良 (2008)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 高原气象, 6, 1276-1287.
|
[25]
|
郁淑华, 高文良, 彭骏 (2012)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 高原气象, 3, 592-604.
|
[26]
|
柳草, 李跃清, 李德俊 (2009)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动力结构特征分析.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3, 8-11.
|
[27]
|
王伏村, 付双喜, 张德玉, 阙龙凯, 代德彬 (2014) 一次引发河西走廊大暴雨的高原低涡的机制分析. 气象, 4, 412-423.
|
[28]
|
魏凤英 (2007)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 第2版, 气象出版社, 北京, 30-32, 37-39.
|
[29]
|
孙国武 (1987)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成果在天气预报工作中的应用. In: 青藏高原气象科研拉萨会战组, Ed., 夏半年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11.
|